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永鳳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教學機制的轉變和子女跟隨父母一起外出,目前農(nóng)村生源出現(xiàn)了自然萎縮,學校班級人數(shù)普遍小于30人,有些甚至出現(xiàn)了少于10人的超小班。小班化教學學生人數(shù)少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時間更重充分了,教師對學生關注機會更多了,為學生發(fā)展個性和成長空間都提供了有利條件,如何在這種條件下開展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是筆者在實踐中不斷探尋的問題。
二、問題的分析
如何讓每一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成長,筆者通過對實際教學的研究和反思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兩大問題:一、學生學習基礎、能力參差不齊,教學起點難以協(xié)調,阻礙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二、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學習時間不充裕,生生互動缺乏,教學中經(jīng)常以滿堂問代替滿堂灌。這兩大問題使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無法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成長。
三、教學的實踐
下面筆者以《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復習》為例分別從教學準備、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三個階段談一下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對這兩個問題的體會。
(一)教學準備——了解學生實際學習需求
教師備課的首要前提是了解學生。一方面許多教師并非真的了解學生的基礎,是因為傳統(tǒng)上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導致其在實踐中無意間就會變得“目中無人”,學生的好的、與老師一致的做法容易進入老師的視線,而學生的困難、錯誤方法的價值卻常被忽視;另一方面,由于無法避免兩級分化,那么在上課前通過某些手段讓這種差距減小,使得課堂所授知識不再無聊,讓每一名學生融入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針對這些問題,我是這么進行教學設計的: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前測可以較為精準的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統(tǒng)計正答率以及錯題名單再進行錯因分析,通過分析得出我校學生基礎較弱,大部分學生對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僅停留在文字的記憶,不能夠熟練的運用到解題中去,用綜合法進行分析推理學生的難點,因此,本節(jié)課的目標定位為落實基礎,力爭所有學生能夠準確梳理特殊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掌握特殊四邊形的證明(本節(jié)課主要是判定),為了實現(xiàn)這兩個目標,我打算課前讓學生將練習題前置,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課堂上留夠時間。通過實際操作,建立微信或者QQ數(shù)學交流群,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互幫互助,甚至可以讓學生錄制小視頻進行知識的總結或者題目的講解,都可以極大的縮小學生的差距,盡可能趨近于“同一起跑線”。
(二)教學設計——做到處處分層
由于學生的基礎不一樣,尤其是復習課,經(jīng)常上完后的結果是會的同學索然無味,沒有得到提升,不會的同學仍然不會,那么要做到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勢必得分層,尤其是新課改更多的不是要求整體合格,而是要求注重個體發(fā)展,班級學生少,教師可以深入了解每一名學生,熟知它們的個性和學習能力、興趣去向,再因材施教,給每一名學生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教育。
1.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的分層:
我準備了4個任務:
任務一:結合前測第1題梳理以下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思考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平行四邊形:
菱形:
矩形:
正方形:
任務二:請根據(jù)前測第2題測試結果請完成以下梳理(全對請直接進行任務三)
1.矩形的性質:
矩形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所有性質外還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殊性質.
2.菱形的性質:
菱形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所有性質外還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殊性質.
3.正方形的性質:
正方形的邊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性質;
角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性質;
對角線具有:_______________的性質.
4.四邊形的對稱性:平行四邊形是________對稱圖形,矩形是__________________對稱圖形,菱形是_______________對稱圖形,正方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稱圖形
任務三:請完成特殊四邊形的判定的框架圖(用符號語言在箭頭上填寫相應的判定條件):
任務四:對于前測第4題
矩形ABCD的對角線AC、BD交于點O,過點B作BP∥OC,且 BP=OC,連結CP,證明四邊形BPCO為菱形
(1)如果題目中的矩形變?yōu)榱庑危Y論應變?yōu)槭裁??請試著證明
解:結論應變?yōu)開______________
(2)如果題目中的矩形變?yōu)檎叫?,結論又應變?yōu)槭裁??請根?jù)題意試著畫圖并證明
任務五:
請依據(jù)課堂前測和課前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回答以下問題:
(1)你能熟練、準確掌握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嗎?如果能,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訣竅幫助你記憶?如果不能,你的困難是什么?
(2)在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判定中你的解題思路是什么?
【設計意圖】根據(jù)課堂前測結果完成個性化的課前學習任務,有利于鞏固前測內容同時縮小彼此間差距,利于教師處理共性問題
2.學習小組分層:
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家庭等方面的情況,考慮學生天性的差異綜合分析后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在我的數(shù)學學習小組里,每組都有一名做題快的同學,一名講題好的同學,搭配基礎較弱的同學,同時每組也按性格開朗程度以及理解接受能力強弱搭配到各組, 對于課堂回答問題次數(shù),家庭作業(yè)任務都做到分層,在確定本節(jié)課內容都已基本掌握后,有能力的學生利用教師設計的作業(yè)進行知識的擴展或神話,中等學生完成一定作業(yè)后自主選擇學習任務,但要注意的是分層是教學的需要,而非給學生劃分等級,因此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找那個教師需要掌握住讀,以免給教學造成負面影響。
3.教師輔導分層;
對于教師的輔導一般是由點帶面,任務完成較快的同學會在組長的組織下幫助組內的同學真正做到課堂上每一名學生都有事干,都不閑著。
(三)教學實施——加強生生互動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程不僅是知識,是文本課程,同時也是一種經(jīng)驗的活動,一種體驗的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課程是教材、教師、學生、環(huán)境四因素的整合。傳統(tǒng)教學,注重師生間的對話,其實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例如:
在處理例題時,我并沒有找會做的學生進行講解,而是找了一個并沒有做出正確答案的學生上臺講解
[生1]:我想先證出AEFC是平行四邊形,根據(jù)已知對角線是互相平分的,依據(jù)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式平行四邊形去證明它是平行四邊形,然后又給了一個菱形,現(xiàn)在我不知道怎么把它們兩個連在一起
[生2]:菱形有一條性質是邊(相)等
[生1]:哦,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生2]:對,然后可以證明對角線……
[師]:我想提示下咱們同學最好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他
[生1]:哦,根據(jù)菱形的性質可以得到AB=BC
[生3]:通過這兩條邊等可以得到什么?
[生4]:你在看看已知
[生1]:這兩條邊等(AB=BC),就可以得到這四條邊都想等了(AB=BE=BF=BC)
[生4]、[生5]……:對
[生1]:然后根據(jù)剛才已經(jīng)證出它是平行四邊形,可以根據(jù)對角線都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師]:在大家的幫助下這道題就完成了,剛才你不會做對吧,好,那你自己說一說你的一些想法,就從你解題的障礙談一下……
四、我的反思
由于課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教材承載的知識,需要每名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才易于理解教學的內容,因此,讓每名學生參與是課程實施的核心。教學活動的基本形態(tài)是交往與探究。交往是一種互動,表現(xiàn)為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通過示例這樣的互動,教師真正成了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而生生間的互動使得學生更能展示自己的個性并得到鍛煉。小班化教學中人數(shù)相對較少,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少講解,更多的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教會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來完成對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班化教育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人的發(fā)展為目標的先進教育思想,每名學生都處于同樣突出的地位,都有機會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來,都能夠真正的動起來,走進豐富多彩的數(shù)學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還應多放在“課堂生成”的研究上,比如說:如何借用學生的口去因人施教,如何巧妙運用學生的話去趁熱打鐵,如何善用學生的問去因勢利導,乘勢延伸,如何活用學生的題去隨機應變,舉一反三等等,而這些研究在小班化特有的優(yōu)勢平臺中將有更大的探索空間,讓互動課堂講學在“動態(tài)”中挺近,讓師生能力在“生成”中延伸,真正讓每一名學生在課堂中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