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心悅 謝小帆
摘 要:文學,作為人類情感和思想的載體,記錄了人類返回精神家園的歷程。隨著人類精神危機的加劇,文學也由純樸原始的狀態(tài)過渡到疏離迷茫的虛無主義。文學的回歸,需要扎根于文學傳統(tǒng)和歷史的土壤,才能重新讓人們回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家園。
關鍵詞:文學;回歸傳統(tǒng);精神家園
文學是活著的歷史,從中西方文學幾千年的風雨歷程中,我們可以窺見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但是,海德格爾卻感慨到,在我們所處的時代,“詩人何為?詩人的歌唱正走向何方?”面對虛無主義的脅迫,人從大地的扎根處被連根撥起成了無家可歸者。于是,回歸成為了歷史,同時也是文學的一個永恒的主題。
一、來自天國的神性歌聲
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詩歌是語言最原始的藝術。翻開《詩經(jīng)》,那遠古的歌聲帶著不可名狀的芳香,喚起了我們的初心。三千年前的詩篇中溫柔敦厚的民情展現(xiàn)了上古時代的社會面貌以及先民們的真實情感,成為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家園。同樣,西方人也在《荷馬史詩》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理想世界。宏偉壯美的英雄史詩表現(xiàn)出人類面對生存的勇氣與智慧。不屈服于困境的奮斗進取精神,成為西方文明的源頭,澤被歐洲文化的建立與發(fā)展。
《詩經(jīng)》中那些描述耕作,婚嫁,宴飲,戰(zhàn)爭的歌唱,在“祈天永命”中體現(xiàn)了最初的禮法與人的本真。赫西奧德的《神譜》把人類所生存的世界的結構概括為天、地、人、神的四元合一。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黃金時代意味著人與諸神和諧共居。后世浪漫主義者把神話視為人類最淳樸也最原始的藝術,對神話大力推崇,正表現(xiàn)出對神話中原始人類既質樸又富于真、善、美的詩意生活方式深深的眷戀,和對古老的生態(tài)智慧無限的崇敬。
二、懷念失落的人性自由
藝術家熊秉明曾說:“每個人都生在一個地方,那是他的鄉(xiāng)土,成長到青年時期便會萌生遠行的愿望,要到四方去,遠方去,甚至定居下來,在異地長大;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另一種思想會慢慢萌生起來,和遠行相反,是回歸。然而,回歸和相思不同,相思是一種情緒,一種憂傷;回歸是一種認識,一種成熟,是生命的完成西方文學的演進正經(jīng)歷了這樣的發(fā)展階段。
中世紀教會對古希臘羅馬文化進行壓制,進而出現(xiàn)文藝復興對中世紀文化全面反叛;理性時代的古典主義與啟蒙文化背離了文藝復興,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浪漫主義則是帶著懷舊的心情對原初文化的又一次回歸。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浪漫主義者根本無法維持“家”的感覺。于是,他們開始了“返鄉(xiāng)”之路。浪漫主義回歸的方式有很多種,從文學的層面看,大致可以分為自然、神話、歷史、童年等幾種方式。
比如自然。梭羅曾說:“我們所謂的荒野,其實是一個比我們的文明更高級的文明?!痹皆夹U荒的自然越受到浪漫主義者的喜歡,因為那樣的自然代表了某種未被現(xiàn)代理性污染,富有神秘色彩的東西。這一趨勢在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中尤其明顯。例如華茲華斯,他被后世譽為“自然詩人”,就在于自然賜予了他飛揚的創(chuàng)作靈感、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與平靜超脫的心態(tài),使其得以在自然中領悟萬物,求得精神的返璞歸真。
中國的竹林七賢,這個以文采和異行著稱的知識分子群體,或許是對自然,對原始生命狀態(tài)一次更徹底的回歸。這七人相聚在山陽村的竹林之下,用終日不斷的酒香,圈劃出一片屬于他們的王國。在這個王國里,他們肆意酣暢,不拘禮法;游離于塵世,崇尚老莊之學。他們的文章,乃至整個人生歷程,傳達出強烈的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愿望。
人們常說,浪漫主義是懷舊的浪漫主義。這是因為在面臨現(xiàn)實困境時,浪漫主義把求救的希望寄托在了遙遠的過去。浪漫不羈的文人從身處的時代回歸到過去,從外在世界回轉到自我的內心,從嚴酷的現(xiàn)實轉向恬靜的自然,從當下的憂思轉向歷史的回顧,而與理想家園越來越近。
三、心靈荒野的無望呼救
二十世紀是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工業(yè)文明帶來物質高度豐富的時代,但人類的生存矛盾卻日益加劇。人與自然、社會、他人的關系變得疏離,處于被世界乃至自己否定的迷茫與痛苦之中。作家們以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讓世界和人的荒誕性自我暴露,在瘋狂的宣泄中尋求自我解脫。
艾略特正是這方面的先驅。他的長詩《荒原》把失去宗教信仰的現(xiàn)代世界描繪成為滿目焦枯的荒原。在這片萬木枯死的荒原上,沒有英雄,只有處于窮途末日的人們的卑微猥褻,貪歡縱欲,處于地獄之火的煎熬。卡夫卡這個無家可歸的大地異鄉(xiāng)人創(chuàng)作了永遠無法接近的城堡和被異化的人物。貝克特的《等待戈多》,向人們提出一個時代的問題,面對信仰的真空,自由的虛無,將何去何從,我們是否能等待一個新的上帝或信仰的到來……
這些聲嘶力竭的呼救無一不在質問:世界的本質何在?人的歸宿何在?如何才能再回到人類原初的美好狀態(tài)?作為有良知的智者,敏感而又脆弱的作家承擔了人類的焦慮,文學擔當了尋求的漫長與無望。
四、精神家園的再度探尋
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失去了歌唱的能力,到處聽見的都是機器的轟鳴。我們今天有小說、詩歌、散文,但卻鮮有文學。文學本身的存在方式被連根拔起,不再從其歷史土壤中汲取任何的營養(yǎng)。
文學的回歸,既是對傳統(tǒng)的復興,也是在新時代下的創(chuàng)造與再發(fā)展。只有回歸扎根于文學傳統(tǒng)和歷史的土壤中,才能讓深藏在文學精神中的種子發(fā)芽,進而開花結果,讓文學的回歸成為現(xiàn)在與過去的對話,成為遠古的歌聲與時代的旋律的美好的結合。
參考文獻
[1]《20世紀文學評論》,(美)戴維奇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2]《現(xiàn)代文化視野中的西方文學》,蔣承勇著,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3]《游的精神文化史論》,龔鵬程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沉重的肉身》,劉小楓著,華夏出版社2004年
[5]《西方文學的精神突圍》,肖四新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版
[6]《流浪母題與西方文學經(jīng)典闡釋》,陳召榮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版
[7]《遠去與歸來:希臘與中國的對話》,杜小真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版
作者簡介:曾心悅,女,1990年9月,漢族,江西吉安,陸軍步兵學院,碩士,助教,英語文學。
謝小帆,女,1990年5月,漢族,江西吉安,吉安職業(yè)技術學院,碩士,助教,英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