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中學高二(4)班
面對繽紛多彩、價值多元的世界,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彷徨無奈,更不是牢騷滿腹,而是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顆欣賞美的心靈。
要享受當下。人的本性會驅(qū)使我們的眼光始終放在光鮮亮麗的遠方,而忽視當下的、身邊的、屬于自己的光芒。或許朝九晚五的日子會枯燥,平淡無奇,但只需稍稍留意,便會發(fā)現(xiàn)許多令人驚喜的小樂趣,許多絢麗多姿的微風景,許多令人難忘的快樂瞬間。例如,無意間抓拍的照片,近親好友的關心,寵物貓咪的撒嬌,迎風怒放的花朵……享受當下、感恩生活,試著學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欣賞來自周邊世界的美。
同樣的,人的本性也會使我們始終沉浸于自我世界中,以“我”的視角來看待人或物,評論是與非,但我們也可以選擇跳出局部,拓寬一下視野,轉(zhuǎn)換一種視角。試著換位思考去理解他人,試著采取發(fā)散思維去拓展選擇。如此,將自己代入他人位置,才會有許多不同的感悟與體驗。
一如看《紅樓夢》,一直都偏愛黛玉,認為她直率、坦誠、沒有心機,討厭那個故作姿態(tài)的寶釵。在人們的印象中,世故、圓滑向來不是什么善語,可是,果真如此嗎?我們將不同的角色抽離出《紅樓夢》,“寶釵”應該是個正常人,普遍存在,而“黛玉”則幾乎不存在,尤其是在成人的世界中?;蛟S有人會說,世故是成人世界的產(chǎn)物。但事實上,即使是小朋友,也懂得如何討好別人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成年人世界不過是把糖果換成了利或名。許多“自恃清高 ”的人,看起來似乎是不求取功名利祿,那么他們又為何要向別人表明自己“清高”的立場?你“清高”,你不求名與利,為何要告訴別人呢?自己有數(shù)即可。可見,我們不該過分克制自己的本性,率真一點,真誠一點,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取自己想要的。再比如,正與反,黑與白,地獄與天堂,轉(zhuǎn)換一個視角,會發(fā)現(xiàn)雙方皆有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欣賞到和諧共生、求同存異的不一樣的美。
最后,嘗試去改變自己,也能夠獲得不一樣的美?!毒G皮書》中的唐·雪莉是一個范例,西裝革履,謹言慎行。盡管如此,喜歡聽他彈鋼琴的白人,仍然不會尊敬身為黑人的唐。而后,唐嘗試去改變自己,首先接納自己的黑人身份,于是只彈施耐威鋼琴的他,也在黑人酒吧中彈起了老舊的破鋼琴。沒有原先的拘謹,率性地彈起了自己最愛的肖邦,從中獲得了尊敬,得到了快樂。我以為,這是另外一種美,美在悅納自我,美在不活在他人的眼光中。
享受當下,感恩生活,轉(zhuǎn)換視角,嘗試改變,讓我們慢慢地學會欣賞自己,欣賞世界,遇見和欣賞一切的美好。
相關鏈接:
朱光潛“談美”
☆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干枯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yǎng)。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文題鏈接】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學校舉辦校園藝術節(jié),在宣傳欄里有這樣三則材料:
1.穆罕默德說:“假使你有兩塊面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p>
2.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3.1980年前后的北京大學燕園,每年春天都會看到一位80來歲的老人從一堵倒下半截的矮墻后邊,在那燦爛的花叢中摘下一朵花。然后,他穿過矮墻的間隙,微笑著將那一朵朵小花遞給墻外的學生們。這位老人,就是朱光潛先生,那位學貫中西、識通古今的美學大師。
請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和自己的生活體驗,從以下兩種身份中選擇一種身份,表達你對審美情趣的認識與思考。
(1)以藝術節(jié)主持人小美(高三學生)的身份,在現(xiàn)場向全校學生做開場主持。
(2)以高三學生代表小美的身份,在藝術節(jié)現(xiàn)場向全校學生演講。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