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燕
摘 要:植物在英漢民族發(fā)展史上因為國情不同、種類不同,其對應的民俗意義和指代實體的詞語的文化義也不盡相同,對英漢植物語詞的文化義的相似及差異進行對比闡釋,并分析、歸納造成兩者異同的原因。
關(guān)鍵詞:植物詞語;文化義;對比
0 引言
植物詞是植物實體的文字符號。語言是人類交流感情、表達思想的最直接工具,所以人們往往將附加在植物實體上的文化義自然而然地轉(zhuǎn)移到代表具體植物的詞語上。學術(shù)界對詞語的文虎義定義不同,因而所使用的指稱術(shù)語也不一致。王德春教授將詞語文化義稱為“國俗語義”,認為國俗語義是“語義民族性的一種表現(xiàn),它反映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是說,在反映概念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離開民族文化背景,難以準確理解語言單位的含義?!睏钤獎傉J為文化義就是“詞語的概念意義所包含或附著的反映該語言使用民族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審美心理、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等民族文化因素的那部分內(nèi)容,詞語文化義的差異性實際上就是語言民族性的表現(xiàn)?!蔽幕x是指詞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所獲得的反應一個民族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諸多文化因素的隱含意義,它不僅指象征事物實體的語言符號—詞語—所蘊含的社會文化意義,而且也包括具體事物實體、社團活動、社會組織中所約定俗成、代代相傳的民俗意義。
1 英漢植物詞文化義
植物文化義是植物詞在其概念義的基礎(chǔ)上被賦予的引申義、比喻義、借代義、聯(lián)想義、象征義,其產(chǎn)生的基礎(chǔ)有三:一是植物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生活習性、環(huán)境適應性及其用途等;二是民族的文化;三是聯(lián)想。英漢民族中的許多植物實體依據(jù)其外觀形態(tài)、芳香氣味、生長習性、社會功用等方面的特征,都被附加上不同的民俗義,并在人際交往、節(jié)日慶祝方面發(fā)揮著不同程度的作用。
如枝桿挺拔、生長迅速、莖為木質(zhì)的禾草科常綠植物—竹子,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并在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產(chǎn)生了巨大作用:竹、松和梅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竹子的空心,被中國文人引伸為“虛心”;竹子的竹節(jié),被引伸為“氣節(jié)”;竹子的清秀俊逸,被引伸為“君子”;中國成語里多有提到竹子的:雨后春筍、青梅竹馬、勢如破竹、胸有成竹、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屬于海洋性氣候居住在寒溫帶的英國人由于對竹子的生長了解甚少,因此在概念上不知道竹制品和竹子的特性,遑論竹文化。不過,在英國,有著相似民俗義和文化義的植物則是橡樹及其詞語oak,英國人喜愛植物 oak和使用oak一詞比喻,也是因為橡樹質(zhì)地堅硬、挺拔剛毅,恰恰能表達“剛強不屈”。英語習語a heart of oak,意思就是“剛強勇敢的人,果斷的人”。 可見英漢植物詞的文化義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2 英漢植物詞文化義的相似現(xiàn)象
語言反映文化, 語言上的共同點正是由于文化的共性所決定的。喜怒哀樂人皆有之, 生老病死皆不得免, 某些植物詞理性意義相同, 文化有相同之處的現(xiàn)象是極為自然的。由于這類英漢植物詞的理性意義、聯(lián)想意義和文化義均相同, 所以這樣的語言趨同現(xiàn)象不會影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不同語言的理解及運用。如桃因其外形優(yōu)雅, 色澤是略帶粉色而倍受人們喜愛。常用來喻指“美人,極好的東西或人。”于是英漢兩個民族都用桃花(peach)來指代皮膚細潔白里透紅的妙齡少女。古詩中寫道:“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岸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痹谟⒄Z中,she is really a peach常常用來形容漂亮有吸引力的女子。此外,peach還可表示美好的事物,如a peach of a room(漂亮的房間)。桃花色還可以用來形容女性白里透紅的膚色,尤指雙頰的顏色。
桂樹(Laurel)象征吉祥、美好、極大的榮譽和驕傲。英漢兩種語言中人們都把它和“出類拔萃、 榮譽、勝利、輝煌成就”聯(lián)系在一起。我國古代考上了狀元,則被稱之為“蟾宮折桂, 獨占鰲頭”。英美聲名卓著的詩人,被稱為“桂冠詩人”( poet laureate ) “win ones laurels”表示贏得榮譽, 如“Look to ones laurels”表示小心翼翼的保持榮譽。桂樹的文化義源自古希臘習俗,當時人們?yōu)榧o念阿波羅,在德爾菲這個地方每四年舉行一次“匹蒂亞運動”會(Pythian Games),優(yōu)勝者可得到用桂樹枝葉編成的花環(huán)。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諸因素之間異多于同、異大于同, 所以同一植物詞語指示意義相同,而國俗語義則不同。
3 英漢植物詞文化義的差異現(xiàn)象
張再紅認為,中英兩種語言中的部分植物詞語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由于受到地域環(huán)境、社會習俗、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所反映的文化內(nèi)涵是不同的。這些詞匯在反映概念意義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具有豐富的文化語義。
3.1 英語有文化義而漢語無文化義的植物詞
由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植被不同,植物分布受氣候影響很大,許多植物為英漢民族所互相不熟悉,反映在語言文化層面,英語有文化含義而漢語空缺的植物詞較多。如:英語中cabbage(卷心菜)可喻指紙幣鈔票、胸無大志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的人、少女等;用cabbage head 比喻笨頭笨腦的人。而漢語中這一植物詞則沒有這樣的文化義。
3.2 漢語有文化義而英語無文化含義的植物詞
有些植物為中國所獨有,有些雖然英漢民族都有,但英語只有概念意義而無文化含義。如在中國文化中菊象征“堅貞不屈、堅毅、清雅淡泊、長壽”等。自古以來,菊頗受中國文人的偏愛,晉代詩人陶淵明不僅平生愛菊,且寫下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菊花又被譽為“四君子花”(梅、蘭、竹、菊)之一,因此中國文化中菊花又有“君子”、“佳友”的文化含義。梅花(plum blossoms)頂風冒雪,開在百花之先,于是梅和寒冬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漢民族文化中的梅花喻指“堅毅”、“堅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梅花也常常象征著“高雅純潔”,宋朝王安石的詩《梅花》:“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碧K軾的詩《紅梅》:“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意謂遲開的梅花雖故作桃李之色,卻仍然保持著孤高清瘦,傲霜斗雪的姿態(tài)。這些詩句都是以梅花象征不畏嚴寒。毛澤東在《卜算子·詠梅中》寫道:“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借歌頌梅花頑強的生命力來昭示對中國革命必勝的信心?!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以梅花嚴冬盛開這一事實告訴世人:發(fā)奮圖強方能成就大業(yè)。然而,在英語文化中,梅花則不蘊涵這樣的文化義。
4 英漢植物詞文化義差異形成的原因
何善芬在《英漢語言對比研究》中認為:英漢文化的差異性較大,加上植物種類、分布的情況不一樣,英漢植物喻詞的意義是異多同少。中國和歐洲說英語國家的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很容易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即一種植物在中國常見,而在歐洲國家卻不常見。比如說梅花適合在稍帶濕潤的氣候生長,所以主要在中國種植,在西方國家鮮有種植,西方國家人基本對梅花的特殊內(nèi)涵不清楚。
英漢兩個民族思維方式不同。中國人重形象思維, 說話愛使用比喻,在作詩時尤愛使用賦、比、興的手法, 古典小說中每當才貌雙全的仕女出場時,作家一般形容她是“眉似青山, 臉如蓮萼, 唇綴櫻桃, 腰若柳枝, 指如削蔥”。西方重視形式分析和邏輯推理, 說話喜歡用概念去定義, 用邏輯去推理,人際交往語句表述清楚、明確, 與漢文化中的表達含蓄、留有空間形成鮮明對比。這就造成漢語中有豐富文化義的植物詞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英語。以形容女子美貌為例, 中國人處處使用植物比喻, 如“櫻桃樊素口, 楊柳小留腰”,“杏眼桃腮,手如柔荑,如花似玉, 花容月貌, 齒如排玉, 指如削蔥”等,而英語中只有rose, peach, daisy, lily等幾個植物詞來形容美麗的少女。
5 結(jié)論
含有文化義的植物詞匯在反映概念意義的基礎(chǔ)上,增添了獨特的民族文化色彩,大大增強人們對不同民族植物利用、欣賞、研究的興趣。 在跨文化交際中, 應加強英漢植物詞文化義異同的研究, 把中華文化中的一些優(yōu)秀內(nèi)容如實地譯介給西方讀者, 促進他們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了解;另一方面, 也應加強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借鑒, 以豐富漢語詞匯系統(tǒng)。
參考文獻
[1]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語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3]廖光蓉.英漢文化植物詞對比[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
[4]張再紅.詞匯文化義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5]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