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愛為何要忘記

2020-08-31 01:38:47張文娟
當代作家評論 2020年4期
關鍵詞:張潔人性作家

2012年,11卷本的《張潔文集》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其中第10卷是《中短篇小說卷》,收入張潔進入文壇以來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眾多的中短篇小說中的22篇。其初登文壇的三年(1978、1979、1980)發(fā)表的14篇短篇小說,只選入3篇(《懺悔》《未了錄》《雨中》)。早期為其贏得關注的成名作《從森林里來的孩子》《愛,是不能忘記的》均未選入,這多少有些讓人意外。如果說《從森林里來的孩子》作為小說處女作,藝術上相對稚嫩,不選入還可以理解的話,那么《愛,是不能忘記的》也未選入,其原因頗值得探究。

凡對張潔的創(chuàng)作有所了解的人,就會知道《愛,是不能忘記的》在其創(chuàng)作歷程及新時期文學史上的意義。

1979年末,《愛,是不能忘記的》在《北京文藝》發(fā)表,隨即引發(fā)了學者們對愛情問題及相關文學創(chuàng)作的廣泛討論,如1980年初《文藝報》《光明日報》《新華月報》等都刊發(fā)了相關評論文章。可以說,這篇小說與劉心武的《愛情的位置》(1978),張抗抗的《愛的權利》(1979),陳建功、隋麗君的《萱草的眼淚》(1979)等,共同組成了新時期文學中呼喚愛情、打破思想和道德禁錮的第一波書寫。洪子誠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稱其“在新時期較早涉及愛情與婚姻的矛盾,這在當時引起有關婚姻倫理的很大爭議”。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第309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這篇小說確實是新時期文學史上“有代表性的、在社會思潮和文學思潮的發(fā)展上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的重要作品”。曾鎮(zhèn)南:《王蒙與〈愛,是不能忘記的〉引起的爭鳴》,《文藝爭鳴》1987年第1期。

對張潔來說,這篇小說也同樣重要。雖然此前她已憑借《從森林里來的孩子》榮獲197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小說《有一個青年》也被改編成電視劇并于1979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但彼時的張潔還是一個文壇新秀,《愛,是不能忘記的》的發(fā)表,讓其受到了更多關注。小說自發(fā)表到80年代中期,被各類文集收錄就達十幾種之多,并多次被譯介到海外,張潔也成為新時期最早被介紹到海外的中國當代作家之一。

這樣一篇作品,沒有被選入文集,大概只能出于作家個人的意愿。這套文集是張潔的自選集,她借此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一次“清理”,對“那些不值得留存的文字”進行了“斷舍離”。在張潔眼中,《愛,是不能忘記的》也屬于“不值得留存的文字”,因而要將其“忘記”,這并不好理解。這么重要的作品,為何在作家自己眼中竟“不值得留存”呢?

早在2005年接受采訪時,張潔就表達過不會把《愛,是不能忘記的》等一些早期作品收入自選集的想法,認為它們(包括《沉重的翅膀》)都是“社會意義大于文學意義”。 ③④ 荒林:《存在與性別,寫作與超越——張潔訪談》,《〈無字〉第三部》(《張潔文集》第5卷),第440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稄垵嵨募烦霭婧螅瑥垵嵱终劦溃骸拔野选稅?,是不能忘記的》,以及三個得過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短篇小說都刪除了,沒有收進我的文集。我認為它們夠不上文學這個水準,好在責編楊柳女士很理解我的‘怪。我雖不是學文學的出身,但我對文學的敬意不可質疑。”興安:《張潔訪談:我從來沒有愛過一件事像熱愛寫作一樣》,中國作家網(wǎng) 2013年12月19日。

概言之,張潔之所以不選入這篇小說,主要是認為,這篇小說更多具有的是社會意義,文學意義不充分,如果從文學性上去衡量,它不過關,將之舍棄是出于對個人創(chuàng)作的反省與對文學的敬意。

據(jù)此可以推斷,作家之所以將這篇重要的作品舍棄,是因為其自身的創(chuàng)作觀念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一點并不難發(fā)現(xiàn)。只要按時間順序閱讀張潔的作品,就能發(fā)現(xiàn)一些明顯的跡象,張潔在一些散文、創(chuàng)作談中也進行過相應表述。

20世紀70年代末初登文壇時,張潔無疑是一位很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其作品一直緊貼中國的現(xiàn)實,她自己也曾明確表示,“那時候我認可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之說”。③而在《無字》之后,新世紀以來,張潔作品的變化是明顯的,其代表性作品如長篇小說《知在》《靈魂是用來流浪的》等,無論題材、旨趣等方面都有了截然的不同,此時的張潔對文學的社會功用表示了懷疑,如她自己所言,“追求的是藝術,而不是那么直截了當?shù)囊粋€社會效果”。④

《知在》發(fā)表后,在接受《文藝報》胡殷紅采訪時,張潔曾分析過自己的這種變化,表示變化不僅僅是風格上的,更意味著作家和世界關系的一次調整,是一種“內(nèi)在的藝術態(tài)度的改變”。張潔:《〈知在〉附錄:答胡殷紅女士》,《張潔文集》第6卷,第18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筆者以為,這一表述是解答上述問題的關鍵,張潔創(chuàng)作歷程中真正的轉型也與之相關。在張潔研究史上,學者們往往以其80年代中期的創(chuàng)作(如《他有什么病》等)為界,指出張潔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轉型。但如果以創(chuàng)作觀為判斷依據(jù)的話,會發(fā)現(xiàn)80年代中期張潔所謂的“轉型”更多的只是語言風格、審美趣味等層面的變化,內(nèi)在的藝術態(tài)度方面并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我們應該再次沿著張潔對《愛,是不能忘記的》一類作品的“忘記”,對作家所說的從追求“社會意義”到追求“文學意義”的變化進行考察,研究何謂“內(nèi)在的藝術態(tài)度”的改變,它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不僅可以促進對一直是“一個挑戰(zhàn)”謝冕、陳素琰:《她給我們帶來了什么——評張潔的創(chuàng)作》,《十月》1981年第2期。的張潔創(chuàng)作的本體研究,更可以據(jù)此審視以其為代表的生于20世紀三四十代作家在新時期文學40年中的創(chuàng)作嬗變及其境遇。

1978年,年屆40的張潔以《從森林里來的孩子》引起文壇關注,此后至1980年,她又以噴薄而出的創(chuàng)造力陸續(xù)發(fā)表了14篇短篇小說、2部電影文學劇本和16篇散文。縱觀初登文壇的這一時期,其創(chuàng)作內(nèi)容與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總體一致。

與此同時,如果細讀張潔的作品,就能發(fā)現(xiàn)在這總體的一致性之下,一種獨特的“張潔個性”已初露端倪:她較早表現(xiàn)出對人的精神、心靈和情感世界的重視。《從森林里來的孩子》就寫到了音樂對心靈的強大作用,此后,這一時期的很多小說、劇本都塑造了從事藝術工作或喜歡藝術的主人公形象,如涂天璧《尋求》(1979)、徐薇《有一個青年》(1979)、售票員姑娘《誰生活得更美好》(1979)、顧盈盈《含羞草》(1979)等。而《愛,是不能忘記的》中的鐘雨之所以對老干部癡戀不已,除了他的經(jīng)歷、思想和魄力,還因其“文學藝術上的素養(yǎng)”——他們都喜歡讀書和雙簧管。由此能看出張潔喜歡精神生活豐富的人物,非??粗匚幕摒B(yǎng)和生活品質,關心人的心靈和精神狀態(tài),其寫作也由此形成了一些學者所指出的對人、人性和人情的書寫偏好。 ③ 唐小祥:《“人性”修辭、性別體驗與“改革議程”的文學想象——重讀張潔〈沉重的翅膀〉》,《文藝爭鳴》2018年第10期。而且此時,張潔相信美好人性的力量,其人性觀和文明觀是古典的,所以在《愛,是不能忘記的》中,她才能酣暢淋漓地寫出那樣一份纏綿低徊的愛情,從而在1979年滿目傷痕的劫后時期,描繪出一抹罕見的深情和溫暖的色調,完成了如孟悅所分析的“生命戰(zhàn)勝歷史劫掠”的記憶敘事。孟悅:《讀張潔〈只有一個太陽〉》,《當代作家評論》1990年第1期。而這份愛情所具有的深藏心底、不求結果、不能忘記等高度的精神性質,也顯示出其“已不僅是一種理想的情感生活形式,而且是寄托著人性期待的高度抒情化的美學形式”,③從而典型地體現(xiàn)出張潔此時期喜歡在作品中構建既富于詩意,又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某種抽象性的審美理想,其對矛盾沖突的解決也主要是依靠對理想人格和美好人性的書寫。唐曉渡、王光明:《論張潔》,《文學評論》1985年第1期。

上述“張潔個性”雖然帶有主觀性、抽象性和理想性,但也正是因此,使其早期作品對同期的傷痕文學、改革文學有所超越。德國學者阿克曼是最早把《沉重的翅膀》譯介到國外去的人,其對張潔的創(chuàng)作有著非常深入的認識。在其撰寫的相關評論文章中,他使用了“落拓”“凌亂”“極端的帶有社會性的寂寞之感”“失敗”等詞語來概括張潔早期小說中的人物給他留下的印象,他認為這些人物和一些傷痕文學中的描寫不同,他們所遭受的失敗是“挽救不回來的”?!驳隆趁仔獱枴た病ぐ⒖寺骸痘靵y,孤寂和沒有愛情——談張潔的短篇和長篇小說》,何火任編:《張潔研究專集》,第321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的確如此,張潔早期的短篇小說,除了文學史提及較多的《從森林里來的孩子》《愛,是不能忘記的》,還有幾篇,如《懺悔》(1979)寫了一位父親因被錯劃為右派,導致兒子20多歲就郁郁而終的錐心之痛;《漫長的路》(1980)寫了一位只因畫了兩個裸體少年的背影就莫名成了右派,從此被人唾棄的畫家;《未了錄》(1980)的主人公是一位研究明史的學者,也過著非常孤寂的生活;《雨中》(1980)寫了一位在干校被隔離審查了兩年的知識女性,終于可以回家探親時,卻只能一個人扛著行李,在雨中凄涼跋涉。這幾篇早期小說色調較為低沉,并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但正是它們,較早觸及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次政治運動對人造成的深刻影響,即幾位主人公都已是劫后余生的“病人”,他們的狀態(tài)就是那種“挽救不回來的失敗”:心靈深處的孤寂與絕望,灰暗的心態(tài)、委頓的人格,沒有活力,得不到尊重,沒有希望,也沒有未來。如果說《愛,是不能忘記的》是記憶敘事,那么這幾篇小說則是現(xiàn)實敘事。所以馮驥才說他讀《雨中》落了淚,張潔也說自己“頂喜歡”的小說是《雨中》《未了錄》《懺悔》。張潔:《我的船》,《文藝報》1981年第15期。而正是這三篇早期小說在《張潔文集》中被保留下來,《愛,是不能忘記的》則被舍棄。

《愛,是不能忘記的》在當年被廣泛關注,《雨中》等作品則并未引起關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那時的人們(包括張潔)正竭力從陰影中走出來,渴望一切美好的東西。而30多年后,張潔選擇將《愛,是不能忘記的》舍棄,而將《雨中》等作品留存,是否也反映出,當年期盼的那些美好的東西并未實現(xiàn)。至少新世紀以來的張潔持有這樣的認識,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這種認識上的轉變應該和“內(nèi)在的藝術態(tài)度的轉變”互為因果。那么,在30多年中,它們究竟是怎樣萌生、發(fā)展和完成的呢?我們繼續(xù)往下追尋。

1981年,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發(fā)表。作為一部對改革進行同步反映的重大題材作品,在其文本的肌理處,依然能看出上述的“張潔個性”。小說最初在《十月》(1981年第4—5期)發(fā)表時,卷首有“作者題辭”:謹以此書獻給為著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忘我工作的人;還有“寫在前面”:人生是什么?有朋友說,“人生是苦中作樂?!薄安?!”我說,“人生是和命運不息止的搏斗?!边@兩段寫在卷首的話,在邏輯關系上顯然有些跳躍。筆者以為,“作者題辭”反映出張潔的創(chuàng)作動機,“寫在前面”折射出的則是作家的創(chuàng)作關注點或曰目的。也就是說,張潔投身改革書寫,雖也是被時代的改革大潮所激勵(當然也有愛情的力量),但在具體剖析改革進程時,她的思考和早期改革文學有著較大不同,她不是著眼于宏大而表面的矛盾,而是更關注時代變革帶給個體生活的影響,改革的目標被其表述為“一定得讓老百姓像個人那樣活著”。張潔:《我為什么寫〈沉重的翅膀〉》,《讀書》1982年第3期。而改革者鄭子云的改革動力來源,也被表述為受到了亞米契斯《愛的教育》的影響。張潔由此在這部小說中表達出一種強烈的人性憂患意識和重建人性的參與意識,這就讓《沉重的翅膀》的思想內(nèi)涵大大溢出“應時”“應景”的改革書寫。

相應地,張潔對改革的認識和書寫格外“沉重”,超越了同時期的改革文學,她也因此在小說發(fā)表后,備嘗了酸甜苦辣的滋味。一方面,這部小說獲得了首屆茅盾文學獎,并被譯介到國外且備受好評,她一度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最有競爭力的作家之一;另一方面,作品在國內(nèi)也受到不少批評,如被認為把“改革的阻力寫得過于強大”等。陳駿濤:《評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文藝報》 1982年第3期。張潔迫于壓力做了一百多處刪改,至1984年出版修訂本時,“全書三分之一是重新改寫的”,張光年:《〈沉重的翅膀〉》序言(作于1984年5月),《張潔文集》第1卷,第3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她一時感到“文路難卜”。張潔:《黃昏時的記憶》,《張潔文集》第11卷,第168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上述遭遇帶給張潔的影響是巨大的,她“痛感一個作家的文學責任、文學良心與文學待遇之間的矛盾”,張潔:《我的船》,《文藝報》1981年第15期。更讓其對中國社會的沉疴積弊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意識到之前的一些觀念何其幼稚、淺薄。張潔對文學所能達成的“干預生活”的作用和意義開始有所懷疑,也不再追求直截了當?shù)纳鐣Ч?,其?nèi)在的藝術態(tài)度開始發(fā)生變化。從此,張潔的作品較少選擇類似“傷痕”“改革”這樣與社會時代熱潮直接相關的題材。

雖然放棄了對社會熱點的追隨和同步性書寫,但“張潔個性”依然被持守、發(fā)揚,在80年代初文藝“方法熱”的探討中,她曾撰文明確提出“應該允許我們的作品探求人類浩瀚的、復雜的、細致的精神活動,感情生活”。張潔:《文藝面臨著一場突破》,《文藝報》1980年第9期。張潔把筆力集中于對人的精神和心靈狀態(tài)、人性的探求之上,其寫作日益轉向“干預靈魂”,為讀者進一步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些政治運動所帶給中國人的負面影響。

張潔著重對新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和心靈狀況進行了深入探查,如塑造了語言學家尤仲甫《“尤八國”體檢》(1984)、胰島素專家孟教授《一個頻尿患者在國》(1984)、化學家司馬南江《只有一個太陽》(1988)等形象。她痛惜地發(fā)現(xiàn),作為歷次政治運動的重災區(qū),知識分子的精神已被閹割,脊梁已被摧毀。她還撕下了一些領導干部的面具,如鄧元發(fā)《魚餌》(1986)、賈云山局長《關于……的報告》(1984)、猛犸研究會會長唐炳業(yè)《上火》(1991)等,這批人或蠅營狗茍,或濫權腐敗,或冠冕堂皇,都頗具荒誕感。張潔還對自己最熟悉的作家群體進行了諷刺,認為一半文壇得了假洋鬼子病,一半文壇得了阿Q病。張潔:《只有一個太陽》,《張潔文集》第2卷,第107-108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張潔的書寫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進入到新時期的人,并不意味著就是新人,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只能是劫后余生的“病人”,那些歷史經(jīng)歷與“無法挽救回來的失敗”將如影隨形。更為可怕的是,這樣的“病人”來到新時期,在這樣的新舊交戰(zhàn)、內(nèi)外夾擊之下,人性的潘多拉盒子被打開。張潔為讀者展示出的是一幅與其他作家迥然有異的80年代以來的眾生相,她也因自己的發(fā)現(xiàn)陷入了一種深深的絕望中。除此之外,作為新時期較早與國外進行交流的作家之一,張潔比國人更早更深切地感受到一種她在《只有一個太陽》中寫到的、隨著國門打開“發(fā)達文明驟然襲來時無可回避的震驚、自慚形穢或生命無謂之感”。孟悅:《讀張潔〈只有一個太陽〉》,《當代作家評論》1990年第1期?!拔鞣揭嗖粡鸵环菔攀兰o的優(yōu)雅、痛楚與深情”,后現(xiàn)代的風景線,首先將吞噬“人”——“大寫的人?!贝麇\華:《“世紀”的終結:重讀張潔》,《文藝爭鳴》1994年第4期。在這樣的夾擊之下,張潔原有的世界觀不能不繼續(xù)發(fā)生變化。這一階段的作家,可以說開始經(jīng)歷信仰危機,尤其是人性信仰的危機。

一位美國記者在1986年采訪張潔后寫道:“對于任何一個社會來說,張潔都是一位批判者。”張潔:《投降,行不行?》,《張潔文集》第11卷,第433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與此同時,正如前面我們已經(jīng)論述過的,張潔早期喜歡在作品中構建“既富于詩意、又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某種抽象性的”審美理想。一個“批判者”的詩意審美理想無疑會更強烈地受到上述8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滌蕩。而張潔此前對矛盾沖突的解決,主要依靠理想人格和美好人性,這些在這一時期當然難以為繼。且不論現(xiàn)實中人性崩塌造成的直接沖擊,就其對理想人格和美好人性的強調本身來講,本就存在源自傳統(tǒng)的先天不足,此時期也日益暴露:與傳統(tǒng)知識分子精神一脈相承的“過于信奉克己復禮的道德自我修養(yǎng)、夸大主觀作用的唯心傾向,偏愛那種以追求精神圓滿和道德完善為標志的人格理想”,唐曉渡、王光明:《論張潔》,《文學評論》1985年第1期。注定無法解決20世紀以來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實矛盾,加之人性想象本身就具有的“虛妄性質”, ⑧ 如學者唐小祥就曾指出,“人性”這個“符號”也不是“不需要解釋的事物”,并不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或“真實經(jīng)驗”的再現(xiàn),而僅僅是以 19 世紀文學為范本的那種人性闡釋模式的解釋,甚至在尼采那里正是由于“太人性的”才導致文明的媚俗化,因此現(xiàn)代藝術采用“去人性化”的策略來抵抗危機;同時隨著 90 年代全球化、市場化歷史進程的深度展開,人性話語本身的文化批判與社會批判功能也面臨著失效的危機和挑戰(zhàn)。見唐小祥:《“人性”修辭、性別體驗與“改革議程”的文學想象——重讀張潔〈沉重的翅膀〉》,《文藝爭鳴》2018年第10期。張潔對美好人性和理想人格的信仰幾乎必然遭遇危機。

張潔的寫作由此日益激烈、辛辣、峭刻、癲狂,時出“諤諤之聲”(學界常以“惡聲”來概括張潔此時期的語言風格,筆者以為“諤諤之聲”更恰切),作品中充溢著一種飽滿的憤怒情緒和荒誕感。

讓張潔的文學理想和信仰受到深切考驗的,還有其作為一個女性的性別意識和性別體驗。

雖然張潔本人對女性文學語焉不詳,甚至完全否認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劉慧英:《女人,并非特殊》,《文匯報》(香港)1989年6月25日。但正如劉慧英所指出的,張潔的寫作存在著一種女性化寫作與宏大敘事相互搭配的狀態(tài),劉慧英:《張潔的女性化寫作與宏大敘事》,《文藝研究》2017年第7期。其很多作品都涉及對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在當代女性文學史上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愛,是不能忘記的》除了對歷史造成的中國人情感生活上難以彌補的缺陷的揭示,還寫了站在新時期門檻上的當代女性對于情感的態(tài)度,其借鐘雨母女之口發(fā)出的宣告——“愛情最重要的是心靈相通,婚姻的形式并不重要”——無疑是超前的。《沉重的翅膀》中對鄭子云等改革者的塑造,考察其婚姻愛情的狀況成為重要的部分。正如評論者所指出的,作家對筆下的男性人物進行正反角色分派時,是以其對待女性的情感態(tài)度和方式為標準的:看輕或虐待女性者必是保守派,尊重和呵護女性者是道德高尚、銳意進取的改革派。⑧

上述作品創(chuàng)作于特定時期,即控訴“文革”風潮時期、改革開放初期、張潔本人處于熱戀時期。當時女性對男性的期望和時代對男性氣質的規(guī)定相一致,因而張潔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話語和民族國家話語是契合的。但自《方舟》始,這種契合逐漸減弱,并趨向分裂。

在《方舟》《七巧板》《祖母綠》《上火》《紅蘑菇》《她吸的是帶薄荷味兒的煙》等作品中,作家書寫了女性嚴峻的生存境遇。首先她描繪了當代女性沉重的社會處境?!斗街邸芳怃J地揭示了當代女性,尤其是知識女性承擔的巨大的生存壓力。80年代,女性解放意識快速發(fā)展,社會性別意識的進步卻相對滯后,像荊華、梁倩、柳泉這樣有思想,追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知識女性,只能陷入兩難處境之中,要承受家庭的解體,男性的排擠,社會的偏見,以及自我認同的危機。

其次她還描寫了當代女性情感生活的失落。這些作品中書寫的大多是男女主人公愛情失落、婚姻頹敗的各種形態(tài),如梁倩和白復山(《方舟》),金乃文和譚光斗(《七巧板》),盧北河和左葳、曾令兒和左葳(《祖母綠》),費萍和武建新(《上火》),夢白和吉爾冬(《紅蘑菇》)等。雖然這些人物婚戀失敗的原因各異,但其共性是,女性人物大多依然渴望愛情,有愛的能力,但遺憾的是,她們已找不到愛的另一半。男性人物大多要么依然以傳統(tǒng)的刻板標準要求女性,將之視為私有物、性工具;要么人格低下,精神卑瑣,把愛情、婚姻當成政治斗爭、利益博弈的領地。在時代潮流中,男性的發(fā)展似乎是滯后的,甚至出現(xiàn)了倒退,他們失去了愛的能力,不能正常地給予愛,感受愛,相應地也就無法成為愛的對象。此時的張潔早已認識到創(chuàng)作《愛,是不能忘記的》時,自己的戀愛觀多么“童話”。張潔曾自述:“我的閱讀,是從格林童話、克雷洛夫寓言、安徒生童話開始的,就連我的戀愛觀,也是從《白雪公主》之類的文字里得來的。”張潔:《一個中國女人在歐洲》,《張潔文集》第11卷,第252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愛,只能忘記。

人性崩壞,愛情頹敗,無論是社會狀況還是女性的生存體驗,都讓張潔備受打擊。正如戴錦華所說,她對現(xiàn)實的直面幾乎是一種折磨,是繁衍痛苦的來源。現(xiàn)實成了作家生命的百罹之網(wǎng)。戴錦華:《“世紀”的終結:重讀張潔》,《文藝爭鳴》1994年第4期。

不獨張潔,但凡對文學懷有強烈的現(xiàn)實責任感的作家,大抵都會經(jīng)歷這樣的痛苦。而如何面對它、跨越它,是對作家智識的考驗,也會成為優(yōu)秀作家和普通作家的分水嶺。張潔陷入了一種如王蒙所言“無法忘記而又不得不忘記的痛苦”。王蒙:《清新、穿透與“永恒的單純”》,《讀書》1992年第7期。

為了更徹底的忘記,或者說為了記住這不得不忘記的,張潔創(chuàng)作了80萬字的《無字》。依然是女性話語和民族國家話語兼具的模式,依然是女作家和老干部的感情糾葛,但所呈現(xiàn)出的是被歷史現(xiàn)實痛擊過的一地狼藉。張潔把之前積累的性別經(jīng)驗和歷史經(jīng)驗借《無字》進行了一次盤點。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是戰(zhàn)火綿延、運動蜂起、社會動蕩的時期,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被裹挾進去,既為時代潮流推波助瀾,又被其塑造改變。尤其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被視為家國支柱的男性,更要在這一“中國被動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既被歷史選擇,又進行自我選擇。他們被戰(zhàn)爭、運動等甩出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和人生角色,時而躍立潮頭,時而盲目逐波;也曾建功立業(yè),也曾彷徨無地……由此獲得了特定的“中國式男性現(xiàn)代性經(jīng)驗”。荒林:《再從〈無字〉說開》,《讀書》2004年第11期。令人扼腕的是,這種特殊的歷史時期,魚龍混雜是常態(tài),理性清明不易得。胡秉宸、顧秋水都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墨荷、葉蓮子、吳為等幾代女性的命運也由此形成。其中,胡秉宸是與“老干部”“鄭子云”一脈相承的人物,張潔將其從一個世家子弟、到參加革命、又到官至高位的經(jīng)歷細細寫來,既寫出了他曾具有的對信仰的忠誠與臨危不懼的獻身精神,又寫出了其被生活“教訓”出來的多疑計較,以及長期在官位上養(yǎng)成的“惟我為是”的性格。在他“堂皇又氣派的白發(fā)”下面,已是委頓、扭曲的心靈和人格。張潔痛心地寫道:“上帝給我們的本是一個全新的人,我們還給他的卻是一個殘缺不全、破爛不堪的皮囊和靈魂?!睆垵崳骸稛o字》(第三部),《張潔文集》第3卷,第304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不獨胡秉宸,凡經(jīng)歷過“大謊言橫行”興安:《張潔訪談:我從來沒有愛過一件事像熱愛寫作一樣》,中國作家網(wǎng)2013年12月19日。的20世紀復雜歷史進程的中國人,尤其是一直在時代浪尖上的那部分人,大概很難再有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愛的能力,或者說已經(jīng)不值得被愛。還想要真誠地去愛和被愛的人,如吳為者,只能“瘋了”。這就是那個時代肝腸寸斷的真相和表情。愛,只能忘記。

在《無字》中,張潔進行的是如李敬澤所說的“自我吞噬式” ⑦ 李敬澤:《捕影而飛者》,《長篇小說選刊》2006年第2期。的書寫,把個人經(jīng)驗和歷史經(jīng)驗相融匯,將自我反省和歷史反思相結合,從一個極為有效的角度達成了對20世紀中國歷史、人性異化等問題的逼視與審問。

但也因此,張潔過于依附自身的個人記憶/經(jīng)驗,其寫作依然帶有較強的主觀傾向。正如陳曉明曾指出的,這一點妨礙了張潔與更廣闊復雜的歷史進行對話,并認為這是生活于三四十年代的作家,如王蒙、魯彥周等,在80年代后期出現(xiàn)的共同創(chuàng)作傾向。陳曉明:《文學與時代及其個人經(jīng)驗——序周志雄〈生存境遇的追問:張潔論〉》,第4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許文郁也曾進行過相似的論述,認為張潔這一代中國作家不乏激情和才氣,但與一些偉大的作家相比,智力尚不夠雄厚,對事物還難以進行深刻、理性和全面的把握。許文郁:《激情·良知·女性獨立——夏洛蒂· 勃朗特與張潔》,《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

故而,經(jīng)歷過《無字》時期的反思和質疑,張潔未能對個體生命經(jīng)驗和歷史經(jīng)驗達成有效的整合及超越,她看到的更多是現(xiàn)實和自身理想之間幾乎不可彌合的差距,并認為這已不是她的力量,或曰文學的力量能有所增益或扭轉的,她進入了一種終極的失望,或曰淡然,開始“懷疑一切”,包括文學的作用和意義。

張潔看待世界的態(tài)度有了絕然的變化,其內(nèi)在的藝術態(tài)度也由此發(fā)生了較為徹底的改變,她不再被現(xiàn)實的具體的表象所困擾,更愿意去探求“宇宙里有一種神秘的、無法了解而又可以操縱我們命運的力量”;張潔:《知在》,《張潔文集》第6卷,第173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其寫作已不為要給出什么真理性的答案,而只是為了心靈的寧靜,為自身尋求一種解釋?!吧衩亍?、無法控制的“命運”、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靈魂”等,是張潔新世紀以來寫作中喜歡使用的字眼,顯示出此時期其所持有的命運觀。在長篇小說《知在》(2005)中,她討論的已“遠不是如果愛,如果不愛”,而是孤獨、隔絕和流失:一切的“在”幾乎是不可“知”的,可知的只是事物的幻相,可知的只是一切不可知。⑦在另一部長篇小說《靈魂是用來流浪的》(2008)中,張潔的書寫浮游于現(xiàn)實歷史之上去尋求人類生活的終極奧義。而在同時期的中短篇小說《玫瑰的灰塵》(2003)《四個煙囪》(2006)《一生太長了》(2009)等作品中,張潔一再表達了同樣的認知:世界上有很多問題,其實是永遠不可能找到答案的。因此,寫作也只能越來越成為個人的事,“作家筆下的人間萬象,只是一個角度、一種個體的價值觀念,不是真理”;張潔:《〈知在〉附錄:答趙明宇女士》,《張潔文集》第6卷,第189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寫作也越來越只與文學藝術相關,“一個好藝術家,終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覺和表現(xiàn)的零距離”?;牧郑骸丁创嬖谂c性別,寫作與超越——張潔訪談〉·〈無字〉第三部》,《張潔文集》第5卷 ,第448-449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張潔的寫作日益成為一種“靈魂的流浪”,一路行走,一路尋找,不在意文壇地位,不介懷他人評價,“自問自解……樂在其中”。張潔:《靈魂是用來流浪的》后記,《張潔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而張潔本人就如她此時期筆下的人物(如《聽慧星無聲的滑行》中的艾瑪、《玫瑰的灰塵》中的露西等),也日益散發(fā)著一種高睨孤介的氣息,身影決絕,卻也難掩落寞。

從宣告“愛,是不能忘記的”,到將其舍棄在文集之外,從認可“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之說,到直言“寫作只與文學藝術相關”,從新時期到新世紀,張潔內(nèi)在的藝術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大概不獨她,這一批20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中國作家應該都經(jīng)歷了世界觀和文學觀的轉型,正如饒翔所指出的,他們身上都攜帶著共和國時期的文化“債務”和“遺產(chǎn)”,①是傳統(tǒng)與時代的弱點與不足的承載者。新中國成立初期,作家們難以避免地出現(xiàn)反映生活的表面化和概念化;②此外,受歷史影響,很多作家具有一種革命情結和蘇聯(lián)情結,一種理想主義的單純和樂觀心態(tài),一種英雄主義的崇高感,加上沿襲下來的民族傳統(tǒng)意識中傾向于直覺式感知與情緒化的弱點不僅得不到克服,反而趨向強化,導致不少創(chuàng)作激情有余,真知灼見不足。到了新時期,這一情形一時也難以得到扭轉。而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又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與文化語境的多元變化,這就讓這一代作家面臨了巨大的挑戰(zhàn),固有的觀念逐漸解體,唯有個人的生命體驗可以依憑,也就很難有大的超越。

《愛,是不能忘記的》被創(chuàng)作、被舍棄的歷程,既顯示出張潔內(nèi)在藝術態(tài)度的轉變過程,也折射出這一代作家40年來的創(chuàng)作嬗變及境遇。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作家的一種“了悟”,更應辨識其是在沉重的歷史與現(xiàn)實人生經(jīng)驗淬煉之下的一種無奈的“忘記”。

結語

伍爾夫在《〈簡·愛〉與〈呼嘯山莊〉》一文中,曾將夏洛蒂·勃朗特評價為“自我中心或受自我中心限制的作家”,并認為這類作家有一種力量,是襟懷更為寬廣的作家所沒有的。張潔無疑也是這樣的作家。強烈的自我個性產(chǎn)生局限,也生成光彩。無可否認,張潔的寫作是一種始終有“我”的“熱的敘述”,③所以早年的她能在滿目傷痕時暢想純粹的愛情;中期的她能在歌舞升平處發(fā)現(xiàn)危機,在開拓創(chuàng)新時看到痼瘤頑疾,并常發(fā)諤諤之聲,為讀者帶來一種“理想主義的強光的刺激”;④晚年的她依然不圓熟,察覺自身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難以彌合,文學之力量微茫時,即決然將寫作只作為自身靈魂的棲息地。其對《愛,是不能忘記的》這類文字的舍棄,正如同契訶夫決絕地毀掉“櫻桃園”。

張潔用一種決然忘記的方式,讓我們記住了這一代作家的激情與局限,以及他們曾熱切期盼、執(zhí)著追求過的美好而動人的一切。

(山東省一流學科曲阜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立項課題“現(xiàn)代女性思潮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互動關系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文娟,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王 寧)

① 饒翔:《張潔研究的意義、現(xiàn)狀與趨勢》,《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② 許文郁:《激情·良知·女性獨立——夏洛蒂· 勃朗特與張潔》,《社會科學》1988年第3期。

③ 尹昌龍:《1985:延伸與轉折》,第197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④ 許文郁:《她面對的是“整個的社會里的舊意識”》,《小說評論》1986年第2期。 DOI: 10. 16551 /j. cnki. 1002 - 1809. 2020. 04. 017

猜你喜歡
張潔人性作家
作家的畫
文學自由談(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談寫作
作家現(xiàn)在時·智啊威
小說月報(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IQ Test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CL Sounds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南瓜小人
檸檬酵素
宁远县| 桐城市| 华蓥市| 资阳市| 潜江市| 赣榆县| 黄大仙区| 彭州市| 庆安县| 崇信县| 莱州市| 天柱县| 兴隆县| 兖州市| 英吉沙县| 睢宁县| 昆明市| 洛扎县| 肃宁县| 辽中县| 昭通市| 吴堡县| 清镇市| 娄底市| 郎溪县| 宁城县| 抚宁县| 澄城县| 茶陵县| 临猗县| 玉树县| 桐城市| 晋宁县| 泰安市| 大姚县| 东乌珠穆沁旗| 静海县| 周口市| 天全县| 志丹县|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