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英語世界王安憶小說研究的社會歷史視角探析

2020-08-31 01:38于楨楨
當代作家評論 2020年4期
關鍵詞:王安憶小說歷史

作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王安憶不僅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卓越的創(chuàng)作成果。王安憶小說引起了海外,特別是英語世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學者立足于西方視角,運用西方文學理論與方法對王安憶小說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獨特鮮明的研究特色,取得了重要成果。其中,英語世界研究者非常注重從社會歷史角度對王安憶小說進行研究,其成果具有重要的思想與藝術價值,對國內的王安憶小說研究也具有借鑒意義。

一、對王安憶小說歷史觀的分析

英語世界研究者高度關注王安憶小說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意義,注重從社會歷史視角對王安憶小說進行研究,對王安憶小說所體現的社會歷史演變與辯證歷史觀進行了深入研究與解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是美國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的華裔學者王斑(Ban Wang)。王斑在Position:East Asia Cultures Critigue(《東亞文化評論》)2002年冬季刊上發(fā)表了Ban Wang,Love at Last Sight:Nostalgia,Commodity,and Temporality in Wang Anyis Song of Unending Sorrow,Position: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Winter 2002),p.669-694.Love at Last Sight:Nostalgia,Commodity,and Temporality in Wang Anyis Song of Unending Sorrow(《最后一瞥之戀:王安憶〈長恨歌〉中的懷舊、商品和暫時性》)一文。該文以歷史演變與歷史觀為主要分析框架,對王安憶最具代表性的長篇小說《長恨歌》歷史書寫的主要內容與基本特征,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研究,是英語世界王安憶小說社會歷史視角研究的一個代表性文本。

首先,該文分析了《長恨歌》懷舊情結的歷史背景與社會內容,認為中國已經全面融入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之中,懷舊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歷史現象。王斑指出,懷舊是《長恨歌》以及當代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在中國未來的幾十年里,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懷舊情結是劃時代變化的一個特征。這些變化可分為兩個互相聯系的支流:現代化和現代性。如果說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現代化這一概念只有模糊理解,那么自20世紀90年代早期以來,現代化已經并入了現代性這個大熔爐里。全球資本的大規(guī)模輸入和市場能量的釋放,加速了現代化進程。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結構和社會關系模式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明顯,強烈的現代化觀念已經彌漫于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F代化建設不斷加速,它給人們帶來喜悅和冒險的同時,也帶來了創(chuàng)傷和損失。在這種大背景下,懷舊情結的出現就不難理解了。市場經濟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著,消費社會快速崛起。現代性被視為是對未來社會結構的合理重建,但它卻給人們帶來了焦躁和不安,失業(yè)人數的增加,社群支持網絡的收縮,這些都促使人們向往記憶中過去美好的生活,而屬于這些年代的貧窮和殘酷的生活條件卻被人們拋諸腦后。

王斑還分析了懷舊情結在王安憶小說中的重要地位。王斑認為,懷舊是聯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歷史銜接點,懷舊是對底層野史、日常的生活世界與刻板的同質歷史長時記憶的綜合調用,應當揭示在統一歷史掩飾下的未被揭露的鮮活的“自然歷史”。在中國融入全球化、現代化的進程中,懷舊情結為遭受現代化折磨的受害者和它最積極的支持者都提供了一個緩沖器。人們需要找到處于過去卻能預見未來的銜接點。因此,我們就有了懷舊情結,它不超越當前事務狀態(tài)去挑戰(zhàn)自己,而是設法去尋找一個銜接點,并以過去的輝煌來掩蓋當下快節(jié)奏的發(fā)展。同時,存在于統一歷史下的未被揭露的鮮活的“自然歷史”從上海的多維城市影像中浮現出來。

其次,該文指出,王安憶小說體現了另一種歷史——商品生產與商業(yè)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堕L恨歌》主人公王琦瑤最初的故事也是商品化勝利的故事,王琦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上海商業(yè)文化的象征。她在選美比賽中一躍成為“上海小姐”,這是有效的大眾傳媒機制、可視化技術及市場策略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其中涉及電影制片人、攝影師、新聞工作者、設計師、公關人員與選美比賽的經理等眾多人物。僅僅是因為比弄堂里其他女孩好看一些,不是風華絕代并缺少經濟支持的王琦瑤卻能被冠為“上海小姐”,她的成功是大眾消費文化中形象生產所帶來的結果。國民黨軍官把她包養(yǎng)作情婦一事也證明了她的商品化性質。作為一個對可替代暫時性“浪漫”的想象,懷舊情結不僅可被理解為對替代物品共同的心理渴望,還可被理解為位于統一資本主義矩陣核心的差異標志,并且這個矩陣由商品、勞動、交換和消費所組成。因此,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史也是商品生產和商業(yè)文化發(fā)展的歷史,其中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是我們分析與理解人類社會運動規(guī)律與發(fā)展趨勢的鑰匙。

最后,該文指出了《長恨歌》的主要貢獻在于進行歷史反思和確立辯證歷史觀。王斑指出,雖然《長恨歌》對上海的商業(yè)文化及其歷史發(fā)展進行了詳盡描述,但如果認為《長恨歌》是對商品經濟的頌揚則是不對的。在他看來,這部小說的貢獻首先是在商品生產和交換高度發(fā)達的新社會構架下,對歷史進行的積極反思。中國在迅速實現市場化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那就是深層次的中國特有的歷史傳統的消失。王安憶這部小說最大貢獻就在于,它通過對上海近現代社會三個歷史階段的分析,確立了一種新的辯證的歷史觀。《長恨歌》這部小說三部分結構明確地展示了上海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軌跡:以民族資本和市場經濟為特色的現代時期、計劃經濟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后市場經濟時期。在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懷舊者眼中,第一階段商品經濟的輝煌景象是現如今更欣欣向榮的市場的一面鏡子。王安憶小說重拾了商業(yè)文化的重要殘余,它也喚起了人們對20世紀80年代的記憶,這一時代對物質生活、民主和個人自我實現的熱情,似乎與不可避免的歷史必然性相一致。這種歷史變革把個人和國家聯系在一起,把異質的社會生活變?yōu)橥|的歷史連續(xù)體。王斑指出,在王安憶小說中,在偏僻的角落里躲了30年后,王琦瑤作為一個真正的經典,一個被遺忘的傳說,一個使所有的復制品都黯然失色的真實模特,終于強勢“回歸”。作者把回歸這個詞加了引號是為了使老上海和他所謂的復興成為一段從未中斷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時期的思想觀念需要去發(fā)現這之前的歷史,那就是浪漫的商業(yè)化上海景象。這樣,王安憶《長恨歌》的歷史書寫就呈現出了上海這個大都市近現代歷史發(fā)展中“否定之否定”“正—反—合”的辯證發(fā)展過程。

二、對王安憶小說新歷史主義方法的解讀

英語世界研究者不僅分析了《長恨歌》三部分所表明的現代中國社會三大歷史時期,而且還指出,王安憶運用新歷史小說的寫作方法來表現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并且,《長歌恨》不是通過抵制商品經濟而是通過對其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喚起人們對老上海的商業(yè)文化記憶來達到這一目的。小說試圖去營造一種盡量接近真實的氛圍,以平凡的敘事表現其重大歷史意義。在王安憶筆下,無時間性的商品幻境轉化成了由時間和記憶堆積起來的歷史軌道。

英語世界研究者指出,《長歌恨》第一部分展現了解放前上海商品社會的奇觀,人際關系、大眾意識、人類欲望、日常生活,整個社會都似乎被商品及其無所不在的影響所滲透和統治。20世紀90年代,張愛玲在上海懷舊作家中廣受歡迎,一部分原因是她能夠把傳統風格融入上海市民的現代生活中。王安憶繼承了這種技巧,并且超越三大歷史形態(tài)把它延伸到了一種更寬廣的歷史維度中,體現在王琦瑤身上的這種商業(yè)奇觀的繁華社會,為懷舊提供了一個框架。這部小說歷史書寫的特征在于它把故事置于不同的時態(tài)中,王琦瑤和她的密友生活在兩個不同的歷史曠野里:一個是接連不斷的革命性變化的歷史,一個是沉浸于過去以商業(yè)經濟為基礎的生活方式。

英語世界研究者還以王安憶對上海弄堂的描寫為例,具體分析了她的新歷史主義書寫方法。他們認為,王安憶和她的同伴在弄堂這個擁擠的空間里創(chuàng)造出的這種儀式和傳統,不是來源于中國傳統習俗和習慣,而是來源于對上海物質文化的記憶,這種文化不以選美皇后、電影明星或豪華宴會為載體,而是存在于草根階層。當外界正處于變動之中,他們卻在狹窄但整潔的公寓里通過茶話會活動來追憶往昔,在這些儀式性活動中,這種相互聯系、團結、歡慶的親密場景,是在瞬間中抓住的一刻永恒。他們的談話中蘊含著一種互相慰藉的情感,暖鍋里的滾湯說的是炭火的心里話。正是這種瑣碎鑄造了他們得以生活的港灣,使他們成為在風暴中得以幸存的一小股歷史潮流。這種以日常生活為對象,以片段性乃至碎片化的敘事方式為特征的歷史書寫,顯然屬于新歷史主義小說的寫作方法。新歷史主義小說是歷史外衣包裹下的現實實在論的變體,它的興趣在于探討過去事件的偶然性、片段性,以及隱藏在人們記憶深處的東西。它不關注重大歷史事件,也覺得沒有必要去理解歷史的發(fā)展動因。新現實主義小說只是純粹詳述個人的生存狀況,其中的人物并不力圖去理解和塑造歷史,而只是一種有巧妙生存能力的幸存物去努力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幸與不幸。歷史的發(fā)展就是一個編年史,是日復一日、點點滴滴的生活的演變,用中國人最喜愛的一句諺語來說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過去的歷史時刻與現實的日常生活相混,于是它與讓人沉溺的現在不可分辨。

2003年時,王斑在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當代中國期刊》)11月刊上發(fā)表了History in a Mythical Key:Temporality,Memory,and Tradition in Wang Anyis Fiction(《神話線索里的歷史:王安憶小說里的時代性、回憶與傳統》)Ban Wang,History in a Mythical Key:Temporality,Memory,and Tradition in Wang Anyis Fictio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Winter 2003),p.607-621.一文,重點從兩個方面分析了王安憶小說歷史書寫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從人們共同生活經歷與社會歷史的關系來解讀小說的歷史書寫特征。王斑指出,鮮活的歷史就是:如果若干個男人或女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他們就分享了共同的經歷,在過去的工作中他們互相幫助,他們對彼此來講是透明的,因此他們的過去的共同經歷并不會消失。他們并沒有感覺到時間的不足,也不認為時間走得太快或者爬行得太慢。他們不會去抱怨某些事情來得太早或者來得太晚,他們沒有注意過時間,他們共同的生活經歷就是鮮活的歷史,傳統的禮制和節(jié)日或者是集體活動一再地把個人的回憶與集體的經歷結合在一起。在這些新的文學形式下,生活經歷就是鮮活的歷史,作為一種共享的公共經歷,人們的共同生活經歷既疏遠甚至脫離人們的社會歷史,同時也貼近與展現人們的社會歷史。

其次是從回憶與歷史之間的關系來解讀新時期女性作家作品的歷史書寫特征。在王斑看來,王安憶、陳染等新時期女性作家曾嘗試運用復蘇童年的回憶來書寫童年或青春期的經歷,知己、自我與摯愛,這種回憶和有爭議的個人化寫作相關聯。這種無意識的回憶可以與有意識的回憶和諧相處,而有意識的回憶就是在自覺地、理性地塑造生活經歷。

2008年,紐約大學華人學者張旭東(Xudong Zhang)出版了學術著作Postsoci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China in the Last Decad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后社會主義和文化政治:20世紀最后10年的中國》)。在該書第四章“上海懷舊:王安憶90年代文學作品中的悼亡與寓言”中,張旭東也分析了王安憶的新歷史主義書寫方法。張旭東指出,在王安憶的小說里,上海既擅長隱藏自己的秘密,又擅長以最瑣碎敏感的方式來揭示這種秘密。正如王安憶另外一些寫于90年代的小說一樣,在《“文革”軼事》中,她召喚出了一種超越階級和社會盛衰變遷的城市生活的神秘性;召喚出了精致的世俗日常生活,它用自己的懷舊增補物,即一種消費方式,瓦解和吸納了歷史的震驚,取代了它的宏大敘事。張旭東進一步強調,在王安憶所有的上海書寫中,讀者可以感覺到不斷出現的懷舊和憂郁之感共同編織了一個緊密的寓言空間。然而,懷舊和憂郁不僅僅是形式技術,兩者都構建了某種情緒氛圍,凸顯了某種歷史感,這種歷史感從王安憶筆下人物的世俗關切和世俗奮斗中被大聲呼喊了出來。Xudong Zhang,Postsoci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China in the Last Decad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p.181-211.

2001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Chi-she Li寫作了博士論文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Historical Fictions by Toni Morrison,Thomas Pynchon,Wang Anyi and Zhu Tianxin(《全球化時代的歷史想象——托尼·莫里森、托馬斯·品欽、王安憶和朱天心的歷史小說》),探討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包含兩個層次敘事的歷史小說的新特征。Chi-she Li.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Historical Fictions by Toni Morrison,Thomas Pynchon,Wang Anyi and Zhu Tianxin,Ph.D.Thesis of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1.該文首先探討了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經濟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北美洲和東亞地區(qū)的歷史小說,包括托尼·莫里森的《寵兒》(1987)、托馬斯·品欽的《瓦恩蘭》(1989)、王安憶的《紀實與虛構》(1993)和朱天心的《古都》(1995),把北美洲和東亞的歷史小說放在一起,進行對位閱讀。

Chi-she Li認為,歷史小說是一種通過情節(jié)、人物和細節(jié)來結合歷史趨勢或催化事件的以文學類體裁為主的小說。在歷史小說體裁中,一個過去時代的概念將代表個人發(fā)展以及群體或者團體的發(fā)展。換句話說,歷史小說是由兩個層次的歷史敘事構成,即宏大的歷史敘事及與此相繼進行的小故事敘事。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歷史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在進行日常生活小敘事的同時,反映全球化的大敘事內容。

在該論文第四章,作者研究了在歷史主義城市的空間下王安憶等中國女作家的作品,并在其中看到了所謂后現代主義的效果,或者城市的局部全球化的生活狀態(tài)。Chi-she Li指出,王安憶的《紀實與虛構》是在上海這座城市里尋找家族的根源。這部小說由兩條主線構成,其中一個就是元小說性質中的“我”,以告白式的自傳和“我”所幻想的上海這座城市中,從“我”的家族起源開始進行的關于穿越時間隧道之旅的故事。這部小說試圖把城市生活的根源用告白的形式訴諸歷史。然而,在故事的最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告白式的敘述是為了展現上海這個現代化的大城市?!拔覀儭币呀涘e過了風起云涌的英雄時代,“我們”只能作為平凡的人生存在這個城市里。自我告白式的敘述、憂郁的目光,都指向了一個在現代上海這座城市里不可能存在的田園式的家族生活。

三、對王安憶小說傳統與現代關系的分析

英語世界研究者們還闡釋了王安憶小說所詮釋的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其代表性研究文本為王斑的《最后一瞥之戀:王安憶〈長恨歌〉中的懷舊、商品和暫時性》一文。該文指出,從20世紀90年代早期以來,王安憶的作品向我們展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歷史軌跡及其循環(huán)性,這不僅顯示出王安憶對有進攻性的商品形式中固有的可能性的高度敏感,也顯示出她思想的開放以及批判精神。同時,王安憶向回憶和懷舊的轉變,也可理解為是對快速退出視野的熟悉的生活世界的哀悼。即使這可能是一種固執(zhí)的、退化的懷舊,她的作品仍表現出人們對現代化進程是如何摧毀傳統生活方式的理解。最后,王斑指出,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描述現代化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其一,信任和親密的堅固社會關系被抽象為多變且冷酷的金錢關系;情感和倫理上的社會關系淪為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其二,20世紀80年代的集體呼吁和五四啟蒙運動都共同反映了一個主題:要求自主權?,F在這個主題被分解為零碎的消費品和一時快感,并且被溶解為自由漂浮的“主觀性”或精神分裂性的自我放縱。這些發(fā)展派生出大量的針對當代文學中回憶現象的討論。

王斑在《神話線索里的歷史:王安憶小說里的時代性、回憶與傳統》一文中,主要關注王安憶小說里的神話力量,借助小說里的回憶及與它相關的傳奇、神話與傳統,對現代歷史的加速發(fā)展進行評論。王斑援引英國歷史學家、作家艾瑞克·霍布斯邦的觀點指出,加速的現代文明進程打破了曾在過去把人類編織成社會結構的線程。這些社會結構是回憶的編織物,不僅包含人類關系和他們政治組織的形式,也包含各自特定角色的行為。由于人們越來越多地注重經濟、行政和貿易發(fā)展,那個曾經連接個人與社會、過去與現在的價值基石已經失去了自信和凝聚力。在20世紀80年代文化反思中,知識分子試圖解構革命和民族的主導歷史。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資本全球化的魔力下,這種對革命歷史的解構被抹掉歷史的自由消費主義所替代。與此相對應的是,人們試圖到過去的生活中尋找答案,來理解現實和把握未來。王斑指出,作為一名作家,王安憶在時代變化的大漩渦里強調嚴肅對待歷史。在1995年的《長恨歌》和2000年的《富萍》中,王安憶用民國時期的民族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時代的革命現代性,取代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現代化經歷,用不同的寫作風格去解讀急劇變化過程中充滿問題的疏離感、精神分裂和無根感。這種時空的轉換是對長達一個多世紀的中國持續(xù)現代化的綜述,它使我們看到一個“同質性的歷史”是如何同時容納資本主義現代化和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趨勢的。

Chi-she Li的博士論文《全球化時代的歷史想象——托尼·莫里森、托馬斯·品欽、王安憶和朱天心的歷史小說》第四章以“憂郁的兩個東亞大都市的歷史:王安憶的《紀實與虛構》與朱天心的《古都》”為題,闡明了基于中國歷史的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命運,詮釋了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的城市敘事故事,以一個家族的“故事”寓言來預示城市居民所擁有的共同歷史。作者指出,在東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們必須提高這一地區(qū)的文化素養(yǎng)來應對這一時代變化的問題。東亞地區(qū)經濟的后福特主義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資本流動的加劇,使中國各個領域的技術加速進步。王安憶認為對歷史傳統的改造是東亞跨國發(fā)展的主導性邏輯。傳統文化是一個資源池,因而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們在處理自己的經濟問題上存在分歧,其中一些人認為東亞國家必須走人類現代文明的共同大道,另一些人則認為自己國家社會和城市的發(fā)展不一定要重復西方的路徑。因此,在一個傳統觀念與全球化的“靈活運用”一體化的可能性出現之前,我們還有一段顛簸的路途要走。

綜上,英語世界研究者高度重視王安憶創(chuàng)作的社會歷史背景研究,關注王安憶小說所體現的歷史進程和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注重對王安憶作品的歷史書寫、歷史反思與歷史觀的研究,闡釋王安憶所運用的新歷史主義小說的寫作方法。英語世界從社會歷史角度對王安憶小說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借鑒意義。中國研究者主要是從女性主義視角進行研究,忽視了王安憶小說所體現的歷史書寫與社會價值。因此,我們應當合理借鑒英語世界的研究成果,重視對王安憶等新時期女性作家作品的社會歷史視角的研究,如對小說主題及內容密切相關的社會歷史背景的研究、社會意蘊的研究、傳統與現代之間密切關系的研究,探討作品產生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基礎,分析作品所體現的現代中國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分析作品所表現的各種緊張的社會關系。研究王安憶等新時期女性作家對當代中國歷史發(fā)展趨勢與社會變革問題的思考,能夠為推動社會進步、促進女性和女性文學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作者簡介】于楨楨,文學博士,青島大學文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 李桂玲)

猜你喜歡
王安憶小說歷史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閱讀小說
傾斜(小說)
王安憶
新歷史
文學小說
不在小說中陷落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