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屈原《國殤》中“霾兩輪兮縶四馬”這句詩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指戰(zhàn)車的車輪陷入泥中,駕車的馬被弄亂的韁繩和套索絆住了腳,這意義是被動的;一種認為是指統(tǒng)帥下令將戰(zhàn)車埋入泥土中,用韁繩絆住馬腿,不使之移動,這意義是主動的。分析論證后認為第二種解釋更為合理。
關鍵詞:《國殤》;誓死不屈;系馬埋輪;尚武精神
屈原《國殤》中有一句詩:“霾兩輪兮縶四馬”,常見的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筆者嘗試進行辨析。
先說第一種。《中國古典文學精華》金開誠先生的解釋:“霾:通‘埋,這里指兩輪陷入泥中??{:絆住,捆住?!{四馬,指駕車的馬全被弄亂了的韁繩和套索捆住,不能行動。”
再說第二種。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引王逸《楚辭章句》的解釋:“縶:絆也?!对姟吩唬骸{之維之。言己馬雖死傷,更霾車兩輪,絆四馬,終不反顧,示必死也。霾,一作埋。”
按照金先生的說法,這句詩中的“霾”和“縶”兩個動作,是被動的,輪子陷入泥中;馬腿被韁繩套索捆住,也是被動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敵軍勢力太大,“凌余陣兮躐余行”,敵軍沖鋒,勢不可擋,所以我軍雖然拼死抵抗,但仍然免不了慌亂,所以車輪陷入了泥中,韁繩、套索也絆住了馬腿。依照這種解釋,這句詩只能說明敵軍勢力強大,我軍寡不敵眾,所以難免顯出狼狽之相。誠然,這樣解釋,也不能就說明我軍士氣低落,怯懦無能。主要是為了突出戰(zhàn)爭場面的激烈程度而已。
按照王逸的解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蚌病焙汀翱{”兩個動作,是主動的。動作的發(fā)出者,應該是后面“援玉桴兮擊鳴鼓”的那個人。熟悉古代歷史的人,應該知道,在戰(zhàn)車上擊鼓指揮的,是軍隊的主帥。他看到戰(zhàn)爭形勢不利于我軍,于是下令將戰(zhàn)車埋入泥土中,用韁繩套住馬的雙腿,不使戰(zhàn)馬移動,以表達誓死不退一步的決心。這就是王逸所言:“終不反顧,示必死也?!睉?zhàn)車固定好后,他拿起鼓槌,開始擊鼓,下令軍人拼死上前,以表達誓死不屈的決心。
比較兩種解釋,筆者認同王逸的說法,它更能體現(xiàn)將士們視死如歸、頑強不屈的決心。在明知戰(zhàn)敗的情況下,還要拼死做最后一搏,楚人的血性和尚武精神在此處得到最充分地體現(xiàn)。
其實,“系馬埋輪”這個典故,最早出現(xiàn)在《孫子兵法》中。在《九地》一章中,有:“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齊勇若一,政之道也?!币馑际牵骸凹词共捎盟┳●R,埋住車輪的辦法以防止士卒逃跑,也是靠不住的。要使士卒一致奮勇作戰(zhàn),關鍵在于將帥領導得法、指揮正確。”在《國殤》中,正因為主帥臨危不懼,指揮若定,所以“系馬埋輪”,也就能喚起士卒慷慨赴死的決心。
《國殤》寫的是一次敗仗,而在敗仗中,依然表現(xiàn)出英勇不屈的精神,就顯得尤為可貴。這也是屈原所以要寫這首祭歌的緣由。他想喚醒國人的尚武精神,讓國人在失敗的陰影中振作起來,其意義重大。
所以,筆者更傾向于王逸對這句詩的解讀。
作者簡介:葉春雷(1972—),男,湖北省荊州市江陵中學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古典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