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川縣第三小學
運算是一種邏輯推理,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在小學數學運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新的問題,密切關注知識間的聯系,在觀察比較中理清運算思路、理解算理,并據此選擇正確的算法,正確合理地進行運算。
算理就是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算法就是解決“怎么算”的問題,理解算理、算法的過程就是數學思維、推理的過程。在運算中,讓學生學會用抽象和推理的思想方法理解算理,根據算理選擇適宜的算法,數學運算就會從操作層面上升到思維層面,學生的運算技能與邏輯思維能力也會得到有效發(fā)展。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理解算法、算理。
比如,在探究“24×4”的算理、算法時,有的學生用連加的方法進行計算,有的學生用口算的方法計算,還有的學生借助小棒模型理解算理。先算單個小棒一共有多少個?即“4×4=16”;再算整捆小棒一共有多少個? 即“4×20=80”;最后計算單個小棒和整捆小棒加起來共有多少個?即“16+80=96”。借助小棒模型,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了算法,并嘗試用豎式計算。這樣,學生就從計算方法中悟出算理,從算理中提煉出方法,法中有理、理中見法,推理能力得以培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得以落實。
新課標指出:“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并能交流自己的想法。”由于學生個體有差異,知識儲備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也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各異。因此,教師應采用個性化教學的策略,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用已有的知識或自己獨特的方法來計算。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會選用不同的算法。在考慮選用何種算法的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就同一個問題尋找多種解決的策略,讓學生在思考中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新。
算法優(yōu)化相對個體而言,是學生在學習、體驗與感悟的過程中自覺進行優(yōu)化,是解決“怎樣算得更好”的問題。它不是群體與教師的優(yōu)化,而是個體思維發(fā)展與提高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倡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學生喜歡的方法其實就是自己認為最優(yōu)的方法。
以“分數除以整數”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應鼓勵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分數除以整數都能化成小數來進行呢?學生思考后發(fā)現,有些分數能化成小數,可以用小數除法來計算;有些不能化成小數,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數得到結果。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認為被除數除以除數,就可以看成求被除數的除數分之一是多少。這時筆者適時啟發(fā):請同學們看一看,剛才這么多的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學生各抒己見,通過自主選擇和比較,找出自己算法的不足,從而修正自己的方法,最終選定合適的算法。這樣教學,不僅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獲得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還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和提升。
綜上所述,在數學運算教學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在感悟算理、體驗算法多樣化中進行優(yōu)化,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數學表達、抽象概括、遷移類比等思維能力,從而有效落實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