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皮
前不久,一名大四女學生翼裝飛行魂斷湖南省張家界市的天門山,掀起網(wǎng)友熱議。該女生是極限運動愛好者,事發(fā)前,她穿著翼裝飛行的裝備從兩千五百米的高空跳下,沒多久就因遇上強氣流失聯(lián),直到六天后尸體才被發(fā)現(xiàn)。事發(fā)后,很多網(wǎng)友反應十分激烈,認為該女生花著父母的錢,自己倒“瀟灑”地離開了,完全不顧父母的付出,對父母一點不負責。甚至因為這件事,人們對極限運動也展露出偏見,認為極限運動就是白白送死,玩這項運動的人都是只顧追求刺激的自私鬼,完全不顧身邊人的感受。
我覺得這些評論有些偏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向往與追求,極限運動不該被貼上“送死”的標簽,極限運動愛好者也不該被扣上自私、不孝的帽子。女學生的意外逝去和網(wǎng)友的激烈反應倒是值得我們思考:如果孩子愛好挑戰(zhàn),而父母追求安穩(wěn),那么孩子的選擇與父母的期待如何平衡?
人生的終極目的就是找到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人生。孩子能做自己,盡情展現(xiàn)生命力——這是父母值得自豪的。除此之外,父母還有一個最大的訴求,就是孩子健康、平安。如果孩子向往的愛好、職業(yè)、生活,不是安安穩(wěn)穩(wěn),而是充滿挑戰(zhàn)的——比如:孩子想成為極限運動者、刑警、消防員、戰(zhàn)地記者等——父母要怎么應對呢?
首先,不要急著下定義、急著拒絕孩子。孩子會有與眾不同的愿望,背后一定是他看到了那些愛好、職業(yè)身上的閃光點。其次,認真傾聽下孩子的想法。知他所想,我們才能知道孩子到底是盲從,是一時興起,還是真的有興趣,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想要堅持下去的“小火苗”。再次,父母了解完孩子的想法,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做“預習”。那個有風險、不被一般人看好的愛好、職業(yè)究竟是怎樣的?那條道路需要孩子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走通?最后,父母經(jīng)過評估,可以將心里所想實事求是且態(tài)度平和地傳達給孩子。重要的是,不要否定孩子、強制孩子、干涉孩子。
只要在長期的養(yǎng)育過程中,培養(yǎng)出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使他對外界、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識,孩子就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中,主人公亞歷克斯也是一名極限運動愛好者。他徒手爬上了九百多米的酋長巖。這同樣是一個冒險指數(shù)極高的目標,但亞歷克斯成功了。成功的背后,是亞歷克斯十幾歲開始就累積起來的攀巖經(jīng)驗,和他對自己的了解。為了爬上酋長巖,從2008年到2017年,亞歷克斯做了多次嘗試,不光大膽,而且謹慎。他深知稍有失誤——無論是自己,是天氣,還是被意外干擾——都會把自己置于萬劫不復中。
在成功攀上酋長巖之前,他有過一次放棄的經(jīng)歷。旁邊無關人員的干擾和腳上的舊傷,都讓他做出判斷:繼續(xù)下去可能會有不好的結果。放手,是他給自己留的退路。亞歷克斯雖然熱愛攀巖,但不會盲目沖動。成功攀越高峰的他,也沒像別人想象的那樣,立馬去挑戰(zhàn)下一個“不可能”。攀巖已經(jīng)讓他學會了,無論下一步落在哪,都要謹慎思考后再做抉擇。
正面教育永遠是最可靠的辦法,正如避免得流感,應通過平時強壯肌體來預防,而不能采用一出家門就戴防毒面具的辦法。如果你希望孩子在未來表現(xiàn)出一匹駿馬的飄逸,就不要從小教育他以刺猬的姿態(tài)活著。
父母與其出于畏懼未來的風險,就掐滅孩子的興趣,抑制孩子的發(fā)展,不如正面培養(yǎng)孩子獨立、清醒的內(nèi)在品質,使孩子能自如應對未來的任何一種可能。愿我們的孩子既能腳踏實地,又能自由飛翔。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