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玉紅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0)03-045-03
摘? 要? 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是一項意義重大而難度較高的任務、改革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既是高校體育教學擁抱素質教育觀念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又是高校體育教學培養(yǎng)大學生身體素質、促使大學生走上全面發(fā)展之路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為此,有必要將大教育觀引入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從大教育觀視角出發(fā),重新定義高校體育教學,并分析高校體育在大教育觀視域下應具備哪些具體特征,從而為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提出有效策略,力求推動高校體育教學實現(xiàn)水平提高和質量進步,并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他們對于體育學習的熱情并促使他們形成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從而使大學體育教學真正達成強健學生體魄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 大教育觀? 高校體育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改革
作為學生在學校中進行體育學習的最后階段,高校體育承擔著重要的過渡職能,如果在此階段高校體育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有效塑造學生形成正確體育觀念并有效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運動鍛煉習慣,那么學生就能順利地從學校體育過渡到社會體育,進而終身參與體育運動。
然而,受基礎教育邊緣化體育教學以及大學生普遍未建立對于體育參與重要價值全面認知且普遍缺乏運動鍛煉等因素的影響,高校大學生不僅未能擁有積極的體育參與態(tài)度,而且身體素質水平以及體育運動技能水平均呈現(xiàn)不斷下降態(tài)勢。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因循守舊和固化更加劇了這一狀況,由于在確定體育教學開展方式、體育教學目標設定、體育教學實施方法、體育教學評價機制等方面內容時未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學習規(guī)律,這種落后的體育教學模式自然難以滿足大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個性化需求。改革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已經(jīng)勢在必行。
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是聯(lián)系體育理論和高校體育實踐二者的橋梁:一方面,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必然以具體的體育教學理論或體育教學思想為指導,并受其影響作出實際價值判斷;另一方面,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也決定著高校體育實踐的方式、流程以及最終效果。從大教育觀視域出發(fā)對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展開思考,具有重要意義。
從上述認識出發(fā),本文主要分析在大教育觀視域下思考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意義,指明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下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大教育觀,為解決這些問題以實現(xiàn)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相關策略。
一、在大教育觀視域下思考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意義
大教育觀是一種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教育教學理論,對其內涵進行深入分析,可將其特征概括為以下三點:其一,大教育觀強調終身教育,主張建設覆蓋各個年齡段的完整終身教育體系;其二,大教育觀強調綜合教育,倡導建設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老年教育等不同層級、不同方面。不同教育主體的綜合教育體系;其三,大教育觀強調系統(tǒng)教育,明確指出不能只在教育學內部看教育,而應結合哲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來綜合分析教育之本質及教育之規(guī)律。在大教育觀視域下思考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有利于促使高校體育教學形成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將實現(xiàn)學生個體價值作為體育教學的整體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運動參與意識及運動技能水平,促進學生實現(xiàn)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利于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既實現(xiàn)強健學生體魄這一終極價值,又實現(xiàn)培育學生形成體育道德、促使學生傳承體育文化等過程價值;有利于使高校體育教學成為終身體育教學體系中的關鍵一環(huán),進而有效銜接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鍛煉習慣。
二、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下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應有關注,重視力度不足
當前高校教育中存在“重績點而輕能力”的不良傾向,受這一不良傾向影響,許多大學生都沒有意識到體育運動的內在價值,沒有在體育學習中展現(xiàn)積極主動性,而僅僅將獲得高績點作為體育學習的主要目標,沒有實現(xiàn)運動技能從高校體育課堂到日常生活中的遷移,更遠遠未能形成良好的運動鍛煉習慣。與此同時,各高校對于體育教學的重視力度亦嚴重不足,導致體育課所占學分少、體育課程類型少[1]。
(二)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下,許多高校體育教師依然采用“教師演示體育動作-學生觀看并模仿體育動作-學生練習體育動作-綜合體育動作測試”或者“教師組織學生完成準備動作-教師傳授學生目標體育動作-學生自由練習體育動作”的單一方式,不僅教學效率低,而且對于學生而言吸引力較低,學生在觀看教師演示體育動作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分心走神現(xiàn)象,不能很好地掌握動作要領,同時也提不起主動學習體育動作的興趣。許多大學生只有當體育測試來臨前才為應付測試而集中練習體育動作,而這種突擊式練習又存在很大的受傷風險。
(三)目標偏離實際,課程設置失當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下,許大多數(shù)高校采取“必修+選修”的課程設置模式,要求學生在大一修完必修體育課程后,才可在大二自主選修體育課程。在這一課程設置模式下,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與社會實際需要和學生個性化需求存在較大脫節(jié)。一方面,基礎體育課程內容比較單調,學生難免感到枯燥無味,無法體會體育運動之快樂;另一方面,選修課程類型較少而名額有限,學生很難選到符合自身興趣的體育選修課。此外,受追求高分績點的觀念影響,許多大學生往往將“是否易拿高分”作為選擇體育選修課程的依據(jù),自然很難形成體育學習興趣。還有一些高校只有基礎體育課程,不設體育選修課程,進一步加大了提高學生體育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終身運動鍛煉習慣的難度。
(四)考核內容片面,評價機制單一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下,高校體育教學著重考核的主要內容仍然與中學階段一致,只關注大學生對于某項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不關注學生在體育態(tài)度、體育情感、體育價值觀方面的變化,未全面考察學生通過體育學習而展現(xiàn)出的體育參與意識和體育學習興趣提高,十分片面。與此同時,當前高校體育給出學生評價的主要方式也非常單一[2]。大部分高校所采取的評價方式均為“大學生體質測試+體育課出勤情況+期末體育測試”的評價方式,這種方式存在許多不足。
三、大教育觀視域下改革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針對性策略
(一)圍繞學生中心,制定多元目標
針對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目標偏離實際、教學方式及評價機制單一的問題,大教育觀視域下,高校要想實現(xiàn)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應制定多元目標[3]。高校體育教學不再只注重學生對于體育理論和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將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考察和體育運動方法掌握以及體育情感、體育態(tài)度和體育價值觀都納入目標制定的過程中,以此為高校體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并同步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方式和高校體育評價機制走上多元化發(fā)展道路。大教育觀視域下,高校體育極其強調“以生為本”,重視以體育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制定目的時必須圍繞學生這個基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進行,以教學目標多元化推動體育課程總體目標的實現(xiàn),并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二)促進教學遷移,培養(yǎng)良好習慣
針對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學生缺乏體育運動積極性、未形成運動鍛煉習慣、未認識到體育運動重要價值的問題,大教育觀視域下,高校實現(xiàn)體育模式改革,應促進教學內容完成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讓學生不僅僅在課堂的自由活動時間內完成體育動作練習和體育技能習得,還主動將運動鍛煉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并積極參與體育競賽以實踐運動技能。因此,高校在進行體育教學設計和體育課程設置時,都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在課內和課外兩個模塊的體育學習,以此讓體育教學滲透至學生的日常生活。高??梢酝ㄟ^組建體育俱樂部或體育運動社團的方式,促進學生互相激勵,并以此產(chǎn)生運動鍛煉的長效持續(xù)動力[4]。通過建設體育俱樂部和體育社團,高校體育教學還能更具人文氣息[5]。
(三)靈活教學設計,多樣教學方法
作為一種綜合教育觀念和系統(tǒng)教育觀念,大教育觀最強調教學設計的靈活性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因此,大教育觀視域下,針對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及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高校在進行體育教學模式改革時,務必重視保持教學設計的彈性化,在整體課堂組織框架下,對于具體課堂組織形式進行靈活變化和調整,從而使高校體育課程更能符合學生的個性化需要,使高校體育教學更好地完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態(tài)度情感及價值觀的多元教學目標。比如,排球項目在必修課和選修課中必然按照不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進行,在具體教學目標設定和教學過程開展時也應有所不同。由于排球選修課是對排球必修課的強化,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在開展排球選修課教學時應注重教給學生更多排球技能和排球知識,并拓展學生的排球視野。同時,即使是在排球必修課內部,教師也需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靈活進行教學設計。與此同時,高校體育教師也應將創(chuàng)新體育教學方法引入高校體育教學之中,比如多媒體情景創(chuàng)設法、項目導向教學法等[7]。例如,在開展軍事體育教學時,教師可以突破傳統(tǒng)方法,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相應情境,以此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四)轉變評價取向,給予多元評價
大教育觀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既以學生為教學根本[7],那么在改革體育教學模式時,就應注重以多元評價使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更多自信心及成就感[7]。為此,高校應完善體育課程評價機制,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多元評價[8]。同時,教師還應以此為切入點,深化學生對于“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等體育觀念的認識,以此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和運動鍛煉熱情,同時讓學生接觸更多體育文化,促進學生的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9]。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大教育觀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必須正視當前存在于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并結合大教育觀終身教育、綜合教育、系統(tǒng)教育的多方面要求,通過轉變教學目標、靈活進行體育教學設計、采取多樣教學方式和評級方式并注重學生習慣培養(yǎng),來切實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真正銜接起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
參考文獻:
[1]楊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資訊,2018(5):165-166.
[2]鄧金蘭.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7(5):104.
[3]高丹娜.論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當代體育科技,2017(36):70-71.
[4]黃舒.論我國民辦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J].考試周刊,2017(79):134.
[5]陳保磊.基于體育俱樂部模式論深化高校體育人文教育[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
[6]牟建華.試論高校體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及改革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7(11):143.
[7]董艷國,唐振宇,王海燕.大教育觀視域下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考[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6(5):71-75.
[8]孫春利,付思雨.淺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對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J].大觀,2017.
[9]張琳.論終身體育教育思想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科技資訊,2016(34).
作者單位:? 江西省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學院軍事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