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玉
孵蛋,養(yǎng)小雞啦!什么樣的雞蛋才能孵出小雞?雞蛋怎么一天一天變成小雞?21天有多久?弱弱的小雞要用多大的力氣才能破殼而出?給7只小雞取個可愛的名字,帶著它們去院子里曬太陽、散步。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孩子們帶著疑問、期待、驚喜、激動和愉悅,陪伴著小雞出生與成長。一群嘰嘰喳喳的孩子圍著一群嘰嘰喳喳的小雞,成為幼兒園里美麗的風景。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時光。那時沒有先進的孵蛋器調控溫度、濕度,只能等母雞孵小雞。奶奶總是精心照顧著母雞,想讓母雞孵20~30個雞蛋。不知道要孵多少天,反正到一定時間后,每天都有3~5只小雞出殼;沒多久,就會有20只左右毛茸茸的小雞,由雞媽媽領著在院子里歡快地啄食、玩耍。它們有時在菜地里覓蟲子,有時窩在墻邊曬太陽,有時圍著人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春光里,有說不盡的自由和愉悅。
我欣賞故事里的張老師,她把這樣的機會交給幼兒,讓他們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顒拥拿骶€和暗線交織,構成了有意義的主題。明線是幼兒等待小雞出殼,照顧小雞成長。暗線是教師鼓勵和支持:當幼兒不知道如何識別受精蛋時,她提供信息和工具支持,鼓勵幼兒學習分辨有血絲的雞蛋,并嘗試用簡單的符號標記;當幼兒不知道21天有多久時,她提供材料支持,制作了21根彩色小木棍,幫幼兒在切實的期待和計算中感受時間的長度;當幼兒不知道小雞在雞蛋里如何生長發(fā)育時,她提供視頻支持,讓幼兒直觀感受生命的生長過程,感受小雞破殼的力量;當幼兒不知道如何飼養(yǎng)小雞時,她引導幼兒觀察成人的飼養(yǎng),鼓勵他們自己學習清理小雞糞便、喂小雞;當幼兒發(fā)現小雞搶食、“房間”太小了,她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并選擇材料解決;當幼兒不滿足于現狀,有其他興趣和問題時,她積極銜接了音樂、美術、語言、體育等活動,幫助幼兒豐富經驗、拓展探索內容等。這個過程中,一系列支持策略的運用背后,是教師對幼兒的信任。他們相信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是教師對幼兒學習特點的理解,他們堅信幼兒的學習不是端坐在教室里靜聽教師的講解,而是通過感官和雙手來認識世界。他們堅信,對幼兒來說,活動中的學習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建立在直接經驗基礎上的學習才是理解性的學習。所以教師基于觀察,從關注判斷轉向關注發(fā)展,支持幼兒有意義地玩,與小雞一起成長。這個課程故事,讓我們進一步理解了幼兒園生態(tài)式美育課程“互生共長”的意義。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兒園課程應該關注生活,走向整合。他認為生活是綜合性的,沒有邊界的,是整體的,在生活中學習就是綜合的學習,就是整體的學習;生活是課程的基礎、來源、出發(fā)點,生活也是課程的進程?!胺醯?,養(yǎng)小雞”起源于發(fā)生在幼兒家庭的生活事件,但是老師能夠有意識地將之引入班級幼兒的集體生活、游戲和學習中來,并追隨幼兒的興趣,有意識地去收集相關資源,支持幼兒基于自己的好奇心和資源開展有效的互動,將資源轉換成支持幼兒開展持續(xù)性學習,獲取多元發(fā)展經驗,提升學習品質的活性媒介。同時,“孵蛋,養(yǎng)小雞”的過程是伴隨幼兒生活展開的,等待小雞出殼、給小雞取名字、給小雞喂食、帶小雞曬太陽……生活中許多隨心隨性的、與7只雞寶寶生命互動的時光,帶給每個幼兒的感受與體驗是沒有邊界的,也是整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