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令社 申煜
【摘?要】基于三層級解讀理論,研究者對《列夫·托爾斯泰》進行釋義、解碼、評鑒,引導學生厘清文章寫作思路,深刻理解托爾斯泰的高貴靈魂與崇高品質,并將之與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中的《托爾斯泰傳》進行互文閱讀,以進一步品味文章的設喻技巧,引導學生進行讀寫遷移,將所習寫法技巧運用于寫作,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列夫·托爾斯泰》;三層級解讀理論;精微設計
【作者簡介】汪令社,六安市金安區(qū)東橋鎮(zhèn)初級中學教師;申煜,蘇州市吳江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初級中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全國“十三五”規(guī)劃一般課題(BHA17015)
一、教學內容
統(tǒng)編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7課《列夫·托爾斯泰》。
二、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理解托爾斯泰的高貴精神。
2.品味文章設喻的精巧,并嘗試將其運用于寫作。
三、三層設計
(一)釋義:這篇人物傳記用三千多字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作者從哪些方面展開?
【思考路徑】
1.速讀全文的同時,勾畫或概括各段的中心句(提示:語段的中心句一般在其首句或尾句)
第一段: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于空地。(首句)
第二段:留給人的總印象是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尾句)
第三段:這副勞動者的憂郁面孔上籠罩著消沉的陰影,滯留著愚鈍和壓抑。(首句)
第四段:托爾斯泰并沒有自己獨特的面相,他擁有一張俄國普通大眾的臉,因為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尾句)
第五段:那些第一次見到他的人,一開始都無一例外地感到失望。(首句)
第六段:面前的小個子那對濃似灌木叢的眉毛下面,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首句)
第七段:這是出現(xiàn)在人類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對眼睛,可以抒發(fā)各種各樣的感情。(倒數(shù)第二句,尾句是對這一句的補充)
第八段:每件事物都逃不過這一對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來;當這對眼睛對準其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會直戳其要害。(由最后兩句概括而來)
第九段:第二部分的總結段。
2.從中心句所在段落的不同位置,總結出語段的幾種結構方式,并厘清課文結構
(1)語段構成:①起始句(中心句)+展開句;②展開句+總結句(中心句);③起始句(中心句)+展開句+總結句(中心句)
(2)課文結構:第一部分(1~5段)整體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第二部分(6~9段)重點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
3.圈出各段的描寫對象并圖示出來,進而梳理出描寫的思路(方面、順序、角度)(如圖1)
第二部分的描寫,處處流露出作者對托爾斯泰“擁有天才靈魂”的敬佩、贊美。
【設計意圖】這篇人物傳記用三千多字描摹了一幅生動的人物肖像圖,超越了一般的以敘事為主的人物傳記。作者在寫實的基礎上,極力追求行文的生動與形象,在內容重點、結構關系的處理上十分精妙。為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與結構關系,釋義層的設計圍繞核心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緊抓關鍵詞、摘取中心句,厘清文本結構,體會結構處理的巧妙,把握思想情感的著力點,進而引導學生習得抓住中心句、借助圖示來逐層探究長篇課文的閱讀策略,為解碼、評鑒奠定基礎。
(二)解碼:這篇人物傳記就像一幅用文字繪就的人物肖像圖,設喻精巧,層層推進,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思考路徑】
1.喻體拆解,前后連貫
文章一開頭就說“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于空地”,將托爾斯泰的臉龐比作植被覆蓋的空地,緊接著又將“空地”的構件當作喻體(如圖2),將黝黑的臉膛比作樹皮,將寬廣的眉毛比作樹根,將茂密的須發(fā)比作熱帶雨林,樹皮、樹根、熱帶雨林等喻體與“植被覆蓋的空地”之間構成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第2段總體上將托爾斯泰的臉比作低矮的陋屋,接著,將陋屋分解為小窗、橫梁、外墻來設喻說明托爾斯泰的小眼睛、額頭、皮膚(如圖3)。這兩段中喻體拆分后再設喻,不僅令平面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也體現(xiàn)了語段內部嚴密的邏輯關系。
2.正反對喻,對舉造勢
第2、第3段中低矮的陋屋與大理石穹頂這兩個喻體構成對比,凸顯了托爾斯泰長相的粗鄙、平凡。而后作者筆鋒一轉,描寫其眼睛“一對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緊接著多重喻體相對舉出。如槍彈穿透了偽裝的甲胄與金剛刀切開了玻璃、手術刀與X射線、俯沖而下的獵鷹與寒光四射的匕首等,渲染出托爾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銳。這種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以說明一個本體的比喻手法叫作博喻,本體與喻體間呈一對多的復雜關系(如圖4)。
3.反復設喻,化虛為實
文章第二部分在描寫托爾斯泰的目光時,將槍彈、金剛刀、手術刀、X射線、獵鷹、匕首等具象化喻體進行疊加,將托爾斯泰目光的內隱特性直觀化,讓目光犀利的特點更加形象可感。
總結:文章前五段極力鋪陳托爾斯泰外貌的粗鄙、丑陋、平凡,這是抑;后四段則渲染目光敏銳、極富洞察力的特點,這是揚。全文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將外貌丑陋與目光敏銳進行對比,突出托爾斯泰高貴的靈魂與崇高的品質,流露出作者對傳主的敬佩、贊美;此外,欲揚先抑的手法在結構上使文章跌宕起伏、極富張力。
【設計意圖】作者是如何選用、拆解、對舉、疊加喻體來描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征、表達情感的?這是本文的藝術奧秘所在。學生在探賞這一奧秘時,深讀文本、讀通文本,領悟文本的言語智慧,并通向寫作,這便是解碼的價值所在。
(三)評鑒:細讀課文,并伸展閱讀《名人傳》中的《托爾斯泰傳》,揣摩描寫人物外貌的技巧,寫寫你心中的父親。
【思考路徑】
1.與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中的《托爾斯泰傳》進行互文閱讀,深刻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在內容上,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中的《托爾斯泰傳》介紹了傳主不同階段的作品、經(jīng)歷、心理,而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是抓住傳主的外表來凸顯其思想、靈魂的偉大;在寫作順序上,羅曼·羅蘭延續(xù)了傳記慣用的時間順序,而茨威格則采用由表及里、前后對比的邏輯順序來表露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在語體特征上,羅曼·羅蘭以客觀敘述為主,彰顯真實性,而茨威格善用比喻,講究文采,更追求文學性。
總結:羅曼·羅蘭的《名人傳》中的《托爾斯泰傳》在寫法上點線成網(wǎng),能夠讓讀者對托爾斯泰有較為全面的了解;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則以點帶面,拉近了讀者與傳主的距離,讓讀者對托爾斯泰的外表、內在品質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更深刻的感受,但若要更切實地理解其靈魂與品質,還是需要結合其不同階段的經(jīng)歷。
2.運用解碼層圖解工具梳理寫作思路(如圖5)
首先,提煉出父親與眾不同的外貌特征,確定具體的描寫對象(如眉毛、眼睛、鼻子等),梳理出描寫的層次、順序;其次,具體描寫時要選擇合適的喻體,處理喻體間關系時要將其與不同的外貌特征統(tǒng)一起來;最后,抓住面部最獨特的器官,利用喻體的對舉、疊加,將這一器官的特征傳神地表達出來,再由表及里揭示父親的精神品質。
【設計意圖】巧妙選用、拆解、對舉、疊加喻體來描寫傳主外貌,再由表及里彰顯其靈魂的偉大是本篇人物傳記的特色。在評鑒層,同類文本的互文閱讀,能深化學生對這一特色的認知;已有閱讀體驗的激活,能降低學生知識、技能遷移時的難度,在評議、質疑、比較、借鑒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評審力與閱讀遷移力,最終促成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實現(xiàn)評鑒的價值。
四、設計審思與追問
這是一篇非典型的人物傳記,打破了人物傳記以敘事為主的常規(guī),用三千多字描摹了一幅人物肖像圖,描寫生動而不單調,其原因在于作者在內容重點、結構關系、藝術手法處理上的精妙。
釋義層作為閱讀教學的第一步,除了要解決“讀懂什么”的問題,也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體驗“怎么讀懂”的過程[1]5。因此,這一層的教學設計蘊含了從“是什么”到“怎么辦”的邏輯引導,幫助學生厘清文本的描寫思路,讀懂文本的思想情感,培養(yǎng)學生提取、梳理、可視化呈示文本內容的能力。
第二層是解碼層,需解開文本的技術密碼和藝術密碼[1]6。本文的藝術密碼在于喻體的選用、拆解、對舉、疊加,這也是教學的重點。第一部分的第1、第2段都是在喻體拆解后再設喻,喻體間呈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喻體拆分后營造出的人物形象的立體感,領悟語段嚴密的建構邏輯。第二部分描寫托爾斯泰的目光時,作者抓住博喻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表現(xiàn)一個本體。作者將槍彈、金剛刀、手術刀、X射線、獵鷹、匕首等喻體相對舉出、疊加呈現(xiàn),渲染了托爾斯泰目光的犀利、敏銳,作者對托爾斯泰的敬佩之情亦可見一斑。反復疊加喻體以表達情感的藝術方法,有助于啟發(fā)學生在讀寫時,關注內容情感與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通過探究,學生對比喻有了更深層、更富創(chuàng)意的認知,寫作思維受到進一步啟發(fā):其他的文學技巧是否也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變式應用呢?
評鑒層是教學解讀的最后一層,也是對釋義與解碼兩層鞏固深化后的遷移運用。為此,這一層的設計是圍繞“我心中的父親”的寫作任務展開的,任務完成的路徑為:借助互文閱讀落實評議、質疑的思維過程,激活已有閱讀體驗,完成創(chuàng)作前的認知儲備,借助圖解工具從內容、結構、寫法上梳理寫作思路。如此一來,評與鑒得到了互動,讀寫遷移得以實現(xiàn)。
三級教學解讀盡管具有層進關系,但它們也構成了相輔相成、互動循環(huán)的關系,分別指向學生感知力與理解力、欣賞力與分析力、評審力與遷移力這些閱讀能力的發(fā)展[1]8,這些閱讀能力的提高也伴隨著思維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偉.教學解讀與閱讀能力發(fā)展層級簡論[J].學語文,2019(1):4-8.
(責任編輯:周彩珍?助理編輯:蔣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