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農
1949年5月23日,毛澤東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發(fā)出《軍委關于向全國進軍的部署》的文件,電令正在浙贛一線進行戰(zhàn)備整休的第二野戰(zhàn)軍:“應準備兩月后,以主力或全軍向西南進軍,經營川、黔、康”,“爭取于年底前占領貴陽、重慶及長江上游一帶,并打通長江水路”。中央軍委電示第二野戰(zhàn)軍:“小平準備入川”,“西南的重心是四川”。
當時的大西南地區(qū)包括云南、貴州、四川、西康四省及西藏,面積23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面積近四分之一。解放大西南,是解放全中國的關鍵一役。
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西南局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劉伯承為第二書記、賀龍為第三書記,管轄云、貴、川、康四省及第二野戰(zhàn)軍全部、第一野戰(zhàn)軍一部共60萬人。
具有戰(zhàn)略遠見的英明決策
1949年2月8日,中共中央軍委發(fā)出《把軍隊變?yōu)楣ぷ麝牎?,明確指示:“今后將一反過去20年先鄉(xiāng)村后城市的方式,而改變?yōu)橄瘸鞘泻筻l(xiāng)村的方式。軍隊不但是一個戰(zhàn)斗隊,而且主要是一個工作隊,軍隊干部應當全體學會接收城市和管理城市?!?/p>
隨著軍事上的全面勝利,全國各地處處需要干部。二野入川,解放這片遼闊的中國腹地和一座座西南商業(yè)城市后,要迅速建立新政權、鞏固勝利成果。但接收和管理城市需要大量干部,干部隊伍從哪兒來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鄧小平對干部配備問題早有思考。二野南下時,從太行、太岳等地帶來一批干部,鄧小平準備把這批干部帶到大西南,但沒有如愿。二野占領南京后,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向鄧小平提出,福建也缺干部,希望把太行、太岳帶來的干部都給福建,并說可以讓一部分山東的支前干部隨二野去西南。鄧小平顧全大局,爽快地同意了。他對有疑慮的二野同志說,我們再另想辦法解決干部短缺的問題吧。
解決干部隊伍不足的問題,鄧小平的構想是,黨的力量、革命的力量蘊育在人民群眾之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干部來源蘊藏在解放軍和已經解放的追隨革命的城市工人和青年學生先進分子之中,要利用京、滬、蘇南等地人才薈萃的優(yōu)勢,吸收一部分大學、中學的學生和專業(yè)科技人員,組成隨軍干部隊伍進入西南。
1949年5月30日,鄧小平給中央發(fā)電報,鄭重提出:“擬從華東局抽出一部分干部,估計數(shù)目有限。我們準備動員一批京滬學生入川,中央有無此項準備,請告。”
中共中央贊同鄧小平的建議,于6月11日發(fā)出《中央關于準備抽調三萬八千名干部問題的指示》,這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中央第二次全局性與戰(zhàn)略性的干部大配備和大調動。其中,《指示》就關于進軍西南的干部來源明確規(guī)定:一、尚未分配工作的冷楚部隊的300人交二野使用。二、從南京現(xiàn)有3000名干部中抽調一部分,加上抽調蘇南工人和知識分子成分的黨員配足2000人去西南。三、從滬寧吸收6000名大中學生及工人職員去西南。四、再由山東分局調1200人,華北局調1500人,東北局調100人,西北局調1000人,川干隊的300余人調回四川。不足的由二野部隊干部抽調。
按照中央的方案,二野還要自行解決一萬名入川干部。
鄧小平、劉伯承把貫徹黨中央進軍大西南的決定,解決新解放區(qū)干部問題,放在革命黨向執(zhí)政黨轉變的時代大背景下加以通盤考慮,做出組建西南服務團的重大決策。
掀起“到西南去”的參軍熱潮
1949年6月12日,在二野前委會上,鄧小平、劉伯承傳達了中央的戰(zhàn)略部署,決定從中央和革命老區(qū)選調一批新聞、郵電、財經、公安等方面的干部作為骨干力量,同時招收上海、南京、安徽的大中學生、青年職工,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
鄧小平說,解決西南干部缺額的計劃,我們要結合具體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去執(zhí)行。剛解放的南京、上海、蘇州、無錫、杭州等地區(qū),經濟文化較發(fā)達,是出人才的地方,我看就在這些地區(qū)招收一批進步的大中學生和技術人員,以他們?yōu)橹黧w,再配以老區(qū)干部為骨干,跟隨二野進軍大西南,以適應今后解放西南、建設西南的干部隊伍需要。
在研究這支南下干部隊伍名稱時,鄧小平特別強調:“叫西南服務團好,叫服務團更能體現(xiàn)和符合為西南人民服務的宗旨。”
以往,解放一地后的隨軍人員與后方對前方部隊的支援統(tǒng)稱“支前”,即支援前線。隨著革命形勢發(fā)展和解放區(qū)不斷擴大,對從事新解放區(qū)的接管,以及負責黨、政等一系列工作的隨軍干部隊伍便有了如“平津南下工作團”“晉綏南下工作團”“冀魯豫南下干部支隊”等。
鄧小平在確定隨軍到西南這支隊伍的名稱時頗費心血:過去的“南下”,有兩層含意,一是干部來源于“南”,二是由“北”到“南”去。至于“工作團”則未能直擊“服務”本質及使命的長期性。鄧小平親自命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明確提出干部所要去的地區(qū)是“西南”;明確此去的種種工作都離不開“為人民服務”的根本指導思想,而“服務”是長期的、終生的。
鄧小平、劉伯承確定由宋任窮、張霖之、曹荻秋、彭濤、萬里、段君毅等負責具體籌建工作,西南服務團按軍事編制,列為進軍大西南的第五梯隊,隨戰(zhàn)斗部隊同步進軍入川。鄧小平將在浙皖支前的華東支前司令部四個前方辦事處的3000名老干部召回南京,全部編入西南服務團作為基干,為西南服務團的統(tǒng)籌組建工作奠定了組織基礎。
西南服務團的主力骨干,就是這支隨第三野戰(zhàn)軍由山東出發(fā)的華東支前司令部所屬各部的干部。在戰(zhàn)火紛飛中,這批干部負責后勤保障,經受了各種艱難困苦、血與火的考驗,有著與群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本色和發(fā)動群眾、凝聚合力的豐富經驗。他們曾組織百萬民工推著獨輪車為前線部隊運糧草、送彈藥,陳毅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老區(qū)人民獨輪車推出來的”。當勝利的霞光映紅,他們滿懷喜悅心情準備返回山東建設家鄉(xiāng)之時,接到參加西南服務團的命令,二話沒有,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南京。
為了組建西南服務團第一團,鄧小平此前親赴上海,在華東局會議上提出此事,得到三野司令員、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大力支持。陳毅還和粟裕在上海天蟾大舞臺主持動員大會,號召全市300多所學校和50多個行業(yè)、科研單位的知識分子投身解放大西南的行列。鄧小平又特派華東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員、中共江淮區(qū)黨委書記曹荻秋在大夏大學成立上海西南服務團團部,公開招生并負責安置和接待。
滬寧線上、皖南城市青年踴躍報名,參加西南服務團的熱潮席卷院校、工廠、機關,報名的人排成長龍,總數(shù)達兩三萬人之眾。在參加西南服務團的青年中間,有的曾參加反抗國民黨腐朽統(tǒng)治的游行和進步活動,剛從國民黨監(jiān)獄中被解救出來;有的隨長輩準備舉家前往港臺,在臨上輪船和飛機前止步,毅然轉身投奔西南服務團;有的瞞著家人,改姓前來報考;更多的大學、高中應屆畢業(yè)生放棄了就業(yè)或升學機會,堅決投身革命;還有兄弟姐妹、師生、夫妻、情侶聯(lián)袂報名……他們以積極的革命行動迎接解放。
6月12日,西南服務團第一團在上海成立,曹荻秋兼團長,張慶林任副團長。經過三個多月的工作,到9月底,上海市共招收青年學生、職工和文藝工作者4800多人。 下設第一支隊(川東支隊),后擴建為璧山、大竹、萬縣和涪陵四個支隊;第二支隊(學生支隊);第三支隊(職工支隊);第四支隊(華東革大);第五支隊(重慶支隊);第六支隊(公安支隊)。
6月25日,西南服務團第二團在南京成立,彭濤任團長,在南京共招收青年知識分子和工程技術人員3000多人,下設第一支隊(云南支隊)、第二支隊(川南支隊)。
7月12日,由1000多人組成的蘇南分團在無錫成立,宋學武任團長。
8月4日,皖南分團宣告成立。
西南服務團總團長是宋任窮,總團領導成員有張霖之、曹荻秋、彭濤、段君毅、李大章、萬里、馬繼孔。
西南服務團從構思、請示、籌劃到正式在上海組建,僅用了半個月時間。截至9月中旬,編入西南服務團序列的人員達17000多人。
會聚南京進行政治思想培訓
西南服務團第一團經過報名、地下黨推薦,篩選后的3000余名學員于1949年7月24日下午離開上海,乘悶罐火車到達南京集中培訓。
西南服務團會聚南京學習期間,正是二野下達《川黔作戰(zhàn)基本命令》、全軍為大戰(zhàn)作各種緊張準備之時。鄧小平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親自主持籌劃了《“西南服務團”章程》,并審定了“集訓方案”。
7月28日,鄧小平和劉伯承一起出席由二野政治部隆重舉行的“西南服務團南京團開學暨歡迎上海團大會”,宣告西南服務團正式成立。
8月2日,西南服務團全體學員換上軍裝。他們的軍帽上閃爍著“八一”帽徽,與“中國人民解放軍”左胸上的布證所不同的是,下面加了一排“西南服務團”字樣。
新中國成立在即,但服務團中很多人對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和基本政策并不很了解,為了讓這些青年學生、職工明確革命理想和目標,掌握黨的方針政策,鄧小平、劉伯承等二野首長為服務團的干部學員講授了革命理論、形勢任務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等。二野其他主要領導干部也親臨集訓現(xiàn)場,以演講、作報告的形式對學員進行革命教育。一系列的授課,給學員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初步樹立了他們革命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確了知識分子要走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主動自覺地進行思想改造,從而奠定他們參加革命的思想理論基礎。
這些出生入死的解放軍將領水平很高,講課時既有理論又有大量生動實例。例如,西南服務團總團部副主任彭濤講《樹立革命人生觀》;三野副司令員粟裕講《解放軍渡江后的形勢》;二野政委鄧小平講《論人民民主專政》和《論老實》;二野副政委張際春講《中國共產黨黨史》。
服務團的青年學生親眼看到這些傳奇人物,聆聽他們深刻而親切的講課,無不激動萬分。
鄧小平的報告被定為“團訓”
1949年8月20日,鄧小平在西南服務團團級以上干部會議上講話,系統(tǒng)介紹渡江作戰(zhàn)、京滬杭大城市接管工作經驗。他指出,做好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堅決執(zhí)行黨的正確路線和政策,勝利當然是由于軍隊的勇敢、人民的支援,但決定的因素是黨中央、毛主席規(guī)定的一套明確的路線與政策。28年歷史證明,“路線正確時便勝利,否則就失敗,受挫折”,所以,“一切工作均應以政策為出發(fā)點”。他還特別指出工作中團結大多數(shù),加強與黨外人士合作的重要性。
9月6日,鄧小平在南京原國民大會堂為西南服務團的干部、學員作報告,主要講解毛澤東于6月30日撰寫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他說,毛澤東的這篇文章,“解決了新民主主義的中國全部綱領問題”,綱領首先解決的是革命性質的問題,同時解決革命的力量、革命的敵人、人民大眾以什么方法戰(zhàn)勝敵人、革命發(fā)展的前途和道路等問題。毛澤東為新中國確定了一個明確的、各階級都應該遵守的綱領。國內各階層都可以以它作為一面鏡子,修正自己的思想,確立目標和信心。他要求大家從毛澤東著作中“學會思想的方法”,認清誰是敵人,誰是人民,對誰民主,對誰專政,以誰為領導,以誰為基礎,從而分清敵我,站穩(wěn)立場,做一個堅強革命戰(zhàn)士。
9月21日,鄧小平在南京原中央大學運動場作題為《論老實》的報告。
報告定在晚上7點,各中隊提前吃了晚飯,整隊向中央大學進發(fā)。大家席地圍坐在講臺四周,草坪上坐滿了人。
鄧小平來到會場,沒有森嚴的警衛(wèi),沒有前呼后擁的隨從人員,他剃個光頭,身著整潔的土布軍裝,腳穿布鞋,腰扎皮帶。鄧小平的講臺是一張學生課桌,桌上放著一只水瓶,一個煙灰缸,課桌上方臨時吊了一個電燈泡。
鄧小平用濃重的四川口音說:今天作報告的題目是“老實”二字。他講青年怎么能夠鍛煉成真正的革命者。他說,老實就是實事求是,一個革命者是不是忠于黨、忠于人民,就看他是不是老實,是不是實事求是。年輕人參加革命是為革命補充血液,但是年輕人應用無產階級思想武裝自己,年輕人的思想才能獲得解放。我們應實事求是認識黨員,因為黨員既然來自社會,就不能脫離實際地認為他們都是完人。但作為黨的組織,是堅強的,是有力量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
鄧小平列舉了許多例子,反復闡明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應當怎樣確立革命人生觀,應怎樣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不要以為自己有知識就高明,應該承認自己缺乏實踐經驗。他要求大家做到:對黨老實,對人民群眾老實,老老實實說話,老老實實辦事,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學習。
報告結束后,同志們紛紛沖上前去跟鄧小平握手,伸出筆記本,要求簽名。
這篇報告被西南服務團定為“團訓”,為學員們走上社會主義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袄蠈崱眱蓚€字包含的內容,也成了西南服務團成員做人做事的原則。經過近三個月的整編和集訓學習,西南服務團干部學員迅速成長,更加堅定革命到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