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新
【摘要】 本文運用美國學派所提出的平行理論,將《聊齋志異》與《十日談》兩部短篇小說集進行比較研究。主要從敘事空間、框架式結構、創(chuàng)作主題三方面分析兩部作品之間的異同,旨在對異質(zhì)文化孕育下的兩部經(jīng)典巨著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解讀。
【關鍵詞】 《聊齋志異》;《十日談》;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7-0022-02
一、引言
《聊齋志異》是我國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書中涉及內(nèi)容十分豐富,題材廣泛,主題多樣,塑造了眾多生動形象的人物角色,一直被視為集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于一身的志怪小說中的集大成之作。短篇小說集《十日談》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所著的一部現(xiàn)實主義經(jīng)典巨作,全書渾然一體,語言幽默詼諧,主題鮮明各異,有人將其視為中世紀歐洲的一面鏡子,以明晰的線條、獨特的視角和迥異的藝術風格折射出彼時歐洲社會的眾生相,可以說該著作在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文學長廊中都占據(jù)著獨一無二的重要地位。本文運用美國學派所提出的平行理論,將《聊齋志異》與《十日談》兩部短篇小說集進行比較研究。主要從敘事空間、框架式結構、創(chuàng)作主題三方面分析兩部作品之間的異同,旨在對異質(zhì)文化孕育下的兩部經(jīng)典巨著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解讀。
二、敘事空間比較
(一)《聊齋志異》:“擬實”與“虛幻”的交融
一部作品的敘事空間設計不僅是作者思維方式的間接體現(xiàn),同時也是其創(chuàng)作技巧與藝術風格的直接展現(xiàn)?!读凝S志異》中塑造的空間結構可分為“擬實空間”和“虛幻空間”兩種維度?!皵M實空間”即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以現(xiàn)實空間的規(guī)律與特性為依據(jù),對其進行藝術模仿與加工,從而建構出一個將人或物視為主人公的現(xiàn)實空間。而“虛幻空間”是作者憑借自身思維發(fā)散、獨立創(chuàng)造出的非現(xiàn)實的虛幻時空,其內(nèi)部規(guī)律與藝術樣式建立在現(xiàn)實世界的基礎之上,受作者自身觀念意識的影響、主要為鬼妖仙魔而打造的另一個時空。在小說中,主人公的活動場所主要集中在“擬實時空”——即現(xiàn)實世界。如《菱角》中“觀音祠的祠堂、大成與菱角再次相逢的庭院”,這些場所都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建筑。
而小說中的“虛幻時空”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四種情境:仙境、陰曹、幻境與夢境。如《仙人島》中“如皇宮般的高樓亭閣”的海外異域;《伍秋月》中“和陽間大體一樣、不過是黑夜與白晝調(diào)換的陰間城市”;《小倩》中小倩時入時出的“帷幕”虛境;《青梅》中“阿喜夢見自己的父親勸她不要自尋短見”的夢境。作者筆下兩種時空相互映襯,使得故事情節(jié)推進延展,從而使敘事意圖得以實現(xiàn)。
(二)《十日談》:不一樣的“虛實結合”
在《聊齋志異》中,蒲松齡塑造出的“實境”與“虛境”各式各樣、瑰麗奇幻。而《十日談》中薄伽丘同樣使用了“虛實結合”的敘事空間表達,只不過與前者大相徑庭。薄伽丘筆下的“擬實空間”多為“教堂”“宮殿”和“邸宅”等西式建筑,作者將其作為設置故事情節(jié)的主要場所?!敖烫谩背凇暗谖逄臁蔽幢惶峒?,書中的其他部分均有在教堂發(fā)生或與教堂相關的事件描述。如在“第六天”中“附近村鎮(zhèn)的善男信女去教區(qū)的教堂看彌撒”的情境。
《十日談》中的“虛幻時空”主要有兩處:“天堂”與“地獄”。雖然薄伽丘在書中多次提及二者,但都是用以表現(xiàn)人物情感或內(nèi)心愿景,而沒有實質(zhì)性的具體描繪與主要情節(jié)設定。如“第十天”中“雖然有點兒害羞,心里卻欣喜萬分,好像自己進了天堂一般”。
顯然,《聊齋志異》與《十日談》在敘事空間的塑造上,既“同”又“異”?!巴痹诙呔罅窟\用了“虛實相融”的敘事技巧,“異”于故事場所的特意選擇、樣式設計等具體陳設全然不同。這種現(xiàn)象不僅是人類精神與思想的共通與流動,更是長期存在于不同國家與民族中的文化差異的深刻體現(xiàn)。
三、框架式結構比較
(一)《聊齋志異》:模糊的“框架式”結構
框架式結構一般分為三個層面:外層(即故事引子)、中層(即故事數(shù)量)和內(nèi)層(即每個故事的具體內(nèi)容)。在東西方眾多著名的文學作品中,如印度故事集《鸚鵡的故事》、意大利小說集《十日談》、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英國《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國經(jīng)典巨著《聊齋志異》等都對框架式結構有所運用。
《聊齋志異》中的框架式結構并不明顯。首先,該作品沒有明晰的外層框架,整部小說沒有單獨的故事引子將讀者引入接下來的故事情節(jié)當中。其次,中層框架的故事數(shù)量也沒有明顯的交代與呈現(xiàn),一部作品的名字一般是飽含隱喻的,但在《聊齋志異》這一書名中顯然沒有任何數(shù)字特征可使讀者在未讀之前窺見書中包含了多少個故事。對于該作品內(nèi)部框架故事的獨特性、豐富性與深刻性是毫無爭議、不可否認的,主題多樣且寓意深刻。
(二)《十日談》:典型的“框架式”結構
與《聊齋志異》明顯不同的是,薄伽丘的《十日談》是非常典型的“框架式結構”小說,大框架下套小框架,大故事飽含多個小故事,脈絡清晰,主題鮮明。小說的楔子部分就是以上曾提及的外層框架,主要是將書中故事內(nèi)容以簡練的方式傳遞給讀者,即該書是講述10個青年人為躲避瘟疫而講故事消解乏味的事情。關于故事的數(shù)量在作品名稱中也有很好的體現(xiàn),《十日談》從字面進行解讀,顧名思義是在十日中的談說。此處,數(shù)字的奇妙運用與隱喻功能得以展現(xiàn)。至于內(nèi)部框架的設置,薄伽丘的敘事技巧更是可見一斑,故事中主題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邏輯可循。
可以發(fā)現(xiàn),《聊齋志異》的框架式結構特點較之《十日談》來說,相對比較模糊,后者的框架更加完整嚴謹,是一種典型的西方文學中有機整飭的封閉式結構。但二者在內(nèi)部結構層面都各有所長,無論是就其主題的多樣性與創(chuàng)新性而言,抑或是故事內(nèi)容的獨特性與深刻性,兩部作品都可稱得上是經(jīng)久不衰、大放異彩的文化寶藏。
四、創(chuàng)作主題比較
從不同的視角解讀《聊齋志異》與《十日談》,就會有不一樣的頓悟。由于二者主題復雜豐富,筆者主要將二者的“愛情”與“批判”主題進行比較研究。
(一)《聊齋志異》與《十日談》:愛情主題
從古至今,愛情主題貫穿于文學、哲學、歷史學等多個研究領域,似乎已然成為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永恒話題?!读凝S志異》中的愛情故事共有140余篇,占全書的三分之一有余。蒲松齡以現(xiàn)實生活為依托,將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有機融合,將人妖戀、人鬼戀、人仙戀描寫得淋漓盡致、催人淚下。如《嬰寧》篇寫狐女嬰寧與凡人子服經(jīng)過種種波折坎坷,最后終于結成夫婦的動人傳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對美好的愛情充滿向往并不懈追求,試圖打破封建禮數(shù)的操控與束縛,活出真實的自我??梢?,蒲松齡勇敢打破傳統(tǒng)寫作觀念,對那些真正的愛情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與頌揚。
《十日談》中,“第五日”是專門以“愛情”為主題而展開故事情節(jié)的。不過與蒲松齡筆下的主人公不同的是,薄伽丘描寫的都是“人人戀”。如“第五日故事二”中高絲坦莎聽聞愛人馬杜丘已經(jīng)離世,便意圖漂流海上,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后來得知馬杜丘死訊是假,便去苦苦尋他,最終兩人結為夫妻,生活美滿。薄伽丘也同蒲松齡一樣,對真正的愛情給予摯誠的歌頌,都謳歌和贊美追求真愛的自由和勇敢。
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十日談》與《聊齋志異》中的愛情主人公設定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描寫人人戀,后者卻是以人人戀為重心,人與異類相戀為輔助,多條情感線齊行并進。但二者的愛情主題都是歌頌真愛,通過對一幅幅美好愛情故事圖景的生動描繪,向讀者展現(xiàn)了愛情的偉大與真誠和那份追尋真愛的堅定與勇氣,每一篇故事都仿佛伴隨著動人的旋律,讓人掩卷沉思,感慨萬千。
(二)《聊齋志異》與《十日談》:批判主題
“批判”主題也是《聊齋志異》中傾力突出的重要主題之一。作品中不僅對科舉制度進行批判,也對政治制度給予了強烈的抨擊。如《葉生》中學識淵博的葉生雖學識上首屈一指,卻懷才不遇,后因淮陽縣令丁乘鶴一路幫扶,最終仕途得志。葉生借丁縣令之力中舉,這無疑是蒲松齡側(cè)面對封建科舉制度的黑暗與腐朽的猛烈抨擊,葉生只是“滄海一粟”,在當時社會,不知還有多少寒門學子受到這種制度的無情壓迫與摧殘。蒲松齡以有力的筆觸,揭露當時社會貪官污吏們的丑惡面目,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他們內(nèi)心的獸性與狠毒,間接對腐朽黑暗的封建政治制度進行強而有力批判。
在《十日談》中,薄伽丘以人文主義為武器,與當時社會的封建等級制度和教會虛假的道德觀念進行斗爭。如“第一天故事四”中,小修士犯了教規(guī)戒律,理應受到懲治,他卻使用計策,證明院長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從而使自己免受責罰”。薄伽丘生動描繪了羅馬教廷的丑態(tài),教士與統(tǒng)治者表面道貌岸然、衣冠楚楚,可背地里確是男盜女娼、衣冠禽獸。教會與統(tǒng)治者們壓迫殘害底層人民,生活糜爛奢華。薄伽丘生動刻畫出形態(tài)各異、生活截然不同的眾多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與弊端,批判吃人的制度與無情冷漠的人心。一部優(yōu)秀經(jīng)典的作品必定有其深刻獨到的見解之所在。不論是批判政治腐敗與制度弊端的《聊齋志異》,抑或是與黑暗教會和統(tǒng)治階級勇敢斗爭的《十日談》,思想主題之深刻,藝術水平之精湛,都可將其稱為享有世界美譽、倍受深刻解讀的佳作。
五、結語
《聊齋志異》與《十日談》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孕育下的產(chǎn)物,將兩部作品進行比較研究,不僅能使我們從中找到中西文學在敘事技巧與主題思想上的共同之處,更加有利于人們更好地去賞析和解讀這兩部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與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彥東.論《聊齋志異》中的“異境”[J].蒲松齡研究,2020,(114):15-23.
[2]王文華.中國古典小說的框架式結構研究——以《水滸傳》等為例[J].城市學刊,2015,(165):119-122.
[3]段婧.《聊齋志異》愛情題材作品類型概說[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95):57-59.
[4]楊雄琨,羅顯克.從平行研究角度看《十日談》與《拍案驚奇》中愛情主題之比較[J].南京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58):38-40+43.
[5]林穎.淺析《十日談》的諷刺藝術特征[J].速讀(上旬),2017,(3):61.
[6]顧曉禹,徐鳳利.薄伽丘《十日談》的人文主義訴求[J].華章,2013,(19):96.
[7]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中華書局,2016.
[8]薄伽丘.十日談[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