楊莉 徐艷輝 王榮坤 余利波 姚宇
目前治療BPPV最常用的方法是規(guī)范的手法復位(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RP),其臨床有效率可達90%以上[1,2]。但是,有研究[3]發(fā)現(xiàn)高達61.2%的患者在CRP治療成功后會殘留持續(xù)性頭暈、頭部昏沉感,頭部移動、起身及走路時短暫的不穩(wěn)感等癥狀,稱之為BPPV復位后的殘余癥狀,若持續(xù)存在,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2017年美國耳鼻咽喉頭顱外科學會BPPV診療指南提出前庭康復訓練可作為耳石復位的輔助治療,用于復位無效以及復位后仍有頭暈或平衡障礙的病例[4]。但是前庭康復訓練步驟繁多,對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較高,患者依從性較差,臨床使用率不高。因此,亟需找到一種方便有效的治療方案對復位成功后的殘余癥狀進行干預。BPPV經(jīng)手法復位后殘余的頭暈癥狀,屬中醫(yī)“眩暈”范疇,在中醫(yī)古籍中的類似描述有“如坐舟船”、“頭不勝其重”等。歷代醫(yī)家多認為該病本虛標實,與肝陽上亢、痰濕瘀阻、氣血不足有關(guān)。耳穴貼壓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通過刺激耳部相關(guān)穴位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此,對BPPV經(jīng)手法復位成功后殘余頭暈癥狀的患者采用耳穴貼壓治療,觀察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及分組 研究對象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四川省人民醫(yī)院溫江醫(yī)院耳鼻咽喉科首次確診為原發(fā)性BPPV并給予手法復位治療后第2天復查無位置性眩暈及眼震,但伴有頭暈癥狀者68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按照就診次序分為治療組34例和對照組34例,治療過程中治療組1例中止研究,對照組3例退出研究,最終治療組33例、對照組31例納入統(tǒng)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BPPV類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BPPV類型
1.2診斷、納入及排除標準 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于2017年制定的BPPV療效評估中“痊愈”的標準[5]:眩暈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Dix-Hallpike試驗陰性或滾轉(zhuǎn)試驗陰性,但患者自覺有頭暈不適感。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fā)性BPPV西醫(yī)診斷標準;②符合BPPV復位成功標準;③符合上述診斷標準,BPPV手法復位后有“殘余頭暈”癥狀;④年齡在18~70歲之間(包括18、70歲),男女不限;⑤志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拒絕或不適合手法復位治療者,如頭頸部骨折,嚴重心衰等患者;②合并有除BPPV外其他導致頭暈的疾病,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頸椎病、后循環(huán)缺血、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其他前庭疾病、眼科疾病、糖尿病、偏頭痛等;③就診前接受過復位治療或其他物理治療(超過1個月除外);④因文盲、癡呆等因素未能完成量表評分;⑤既往有耳聾、眩暈性偏頭痛、腦血管病、明顯癱瘓、癲癇、藥物依賴、重度抑郁等嚴重精神疾病、任何臟器功能不全等病史的患者;⑥服用過倍他斯汀、抗眩暈藥、抗組胺藥等干擾的藥物(停藥后3個月除外)。
1.3耳穴貼壓治療方法 治療組:雙耳取穴:皮質(zhì)下、腎、脾、神門、耳尖,定位參照2008年國家技術(shù)監(jiān)督局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耳穴名稱與定位》(GB/T 13734-2008)[6]。選用大小及硬度適合的王不留行籽貼壓在0.6 cm×0.6 cm大小的膠布中央,用75%乙醇棉球消毒耳廓,將王不留行籽貼壓在雙耳上述所選的穴位上,每天按壓5~10次,每次每穴約30~60 s,以有輕微疼痛、麻熱、耳部微紅為宜;每隔1周由研究人員更換一次,連續(xù)治療4周。若中途王不留行籽遺失或破損,及時到醫(yī)院更換。對照組:不給予任何藥物及物理治療。
1.4療效評估方法 在治療前及治療后1、2、3、4周分別采用眩暈障礙量表(中文版)[7](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及視覺模擬尺(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DHI量表共包含25項問題,分別從患者的軀體、情緒、功能的損害程度等方面量化并評估患者的主觀感受、眩暈程度、治療效果以及生活質(zhì)量,該量表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眩暈對患者的影響越嚴重。VAS為在紙上面劃一條10 cm的橫線,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眩暈,另一端為10,表示最嚴重眩暈,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眩暈,患者根據(jù)自身癥狀及感受在橫線上劃豎線選擇得分。
2.1DHI評分結(jié)果 兩組治療前DH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318,P=0.736)。治療后第1周及第2周,治療組的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第3周及第4周治療組的DHI評分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分,
2.2兩組VAS評分結(jié)果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029,P=0.499)。治療后第1周及第2周,治療組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第3周及第4周治療組的VAS評分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VAS評分比較(分,
治療組1例患者出現(xiàn)耳廓皮膚瘙癢、潮紅,立即中止治療,由于癥狀較輕,未給予藥物治療,中止治療后1天癥狀完全緩解。對照組3例患者因個人原因中途退出研究。
目前手法復位是治療BPPV的首選方法,但是部分成功復位后的患者仍有頭部昏沉、頭腦不清晰、身體不平衡感等后遺癥狀[8],甚至部分患者表現(xiàn)出焦慮、抑郁狀態(tài)[9,10],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文獻報道可供參考的對BPPV殘余癥狀的治療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中藥、針刺、習服訓練等[11~13]。
本研究根據(jù)中醫(yī)原理論采用耳穴貼壓法治療BPPV復位后殘余頭暈癥狀患者,選擇的耳穴有皮質(zhì)下、腎、脾、神門、耳尖,其中貼壓皮質(zhì)下具有調(diào)節(jié)大腦皮質(zhì)功能的作用;貼壓腎穴具有壯命門之火,抑虛陽上浮的作用;貼壓脾穴有消腫利濕之功;神門穴為鎮(zhèn)靜安神要穴;貼壓耳尖穴可鎮(zhèn)靜、清腦瀉火。諸穴同用,以達滋陰潛陽、化痰祛濕、鎮(zhèn)靜安神的目的。此外,耳穴貼壓的刺激還能夠轉(zhuǎn)移患者的注意力,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和疏導作用,從而改善患者的焦慮情緒。本研究采用王不留行籽作為貼敷藥,對耳穴長時間刺激能起到疏通經(jīng)脈的作用,且該治療方法操作方便、刺激性小、安全性高,容易被患者接受。從文中結(jié)果看,治療后第1~2周,治療組DHI和V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耳穴貼壓可在2周內(nèi)迅速改善BPPV患者手法復位成功后殘余頭暈癥狀。因此,對于經(jīng)手法復位治療成功后仍有殘余頭暈癥狀的BPPV患者,使用王不留行籽行耳穴貼壓,亦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
本研究顯示,在治療后第1周及第2周,治療組的DHI及VAS評分較對照組均顯著降低,而治療第3周及第4周,兩組患者的DHI及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但是兩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說明隨時間延長該病有一定自愈性,而本研究所采用的治療方案可在發(fā)病后2周內(nèi)有效緩解殘余頭暈癥狀,縮短療程。
綜上所述,BPPV手法復位成功后殘余癥狀有一定自愈性,耳穴貼壓能有效改善BPPV復位成功后的殘余頭暈癥狀,具有操作簡單省時、費用低廉、不良反應少、患者接受度高、依從性好、減少患者就診次數(shù)和治療時間、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等顯著優(yōu)勢,可用于BPPV手法復位成功后殘余頭暈癥狀的輔助治療。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研究結(jié)果可能會受到統(tǒng)計誤差偏倚的影響,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此治療方案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