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振卿
據(jù)顏氏族譜《陋巷志》記載,陋巷顏氏,乃黃帝后裔,自春秋戰(zhàn)國始,家聲大振,人才輩出。顏氏一代始祖顏回系孔子的得意門生,儒學集大成者,四十代祖顏真卿乃唐世四朝名臣,書法巨擘。余自幼聽父輩講述顏回身居陋巷,苦讀寒窗,真卿公帚掃黃泥,習書練字的傳奇故事。每每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熟讀顏氏家訓,習練顏氏法帖,已成為顏氏子孫的傳家寶瑜和必修之課。所以,余學書法顏為宗,不法二門。于《顏家廟》《顏勤禮》及顏氏三稿用功頗勤。近年尤喜祭侄文,硯田耕耘,臨池不輟,故以“三稿齋”銘其書屋,追慕先祖,探尋稿書藝術(shù)天然秘境。
顏真卿《祭侄文稿》,被譽為繼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之后的又一行書力作,為天下第二行書。此作品被歷代書法大家盛贊有加,推崇備至。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名為“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的展覽,由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借展的《祭侄文稿》隆重展出,一時引起世界轟動?!都乐段母濉泛我阅苊麚P天下,達到登峰造極的藝術(shù)高峰,讓世人高山仰止,頂禮膜拜?這都緣自于他背后一段驚天地、泣鬼神、悲痛壯烈的故事。
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顏氏四十代祖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今北京南)起兵,安史之亂開始。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唯顏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討叛,顏真卿又說服河北十七郡歸順朝廷,被推為聯(lián)軍盟主,統(tǒng)領20萬大軍,橫掃燕趙之地。
時顏真卿的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派其第三子顏季明與真卿聯(lián)系,聯(lián)合反叛。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zhèn)守土門(今河北井涇)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形勢好轉(zhuǎn),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shù)介L安報捷并請求救兵。不料路經(jīng)太原時為太原節(jié)度使王承業(yè)截留。王想冒功,擁兵不救。
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zhàn),苦戰(zhàn)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斬一足,凌遲處死。直到乾元元年(758),顏杲卿才被在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謚“忠節(jié)”。顏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長子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的頭部和杲卿部分尸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尸骨,顏真卿奮筆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時顏真卿50歲。全篇計25行,共230字。此作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tài)橫生,純以神行,得自然之妙。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報效國家之英勇壯舉。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lián)結(jié),共同效忠王室,維護國家和民族團結(jié)統(tǒng)一。其后常山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郁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扉,堪稱動人心魄悲憤之作。
清人王澍日:“魯公痛其忠義身殘,哀思勃發(fā),故縈行郁怒和血跡淚,不自意筆之所至,而頓挫縱橫,一瀉千里,遂成千古絕調(diào)?!薄都乐段母濉肪拖褚磺鸁o聲而大氣磅礴的悲歌,帶給我們無盡的長嘆和遐想,其藝術(shù)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圓轉(zhuǎn)遒勁的篆籀筆法。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鳳秋鷹;轉(zhuǎn)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
二是開張自然的結(jié)體章法。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jié)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跑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yōu)閷捑b、自然疏朗的結(jié)體,形散而神斂。字問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涂改隨處可見。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行與行之間,則左沖右突,欹正相生,或扭結(jié)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速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
三是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shù)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憤慨之情化為筆墨,墨是情,情見于墨,情墨交融,渾然一體,筆墨酣暢淋漓,氣象萬千,大氣磅礴,體現(xiàn)出一股浩然之氣和悲壯之大美。
《祭侄文稿》除以上三大藝術(shù)特色外,還有四種美,令人震撼。一是創(chuàng)作背景的“凄涼美”。顏真卿和堂兄顏杲卿與侄子顏季明共同聯(lián)合討伐叛賊安祿山,戰(zhàn)爭慘烈,英勇悲壯,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而守城淪陷。杲卿和兒子季明雙雙被虜,被叛軍殘忍處死。這對顏真卿來說,無疑是一種狂飆悲歌,巨大的打擊。在悲痛與憤慨交集之下,和著血淚寫下這樣的千古名篇《祭侄文稿》,其背后的凄涼和痛楚是無人能夠體會的。二是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美”?!都乐陡濉啡目梢苑譃槿齻€階段即,行走、奔跑和狂奔。前面幾行字寫得相對要慢一些,如同人行走一樣;往后速度逐步加快,如同人跑步一樣;再往后就是奮筆疾書,如同人狂奔一樣。無論哪個階段,沒有一處不在書法法度之內(nèi);不管是起筆、行筆和結(jié)字無不讓人拍案叫絕。其節(jié)奏跌宕起伏,激越奔騰,文筆洗練,神采飛揚。三是承前啟后的“創(chuàng)新美”。顏真卿的書法上承“二王”但卻又與之有別,他開創(chuàng)了以篆書筆法寫其他書體的先河。東晉至唐代,“二王”一路書體盛行天下,無論是虞世南還是褚遂良,無不如此,但到顏真卿得到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大氣壯美的新書風,和王羲之并駕齊驅(qū),形成雄峙千古的藝術(shù)高峰。四是精忠報國的“悲壯美”。顏真卿一生忠貞剛直,無私奉獻。其愛國利民的高尚品德和個性,受到高度稱贊和頌揚。其雄強厚重、端莊勁健的書風,不僅是他剛直篤厚的崇高人格的外化,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格的體現(xiàn)。善與美,藝與道,愛與恨,家與國在顏真卿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
所以,我們今天不僅為顏真卿的精湛書法藝術(shù)而感動,更為他高尚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氣節(jié)而感慨。心儀公德藝人品,探其博大精深堂奧,方可得之神髓。
責任編輯:韓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