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野秋,文化學(xué)者、作家。曾任鳳凰衛(wèi)視《縱橫中國》總策劃、香港衛(wèi)視《東邊西邊》首席嘉賓、中國傳媒大學(xué)南廣學(xué)院客座教授、深圳大學(xué)城市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出版有《胡腔野調(diào)》《冒犯文化》《六零派作家對話錄》《閑人,書生活》等。導(dǎo)演電影故事片《愛不可及》、紀錄片《觸摸》等。
自序:為深圳立傳,一次幸福的探險
試圖迅速而準確地描述深圳,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雖然它只有短短的40歲,但它的豐富性和復(fù)雜性超過中國其它任何城市,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在人類的建城史上,城市都是一步一步疊加式地累積而成,在漫長的累積過程中,建構(gòu)了城市的自然風(fēng)貌和人文傳統(tǒng),形成了此城與彼城的分別。深圳則不然。準確地說,深圳不是建成的,而是“造”成的,它的出現(xiàn)讓人猝不及防,于是人們只能用“一夜之城”來形容它。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首耳熟能詳?shù)母枨鹗妆愕莱鲞@座城市的特別。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片荒涼的海灘上,搭積木一樣地搭出了一座城。這樣的速度被命名為“深圳速度”??靹t快矣,惟解讀便成為萬難。有太多的人到過深圳,寫過深圳,但是卻無人能夠為深圳找到一個眾望所歸的關(guān)鍵詞。在很多年里,人們認為這里到處是黃金,當(dāng)年“東西南北中,發(fā)財?shù)綇V東”的人中,有一多半是沖著深圳而來;還有一些人認為深圳是一個暴發(fā)戶,缺乏底蘊,略顯膚淺,這里可以是事業(yè)的疆場,但不是宜居的溫床;還有人以為這里充滿著冒險家的爭奪,商人們在爾虞我詐中獲得快感,到處是燈紅酒綠與刀光劍影,膽小者勿進;當(dāng)然也有人把這里視為天堂。而只有在這里生活了一年以上的人,才能明白這座城市的形式與內(nèi)容有多么地與眾不同,隨便你怎么想象她,她都在你的想象以外,無論是好,還是壞。
認識一座城,總是由表及里的,正如認識人。在我眼里,深圳是一個有點魯莽的小伙子。這里曾經(jīng)塵土滾滾、腳架林立,到處是“坑”,到處是“圍”,到處是“嶺”。然而,對于到深圳尋夢的人來說,小伙子還是挺帥的。他沒有什么不敢試,沒有什么不敢闖,創(chuàng)下過輝煌,也犯下過錯誤,但他始終坦然地朝前走,像背著雙肩包的旅行者。在我眼里,深圳亦是一位性格溫和的儒生。這里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因為讀書而受人尊重。每個社區(qū)都有自己的圖書館。圖書在這里隨處可借,也隨處可還。在我眼里,深圳還是一位包容謙讓的紳士。他的口頭禪是“來了就是深圳人”,這里一直用“英雄不問出處”作為對陌生人的標準。當(dāng)然,更多人的眼里會有更多的深圳,無論哪一種,都可能顛覆你曾經(jīng)的想象。
這是我的“讀城記”,我用將近三十年的時間閱讀這座城市,除了用眼睛閱讀,還常常用腳閱讀,我愿意把自己讀城的感受與您分享。我覺得深圳就是一臺無場次的先鋒話劇,當(dāng)北上廣在敘述一個完整故事的時候,深圳每天都在上演著無數(shù)各自獨立、穿插、互不干涉的話劇。這些橋段既可成為折子戲,又能聯(lián)袂演出,每場戲都有關(guān)聯(lián),但也可能沖突。中國的城市中本土居民比例最少的唯有此城,這種與生俱來的碎片化、多元化、雜處化,讓我為這個城市立傳時,選擇與其相應(yīng)的更為自由的結(jié)構(gòu)方式,文章中的脈絡(luò)、章節(jié)與文字,同這座紛繁的城市正相呼應(yīng)。我力求重返這座城市的歷史現(xiàn)場,把那些即將湮滅的光陰碎片打撈起來,并通過我的重新梳理,讓今天的人能夠看到一座城的前世今生。使城市與人離得更近些,與人的心不再那么遙遠,那么陌生。
文章寫完了,但我突然覺得好像什么也沒寫,這個城市雖然年輕,卻又似乎怎么也寫不完,你剛寫了幾乎所有重要的事情,卻立刻發(fā)現(xiàn)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被遺漏。深圳既像一個魔方,又像一個謎團,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去閱讀、去書寫,卻仍然寫不盡。寫不盡的城市才是最有魅力的城市。
第一章? 深圳有多深?
“深圳”釋名
深圳,也許是當(dāng)今中國最知名的城市之一。深圳是一匹黑馬,人們對這匹黑馬幾乎來不及打量,它是如此年輕。我們似乎從未聽聞一個城市只用了40年,就從一個30萬人的小城擴張為2000萬人的超級都市。在世界范圍內(nèi),它都是城市建設(shè)史上的一個奇跡。
關(guān)于“深圳”這個市名,早年鬧過不少笑話。大家對“圳”這個字不熟悉,秉承“讀字讀半邊”的光榮傳統(tǒng),大都念成“深川”。一座城市讓一個不常用的漢字復(fù)活,是另一種奇跡。其實,深圳這個地名古已有之,從目前所能查到的史料看,“深圳”最早記載在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新安縣志》,地理志內(nèi)“墟市”條目下有“深圳墟”,是一個村莊的名字。從那時算起,“深圳”這個地名至少已經(jīng)存在332年了?!巴痢敝柑锿?,“川”指“歸向大江大海的水流”。“圳”即意為:田野間通向江海的水道。“深圳”也即“深深的水溝”?!佰凇弊衷趲X南其實是常用字,深圳、梅州、惠州等地以之構(gòu)成的地名比比皆是,如圳上村、圳頭村、石圳等等。離開了廣東區(qū)域,這個字的使用率才逐漸變低。
“墟”就是集市的意思。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在如今的深圳區(qū)域內(nèi)形成了36個集市,其中最著名的四大名墟為:深圳墟、清平墟、觀瀾墟、東和墟。分別位于今天的東門街道、沙井街道、觀瀾街道和東沙頭角街道。這四大古墟中,現(xiàn)在只有觀瀾墟還保留了清末的集市舊痕,其它三個都已不復(fù)當(dāng)年的容顏。當(dāng)年的深圳墟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深圳河與它的三條主要支流沖刷出一大片平坦的谷地,深圳墟正好位于谷地中心。三條連接深圳和香港的道路也都在這里交匯。這樣的優(yōu)越地形,讓深圳墟一躍成為廣東省內(nèi)著名的集市。其繁盛程度遠遠超過周邊的其它集市。深圳墟擁有東、南、西、北四門,最為繁榮之所是東門一帶。如今深圳的商業(yè)中心區(qū)之一東門老街,便是由此發(fā)展而來的。
從清朝中期開始的兩百多年間,每逢農(nóng)歷的二、五、八日,便是熱鬧的“墟日”(趕集日)。到了趕集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人都會匯聚到東門,他們肩扛手提,帶來豐富的海產(chǎn)品和農(nóng)作物,在這里交換各自需要的物資。東門老街的中心位置有一幅巨大的銅版浮雕《老東門墟市圖》,我曾面對這幅浮雕,尋找當(dāng)年深圳墟繁榮的印記。從這幅圖上,可看見“鴨仔街”“豬仔街”“西和街”“漁街”等街道的昔日繁華。人們在“多仁米鋪”前買米,在“大來金鋪”前秤金,在“怡和海鮮貨?!鼻敖灰咨秃ur,在“四季花店”前選摘露水欲滴的鮮花?!吧钲凇本瓦@么一直并不寂寞地繁榮著。
一些喜愛看黑白電影的影迷,應(yīng)該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有部電影叫《秘密圖紙》,那是一部反特片,今天我們習(xí)慣稱之為諜戰(zhàn)片。其中有個特務(wù)說了句臺詞:“我明天要去深圳”,指的就是到寶安縣城的深圳鎮(zhèn),他要到東門老街附近的羅湖橋與香港來的特務(wù)接頭。這也許是當(dāng)代最早涉及“深圳”地名的文藝作品。
如此看來,誰還能妄言“深圳”年輕呢?在很多人的眼里,深圳也許是橫空出世的現(xiàn)代商都。但實際上,深圳是歷經(jīng)600多年的煙塵以后,依然健在的古代商業(yè)文明的標本。中國的改革開放,把它從南方以南的深水里打撈出水面。歷史選擇了深圳,決不偶然。
別名“鵬城”何來?
中國的城市都有別名,概無例外。如昆明四季如春,叫春城;重慶依山而筑,叫山城;拉薩因位于青藏高原終日沐浴日光,叫太陽城;廣州因傳說有五羊銜穗降福,叫羊城。每個城市的別名,都包含著祥瑞和期待。深圳的別名叫“鵬城”。大鵬其實是一種想象出來的大鳥,是人類對鳥類的圖騰崇拜。莊子在《逍遙游》中寫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鼻f子是浪漫的,但這種由大魚幻化而成的巨鳥,誰也沒有真的見過。那么,深圳究竟為什么叫這個別名呢?又從什么時候被稱為“鵬城”的呢?
目前最流行的說法有三種。其一,認為是“大鵬所城”的簡稱。因為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設(shè)立“大鵬守御千戶所城”,距今626年。其二,認為是因“大鵬灣”而得名,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只在空中翱翔的大鵬飛至南海邊,被這里的秀麗風(fēng)景所吸引,于是以此為家。其三,深圳的別名叫“鵬城”,是因為大鵬半島和九龍半島舒展開來,構(gòu)成了大鵬灣的兩翼。海岸線的形狀像極了莊子筆下“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那個大鵬鳥。撇去浪漫主義的泡沫,我們理性地分析。大鵬所城是明朝的軍營,按照一般命名規(guī)律,會依照屬地原有地名命名,正如當(dāng)今在深圳西部南山區(qū)的南頭村,還有一座與大鵬所城同時期的“南頭千戶所城”。想來“大鵬”的地名在建“所城”前便已有之,可能是個村落的名字,大鵬所城因大鵬村而得名。至于大鵬灣,離今天應(yīng)該就更近些了,在古代我們還沒有明確的海灣概念,即使有“灣”和“涌”等字樣,那也只是指小灣、小涌而已。在明朝的海圖上,我們還看不到標注“大鵬灣”,在晚清以前,海圖上同樣沒有“大鵬灣”?!按簌i灣”在地圖上的現(xiàn)身,最早出現(xiàn)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之前深港同屬一地,所以地圖上并不特別標明海域。但因為要割讓領(lǐng)土,必須分清與土地相連的海洋。英國又是當(dāng)時的世界第一海洋帝國,具有極強的海洋意識,所以海灣自然也就開始被命名并標注了。
大鵬半島的陸地面積294.1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達到了133.22公里,被稱為深圳的“黃金海岸”,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之一。這條海岸線像一條金色項鏈懸掛在蔚藍色的南海頸項。大鵬海岸包含了東涌、西涌、楊梅坑以及南澳四個區(qū)域。這里沙質(zhì)細軟、礁石林立,海邊景色融山光、水色、林濤、海風(fēng)、潮音、征帆、鳥語、花香為一體,有如“蓬萊仙境”;陸上山巒起伏、云霧繚繞、林密鳥眾、草茂流清,好似“世外桃源”。深圳雖起于農(nóng)耕文明,沒有趕上“大航海時代”的腳步。但在“一帶一路”的新時代,它已經(jīng)做好了向深邃的海洋挺進的準備?!谤i城”這個別名早就預(yù)言了這一天的到來。
咸頭嶺那片碎裂的彩陶
咸頭嶺,是個很土的名字。但這個名字把深圳的歷史朝前推了7000年。人們被深圳的現(xiàn)代故事吸引了目光,做夢都不會想到,這個城市的故事還藏在大鵬海邊的一方荒涼沙丘上,在一片片破碎的陶塊上。1982年的夏天,一支考古隊來到大鵬半島東北端的咸頭嶺村,他們踩在了遠古的沙丘上?!吧城疬z址”指的是分布在沿海或島嶼的沙灘、沙堤、沙洲上的遺址。這些以不同時期的沙質(zhì)為主要堆積物的沙丘,埋葬著不會說話的器物甚至化石。歷史的密碼儲存于此,等他們蘇醒過來,就會向你講述那些塵封千年的故事。咸頭嶺沙丘遺址,就是深圳故事的源頭。
我曾跟隨深圳博物館的館長走進他們的藏品庫,看到他們冒著毒日、暴雨挖掘出來的那些寶物。那些壇壇罐罐被放在博物館的幾個巨大的木櫥里,器物大部分是經(jīng)過修復(fù)的,還有一部分過于殘破無法修復(fù),只能散落著擺放,名副其實的“文明碎片”。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一個陶杯摩挲著,想象7000年前的某個人正在用泥巴捏造它,那種時光穿越的感覺很奇特。館長告訴我,咸頭嶺的發(fā)現(xiàn)不僅是把深圳的歷史向前大大推進,也是建立起環(huán)珠三角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距今7000年到6000年考古學(xué)文化分期與斷年的一個重要標尺,證明這里是珠三角地區(qū)最早的文化,呈現(xiàn)了這里最早的人類活動。2006年深圳咸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我一次次地來咸頭嶺遺址,看這里的紅燒土,看發(fā)掘出來的房址、土灶、彩陶、白陶、夾砂陶片,還有數(shù)量可觀的石器。那些石刀、石斧、陶尊、陶盆、彩陶圈足盤,都在爭先恐后地訴說它們曾經(jīng)的繁忙。在層次分明的沙層下,還有多少更加精美的陶片和奇巧的石器,仍然酣睡在它們的夢里呢?我在那方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沙丘上反反復(fù)復(fù)地轉(zhuǎn)圈,驚嘆于人類7000年前已聚集到這塊近海的沙灘上生活、生產(chǎn),在這幾乎是天涯海角的地方為我們開發(fā)了一派休養(yǎng)生息的樂土。據(jù)史料記載,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古南越先民就已經(jīng)在這里結(jié)成社群開始集體生活。當(dāng)時平均溫度比現(xiàn)在高2.71℃,氣候暖濕。繁茂的植被、豐富的動物,催生了華夏遠古人類的繁衍、進化。
從已經(jīng)出土的文物分析,這里的先民主要的生活方式是原始農(nóng)業(yè)和漁業(yè)。從咸頭嶺遺址向北十公里,在葵涌還有個略晚些的大黃沙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的糧食顆粒,證明古越族先民已經(jīng)掌握了種植農(nóng)作物技術(shù),并且可以依賴它們填飽肚子。深圳的多個遺址都發(fā)掘出新石器時期的網(wǎng)墜,這些用橢圓形鵝卵石打鑿而成的亞腰形網(wǎng)墜,與現(xiàn)代的漁具極為近似,佐證了當(dāng)時的漁民已經(jīng)學(xué)會了用漁網(wǎng)捕魚。在咸頭嶺遺址上,考古學(xué)者們發(fā)現(xiàn)了當(dāng)年在沙丘上夯房基、挖柱洞的遺跡。從房基、柱洞的分布和走勢初步推斷,這種原始的民居大約為圓錐式窩棚。解決了吃的、住的、用的,先民們也可以安居樂業(yè)了。珠江流域的咸頭嶺文化,與同期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中下游的馬家浜文化,交相輝映,建構(gòu)了早期華夏文明的大廈。有了咸頭嶺燦爛的開始,深圳的文明便不乏絢爛和多彩。
從商代起,中國進入了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乃至藝術(shù)品空前噴發(fā)的年代,我們有了青銅器,有了甲骨文,有了彩紋陶……深圳也絕不寂寞。7000年前的祖先還在咸頭嶺探索人類如何生存時,未曾想到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載浮載沉,這方快要被遺忘的土地再次聚攏起人氣,開啟了探索人類如何高質(zhì)量延續(xù)下去的新旅程。命運在這里又一次轉(zhuǎn)了一個圈,完成了一次螺旋式上升。
一座碉樓一卷史
在嶺南的建筑中,碉樓是一種獨特的的存在。在村落里、田野間,一座座碉樓高高聳立,像一座座紀念碑;一座座紀念碑,像一卷卷史書,記載了客家人開疆拓土的艱辛歷程。史書可以變黃,變脆,以致無法展讀。但碉樓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仍屹立不倒,讓人們穿越歲月的風(fēng)塵,在南國繼續(xù)閱讀它。
許多人是從姜文的電影《讓子彈飛》里初識這種建筑的,從銀幕上被它的靜默與巍峨震撼。土匪們攻打碉樓,用上了各種武器,但碉樓就是堅不可摧,那種我自巋然不動的姿態(tài)讓人肅然起敬。電影改編自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原小說中并無碉樓,也不在廣東,但姜文選外景時,到了廣東開平,當(dāng)他看到梅家大院的碉樓群就不想走了?,F(xiàn)在看來,如果沒有了碉樓,《讓子彈飛》肯定會遜色太多。碉樓,是客家村落的符號,它們居于村口要道,居高臨下地環(huán)伺著周圍,守護著自己的家園。作為客家人主要聚集地之一的深圳,這樣的碉樓四處皆是。深圳碉樓現(xiàn)存的有550多座。據(jù)考證,本地年代最久的碉樓建于清朝嘉慶年間,最晚的建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深圳歷史上曾有1500多個自然村,絕大部分村莊都有碉樓。張先生稱中國有條“炮樓文化走廊”,約西起于川、藏等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南至于廣東、海南,呈“西南—東南”的走向。深圳地處這個“炮樓文化走廊”的東南端,其數(shù)量僅次于開平。但與開平碉樓相比,深圳碉樓出現(xiàn)的歷史要早一些,
正因如此,深圳碉樓沒有像開平碉樓那樣多中西合璧的痕跡,更多地呈現(xiàn)出漢民族自己的建筑風(fēng)格與特色。深圳炮樓中比較早期樣式的那一部分,是我國漢族歷史上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的炮樓建筑系統(tǒng)目前僅存的最集中、最大量的遺存,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征最重要的表現(xiàn)載體之一。深圳本土碉樓分布在從西邊的西鄉(xiāng)、沙井直到東部的大鵬半島,可以說覆蓋了深圳全境。而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碉樓群有兩處,一在觀瀾,一在龍華。觀瀾碉樓群更為壯觀,至今尚有114座,它們建于清代至民國時期。
由于大量客家人從中原一帶遷入,他們面臨著土匪、兵家和土著人的排外與攻擊,為求自保建起了圍屋與碉樓,聚族而居。圍屋用于居住,碉樓則成為防守的堡壘。碉樓其實是學(xué)術(shù)界的命名,民間常常習(xí)慣把碉樓直接稱之為“炮樓”,這就更加明確地指證了碉樓的功能。碉樓一般高為三五層,最高為八九層,修建樓層越高,越便于瞭望;碉樓的墻體遠比普通的民居厚實堅固,不怕匪盜鑿墻或火攻;碉樓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懸挑的全封閉或半封閉的角堡(俗稱“燕子窩”),角堡內(nèi)開設(shè)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入侵之?dāng)?。同時,碉樓各層沒有窗戶,而在墻上開設(shè)有射擊孔兼瞭望孔,因此開口均小于民居的窗戶,而且都有鐵柵和窗扇,外設(shè)鐵板窗門,各層射擊點形成樓內(nèi)居民的立體攻擊點,攻守兼?zhèn)?,易守難攻。碉樓的主要功能自然是軍事,但在和平年代也是民居,族人可以住進里面。有些成為宗族的祭祀點,甚至可以用作倉庫。碉樓內(nèi)每層樓板都是木質(zhì)的,樓梯沿四周墻壁拾級而上。
走進今天的觀瀾古墟,赫然可見一座“成昌樓”鶴立雞群于東門街的一排古舊建筑中。成昌樓建于民國初期,又被稱為文昌古炮樓,樓高30米,共8層,是目前古墟中最高、最醒目的建筑。樓頂護墻外裝飾著一圈黑紅雙色彩帶,像巨大的冠帽,四面各設(shè)兩處“口”形瞭望孔,東西兩面各設(shè)一魚形排水口,西北角、東北角各設(shè)一瞭望臺。雕樓的東面墻體上仍清晰可見密集的坑洞,那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東江游擊隊與日本作戰(zhàn)時留下的彈孔,斑駁的歷史遺痕里隱藏著多少熱血與悲壯。
而要論觀瀾最老的炮樓,則當(dāng)屬桂花社區(qū)廟溪老村的文秀公炮樓。此樓建于清朝嘉慶或道光年間,距今約有200年的歷史,被稱為“寶安第一碉樓”。而它外表看來雖與觀瀾其它炮樓并無不同,但整體散發(fā)著更加古樸雄拙的滄桑感。此村原住民以陳姓為多,修建的炮樓就以陳氏族長的名諱命名?!拔男恪笔亲彘L名,“公”是敬稱,文秀公炮樓代表著族長的身份。這些碉樓,講述著從清朝至民國的歷史,也成為眾多離鄉(xiāng)者回溯尋根的節(jié)點符號。一座碉樓一卷史。那一座座矗立百年的碉樓,它們守候苦難,守候嚴寒,守候風(fēng)雨,也守候希望。它是客家先輩種在這里的一個夢,從未動搖的夢。這些遺落在村口和田野里的碉樓群,是聳立著的凝固的鄉(xiāng)愁。
情滿大圍屋
客家人,生而為客。自晉唐以至明清,他們從北方中原地區(qū)輾轉(zhuǎn)流落南國,一個“客”字道盡他們身份的尷尬,無論他們走到哪里都會成為所到之處的“客人”。“客家人”的稱謂起于宋朝。北宋開始將戶籍分為“主”“客”之別,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從此客家人便成為南遷群體的代稱。從他稱到自稱,既有辛酸無奈,也有包容豁達??图胰瞬皇巧贁?shù)民族,是漢族人,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他們都有故鄉(xiāng),但皆不能回,那里已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但客家人不管走到哪兒,都能扎下根來,融入進去,繁衍壯大。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球客家人大約8000萬,約5000多萬在中國,他們主要聚居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云南、香港、臺灣等19個省的180多個市縣,其余的客家人散居于全世界的80多個國家,美洲、歐洲、澳洲、非洲皆有,總體上還是以東南亞居多。
客家人是一個不斷逃亡的族群。在客家人不斷南遷的過程中,哪里荒涼便遷向哪里。 “山高皇帝遠”的廣東向他們張開了寬厚的懷抱,故而客家人有三分之一便落到廣東,并與廣府人、潮汕人三分南粵。世世代代的遷徙、流離,鍛造了客家人聰慧、低調(diào)、情商高的集體性格,他們具有天生的族群認同和自我保護意識,這從他們的建筑風(fēng)格上可以毫不費力地看到??图医ㄖ娜蟠硎牵旱飿?、圍屋、排屋。碉樓完全是軍事性建筑,高點攻擊,立體防衛(wèi);圍屋則是同宗家族群居之所,世代同堂,封閉式建筑固若金湯,集御外凝內(nèi)于一體;排屋雖然已經(jīng)開始以家庭分居,但家家戶戶并排建屋,左鄰右舍墻瓦相連,依然具有很強的聯(lián)動性。這三種建筑往往是互相依存的,無論是圍屋還是排屋,都離不開碉樓的拱衛(wèi)。
如果說圍屋是航母,那么碉樓就是護衛(wèi)艦,排屋就是驅(qū)逐艦??图胰俗疃氨F取暖”的重要。我曾經(jīng)站在“大萬世居”門前的月形池塘,透過深邃的大門朝里望去,一眼仿佛看不到底。這座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古堡式建筑,歷經(jīng)風(fēng)雨,如今依然巍然屹立。這座龐然大物,占地2.5萬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間。居住在這里的是曾姓家族。該曾姓家族自明永樂年間開始南遷,先遷江西吉安、后遷福建汀州、繼遷廣東潮洲,至十三世始遷坪山,十五世時曾傳周開始興建大萬世居。
圍繞此樓曾流傳一個故事,大萬世居原地曾是一片沼澤地,曾傳周每天靠牧放鵝鴨和推獨輪車賺錢,希望憑借自己的力量蓋房子。但后來曾傳周建房心切,想迅速致富,竟沉迷于賭博,漸漸地他輸光了“血汗錢”。為了回本,曾傳周來到親戚家借錢,親戚不但不肯借,還教訓(xùn)了他一番。這一頓教訓(xùn)讓曾傳周幡然醒悟,于是回家后斬斷了右手大拇指,以示戒賭決心。自此之后,曾傳周戒賭歸正,勤儉持家,興辦實業(yè),成為坪山一帶的富裕人家,并籌足資金建起大萬世居。
走進大萬世居,你會驚訝于古人建筑格局的精妙。圍屋以四圈回字形建筑構(gòu)成,內(nèi)有九條大街、十八個天井、八個樓腳,外加四周相互貫通的走馬樓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圍屋內(nèi)的街巷走廊,互相連接,四通八達,南北格局對稱。圍屋四周為厚約80公分的院墻,墻外有護城河,圍墻的四個角分別建有四座三層的碉樓,這樣一座銅墻鐵壁的大圍屋,無異于一座兵營。因此建成二百多年中,經(jīng)歷過太多次兵荒馬亂和土匪攻掠,大萬世居仍保持原有面貌,不怒自威地蹲伏著。
深圳的圍屋目前尚存20多座,除了坪山“大萬世居”以外,還有龍崗的“鶴湖新居”“龍?zhí)锸谰印薄靶聵蚴谰印钡鹊?。深圳圍屋造型上基本都為方形圍屋,這與福建地區(qū)的圓形圍屋有較大差別。一直追蹤研究客家圍屋的張一兵研究員認為,形成方與圓形態(tài)差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禮制”?!皣焙汀罢薄俺恰蓖?,早期的寨多數(shù)為圓,城則有方有圓,多數(shù)為方。圓形的城寨,從古到今一直延續(xù),分布呈西北—東南走向。比起方城,圓寨節(jié)省工料、防御無死角,但不合周禮,總體上只有河南和閩南有一點遺存,但河南明代以后就沒有再建圓寨了。所以閩南由于地處僻壤,嚴謹?shù)亩Y制尚未完全覆蓋,加上儉省和古風(fēng)依存,所以建筑上才留下了這么一點圓形圍屋,也叫土樓。
由此可見,客家人雖也流落僻壤嶺南,但中原的禮制法度讓他們在建筑上留下了自覺的約束。其實,客家圍屋除了功能強大的實用性外,它的審美功能也不容忽視。凡親眼見到過圍屋的人都會用“震撼”“嘆為觀止”來形容第一印象。圍屋的藝術(shù)性主要體現(xiàn)在整體造型上,它不是隨性地雜亂無章地建起來的,而是規(guī)劃嚴謹、布局合理、均衡對稱。木石細節(jié)的精雕細刻、屋脊山梁的優(yōu)美弧線、祠堂內(nèi)外的牌匾書畫,工藝運筆精湛,都讓人如覽藝術(shù)品。圍屋以中軸線縱貫其間,與上堂、中堂、下堂一道構(gòu)成建筑的脊梁,左右環(huán)繞的多圈房屋構(gòu)成建筑的骨架,縱橫交錯的巷道如建筑的血管,這樣的圍屋本身就是躍然靈動的生命體,住在這里會讓孤獨的人不再寂寞,膽怯的人不再懦弱。
客家大圍屋,是客家人獨有的建筑形式,它既是一種物質(zhì)遺產(chǎn)的留存,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當(dāng)你注意到“大萬世居”整座建筑物后墻筑成半圓弧形,與前面半月形的風(fēng)水池塘遙相呼應(yīng)時,你會嘆服于這座建筑體現(xiàn)了深刻的天圓地方、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理念。每座圍屋都有一個“心臟”,這就是祠堂,他們都被包裹在卷心菜式的中間,是一個宗族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它將列祖列宗和當(dāng)下的所有個體生命緊緊聯(lián)系起來,于是處理內(nèi)部事務(wù)便游刃有余。祠堂在所有的圍屋內(nèi)都居于群體建筑的核心之中。
一座圍屋就是一座城堡。一座圍屋就是一個小社會。幾十乃至數(shù)百個家庭居住在一個閉合的環(huán)境,如果沒有清晰的秩序建構(gòu),以及極高的磨合機制,那是不可想象的。仍以“大萬世居”為例,大圍屋建筑群由于是全封閉的,所以在三堂的前后又發(fā)展出兩個橫向鋪開的露天內(nèi)院,又稱上天街、下天街。上、下天街是族人休閑、孩童玩耍的公共活動場所,還有公共廚房、廁房、倉庫和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除了公用水井之處,家家戶戶屋內(nèi)還設(shè)有水井。族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图胰艘运麄兊闹腔叟c情商,再造了一個世界,他們在自我管理的宗法社會內(nèi)幸福而安樂地生活,這在今天看來都不禁讓人羨慕不已。
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發(fā)展,客家圍屋里的人大都搬出去了,剩下的老屋在歲月的沖刷下,有些殘破不堪,有些損毀幾盡,還有些成為養(yǎng)雞場。很多人都在呼吁要搶救這些文物,不能讓客家的歷史只剩下傳說。每到夕陽西下,看著這些沐浴在金輝下的輝煌圍屋,回望那些并未湮滅的客家人遷徙之旅,讓人不禁感慨: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第二章? 城史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
眾所周知,深圳是移民之城。從秦朝開始,深圳經(jīng)歷了六次大移民。這六次遷徙的浪潮,讓北方的移民從黃土地移居到這塊靠近藍色海洋的大陸南端。前六次移民浪潮都是被動的,都飽含著難以計數(shù)的血淚,而二十世紀末開始的這次大移民,是自覺自愿的,是滿懷希望的,是一個夢幻的開始。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首歌叫《春天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它記錄了一個改變國家命運的歷史轉(zhuǎn)折點。先倒回一點說,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出乎意料的是,一場新的“逃港”潮再次席卷而來,而且這是建國以來繼1957年、1962年、1972年之后最大的一次逃港潮。這次外逃風(fēng)潮被很多當(dāng)代史學(xué)者稱之為“大逃港”。封閉的國門開始露出一絲縫隙,一河之隔,卻是上百倍的收入懸殊,于是偷渡者們開始用腳做出了選擇。他們不惜冒著被大海吞噬、子彈擊斃的危險,拼命游向?qū)Π?。一旦他們覺得機會來了,便不惜鋌而走險。其情可嘆,其狀可憐,但人在新生活的誘惑面前,誰又能保證能夠抵擋呢?
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就在“殺出一條血路”的悲壯中出生了。1979年,因此被稱為“深圳元年”。說來神奇,深圳特區(qū)誕生的消息,使廣大民眾看到了希望,也讓一直難以根絕的“逃港風(fēng)”驟然停止。建特區(qū)需要勇氣,但光有勇氣是建不成特區(qū)的。當(dāng)時因為中央的態(tài)度是“只給政策不給錢”,所以深圳最缺的還是錢。那年冬天,國務(wù)院副總理谷牧來了。那時的深圳連一條像樣的馬路也沒有,吳南生對谷牧總理說:“我要做饅頭總要有點酵母,沒有點酵母我怎么做?你能不能給我一點貸款,至少要修一條好路給人走。”谷牧問:“你大概要多少錢?”吳南生說:“我也說不清楚,眼下最急用的要幾千萬。”谷牧說:“那這樣吧,我給你貸3000萬?!边@貸來的3000萬,造就了后來的深南大道。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五屆人大第十五次會議批準國務(wù)院提出的設(shè)置經(jīng)濟特區(qū),并通過《廣東省經(jīng)濟特區(qū)暫行條例》,從法律意義上,“經(jīng)濟特區(qū)”在中國正式誕生。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第一次南巡來到了深圳。當(dāng)鄧小平站在深圳當(dāng)時最高的國際商業(yè)大廈22層天臺上,他看到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wù)院決定開放沿海14個城市,一口氣開放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共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深圳不再是孤軍奮戰(zhàn),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yè)進入了快車道。
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
《春天的故事》依然在講述。經(jīng)過十幾年的發(fā)展,深圳已經(jīng)悄然崛起,做出了許多石破天驚的創(chuàng)舉。深圳引進了中國第一家外資銀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企業(yè),第一次進行土地拍賣,成立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深圳在一路高歌中飛跑。人們以為可以一直這樣毫無阻擋地飛跑下去。然而,春天過去。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姓社姓資的爭論像緊箍咒一樣牢牢套住人們的頭腦,對改革開放事業(yè)沖擊很大,深圳作為前沿陣地首當(dāng)其沖。
中國該走怎樣的道路?改革開放的“中國道路”還能否走下去?很多人開始困惑起來。1992年,鄧小平再次南巡。他先來到了皇崗口岸。站在皇崗口岸,鄧小平面朝香港方向默然站立很久,這也是他一生中離香港最近的一次。從次日起,老人開始馬不停蹄地巡遍深圳。這一次與八年前南巡時顯著不同,老人不再沉默,而是一路走一路說。也許老人覺得有些話需要抓緊說出,不說就來不及了。在國貿(mào)中心大廈的旋轉(zhuǎn)餐廳,老人講道:“中國只要不搞社會主義,不搞改革開放、發(fā)展經(jīng)濟,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條路都是死路。改革開放動搖不得,繼續(xù)發(fā)展,人們生活要不斷繼續(xù)提高,他才會相信你,才會擁護你。我們耽誤了幾十年,不耽誤這幾十年,我們的面貌就會很不同了?!?/p>
在將要離開深圳的22日下午,老人沒有外出,就在迎賓館里接見來訪者。正是在這天下午的談話中,老人說出了那段分量極重的話:“改革開放從一開始就有反對意見,我說不爭論,一爭論,就把時間都爭掉了。要敢闖,沒有一點敢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勇氣,沒有一點干勁,干不出新事業(yè)……現(xiàn)在的證券市場、股票市場,現(xiàn)在又搞這個東西好不好?這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搞一兩年,看對了,就放開,錯了就糾正,關(guān)了就是了。關(guān)的時候可以快關(guān),也可以慢關(guān),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么?”
并且在回答“現(xiàn)在有人說我們搞的都是資本主義市場經(jīng)濟那一套,是典型的資本主義”的疑問時,老人說:“計劃經(jīng)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jīng)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zhì)區(qū)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jīng)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是解放生產(chǎn)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睋?jù)親歷者回憶,當(dāng)此話剛剛落音,現(xiàn)場爆發(fā)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1月28日上午,在拱北口岸的粵海大廈最高處的旋轉(zhuǎn)餐廳,小平講了一句帶有調(diào)侃的話:“誰反對改革,就讓誰睡覺去好了?!?992年,中國選擇了一條繼續(xù)改革下去的正確道路。接下來這一年中國發(fā)生的大事,都與改革開放有關(guān),都與深圳有關(guān)。深圳沒有辜負歷史給予的機會,不斷刷新著城市發(fā)展的記錄,并不斷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足以讓人驚嘆的奇跡。1979年建市之初,深圳GDP不到兩個億。2019年,全市GDP已經(jīng)超過2.4萬億,躋身亞洲城市前五。
難舍難分城中村
“城中村”這個詞,最初起源于深圳。在建立經(jīng)濟特區(qū)之前,還叫寶安縣的深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農(nóng)業(yè)縣。1987年深圳有1500多個村落。1992年普查時,深圳還有1200多個村落。深圳的本土村落奠定了如今深圳城中村的整體空間結(jié)構(gòu)布局。
早期闖深圳的人,幾乎沒有不住城中村的。我在1992年底來到這座城市,剛來就發(fā)現(xiàn)深圳的城市中心和邊緣常?;煸谝黄?。這些城中村,距離那些聞名遐邇的CBD只有咫尺之遙。高樓大廈與城中村相依相偎,像一對身份懸殊的戀人,看起來很不般配,但仍然如膠似漆。這一千多個城中村,掩映在現(xiàn)代化都市的霓虹燈影里,構(gòu)成一道別樣的風(fēng)景線。很多人的深圳夢都從城中村出發(fā),在深圳這座移民城市,很多人像蒲公英一樣飄飛過來。他們在這個城市的不同角落,找到各自安身立命之所,他們會把那里當(dāng)作自己的中心。
當(dāng)年我還在做記者,每天都在巴登街的各種市井嘈雜聲中醒過來。下樓時看見熱氣騰騰的小吃攤,便坐下來點一份客家腸粉。我因為常年熬夜寫作,早餐是基本不吃的。但腸粉,我屢吃不厭。用米粉做成的粉皮包裹著油條、豆芽、韭黃、青菜,當(dāng)然也有肉末的,但不太葷。吃腸粉更不能在大酒樓吃,夾雜在各種早點之間的腸粉似乎做得過于精細,吃起來反而沒有味道。在城中村的小餐館里略好些。真要想吃到口感正宗的,必須在街邊小攤子上,看著廚師在一格格鋁合金的小抽屜里蒸米粉。下面是熊熊燃燒的爐火,師傅拉出蒸熟的米皮,熟練地包裹上一根油條和其它蔬菜,最可期待的是最后澆下去的那幾勺子醬鹵,卷起、盛好、端上,一氣呵成。自己在本身就很濃郁的醬料之上拌上辣椒醬,一邊吃得滿頭大汗,一邊看著那些從“親嘴樓”里涌出來匆匆忙忙地趕著去上班的年輕人,一邊聞著巷子里不同的小餐館飄出的不同的香味。裊裊交雜在一起,才能真正感受到鮮活的熱騰騰的生活。
夾著公文包,西裝革履的年輕人,吃完這頓便宜的早餐,便從這里各奔東西,走進各種高檔的寫字樓,開始一天的白領(lǐng)生活。每個人都充滿熱情地工作,憧憬有一天能在那些體面的商品房里擁有自己的一個房間。到了晚上,他們?nèi)匀粫氐阶约撼侵写謇锏霓r(nóng)民房,繼續(xù)著自己的夢想。
最繁華熱鬧的城中村要數(shù)蔡屋圍了,我當(dāng)年住的巴登街也屬于蔡屋圍范疇。蔡屋圍,深南大道最初的起點,深圳最高的幾棟摩天大樓都在那兒,地王、京基、深交所、中信廣場……每到入夜,直刺星空的激光燈和令人目眩神迷的霓虹燈,讓深圳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夜城。蔡屋圍的城中村改造是成功的,既成為氣宇軒昂的金融中心,又沒有徹底消滅“握手樓”“親嘴樓”。當(dāng)然,“親嘴樓”只是個說法,在兩棟樓之間真的接吻大約只能存在于電影里,但握手卻是真切的。居民常常在炒菜時缺蔥少蒜又懶得下樓去買的時候,喊一嗓子對面樓的鄰居,對方一伸手,姜、蔥就輕松地遞過來了。
如果把城中村稱為“都市里的村莊”,“親嘴樓”也不失為一種都市現(xiàn)實主義的浪漫,雖然有那么一絲酸楚。現(xiàn)代“吃貨”們都知道,到一個城市要吃地道的美食,不能去高檔的大酒樓,而是要去街邊的大排檔。在深圳,要找好吃的大排檔,就必須走進城中村,在那些“親嘴樓”“握手樓”的縫隙里,美味正在等著你。這是日常煙火氣的浪漫。這里的村民基本已經(jīng)不住在村里,而是選擇回遷到旁邊KKmall上面的“老圍花園”,他們每年的個人平均分紅能達到十萬以上,過上了高端社區(qū)生活。但在村里,依然可以吃到便宜的客家腸粉,初來深圳闖蕩的人,依然可以在這里繼續(xù)做屬于他們的深圳夢。
論規(guī)模,深圳最大的城中村非白石洲莫屬。原來的白石洲村更大,被華僑城買去了一半,建成了旅游景點?,F(xiàn)在的這一半村子,因著相對便宜的出租房和便利的交通,不愁讓農(nóng)民坐收房租。每天,每個時刻,都有從白石洲里走出來的人在樓下的廣場上坐著,也許在等人,也許在感受近在咫尺的城市繁華。早晨,從白石洲里匆匆步出的白領(lǐng),衣著光鮮,神色自信,有的在附近的華僑城、科技園上班,有的從這里乘地鐵、大巴轉(zhuǎn)往不同地方。
城中村是一個容易讓人陷進來的地方。它包容著形形色色的人,而為這形形色色的人服務(wù)的各種店鋪也檔次參差。生活在里面就像一個小社會,什么東西都自給自足。現(xiàn)在,白石洲已經(jīng)拆了,但曾經(jīng)的生活和曾經(jīng)有過的夢想是拆除不了的。用不了多久,“親嘴樓”“握手樓”乃至“城中村”都會消失,蛻變成為一個個歷史名詞,或許會作為城市的歷史被保留下有限的一點點,成為歷史的廢墟,記錄下一段故事。
第三章? 山川與河流
蓮花山的守護者
曾有人對中國的山名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重名者眾多,前三名為“蓮花山”“筆架山”“馬鞍山”。究其原因,大約一是象形,二是寓意。蓮花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甚高。幾乎所有的詩家、文豪都不惜筆墨贊頌它,視它為“出污泥而不染”的典范。蓮花是人類生存的象征,原始人類發(fā)現(xiàn)荷花的果實和根節(jié)不僅可以食用,而且清香甘甜,味美可口。漸漸地,蓮花成為原始人類最初的糧食來源。蓮花還是佛教的象征物,所謂“花開見性”,在佛經(jīng)中,蓮花代表著智慧的境界。如此之多的美意,造就了華夏南北眾多的蓮花山。在這些蓮花山中,最著名的也許就是深圳的蓮花山了,到過這座山的除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外,還有多任黨和國家最高領(lǐng)導(dǎo)人。
蓮花山位于深圳市中心區(qū)的北端,占地面積166.14公頃,由七個翠綠的山頭蜿蜒相擁,從空中俯瞰形狀如藍天下盛開的巨大蓮花瓣,得名不虛。這座山其實并不高,海拔只有93米,山勢也不險峻雄偉,卻萬眾矚目,真應(yīng)了劉禹錫《陋室銘》里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鄙徎ㄉ缴巾斏嫌幸蛔鹎嚆~鑄造的塑像,一個老人身披風(fēng)衣,氣宇軒昂,步伐堅實,身體微微前傾地大步向前邁進。他是鄧小平。鄧小平站在蓮花山頂,向著南方望去,南方便是香港。他曾經(jīng)希望在有生之年訪問香港,他說:“哪怕是坐著輪椅也要去,哪怕在香港的土地上站一分鐘也好?!钡窃?997年2月19日,離回歸還有130多天的時候,他不幸逝世,沒有等到那個魂牽夢繞的時刻?,F(xiàn)在鄧小平站在蓮花山頂,永遠地守護著這個新城,也守護著深圳河對岸那個他未能去成的東方明珠。
鄧小平塑像矗立在山頂廣場的中央,高有6米,重達7噸,另有高約3.68米的花崗巖基座。銅像由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教授白瀾生等4位雕塑家創(chuàng)作,上海造船廠鑄造。塑像原想趕在九七香港回歸日豎立,但塑像在1997年6月25日從上海運抵深圳后,因為尚未得到中央批準,因此同月向公眾開放的蓮花山公園并沒有這尊塑像。2000年11月,在紀念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20周年時,人們才見到這尊傳說已久的鄧公塑像。這是全國第一座以城市雕塑形式豎立的鄧小平塑像。從那時起,蓮花山公園便一刻沒有冷清過?!斑^節(jié)了,我們來山上看看小平!”這已成為許多深圳人的一種習(xí)俗,深圳人對小平的特殊感情,通過他們的每一次登臨、每一束鮮花,不厭其煩地表達著。
蓮花山的南面山坡,植有一萬多株鳳凰木。當(dāng)夏天來臨,鳳凰木花開,滿山紅遍,一片迷醉。緩步進入東南角,藏著一泓 “漾日湖”。湖邊花草搖曳、蝴蝶紛飛,湖水系雨林溪谷的溪流匯聚而成。兩股溪水從山谷中跌宕而下,溪水流經(jīng)生態(tài)凈水濕地、霧谷、生態(tài)體驗通道等處,植滿了藤蔓植物和氣根植物,形成藤蔓交錯的熱帶雨林景觀。山下有巨大的風(fēng)箏廣場,兒童歡呼雀躍著競放風(fēng)箏,成人也手牽絲線,一日重返少年,心情和風(fēng)箏一起向藍天放飛。
梧桐煙云與禪院鐘聲
梧桐山是深圳第一高峰,海拔974米。在國內(nèi),像梧桐山這樣與繁華市區(qū)如此鄰近的高峰并不多見。進一步是車水馬龍,退一步是山高林幽。登臨極頂,東眺大鵬灣,西看東深水庫,南望香港新界,北達特區(qū)邊際。視野內(nèi),你的眼睛會被目及之處的綠色填滿。最早記述梧桐山名的是明朝的《廣東通志》,當(dāng)時深圳屬東莞縣管轄,書中明確寫道:“又南七十里曰梧桐山(其木多梧桐)?!贝藭鵀辄S佐所著,黃佐是明朝中晚期嶺南重要的思想家和史學(xué)家,父祖兩代也均為嶺南名儒。他生長、治學(xué)于此,寫作了一批地方志。由此可見,梧桐山的名字來源于“其木多梧桐”,既合理也合情。在中國文化中,鳳凰皆與梧桐緊密相連,梧桐山自然也被賦予了諸多美好的寓意。
梧桐山是南亞熱帶野生植物的天堂,各類植物有1419種,其中刺桫欏、紅皮油茶、土沉香、白桂木都是瀕危的珍稀植物。另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蟒蛇、赤腹鷹、穿山甲、小靈貓等196種。深圳河的發(fā)源地就在這座山上,山溪自龍?zhí)抖达w流直下,濺起千堆雪,八條谷渠如八道白練垂掛而下,匯聚成一道轟鳴的水流。讓人想不到這道起初并不起眼的水流,竟會成為讓深港一衣帶水的母親河。
深圳是國內(nèi)最早開啟登山運動的城市,眾多的“驢友”均以登梧桐山為第一選擇,雖然山中建設(shè)了很完善的柏油登山主道,但他們往往會選擇一條自然山路。有一條自然山路備受青睞,它叫“泰山澗”。走在藤蔓植物旁逸斜出的山路上,可聞谷底水聲潺潺。繼續(xù)往上,會遇到登山途中最為險峻的一段,不少人望而卻步,故被稱為“好漢坡”。這段線路幾乎垂直,加上兩邊視野開闊處均為懸崖,稍欠定力的人往往會頭暈?zāi)垦?。山頂上,也有一個天池,雖不及天山和長白山的天池那般浩淼,但也十分寫意。放眼望去,朦朧的霧氣飄蕩山間。從天池向含笑谷走去,不遠可見一方奇石,此為“試劍石”。國內(nèi)名山不乏試劍石,較為出名的是安徽天柱山和蘇州虎丘的試劍石。梧桐山的這塊試劍石足足比蘇州虎丘的試劍石大了二十多倍。二者體積雖不同,形狀卻驚人相似,巨石從中裂開,斷面齊整,裂處如劍砍刀劈,讓人不由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自山上俯瞰下去,西面山腳下是一大片翡翠似的綠地,那是深圳人引以為傲的仙湖植物園。這個始建于1983年的植物園,早已聲名遠播海內(nèi)外。2017年來自全球的3000多名科學(xué)家在此召開第19屆國際植物學(xué)大會。國際植物學(xué)大會是國際植物科學(xué)界最高水平的學(xué)術(shù)會議,被譽為植物科學(xué)界的“奧運會”。自1900年在法國巴黎首次舉辦以來,百年后首次在發(fā)展中國家舉辦便選擇了仙湖。這里的植物種類多達8000多種,不乏國家級珍稀瀕危種類。這里的“蘇鐵保護中心”,內(nèi)有蘇鐵類植物共計3科10屬240余種,位居世界第二。除了這些難得一見的珍稀植物外,仙湖還有一座不同凡響的寺廟—弘法寺。
弘法寺是1949年新中國建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改革開放后,國內(nèi)宗教場所逐漸恢復(fù),深圳位于開放前沿,為滿足海內(nèi)外佛教信眾的期待,在深圳興建大型寺院的計劃開始落實。1983年,弘法寺開始籌建,1985年7月1日,弘法寺破土動工。弘法寺完全是一座新建寺院,有別于國內(nèi)其它寺院均為維修或復(fù)建。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了“弘法寺”牌匾。開山方丈為南禪臨濟宗第44代傳人本煥,本煥長老為蜚聲海內(nèi)的高僧大德,23歲出家。本煥長老俗姓張,名志山,1907年出生于湖北新洲。因家境貧寒,本煥長老讀了六年私塾就輟學(xué)到武昌當(dāng)印刷徒工。他在碧山寺修行期間,曾用自己的血液書寫了《普賢行愿品》等19部佛經(jīng),共計20余萬字。由他出任弘法寺開山方丈,實至名歸。本煥長老一生出任多處禪院方丈,包括五臺山碧山寺、韶關(guān)南華寺、丹霞山別傳寺、廣州光孝寺等禪院方丈。1992年,弘法寺對外開放。自深圳弘法寺建成后,本煥長老即以此為固定道場,相守終生。每到晨昏,弘法寺的暮鼓晨鐘緩緩敲響,梵音裊裊遠達天際,為這座年輕躁動的城市送去安寧祥瑞的空靈。
小河彎彎向南流
城市如人體,水如血液。倘若沒有血液奔流,多么偉岸的身軀都只能萎頓。從空中看下去,綠色的大地上像蛛網(wǎng)一般密布著三百多條大大小小的河流。它們纏繞交織著從山丘、綠地、高樓間蜿蜒穿過,像晶瑩剔透的血管一樣,讓深圳的城市肌體始終充盈著飽滿的能量。它們無論從何處出發(fā),終點只有一個—南海。這些河流縱橫開合,滋潤著被摩天大廈和瀝青水泥覆蓋的土地。它們時而寫意、時而工整地勾勒出一幅氤氳彌漫的水墨畫長卷。在這所有的河流中,最值得寫上一筆的還是深圳河,她是深圳的母親河。
據(jù)清代《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水深且急,遇到下雨,必發(fā)洪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滴醵四辏?dāng)?shù)厝嗽谏钲诤由辖ㄔ炝艘蛔盎菝駱颉?。此橋以石頭建造,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不過縣志里所記載的深圳河,只是深圳河的一個枝杈。深圳河發(fā)源于梧桐山,全長37公里,自東北向西南流入深圳灣,出伶仃洋。深圳河流域的上游植被良好,草木豐茂,水流清澈。中下游因城市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污染情況一度比較嚴重。汽車從鹿丹村通行時,乘客因為異味難聞都會捂住口鼻。沿岸市民更是叫苦不迭,甚至影響到長期駐守在界河的武警戰(zhàn)士。
深港于2004年起合作進行深圳河水面保潔。深圳建有專門的水面保潔碼頭,保潔員每天8小時水面工作,確保深圳河水面在任何時候都沒有異物漂浮。隨著城市治理,深圳河水質(zhì)逐年提升。日積月累,如今的深圳河已經(jīng)“改頭換面”,河水變得清澈,異味也基本消除。每到假期,落日紅霞、萬鳥齊飛的深圳灣畔再次成為市民和游客的“網(wǎng)紅打卡地”。
深圳河還有10條支流,從東到西依次為:深圳水庫排洪河、布吉河、福田河、新洲河、鳳塘河、皇崗河、筆架山河、小沙河、大沙河、雙界河。在農(nóng)耕時代,這些河流注入阡陌縱橫的水田、河溝,使農(nóng)夫一年的播種得以收獲。在都市時代,它們?yōu)榱饔騼?nèi)的人們輸送著清冽的甘霖,使這片緊繃的熱土不至龜裂。陽光下,這些恣意汪洋的河流成為這個城市的筋絡(luò),使得深圳的軀干富有彈性,曲張有致。
第四章? 古怪的地名
到處皆是“圍”與“坑”
在深圳時尚的城市里,有很多拗口甚至土氣的地名。有些街道名、社區(qū)名讓外地人一時難以明白。這是深圳快速發(fā)展留下的歷史痕跡。農(nóng)村、漁村倏忽間變成超級大都市的證明。剛來深圳時候,我和朋友開玩笑說:“深圳地名有點蒙,到處皆是‘圍’與‘坑’。”蔡屋圍、沙田圍、白灰圍、水浸圍、草圍、基圍、海圍、上圍、下圍……在其它城市,假如你攔住一位姑娘問:“請問您三圍在哪里?”迎接你的可能是一耳光。但在深圳,你可以光明正大這么問。寶安區(qū)西鄉(xiāng)街道有個三圍社區(qū),以前叫“三圍村”。三圍村里不但有三圍街,還有三圍碼頭,處處都有“三圍”。
“圍”字的來歷有兩種。一是基于一種水利工程。因為深圳地處沿海,歷史上就有“青山半入城,六脈皆通?!钡恼f法,水網(wǎng)密布、灘涂交錯,因此必須“圍墾造田”,這些在近水地帶筑堤構(gòu)成的封閉圈就叫作“圍”。在北方的江淮地區(qū)一般寫作“圩”,在漢語字典上“圍”與“圩”是相通的。第二種,來源于客家圍屋文化,客家人因為戰(zhàn)亂從北方中原地區(qū)遷入嶺南,他們?yōu)榱吮Wo自己只能聚族而居,建起了一座座龐大而封閉的堡壘式建筑,這種或方或圓的封閉建筑被稱為“圍屋”,很多村也就以最大的圍屋命名。
深圳的“坑”與“涌”也多。帶“坑”的地名如:楊梅坑、大水坑、白泥坑、老虎坑、料坑、甘坑、塘坑、坑梓等等,甚至還有萬年坑。因為在粵語里“坑”帶有“低洼地”的意思,這些帶有“坑”的村、街、路,大都處于地勢較低的位置,大雨一來,很快就成了水坑一片,稍不留神就掉進坑里。好在今天有了完善的市政排澇設(shè)施,即使在雨季,這里也不再被水淹。深圳帶“涌”的地名如東涌、西涌、葵涌、溪涌、塘下涌等等也很多。這個“涌”在粵語里必須讀作“沖”,而不能讀作“勇”,深圳人靠這個地名的讀音,立馬就可以判斷你是“老深圳”還是“新深圳”?!坝俊逼鋵嵕褪呛鱼獾囊馑?,是指河流中因河間小島或沙洲使水流分成兩股或多股的河床,是一種沖積平原。
當(dāng)然,深圳地名也不全都是土得掉渣,觀瀾鎮(zhèn)、鯉魚門、靈芝村、通心嶺、百鴿籠等等,也都非常文藝雅致。深圳有個重要的關(guān)口叫“文錦渡”,本來是個鄉(xiāng)間渡口,在深圳河畔,后成為香港與內(nèi)地之間最早的大型公路口岸?!拔腻\”語出《漢書》,意為文彩斑斕的織錦,這面錦繡通道曾經(jīng)鋪就多少人的創(chuàng)業(yè)夢。在南山區(qū)西麗有個村子叫“留仙洞”,具體地名來由已不可考。村里老人都篤信一個傳說,清朝初年,每到傍晚時分,村中都會出現(xiàn)一名年輕女子,她用兩枚錢向村民購買燈油,然后飄飄走向村外的一片竹林,消失不見。村中人大都因為賣燈油而漸有收益,再想向女子道謝,卻遍尋不著。人們認為是神仙龍母下凡顯靈,于是在村邊建廟供奉,現(xiàn)在留仙洞仍存有一座“龍母古廟”。
此外,深圳還有“民主村”“共和村”“民治村”等。這其實并不奇怪,深圳是名副其實的反封建策源地。深圳因為地處中西文化交集點,地名也無可避免地呈中西文化交互性,俗稱土洋結(jié)合。甚至在大鵬新區(qū)葵涌街道有個村就直截了當(dāng)?shù)亟小巴裂蟠濉?。這里有古老的嶺南民居,也有羅馬風(fēng)格的天主教堂,抗日戰(zhàn)爭時還成為東江抗日游擊縱隊的司令部,土洋村此名不虛。地名是解讀歷史的密碼。在深圳的這些或土或洋的地名背后,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八卦嶺沒有八卦
八卦嶺,什么時候叫這個名字的?誰也說不清?!鞍素浴边@個詞神秘莫測。“八卦”是一個哲學(xué)概念,是相生相克的陰陽學(xué)說?!鞍素浴币彩亲钤绲奈淖址?,是推演時間、空間的萬能工具。但廣東人另有解釋,粵語里的“八卦”指一個人喜歡搬弄是非,到處打探個人隱私。人們把娛樂新聞一概稱之為“八卦新聞”,把好管閑事的長舌婦稱之為“八婆”。八卦嶺,既無“八卦”,也不“八卦”。史料遍查無著,在古地圖上這里是一片無名丘陵,改革開放前這里尚是溝壑縱橫的田地。“八卦”應(yīng)當(dāng)源于此處縱橫交錯規(guī)劃的街道,是現(xiàn)代人的起名。這里的規(guī)劃格局與深圳所有的城區(qū)迥然相異,四橫九縱的街道像棋盤劃線一樣規(guī)整,東西向與南北向垂直相交。
八卦嶺始建于八十年代初,屬于福田區(qū),與羅湖區(qū)交界。按規(guī)劃這里是個規(guī)模巨大的工業(yè)區(qū),帶著鮮明的老式香港工業(yè)建筑的風(fēng)味,一幢幢的框架式工業(yè)廠房,貨柜車在四橫九縱里自如穿行。近二十年,八卦嶺在新發(fā)展思維下,從一個傻大黑粗的工業(yè)區(qū)蛻變成花枝招展的商業(yè)物流區(qū)?,F(xiàn)在的八卦嶺已經(jīng)布滿設(shè)計公司、時裝公司、IT企業(yè),有最為龐大的文化產(chǎn)品批發(fā)市場,大樓也從單一的灰色調(diào)變得有了豐富的色彩。每到初春時節(jié),種在八卦嶺大街小巷旁的火紅的木棉花齊齊盛開,在藍天白云下與各種色彩的樓房相映成輝,給這片過于整齊的園區(qū)增添了幾分靈動的味道。
最初的八卦嶺,是印刷基地。大大小小的印刷廠都群聚于此,包括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幾家可以印刷鈔票的國寶金幣鑄造廠也在這里。最高峰的時候八卦嶺進駐了一千多家印刷企業(yè),形成了中國首屈一指的印刷產(chǎn)業(yè)群。幾乎國內(nèi)所有出版設(shè)計業(yè)、包裝業(yè)都知道,“中國印刷看深圳”。印刷業(yè)的發(fā)展,自然也帶旺了圖書發(fā)行業(yè),深圳最大的民營書刊批發(fā)市場便位于此處。在那些靈魂無處安放的周末,我最喜歡的去處就是八卦嶺512棟“書刊批發(fā)市場”。在那里可以看到全國各地最新出版的圖書,書籍像菜市場里的蘿卜白菜一樣堆在地上,這讓酷愛讀書的書蟲子欣喜若狂。很多人都推著小車,一買就是幾十本。畢竟是批發(fā)市場,即便是零售,也能享受極低的折扣價。這里從對折書到一折書均可能買到,就看你和老板的砍價功夫,與在東門服裝店里砍價無異。
八卦嶺像黃埔軍校,很多年以后叱咤商海的老板,都曾在這里摸爬滾打過。有個叫吳長明的年輕人,他是江西九江人。當(dāng)他闖深圳時,因為沒有文憑,找工作異常艱難,幾乎彈盡糧絕時,找到了一份報紙投遞員的工作。因為常常到八卦嶺批發(fā)報紙,慢慢摸到門道。辭了投遞員,自己做起了書刊批發(fā)。從一個攤位到一個柜臺,再到一個門店,自己開起了獨立書店,最終在香港注冊了自己的出版公司,這個文化本來不高的年輕人最終成了出版社董事長。這樣的故事,在八卦嶺相當(dāng)平常。這里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創(chuàng)業(yè)神話。
八卦嶺在給人們提供了足夠的精神食糧以后,它還能滿足大家不可或缺的胃口需求。八卦一路的美食街是深圳第一條薈萃華夏各地美食的食街。走在這條街上,每天換一家飯店挨個吃過去,三個月都不會吃重。經(jīng)常困擾吃貨們的一大難題就是“今天去哪吃?”往往一句“去八卦一路美食街”便立刻得到答案。在這條街上,你能從嶺南一直吃到東北,能從大陸一直吃到臺灣,甚至從國內(nèi)一直吃到東南亞。無論你是重口味還是清淡控,都能一解舌尖之欲。當(dāng)然,海鮮和與河鮮仍然是特色中的特色。八卦一路的食街后來又擴展到二路、三路。不單在八卦嶺一帶上班和居住的人喜歡到這里吃飯,這里也吸引了許多遠在關(guān)外的美食愛好者。從九十年代初至今,八卦嶺食街如同八卦路上的木棉花一樣紅火依舊,成就了不少老字號和連鎖店。
隨著城市空間的更新改造,當(dāng)年的印刷廠和其它工廠均已陸陸續(xù)續(xù)搬出了八卦嶺,這里不再聽聞機器的轟鳴聲。書刊批發(fā)市場依然還在,但紅火不再,見證了紙質(zhì)書籍日益邊緣化的現(xiàn)實。經(jīng)過了蝶變的八卦嶺,已經(jīng)成為很多游客的目的地,他們愿意迷失在這樣的氣息里。
不眠的巴登街
巴登街是我在深圳最初的租住地,這里離我工作的《深圳特區(qū)報》只有六百米。它雖然身處絕對的市中心,但這里的房租很便宜。這條街位于南園街道,西邊緊靠繁華的蔡屋圍,地王大廈和深圳大劇院都矗立在旁。一般人所說的巴登街實際上是指以這條街為核心的整個城中村,如今叫做“巴登社區(qū)”。這個社區(qū)由兩個村組成:巴登村、埔尾村。改革開放之初,國人鮮有機會去香港,一踏入深圳就被告知:“去巴登街看看,那里最像香港。”走進這條處于鬧市中心的小街,便會被耀眼閃爍的霓虹燈迷醉。街道似乎并不長,但你好像永遠也逛不到頭。在夜色中完全辨不清犬牙交錯的街巷中,究竟走進了哪一條小巷。這種復(fù)雜如蛛網(wǎng)的格局,將城市演化成變幻無窮的魔方,也讓初來者體驗到某種隱秘的興奮感。
巴登街的樓房與樓房是緊挨著的,站在下面向上望去,到處都是“一線天”,最早關(guān)于“握手樓”“親嘴樓”的稱謂就發(fā)源于這里。在本已狹窄的“握手樓”之間,居然還能擠出一棟“指縫樓”,這棟樓被命名為“埔尾康樂樓”,八層高的樓,卻像一張薄薄的紙片從握手樓的指縫中漏下。地面一樓都無例外地成為各種飯店、商場、菜場的門面。這里有最豐富的服務(wù)業(yè),港式茶餐廳乃至各色大排檔、小酒樓,是這里的主角。綿延不絕的流水席,讓各路食客永不滿足。酒足飯飽之后,舞廳、發(fā)廊、洗腳屋、卡拉OK廳便承接了夜場。
在巴登街,我才懂得什么是“港式理發(fā)”。走進一家發(fā)廊,一個洗頭妹便會迎上,她讓你坐直靠在椅背上,各種洗發(fā)液、清水朝你頭上招呼,手指在頭上一寸一寸地按摩。這個過程讓人昏昏欲睡,很多人會趁機打個盹。洗完頭,剪完發(fā),你頓覺一天的疲勞灰飛煙滅。如今這樣的理發(fā)方式在全國各地的城市鄉(xiāng)村都早已普及。在那段時間里,朋友或者生意伙伴間“請你洗頭”是拉近感情的重要手段。
巴登街的上午基本是沉睡著的,中午開始醒來,下午逐漸躁動,各種服務(wù)行業(yè)開始準備工作。到了夜晚,萬家燈火組成的光帶和各種音樂組成的聲波,刺激著人的眼睛和耳朵,空氣中飄蕩來刺激味蕾的飲食和水果的香氣。巴登街就這樣日復(fù)一日地活色生香地存在著。直到有一天,一切戛然而止。1998年,隨著中信城市廣場的興建,埔尾舊村被全部拆除重建,巴登街還在,但已經(jīng)度過“青春期”了。雖然人非物也非,但巴登街的傳說卻依然強勁。
中英街:特區(qū)中的特區(qū)
這是一條又短又窄的街,只有250米長,三四米寬。但它應(yīng)該稱得上中國最著名的街道之一。街心立了一塊方石,不是普通的石頭,它是一塊界石。它將原本相連的國土斷然分開。這條小街便與德國的柏林墻、朝鮮的三八線、越南的賢良橋,一起成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4條民族與地區(qū)的分裂線。它像一道深深的傷痕,勒在國土的軀體上。中英街的屬地在鹽田區(qū)沙頭角,沙頭角的名字粗聽起來好像很土,其實是“日出沙頭,月懸海角”的意思。中英街本名叫“鸕鶿徑”,可以想見當(dāng)年這里一定是條美麗的水洲。“中英街”以街心的界石為限,深港雙方各在街兩邊做自己的生意,店鋪門對門,幾米之遙,經(jīng)??梢愿艚至奶?。據(jù)記載,平素雙方人員可以自由走動,但凡中英關(guān)系緊張時,兩邊均不能越雷池一步。
在不斷地“觸摸”現(xiàn)代文明過程中,中英街兩邊一直在發(fā)生變化。九龍海關(guān)洋關(guān)分廠也建在附近,海關(guān)是座單層的歐式建筑。1905年前后,有人在4號界碑旁邊西側(cè),蓋起了房屋,掛上了“同裕木廠”的招牌,做起了木材生意。此后,歷年均有房屋蓋起,逐漸鱗次櫛比。東泰源雜貨店、東和隆米店和濟生堂藥店相繼開張。有些商鋪利用地理優(yōu)勢開始經(jīng)營洋貨?;菪侣【蛯I各種洋布,新界新樓街的逸生昌專營“火水”(煤油),永樂園茶樓設(shè)有經(jīng)營中西食品和飲料的茶餐廳,街邊還出現(xiàn)了梁心牙醫(yī)和新時代理發(fā)店等一批舊時代的時尚門市。后來,鄉(xiāng)紳、士人們合作在文武廟里辦起了東和學(xué)校。1923年時,東和學(xué)校至少有五位教師。教授英語和生理的陳謹章是美國回來的留學(xué)生,教授新知的陳重浪是廣州學(xué)校的畢業(yè)生,加上教授語文和音樂的劉煥光,三人都屬于本土“十約”的知識分子。學(xué)校還聘請了兩名外地教師,香港元朗的李渭流和韶關(guān)的胡范伍。直到1941年,日本侵華,占據(jù)了中英街,年底又經(jīng)此攻占香港,港英當(dāng)局無力抵抗,遂舉白旗投降。日本人侵占中英街后,將街名改為“中興街”。直到日本投降,中英街又恢復(fù)原名。
深圳建立經(jīng)濟特區(qū),沙頭角的中英街重新蘇醒過來。本來進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需要辦一張“邊防證”,而要進中英街還需再辦一張“邊境特別通行證”,所以中英街被稱之為“特區(qū)中的特區(qū)”。從1983年起,中英街開始有限制地向內(nèi)地游客開放,游客因而逐漸增多,但當(dāng)時不允許國內(nèi)游客到港方一側(cè)的商店購物,幾步之遙也許是最難以企及的距離。訪客呈井噴狀涌入,觀念在不斷更新,從1985開始,不再限制游客到英界的香港商店購物,游客進入中英街也更容易。此時用“摩肩接踵”來形容,已經(jīng)不堪其用了。人們多來此處購買服裝、電子表、進口錄音機、數(shù)碼照相機、攝像機,日用百貨應(yīng)有盡有。女士的連褲襪和香皂,是絕對的暢銷品。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購買黃金首飾。中英街的金鋪是名聲在外的,因為金價便宜,加工精良,所以每家金店幾乎都被擠破。此時的中英街成了名副其實的購物天堂,去不了香港的國人,在這里一樣可以買到各種港貨和洋貨。
進入新世紀之后,深圳自身發(fā)展太快了,港貨洋貨也不用削尖腦袋去沙頭角了。中英街的黃金時期逐漸結(jié)束了,人們一度再次遺忘了這個角落。近些年沙頭角又開始重振旗鼓,對中英街進行了規(guī)劃和升級,游客又一次掀起了入街的熱情。這回不完全是為了購物,也不用去花錢買那張通行證,只需帶上身份證,就可以免費進去瀟灑走一回。今天的人常去 “中英街博物館”,摸一摸粗礪的界石,逢上年節(jié)還可以欣賞到已列入省級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沙頭角魚燈舞”。
街的盡頭有棵超過百年的老榕樹,樹干斜斜地生長著,根須在深圳,枝葉開在香港。人少的時候,在樹下坐一坐,和這棵滄桑百年的老榕樹互相打量。微風(fēng)吹過樹葉的颯颯聲,是一個世紀前的回聲。在中英街走一圈,等于上了一堂近代史課。曾經(jīng)深港警察劍拔弩張的對視,已經(jīng)成為紫銅浮雕定格在墻面。中英街不再繁榮,它在歷史的血雨腥風(fēng)中沉浮太久了。此刻,它需要安靜。
我的東門,我的老街
深圳的東門老街既老,又潮。說它老,是因為它已經(jīng)有300多歲了。明朝即已存在,延至清康熙年間,新安縣的“深圳墟”即已聲名遠播。說它“潮”,是建立特區(qū)以后,老街是深圳最早的商業(yè)中心,游客必逛之地。大家都覺得不到東門老街,就不算到過深圳。東門老街成為從明清直垂下來的歷史天梯,讓今天的人還可以用腳步和遠去的時空做一次重疊,意會一下不同時代的繁華。
從空中俯瞰,東門老街的解放路和人民路交界的地方是一個大十字,被老深圳稱為十字街。當(dāng)深圳還是新安城的時候,郊外的農(nóng)民打赤腳挑著咸菜咸魚、雞鴨鵝蛋、青菜蘿卜從十里八里外聚集到此叫賣。今天的十字街上高樓迭起,各種新潮時尚的店鋪和大超市取而代之,而十字街還是一橫一豎那個十字。在十字街的那兩劃里,許多國際商業(yè)品牌都紛紛搶灘。今天的“麥當(dāng)勞”已經(jīng)遍布中國,當(dāng)年大陸的第一家麥當(dāng)勞餐廳便開在這里。那個紅黃相間的麥當(dāng)勞叔叔就端坐在光華樓西華宮的頂上,咧著大嘴笑容可掬地俯瞰著路邊的人山人海。隊伍從一樓排到二樓,再繞著整個光華樓轉(zhuǎn)了一圈。餐廳第一批員工實在忙不過來,公司不得不從香港臨時調(diào)來500員工相助,每人每天要忙10個小時,還不能滿足顧客要求。麥當(dāng)勞旋風(fēng)此后刮遍了全中國,幾乎所有的小縣城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新新人類都是經(jīng)過麥當(dāng)勞的“速成班”成長起來的。這家洋快餐,與歷史頗為悠久的“新安酒家”遙遙相對,“老”與“潮”在十字街上涇渭分明,碰撞出中西餐廳對視的火花。
“深圳戲院”隱藏在老街街口的大廈里,看來并不起眼。它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末,是當(dāng)時嶺南一帶最豪華的戲院,擁有一架德國原裝“依巴赫”三角鋼琴,據(jù)說當(dāng)時廣東全省僅有兩臺。這里時常有東方歌舞團、中國京劇團等國家級劇團的演出。對岸的香港人喜歡來這里看粵劇,看馬師曾、紅線女。他們坐著火車到羅湖站,步行十分鐘就到了戲院。往事如煙,五十多年過去,戲院外貌不斷在變,不變的是戲院門口不息的人流。
去逛東門老街,最愛到當(dāng)時還在解放路上的古籍書店,那里有比北京、上海也毫不遜色的線裝書,還有不少港臺版繁體字書。不過書價也是不敢看的,有的書一本近200元,相當(dāng)于當(dāng)時一個月的工資。至于線裝書,上千乃至幾千元就更多了。記得在這里只零星買過兩三本書,還是咬著牙的。買不起書,便站在書店看,無事找個角落席地而坐,大有席卷天下之感。好在,那時喜歡看書的人多,書店亦和時裝店一樣人潮如涌,所以也不感到孤單。老板也極好,書店雖然既小又擠,卻也從未攆過人,連白眼也沒見過。只是有次去看書,看著看著錢包看丟了。轉(zhuǎn)念一想,就當(dāng)作買了一本高價書,心里立時平靜了。
九十年代初開始流行唱卡拉OK,老街遍布卡拉OK廳。一個下雨天,我和朋友在東門一家西餐廳吃飯。夜半盡興后起身準備回家,才發(fā)現(xiàn)外面已經(jīng)“水浸街”,無法及時排放的雨水已經(jīng)淹到二樓的樓梯口,只得退回樓上。結(jié)果唱了一夜歌,下了一夜雨,天亮?xí)r分,嗓子唱啞了的幾個人望“洋”興嘆,花了幾十元錢雇了一個“澡盆船”才得以脫險。
那幾年,每當(dāng)暴雨傾瀉,“水浸街”的戲碼就在東門一帶上演,催生了曇花一現(xiàn)的水淹老街之后用大澡盆來當(dāng)渡船的行業(yè)。船家一邊劃船(實際是劃盆),一邊還唱起廣東民謠《落雨大》:“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dān)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ㄐ?、花襪、花腰帶,珍珠蝴蝶兩邊排……”讀書人信奉“書中自有黃金屋”,生意人信奉“水為財”。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經(jīng)常被水淹的原因,在東門老街做生意,確實比較容易賺得“盆滿缽滿”的。
后來老街經(jīng)過不斷地改造,終于變成一片嶄新的街道,再也沒有“水浸街”。我去得少了,我的周邊老深圳們也去得少了??傆X得這個老街確實新得有點不像話,變得愈發(fā)陌生了。大家還是懷念那個舊石板鋪路的老街,人們在兩邊的舊商鋪往返穿梭,摩肩接踵。那條你擠我、我擠你的老街翻篇了。
地標:上海賓館
深圳的酒店一個比一個豪華,一個比一個高級。但如果問名氣最大的賓館是哪家?大家一定會不約而同地想起它,甚至不用想,就是它。上海賓館!它太著名,太著名。然而當(dāng)你看到它時,說不定會有點失望,這就是那座被稱為深圳地標的上海賓館嗎?用廣東話說,有冇(沒)搞錯啊?冇錯,就是它。你的驚訝在今天看來十分合理,在寸土寸金的深圳中心地塊,這座賓館只有區(qū)區(qū)十層,而且只有163間客房,實在是貌不出眾。它究竟是靠什么著名起來的呢?那還得請您把時針倒撥回35年前。
請先閉上眼,從腦子里把上海賓館周邊的所有建筑都抹去,把那些高它一頭乃至好多頭的高大威猛的建筑統(tǒng)統(tǒng)抹掉,但是它還是今天的模樣,一點也沒變。歲月對它并不如刀。這時候你也許還是會驚訝,驚訝于在這個塵土飛揚的大工地一樣的城市里,這幢建筑像個海派少女一樣優(yōu)雅地坐在你對面。塵土只不過是她的面紗,在一片灰塵里,她的容顏實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那么,為什么深圳當(dāng)年最高大上的賓館要用“上?!泵??
1982年,時任深圳中航首任總經(jīng)理的李國富接待來深考察的美國希爾頓酒店總裁小希爾頓,李總向小希爾頓提議,在深圳投資建個酒店絕對是個好商機,但彼時的小希爾頓哪能看上具有小縣城氣質(zhì)的深圳,遂以條件太差為由直接拒絕。李國富不甘心,洋人不投資,中國人不能蓋嗎?自己勢單力薄,便又找來了上海石化和香港深業(yè)投資,當(dāng)時因為上海石化所占股份最大,而且籌建組的組長也是從上海國際飯店派來的,所以“上海賓館”的名字便順勢而來。
從1985年開業(yè)之后,由于處在市中心繁華地段,位置極為優(yōu)越,剛抵達深圳的人,從深圳火車站出發(fā),沿著建設(shè)路向北步行 900 米,在建設(shè)路公交總站,人們會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公交車都途經(jīng)一個地方—上海賓館。到了上海賓館又發(fā)現(xiàn),從這里往東的路邊,矗立著一塊大牌子,上書“進入市區(qū)”,于是,人們便把上海賓館稱為深圳的“坐標原點”。
彼時有句話流傳甚廣:“如果你在深圳迷了路,就坐上任何一輛能夠到達上海賓館的車,在那里,總有一輛車會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币痪湓挼辣M上海賓館作為城市地標的作用。朋友間如果有事相約碰頭,往往脫口而出:“上海賓館見”。每天多少人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里,同時又有多少上班族從這里輻射到城市的四面八方,上海賓館見慣了城市人群的穿梭吐納。深南路在上海賓館門前也便到了盡頭,以此為界分為兩個世界:東邊是城市,西邊是郊區(qū)。向東是剛鋪好的水泥路,向西是顛簸不平的泥土路,有人戲稱是“顛臟線”,取了“滇藏線”諧音,意思是顛得你五臟六腑都要翻出來。
上海賓館的建筑風(fēng)格確實帶有鮮明的上海灘的歐陸印記,海派玻璃印花、哥特式的圓頂,一切都帶著舊時光的貴族氣息。即使到了今天,身邊崛起了一座又一座大廈,但它在其中仍舊不卑不亢地端坐著,儼然老貴族對新貴們不屑一顧。
上海賓館公交車站也許是深圳最繁忙的車站,無論什么時候都有公交車排隊進站。起初這個站名叫“福田路口”,賓館的一名員工在這里被公交車擦碰,出了交通事故。在處理交通事故的過程中,上海賓館與公交公司協(xié)商、配合十分默契。上海賓館順勢和公交公司協(xié)商,出于方便市民和住店旅客的要求,將該公交站命名為“上海賓館”,方便定位。1987 年,“福田路口”公交站正式改名為“上海賓館”公交站。從此,寫著“上海賓館—火車站”的中巴車,成為深南路上最活躍的交通工具,夾著各式公文包的人們從車里上上下下。橫貫東西的幾十條公交線路都在這里交匯,來往于寶安機場、蛇口碼頭的專線大巴每天都會運營到深夜。
老深圳依然還記得上海賓館旁邊有家免稅商店,常常顧客盈門。而在賓館后面的天虹商場,當(dāng)時也算是深圳百貨商場的龍頭之一。賓館對面的“老大昌”酒樓,也以上海菜為招牌,搭了賓館的順風(fēng)車。此后的若干年中,上海賓館的所有者數(shù)次想拆除重建,再建一個規(guī)模更大、檔次更高的五星級賓館。市民聞之紛紛反對,認為上海賓館已經(jīng)成為城市歷史的一部分,深圳不缺大賓館,但是缺少像它一樣有歷史厚度的建筑。雪片一樣的挽留信件飛向報紙、電臺、電視臺,一向尊重民意的深圳企業(yè)最終尊重了市民的記憶,這個只有163間客房的賓館得以在寸土寸金的地段原樣保留著。如今,在流光溢彩的深圳,上海賓館靜靜安坐于鬧市一隅,像留聲機和老照片,勾起人們對往日時光的無盡回憶。
深圳的天際線
曾經(jīng)有個外國記者采訪深圳,寫過一句有意思的話:“這座城市雖然沒有農(nóng)民在種田,但他們?nèi)匀辉诟N,耕種的是大樓?!鄙钲谠?jīng)是中國第一座摩天大樓誕生的地方,并且以“三天一層樓”的速度創(chuàng)造了中國建樓史的新紀錄。以國貿(mào)大廈為起點,中國的城市開始了一場高度競賽。此后不斷有城市以超越“深圳高度”為目標,沖擊著各自城市的天空。但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競賽,深圳仍然保持著中國300米以上的高樓數(shù)量第一,成為300米以上大樓最多的城市。在這座不大的城市,已建成的300米以上大樓16座,最高樓已達599.1米。
深圳的每一座高樓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它們不舍晝夜地向太陽和月亮講述著自己的故事。第一個故事,當(dāng)然還是國貿(mào)大廈的故事,因為它是樓群王國中的絕對群主,即使今天已經(jīng)有一座又一座高樓超過了它,但是它的位置巋然不動,像一個尊貴的國王在威嚴地巡視他的王子。1981年,在羅湖區(qū)人民南路與嘉賓路的交匯處,還是一片灰色的沼澤地,周圍是低矮雜亂的房屋。誰也想不到這里會崛起一座偉大的建筑。1984年3月15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fā)布一條消息:正在建設(shè)中的中國第一高樓—深圳國際貿(mào)易大廈主體工程建設(shè)速度創(chuàng)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新紀錄,這是中國高層建筑歷史上的奇跡,標志著中國建筑行業(yè)的實力步入了國際先進行列。“三天一層樓”就此成為“深圳速度”的標志享譽至今。而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中建三局一時名聲大噪,隨后又承建了同樣著名的發(fā)展大廈和地王大廈。此后,國貿(mào)大廈的璇宮迎來過歷屆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并先后接待過國外600多位首腦政要,也一直是國內(nèi)外游客造訪深圳的必到景點。
深圳一直在自我超越,11年后,又一座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再次刷新了深南中路的天際,這就是靈秀青翠的地王大廈,它除了68層的超高高度,其造型也獨樹一幟。地王大廈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它的頂層,這里主題性觀光項目“深港之窗”,是亞洲第一個高層觀光區(qū)。360度玻璃視窗,緩緩旋轉(zhuǎn)一周回到原地,站在384米的頂層“南望香港”“北瞰深圳”,可以將深圳河南北的香港與深圳盡收眼底。除了空中觀景,還設(shè)有15個游樂區(qū),在游樂中了解深港歷史與現(xiàn)狀,無異于一個小博物館。這會讓初到深圳者縮短與這座城市的距離。它讓你意識到,大樓不僅是冷冰冰的建筑,還承載著人文的內(nèi)涵。
深圳人建樓的熱情一直都未消退過,城市高度一再被刷新,地王大廈之后是京基100大廈,高度達到441.8米,整整100層。第100層的鋼鐵框架極富后工業(yè)時代的藝術(shù)氣息,宛如藝術(shù)館。城市拔節(jié)而起的腳步仍沒有停止,摩天建筑的冠軍被又一座大廈占據(jù):平安國際金融中心,599.1米。作為平安集團總部的這座龐然大物,迅速成為中心區(qū)令人矚目的新地標,“深圳第一”實至名歸。
當(dāng)然,隨著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各種質(zhì)疑也從未停止。很多人詬病為“炫富”,也有認為曾經(jīng)優(yōu)美疏朗的城市天際線正在消失,代之以崎嶇險峻的天際線。曾經(jīng)舉頭望明月的天空也正在一點一點被蠶食,無限地向天空要高度,是需要遏制的。反思與質(zhì)疑有極大的價值,但城市建筑不斷向上的趨勢依然沒有放緩的意思。深圳乃至中國人建樓的沖動,并不能簡單地歸結(jié)為一種比闊的行為,實際上這也是由中國城市人口的總量與密度決定的。與其說是一種追求,不如說是一種無奈。日益擁擠的空間,讓城市決策者和建筑師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既解決建筑的最大容量,又要盡可能多地給市民留一點綠地空間。因此,不斷瘦身并長高的建筑成為無法擯棄的選擇。這也是中國城市化與現(xiàn)代化的夢想,從農(nóng)業(yè)社會的田野、山川,到鋼筋水泥的再造山川,這也許是一個既無法回避又歪打正著的螺旋式上升。
第五章? 風(fēng)俗志
恭喜發(fā)財,利是到來
每每年關(guān)將近的時候,廣東的孩子們嘴里就開始念叨一句:“恭喜發(fā)財,利是到來?!痹诮侠霞疫^年,小時候一到年三十父母就會給自己“壓歲錢”。一般就是一毛兩毛,錢多錢少沒概念,但鈔票是新的,心里竊喜。晚上睡覺把紅包放在枕頭下,一覺醒來紅包不翼而飛。向大人詢之,回答是放在小孩手里怕丟了,爸媽代為保管了。自己做父親后亦開始年年春節(jié)給孩子壓歲錢,不過壓歲錢都由孩子自己買零食吃,支配權(quán)歸他。來深圳第一次過年,報社的領(lǐng)導(dǎo)和年長的同事竟然也封了紅包給我派“利是”。我嚇了一大跳,拿著紅包不知所措。后來才知道,在廣東,除了父母給自己以及親戚朋友家的孩子派利是之外,已婚人士也必須要給未婚人士派利是。大抵同事們見我長相年輕,便把我列入未婚人士的行列了。
既有“派利是”,便有“逗利是”,這一“派”一“逗”,是利是文化的妙處所在。新年期間孩子們見了大人便蹦著跳著高喊“恭喜發(fā)財、利是逗來”,說完便伸出小手,大人無法拒絕。年后開工第一天,員工們見老板的第一句話必是:“恭喜發(fā)財”,老板的回答也早準備著:“利是逗來”,然后便笑瞇瞇地從口袋里掏出紅包,遞給員工,二者皆大歡喜。利是既有“利”,便也不在于金額的多少。在廣東人看來,利是不過就是一張紅紙,取其意頭,圖個吉利。大家派的利是大多是每封10元、20元,多則50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價逐漸上漲,普通利是也便上漲到100至200元不等。若是數(shù)目過大,反倒變味了。
深圳的企業(yè)無論大小,年后開工必發(fā)利是,幾乎形成了競賽,每年春節(jié)后上班第一天,員工們都到得特別整齊,幾乎無缺勤。老板與員工都心照不宣,皆為利來利往。上班第一周,朋友見面也會問起各自公司發(fā)了多大的紅包。比較之下,有人歡喜,有人失落。
很多城中村里,在派發(fā)利是的同時會有隆重的舞獅表演。嶺南地區(qū)在新春期間流行醒獅表演,在正月初六、初八這些吉利的日子里開工的店鋪、公司,會請來醒獅隊進行舞獅儀式迎接新春。醒獅舞動,熱鬧非凡。獅子從睡夢中被舞獅人逗醒,然后歡騰跳躍,通過眼花繚亂的套路表演,獵取懸掛于高處或置于盆中的“利是”。因“利是”往往伴以生菜,故名“采青”。采青是醒獅表演的最高潮,一般包括操青、驚青、食青、吐青等套路。當(dāng)彩禮用竹竿挑起高懸時,舞獅人會搭人梯登高采摘,人梯搭得越高,則技藝越高,掛“青”者越高越多也就越吉利。利是的高潮很快會過去,正應(yīng)了老古話:過了三天年,還是原還原。
大盆菜吃了700年
有朋友請我到下沙村里去吃大盆菜。未入村,心里便生了一絲好奇,都說廣東人食物量少、精致,為何獨獨來了一個大盆菜?到了村里才知道,不僅僅是大盆菜大。每張桌子上僅擺了一只巨大的盆子,里面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厥⒅魇礁鳂拥南銡馑囊绲牟?。吃大盆菜的陣仗也大,村祠堂前的小廣場上,紅紅火火地擺了幾十桌,幾百個村民歡聚一堂,慶祝村里某太公的百歲壽誕。一頓盆菜吃下來,齒頰留香,感覺味道足以媲美滿漢全席。
大盆菜的來歷,一說是南宋末年。宋少帝落難到如今的香港元朗,村民得悉,為表心意,紛紛將家中最珍貴的食物貢獻出來,木盆充作器皿,盛載佳肴。因此大盆菜如今也被稱作“皇帝菜”。另一說文天祥兵敗被元軍追殺,凄風(fēng)苦雨中過伶仃洋,狼狽逃至新安縣的灘頭。船家們同情忠臣義士,用自己儲備好準備過年吃的豬肉、蘿卜,加上現(xiàn)捕的魚蝦做成菜肴,拿木盆一齊盛出犒勞將士來。
如今大盆菜成了深圳和香港的原住民的重要民俗,于歲時祭祀、大時大節(jié)、乃至婚嫁慶典等禮儀時作為招待客人的佳肴。今天的人們吃大盆菜時,更多的是歡樂、喜慶和熱鬧,時間已經(jīng)洗去了傷感的煙塵。若論當(dāng)下大盆菜做工、配料、烹飪方式保存最完好的,首推深圳下沙村。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聚族吃盆菜就成了村民們慶祝元宵節(jié)的特殊形式。
我算得一個“吃貨”,對大盆菜的做工以及配料亦充滿了好奇。做記者時曾經(jīng)采訪過做大盆菜的老廚師,得知大盆菜其實并沒有嚴格的食材用料規(guī)范。加上客家人的支系眾多,各有發(fā)展,所以大盆菜也是千姿百態(tài)的。老廚師告訴我,大盆菜的食材是一層層疊進大盆之中的,最易吸收肉汁的蔬菜和豆制品等通常放在下面,雞鴨魚肉海鮮都放在上面。這樣上面產(chǎn)油,下面吸油,一層一層吃下去,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濃。我的老家在徽州,也有類似的大雜燴叫“一品鍋”。同樣是大雜燴,“一品鍋”到底是江南菜,很有點儒生的秀氣。而“大盆菜”卻要粗放得多,頗像個壯士,而且更具鄉(xiāng)土氣息。做大盆菜必須的食材豬肉,從一大早就要開始炆的。要揀半肥半瘦的豬肉出水、上色、入味、風(fēng)干后用柴火灶猛火出油。再慢火炆十多個小時以致入口即化,放置在大盆菜的最上端。
大盆菜看起來簡單粗放,但烹飪方法十分考究,不同的食材要經(jīng)過多種烹飪手法。按擺放順序?qū)訉友b盆,內(nèi)有乾坤。大盆菜的吃法也極其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一桌子食客只吃一盆菜,寓意團圓,祥瑞氤氳。每桌都見竹筷、湯勺齊飛,那是一種別樣的情趣盎然。越是在大盆深處的菜,味道越鮮美。
如今各大粵系酒樓里也隨時可以吃到一些改良版乃至迷你版的“大盆菜”。傳統(tǒng)的大木盆多已不見,悉數(shù)改用不銹鋼盆,亦有餐廳采用砂鍋的,可以隨時加熱,兼有火鍋的特色。這些大盆菜看上去做工精細,其中鮑魚、龍蝦之類的配料也十分高端,但和圍村里真正的大盆菜比起來,終究是差了一些味道。
涼茶非茶也
在深圳不能輕易與人說“飲茶”。深圳人飲茶實際上就是打發(fā)時間,“嘆茶”既不是對著茶杯唉聲嘆氣,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喝茶解渴。粵語里的“嘆”字是慢慢享受、細細品味的意思?!皣@”是需要工夫的,不能與消暑解渴的牛飲相提并論。深圳人的“飲茶”,其實不僅是飲茶,甚至主要不是飲茶,而是吃點心、小吃。沒有觥籌交錯,沒有推杯換盞。坐在一起,天南海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深圳人受廣府人影響,飲茶時的禮數(shù)確實較內(nèi)地講究得多。在斟茶和飲茶的時候,都得互敬互讓,頗有古風(fēng)。每當(dāng)對方給自己斟茶,無論是多熟悉的老友,也都會食指、中指彎曲,兩指輕叩桌面,表示謝意和敬意。服務(wù)員倒茶,也概莫能外。這種茶禮早就成為了嶺南的一種習(xí)俗。在深圳,還有一樣與茶有關(guān)的獨特飲品—涼茶,為人所稱道。不過,“飲涼茶”和“飲茶”是兩回事。因為涼茶不是茶。我好奇試喝過一口二十四味涼茶,當(dāng)場就原樣吐出了。饒是如此,嘴里也還是苦了好久。多數(shù)的廣東人,喝起不加糖的二十四味來如同喝白開水一樣,連眉頭都不皺一下。
在深圳的時日久了,便明白了,嶺南地區(qū)濕熱,身體易聚火。嶺南人特別講究食療養(yǎng)生,為了避免將來形成濕熱的體質(zhì),傳統(tǒng)的廣東人在月子里就開始給孩子用金銀花泡水洗澡,并給孩子飲用煮得很淡的涼茶。所以,從小就“吃苦”長大的孩子,成年以后再喝二十四味根本就不在話下了。我第一次吃苦瓜也是在深圳,只是待久了,為抵御熱毒被迫吃苦瓜。逐漸從習(xí)慣到喜愛,最后舌尖竟然苦盡甘來了。這與喝涼茶的經(jīng)歷如出一轍。
涼茶和粵劇、粵語、粵菜一起,形成了嶺南文化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深圳街邊的涼茶鋪很多,到過深圳的外地人說:“購物中心里是茶社的世界,街頭巷尾是涼茶鋪的江湖。”里面嘆的是品味,外面喝的是良藥,各花入各眼。
涼茶鋪里的涼茶如今也豐富了,除了二十四味中草藥熬成的傳統(tǒng)涼茶,還有五花茶、夏桑菊、茅根竹蔗水、金銀花露、苦瓜干等涼茶新飲。當(dāng)然,不同的涼茶鋪出售的涼茶配方也不盡相同,亦不是每一個“熱氣”“上火”之人都能喝一樣的涼茶。傳統(tǒng)的涼茶鋪子會根據(jù)客人的癥狀、面色乃至胖瘦推薦飲用不同的涼茶。龜苓膏、酸梅湯,雖然不是茶,但也是涼茶鋪里的招牌飲品。它們和涼茶組成了梯隊,共同為暑熱中的人們發(fā)揮著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的功效。涼茶鋪子里還有各種“送口涼果”,專供吃不得苦的飲者“送口”,大多是九制陳皮梅、話梅之類的果脯。
現(xiàn)在日子好過了,揀二十四味里的幾味與豬骨等食材煲湯喝,味道不苦,卻也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因此便流傳開來,成為一道享譽世界的風(fēng)味佳肴:生熟地煲豬骨。深圳人都明白,涼茶雖然不是茶,常喝身體不會差。
文豪也喜沙井蠔
深圳人吃東西有幾樣講究。吃乳鴿要去光明,吃狗肉要去觀瀾,吃海鮮要去大鵬,吃生蠔要去沙井。如今,除了狗肉已少有人吃,其它幾樣美食卻還是要去拜那幾處吃貨圣地的。說到沙井蠔便不能不提蘇東坡。我一向自認為是俗人一個,好吃喝玩樂,也算得吃貨一枚。文人中我最愛宋代文豪蘇東坡,我愛他的詩文字畫,愛他狂傲?xí)邕_。最佩服的,還是東坡先生對美食的高度熱愛和無窮創(chuàng)造力。
蘇東坡是個不折不扣的美食家,用當(dāng)下流行的話來說,是個超級“吃貨”。他不但吃得地道,還吃得優(yōu)雅。據(jù)蘇東坡在詩文中記載,在他被貶惠州期間曾到過寶安附近觀看海市蜃樓,友人專程請他去吃沙井蠔。老蘇是動手能力極強的吃貨,不僅會做東坡肘子,亦把鮮蠔做得美味無比,一吃之下便迷上了沙井蠔,隔三岔五地請人買了去吃。俗人無論吃了什么,吃了便是吃了。文豪則不然,吃了不單會回味,琢磨,還要寫下來。寶安的沙井蠔文化博物館至今還陳列著蘇東坡當(dāng)年吃蠔上癮后一揮而就的《食蠔》:“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蠔。剖之,得數(shù)升。肉與漿入與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爾啖嚼……”閱之讓人垂涎。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老蘇專門寫信給自己的小兒子蘇過,叮囑他千萬不要讓別的官員知道了,擔(dān)心眾大夫為品鮮蠔美味爭著要求貶謫南來?!?/p>
大文豪作詩著文對生蠔大加贊美,幾百年后的后人仍對此心馳神往,晚明官員也知道這段掌故,因之覺此有趣,亦寫下其食蠔的趣聞以佐證:“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徒,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樂南徒,則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或謂東坡此言,以賢君子望人?!笨梢娚尘柌坏星昝牢兜臍v史,更有詩情繚繞的文化氣息。
我曾到過沙井蠔養(yǎng)殖場參觀,據(jù)養(yǎng)蠔人介紹,傳統(tǒng)的養(yǎng)殖方法和野生蠔的生長無甚區(qū)別。從開始養(yǎng)殖到蠔肉上桌,至少要歷時兩到三年,真應(yīng)了那句“好食不怕晚”。在嶺南文化中,“蠔豉”與“好事”是諧音,因此,逢年過節(jié),桌上有一道蠔豉,便能給人帶來一份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如此看來,蘇東坡喜歡吃蠔是有廣泛群眾基礎(chǔ)的。若是蘇東坡能夠活到現(xiàn)在,大抵不會拒絕做沙井蠔的代言人。
基圍蝦和基圍人
蝦的歷史相當(dāng)悠久,基圍蝦最初不叫基圍蝦。
人的歷史也很悠久,而基圍人最初也不是基圍人。
蝦是在廣東近海的田地里生長的蝦,它們喜歡在田地周圍建成的堤圍里獵食、繁殖,漁民便專門修建了“基圍”來養(yǎng)殖這些蝦。
基圍人最初也不是基圍人,他們大多是從外地到寶安來討生活的漁民。在一百多年前開始,陸陸續(xù)續(xù)地從附近的海豐、陸豐、東莞、番禺、珠海、中山、南海、惠陽等地遷到寶安。他們在寶安的海邊上建了魚水圍,養(yǎng)殖魚蝦蟹,搭建窩棚住在海灘邊,過著“無門閂”的日子,成了“基圍人”。其中一部分是隨著季節(jié)遷徙作業(yè),被稱為“水流柴”。
我在吃素之前,熱衷于吃基圍蝦,尤其是在海水干凈處養(yǎng)殖的小麻蝦,殼極薄,只簡單地白灼,不用蘸醬,肉質(zhì)嫩滑爽脆,入口清甜鮮美,半點腥味沒有。
從前基圍人因自然災(zāi)害的影響和海盜、惡霸的搶劫日子過得很苦,后來生活穩(wěn)定下來,勤勞依舊,日子愈過愈紅火?;鶉硕嗬^承了疍家文化,他們用自己的民謠唱出了生活的變化。三十多年前他們唱“入門大圍谷,出門兩只轆,手上圓碌碌,衣車補衣服”,三十多年后則變成了“家家新樓屋,出門四只轆,手拿大哥大,身上穿西服”。
基圍人在深圳被歷史的“車轆”推著前進,洗腳上岸,再也不用“水流柴”一般四處漂泊,也告別了騎著單車“兩只轆”的年代,從此“出門四只轆”,成了移民城中幸福的一群。
我的一位忘年交陳先生是基圍人的后代,祖籍在汕尾,他的先人于一百多年前在蛇口上岸,定居在蛇口漁二村。他算起來是“基三代”,自小便在蛇口出生長大,深圳早已成了他原生的故鄉(xiāng)。
陳先生從南頭中學(xué)畢業(yè)后去參軍,轉(zhuǎn)業(yè)回到深圳,便把自己滿腔的熱愛回報給了深圳故鄉(xiāng),把自己一生最好的時光都奉獻給了深圳。
像陳先生一樣的“基圍人”其實不少,他們早已走出了“基圍”,海闊天空,都是深深扎根于這片熱土的深圳人。
粵語難于上青天
中國的方言多不勝數(shù),但被所有講不同方言的外地人一致稱為“鳥語”的方言大抵只有粵語。雖不大尊重,但確實表達了對粵語難懂的慨嘆。對于大多數(shù)的內(nèi)地人而言,初識粵語應(yīng)該都是來自八十年代初期剛開始傳入內(nèi)地的香港歌曲了。一些人明明不會說,甚至也聽不懂粵語,卻能把一首首粵語歌唱得字正腔圓。進了卡拉OK廳,仿佛都是本地人。
其實粵語本身就分三大類:白話、客家話、潮州話。通常人們口稱的粵語是指廣府話,也就是“白話”。相對于早期到廣州和香港不懂粵語寸步難行,深圳的語言環(huán)境就相對寬松多了,大部分的移民都使用普通話。他們在說普通話的同時,也還是有很高的熱情學(xué)習(xí)粵語的。我曾經(jīng)也是努力學(xué)習(xí)粵語者中的一員,而且還正兒八經(jīng)地報過粵語培訓(xùn)班。但除了把從一到九學(xué)得字正腔圓以外,一到具體會話就蒙擦擦(粵語:不明白),當(dāng)然也因此鬧了不少笑話。有次去朋友的辦公室小坐,朋友是廣東老板,他的小助理很熱情地?zé)莶杞哟摇藳]一會兒,朋友問小助理:“水滾咗未呀?”(粵語:水燒開沒有。)我一聽,倒也聽明白了三個字:“誰”“滾”“坐”。我剛坐下,應(yīng)該不是讓我“滾”。小助理答道:“滾咗了。”(粵語:燒開了。)于是我心里又犯嘀咕了:此間無他人,到底是讓我滾?還是讓我坐?為了一雪前恥,我還真的認真地研究過一段時間的粵語,但除了多認識幾個港星之外,收效甚微。
比如“機”和“雞”,普通話明明是同一個音,粵語卻是兩種不同的發(fā)音。類似這樣的音,用普通話說可能會弄錯,用粵語說,卻一聽就明白?;浾Z除了發(fā)音與中原大不同,詞匯語法也獨辟蹊徑,但倒反而因此顯得既洋又古。說它洋,是因為有很多外來語混雜在粵語中,比如出租車叫“的士”,就來源于TAXI,今日此稱謂已為全體國民接受,人人都學(xué)會“打的”了。公共汽車叫“巴士”,也來源于英語,并延伸到大巴、中巴、小巴、校巴。說它古,是因為在詞匯乃至語法方面,粵語保留了一些古詞、古義或古文搭配。廣東人說“喝水吃飯”特別文雅,叫“飲水食飯”,幾乎是書面語。語法上的倒裝句比比皆是,例如“我先走”會說成“我走先”,“給我錢”會說成“俾錢我(給錢我)”。
廣東話還常會用“有”來強調(diào)一種完成了的動作,比如“打了電話”會說成“有打電話”,“花已經(jīng)開了”會說成“花有開啊”。最要命的是粵語的聲調(diào)之多,令人瞠目結(jié)舌,漢語的聲調(diào)現(xiàn)在只有四個,但是粵語卻有九個聲調(diào),而且相差無幾,拿捏不好就荒腔走板。
廣東人對別人的稱呼很親切,常常在人名前加“阿”表示親昵,比如阿珍、阿芳、阿陳、阿張等等,姓或名前加“阿”皆可。如果陌生人第一次見面這么稱呼,那就意味著你們很快就會熟悉起來。這也是廣東人釋放善意的一種方式。
客居粵地久矣,雖然粵語仍不過關(guān),但粵語情結(jié)卻越來越濃烈了。伴隨著方言的存廢,爭論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延續(xù)至今,方言也就一路式微著,普通話也就一路高奏凱歌地前進。剛來深圳的時候,在電視上還能看到白話、潮州話、客家話的頻道,雖然基本上聽不懂,但越是不懂越想看,除了想盡快融入嶺南文化外,也與方言本身具有許多獨具特色的音韻美分不開。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粵語頻道一個一個消失了?;浾Z非我母語,但我卻站在保衛(wèi)粵語的隊列中。
交際不是語言的唯一功能,語言還有很多其它同樣重要的功能。方言里有太多的歷史信息,方言對自身歷史文化進行記錄和傳播有重要作用。兩種方言相似的讀音,可能就暗含著某些語言密碼。假如方言被完全消弭,歷史的源流可能就再也沒有了答案。不過深圳與其它城市比較,倒有個方言上的優(yōu)勢,因為這是國內(nèi)方言最全的城市。移民社會造就的豐富種群,連同他們的方言、飲食以及所有的生活方式匯聚一起,將深圳鍛造成一個事實上的方言博物館。方言快死了嗎?未必。
(未完待續(xù))
(責(zé)任編輯: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