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這一角色一直以來都充滿著神秘色彩:有人將其定義為偉大壯烈的悲劇英雄,有人認為他終生行走在孤獨的路上,有人將其視作真假善惡的結合體。本文從精神自由、自我及藝術的視角出發(fā)再次品味斯特里克蘭在“自我喚醒”后所展現(xiàn)的神秘與魅力,體會在大千世界中藝術與生命聯(lián)結后所呈現(xiàn)的奇妙力量。
關鍵詞:月亮與六便士 斯特里克蘭 精神自由
每次抬頭望斯特里克蘭這顆星星,都仿佛隨著他一道親歷宇宙,一次比一次離那輪皎月更近,朦朧云霧越撥越明。他的一生沒有懸念,沒有跌宕起伏,更沒有激蕩高昂。娓娓道來之后,一切落于歸處,留下混沌和夾雜其中的一絲清明與震撼。
以雅思貝爾斯的定義來說,斯特里克蘭是一位純粹的悲劇英雄:他的抵抗、頑強和驕傲驅使他進入“罪惡”的偉大之中。他這樣高大而情懷激烈的人物身處于善與惡之間,他在“善”里完成自己,又在“惡”里毀滅自己。[1](186)他生來不貧瘠的天性讓他對自由的欲望在多年的忽視和壓抑之后爆發(fā)得更為熾烈。什么是自由?身體的、語言的、靈魂的、精神的,自在。在追尋別樣的自在這一方面,斯特里克蘭的決心是令人詫異甚至是欽佩的。他斯特里克蘭從平凡、重復、安穩(wěn)中感知到乏味與不安,平靜有序下的荒誕與空洞帶給他最為刺痛的精神體驗。他意識到自己是“不自由”的,他及他的靈魂對超越這些所謂的平凡美好有著無法言說的渴望。在這神召面前,聲名、家庭、物質皆可被拋之腦后;除了一遍遍在他心中撥弦奏響神秘旋律的彎月,一切都變得微不足道。“我們會為自己荒誕不經的行為,蒙上一層體面的緘默,并不覺得虛偽?!盵2](15)除了斯特里克蘭這樣的自由者,沒有人會真正坦然地將自我展露出來,而正是他的直接和坦率賦予了他追求自由的可能和資格。如若連“我”都不承認自己在籠子里,又該如何沖破這牢籠躍向那塔希提島呢?
斯特里克蘭將自我在現(xiàn)實世界中放逐,轉而追尋屬于他個人的更為廣闊的天地??v然這兩個世界間溝壑縱橫,盡是深淵,他也毫不猶豫地縱身躍起,試圖費盡畢生所有,以血肉之軀響應遠方的召喚,去跨過這猶如神祗一般不可碰觸、無法逾越的空隙。為了追隨這樣的自在,斯特里克蘭淡化甚至摒棄了世俗框架中的物欲和社會準則下的道德規(guī)范,掙脫了生存環(huán)境與他人評述的鏈條,將其轉為對身體與言語自由的實現(xiàn)。斯特里克蘭卻跳脫除了千年來的桎梏,他無所謂愛憎,不需要贊美,不在乎住閣樓或是舊旅館:那神諭般的呼聲僅他一人聽到也無妨,這“朝圣”之路僅他一人所行也無妨;他不需要同伴和伯樂,他只需要自己走在這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砂石路上時抬頭能看到所追尋的皎月,便足夠了。
那在這突兀又激烈的轉變、理性與感性的對立中,斯特里克蘭感到孤獨痛苦嗎?反叛世俗的行徑所帶來的肉與靈的疏離和折磨能夠在這種自發(fā)的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中得到消解嗎?
顯然,斯特里克蘭經歷了漫長又痛苦的“自我喚醒”過程,而后他驚醒,感知到了那來自遠方、似乎無處可尋的自由的呼喚,繼而選擇擺脫現(xiàn)實世界的繁重枷鎖,開始了同樣無盡但不再痛苦而是充滿新鮮與奇異的旅途。在他踏上這通向“一切”的道路時,外部世界于他而言已是微弱的存在,他便不再痛苦了:真假、善惡、美丑在他這里不再具有原來那般的力量??梢哉f,斯特里克蘭對靈魂和精神自由的追求與向往,是常人難以設身處地去想象的:那對他個人而言破繭般地、絕妙、充滿破壞性又夾雜著詭異的力量,是在他心中吹響的自由的號角,也是自我的蘇醒,那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就在這崩塌又重鑄的過程之中自然消解了。
因此,將斯特里克蘭看作“悲劇英雄”許是不夠貼切的。在斯特里克蘭這里真的存在善與惡的辨析嗎?他的直率、粗野、殘忍、肉欲使得他對周圍人而言成了世貝爾徹海蛇一般的存在:察覺到危險但依然會被他的力量與外表震懾和吸引,不經意間就會受到致命的傷害。只有繪畫能夠讓他動容:性于他而言是調劑,可有可無;物質于他更是身外物,身有蔽處便足夠了。他無所謂外部的評說,也無所謂自我的言行,那么社會準則下的善惡于斯特里克蘭而言還有分辨的必要和規(guī)束的意義嗎?他心里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1](186)于斯特里克蘭自身而言,他是不是英雄根本不重要,但他絕不會認可自己被作為用作“悲劇”的代名詞;于同樣追求自由的人而言,斯特里克蘭是英雄,因他歷經漫漫長途后終抵達了那神秘彼岸,而他也絕不是悲劇,因自由的高歌足以抵消一切悲惋。
那斯特里克蘭孤獨嗎?不,他或許是精神世界最為充盈的人之一。找尋到自我的人的世界中并無孤獨的藏蔽之處。
何為自我?自我與自由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是人追求自由的前提與必要。人的物質存在僅僅有資格被稱為個體,只有當這個個體有了意識、精神與其所追尋的價值之后,人才真正地擁有自我。然而,日常瑣碎帶來的忙亂、平凡生活賦予的安逸、名利場給予的虛榮逐漸堆積,人們變得普通又忙碌,在家庭、工作、社交之間游走奔波,一邊疲憊不堪又一邊樂此不疲。人的意識開始只被用來思考生存必須及瑣碎,僅余的縫隙被上升的肉價或是患病的幼子填滿,靈魂和精神已無處可退,無處可去。斯特里克蘭的前半生都花在了這樣的巡回上:人們善于從百無聊賴的普通生活中體驗美好。然而,那樣的斯特里克蘭在社交盛行的社會中幾乎等于零:他可能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社會成員,一位好丈夫好父親,一個誠實的經紀人;但是,在他身上,你根本沒有必要浪費時間。[2](27)而在斯特里克蘭決心開始追尋來自遠方的呼聲后,對他的評價卻變成了“他這種野蠻的肉欲混雜著令人驚異的精神性?!盵2](23)不難看出,斯特里克蘭在追逐月亮、追尋自由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自我的完整,他蔑視社交的價值與意義,摒棄無數(shù)人都參照的生活模式。他找尋屬于自己的世界,從中汲取精神上所需要的滿足與愉悅,他追求藝術、追求從沉睡中醒來后抬頭看到的月亮。除了畫——藝術之外的事情都微不足道;從沉睡到蘇醒,他的自我從無到有,他的存在價值從零到滿;他不再是社會有機體中看起來虛幻的、被巨大整體吞噬的一員[2](30),他對藝術近乎頑固的執(zhí)著讓他發(fā)出了自己的光亮,讓他存在,讓他變得真實且充實以至于不再有孤獨可以侵襲的縫隙。
斯特里克蘭在追尋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成為藝術的過程中成就了自己的完整。什么是藝術呢? “藝術家唯有通過靈魂的煎熬,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chuàng)造出美”[2](89),藝術是無邊想象力和生活創(chuàng)傷的結晶,是藝術家借由不同媒介而進行的自我靈魂與自我精神的外露,是智慧、純粹、苦痛、真實與世間萬物有形又虛幻的融合,是來自遠方或存于近處的吶喊與敘述;而賦予這“露骨”的自我表達以意義,使這吶喊在宇宙深處回響的還有讀者、聽者、觀者:他們重復和藝術家一樣的奇異之旅,被引發(fā)的共鳴和思考都發(fā)出聲響,融入藝術家的孤獨曲調,奏響了獨屬于他們的絕美旋律。這就是藝術,它來自于苦難的深淵、沉痛的記憶和殘酷的現(xiàn)實;它存在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和縫隙;它降生于每一個孤獨的、掙扎著需要出口和解救的精神和靈魂;它重生于每一顆同樣孤獨、向往共鳴、追求真實的心中。當一個人需要自我、尋得自我并袒露自我的時候,束縛的枷鎖開始掉落,身體變得只是一個載體,他變得自由,他變成一個沒有軀殼的靈魂:他可以是風,是那個坐在土墻腳下剝玉米的布衣女人,是尼羅河中一躍而起的一條銀魚,是黑屠宰場里不知道帶血的刀即將落到自己身上的流浪狗......他的感官變得發(fā)達,他對痛苦的感知更加敏銳,他聽到了呼喚,他不由自主,他奔向遙遠的......總言之,物質世界給他的限制縮到了最小,他仿佛回到了自然和靈感母親的懷抱,在這里他可以忘情地吮吸母親的乳汁,這乳汁讓他的靈魂和精神得以成長。而這母親的懷抱與滋養(yǎng)便是自由的大地,供他暢快奔跑;他在這無邊草原上、高聳雪山上、黃土荒漠上揮灑的汗水淚水、收獲的快樂悲傷,他與這屬于他一個人的大地,便是藝術。
在這個一切都帶上面具和昵稱的時代,人和人性變得深不可測、不可捉摸,藝術之中還摻雜了許多并不純粹、并不真實的東西。一切都和資本、地位、聲名關聯(lián)起來。人們將情緒隱沒在潮水里或是戴上帽子以惡意為匕首肆意揮落;人們需要更多的奢侈品來裝點自己的身體和房子,卻忘記了自然賦予他們本體的美和神奇力量;人們不再審視自我,不再抬頭看月亮,天空被億億萬萬個六便士堆積起來的高樓遮擋,星星在霓虹燈之上不再有光芒。
斯特里克蘭的冷漠、決絕、不屑、堅持與坦然讓他有著獨特的魅力,甚至是他的死都帶著神秘、痛苦與堅韌的色彩。他的真實,對月亮終其所有的追逐,用其“清醒”的后半生所繪的色彩,隱隱約約讓在籠子里沉睡的人也聽到了來自遠方的妙音。
人們的靈魂是無數(shù)顆沉睡于晃晃宇宙的星辰,在呼吸間微微發(fā)亮;若是和彼此挨得近了,或許在沉睡中會感到些許親近,但“光年”仍是我們觸及彼此的阻礙。是那月亮,那形狀各異、色彩斑斕的月亮,讓“光年”在它的光芒之下趨于無形,令星辰清醒,讓星辰閃耀。
參考文獻
[1]高俊利.《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多維人性[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28(13):186-187+190.
[2]威廉·薩默賽特·毛姆.月亮與六便士[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
(作者介紹:楊梅李楠,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