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重返學術史脈絡的審視

2020-08-25 01:59張策
各界·下半月 2020年8期

張策

摘要:袁剛博士論文《隋唐中樞體制的發(fā)展演變》20世紀90年代由臺北文津出版社出版。首次明確否定三省制度與唐王朝相始終的觀點,提出了唐后期“翰林學士、樞密使、中書門下”的“新三頭”中樞體制。該書立意宏遠,宏觀與微觀視角結合得當,史論剪裁嫻熟,盡管在一些環(huán)節(jié)缺乏少量實證性研究,但仍較深刻地繪勒出了中晚唐中樞政治的運行面貌,啟發(fā)了后續(xù)研究,是學術史上一部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

關鍵詞:隋唐中樞體制;新三頭;中書門下

隋唐時期為我國古代社會的繁盛時期。這一時期國家律令制度漸趨臻備,政權組織架構成熟完善。《唐六典》《通典》《唐會要》《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等諸多存世隋唐典志材料更為其政治制度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依據(jù)。作為政治史和制度史的重要骨架,自宋代以降,有關隋唐中樞體制的形態(tài)歷來為人所重。20世紀以來,學界對隋唐“宰相制度”“政事堂”“三省制度”的研究尤甚,80年代以前研究成果業(yè)已豐碩,但仔細甄察,則發(fā)現(xiàn)其中制度通史類著作較多、許多論述大而宏之,關注重點又多集中于唐前期,并且習慣將中樞制度的研究歸置于皇權相權之爭的宏大而抽象歷史背景之下,以至許多問題未能深入、厘清。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三地學者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杰作頻現(xiàn)。90年代初,中國臺灣地區(qū)出版了三本隋唐中樞體制研究的力作,分別是謝元魯《唐代中央決策研究》、袁剛《隋唐中樞體制的發(fā)展演變》、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將這一領域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其中,袁剛《隋唐中樞體制的發(fā)展演變》在同類著作中首先明確否定了三省制與唐王朝相始終的觀點,提出唐中后期“新中樞”體制的概念,具有較大的開創(chuàng)意義。筆者作為初窺隋唐史門徑的小學生,在熟悉學術地圖的過程中知曉了此書,遂不循成規(guī),舊書重檢,學習摸索,欲還原展現(xiàn)其書更完整面貌,以發(fā)覆其更深更多意涵。

一、本書的主要內容

《隋唐中樞體制的發(fā)展演變》一書由臺北文津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是書實為袁剛先生1987年山東大學博士畢業(yè)論文。作者本科就讀于中山大學歷史系,1982年跟隨王仲犖先生研習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1984年獲碩士學位;1986年導師仲犖先生突然辭世,后在鄭佩欣、田昌五教授的指導下,選題《隋唐中樞體制的發(fā)展演變》,作就博士論文。

作者于碩博期間,在導師王仲犖先生的提點下,將目光移注在唐后期中樞體制的發(fā)展演變之上,故而本書之題旨在于“抓住三省體制的實質”“勾畫出制度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并分析體制轉變的內在原因”。而后更進一步,“對唐后期新中樞體制,則盡量作詳細的考論,以補舊史記載的缺陷”。

全書以開元二十六年為界,將隋唐中樞體制分為前后兩大時期。從學術史的脈絡來看,本書繼承了嚴耕望《唐代文化約論》、孫國棟《唐代三省制發(fā)展研究》等論著中提出開元時期三省制成熟的說法。又在陳仲安《唐代的使職差遣制》、礪波護《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等提出的中唐以后行政體制為以使職差遣為主的基礎上,否定三省制度與唐王朝相始終的觀點。在擴充、拓展其碩士論文《唐代的翰林學士》的基礎上,深入闡論、發(fā)展了賈憲保《論中晚唐的中樞體制》關于“皇帝、宰相、翰林學士、神策中尉和樞密使”的中晚唐新中樞體制觀點,以書中所揭“三省體制的實質”為線索,破立承應,跡跡相循,梳理、剖析了所論之隋唐中樞體制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具備相當?shù)膶W術意義與參考價值。

全書除序言、前言、結束語及附錄外,共計八章內容。貫及隋唐全段中樞體制,精要于隋及唐前期,詳于開元以降,著重突出中晚唐中樞體制發(fā)生質變的觀點?,F(xiàn)遵照書評體例,就筆者之理解,將全書內容略予介紹:

是書由王永興先生作序鋪陳,序言中強調唐代后期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意義,并指出囿于史料記載零散而難以理解其形成過程與全面情況的學界研究現(xiàn)狀,充分肯定了作者的史學功力與探究嘗試。

繼而,作者在前言部分首先明確所論中樞體制之內涵,即“國家最高權力的組織體制及其運行機制”,并將中晚唐中樞體制的變遷納入唐中后期社會經(jīng)濟、政治以及階級關系的明顯轉折與變化的宏觀視角下,力求揭示中樞體制轉折及其深厚的歷史背景。說明其研究動機、目標及研究路徑與方法,后對前人研究作以回顧反思,指出隋唐中樞體制研究重三省而輕樞密、翰林的特點,同時對既往研究未能擺脫《唐六典》窠臼進行了史源辨析。

第一章《隋唐中樞體制的建立與禁省制度》指出隋唐中樞的最大特點即決策機構的設置以及決策與行政的分離。而后依據(jù)傳世《長安圖志》,比照史籍,認為隋唐中書、門下仍于禁中設置“內省”,兩省官員兼具內外朝官的雙重性,既不同于兩漢之“中朝官”,亦不如學界所論“三省已‘完全脫離內朝官的地位”。從而得出“決策權與皇權不可分割”“決策機構為皇帝所牢握”的結論。

第二章《三省的職能與結構》,明確提出三省制僅存于唐代前期的觀點。通過梳爬史料,進一步分析三省的工作程序與職能結構,把前人所論之“三省分權”納入決策與行政兩個層面考察,駁斥了前人隋唐中樞“合意體制”“貴族政治”的觀點,強調皇帝對決策權力的絕對控制。又將“文屬官”系統(tǒng)剔于中書、門下兩省之外,認為中書、門下的實質即為“決策輔助機構”,從而解釋唐后期中樞體制質變的制度理念根源。

第三章《宰相制度與政事堂》否定“三省首長宰相制”的觀點,歸納出“差遣宰相”這一重要理念,進而認為“宰相職”即“參預決策”。尚書令為宰相是舊制遺留所致,屬“法定正宰相”;中書、門下為決策機構,兩省長官為“當然宰相”。同時認為凡能參預朝廷核心機密、參與國家大政決策的人皆為宰相。第二節(jié)詳考高宗龍朔三年“移宮”事,依據(jù)考古《唐大明宮》圖,認為此時中書、門下已脫離禁中,決策權力大為削減,并將此納入武后借“北門學士”打擊關隴勛貴政爭的歷史背景下。同時也敏銳觀察到光宅元年中書令裴炎遷政事堂與中書省與此時宰相名號的漸趨統(tǒng)一之間的聯(lián)系,認為其反映了宰相職與決策機構的進一步結合。最后指出“這時(筆者按,為武后掌權之玄宗開元盛世),決策機構,決策制度,決策人員三者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決策機構宰相制發(fā)展到高峰”。

第四章《內朝新機構的設置與〈大唐六典〉的編纂》以開元二十六年翰林學士院的設置與《唐六典》編纂完成兩件大事為切點,析明《六典》所記職官與開元現(xiàn)行政制不符的情狀,認為這是統(tǒng)治者在社會變革的潮涌中主觀力圖維持武德貞觀舊制的矛盾現(xiàn)象?;仡櫋耙茖m”以來武后至玄宗開元六十余年內廷政治決策機制的狀況,梳理了翰林學士院的發(fā)展歷程,“新中樞”之“翰林”一頭已呼之欲出,宦官參政亦略顯端倪。

第五章《三省體制崩潰與內朝事權的擴展》主要介紹從開元二十六年到永貞元年的第三階段,認為此時三省體制遭受嚴重破壞以致崩潰,新的中樞體制醞釀成立。在此時期內,中書門下遠離禁中,“決策機構宰相制”宰相集體決策流于形式,造成宰相長期專權的局面。安史之亂等戰(zhàn)亂流離亦使三省舊制無法發(fā)揮,翰林學士此時的作用便愈加凸顯,“始掌書詔”;宦官亦借宣詔與典禁軍借機專權,“公道隘塞”,決策為內廷所控。

第六章《唐后期新中樞體制的建立》認為憲宗朝后翰林學士于禁中專典機密合法化,并指出翰林學士草詔之“內制”權重于中書舍人外制;后梳理了唐后期樞密使逐步掌權的歷程,認為樞密使“貼黃”類門下省“涂歸”,并將唐后期龐大的內諸使司侵奪行政權力同中尉、樞密中樞專權劃歸同一面向。

第七章《新中樞體制的結構和特點》認為以“翰林”“樞密”“中書門下”“新三頭”已經(jīng)取代舊有三省職權與位置,中書門下由決策機構變?yōu)樾姓袠?,唯長官同平章事保有議政權。而后在分析唐后期中樞斗爭中認為“新三頭”體制極不穩(wěn)定,總體而言權重于內朝,繼而導致宦官專權局面及其反對斗爭的產(chǎn)生。

第八章《延英奏對制度和翰林草麻制度》,以皇帝決策為中心,分析、比列了大量史料,初步厘清唐后期延英奏對制度的具體內涵,對翰林草麻制度亦進行了較深層次的分析,基本了解其工作程制;同時也認為唐后期翰林草麻逐漸為宦官所控。

《結束語》重申總結全書基本觀點,并再次回應研究所關照的宏觀歷史背景。認為唐后期門閥政治已退出歷史舞臺,“新三頭”體制代表了新興庶族地主階級的利益,“隋唐中樞體制的演變和隋唐社會政治經(jīng)濟狀況的發(fā)展乃一脈相承?!?/p>

附錄除宮圖等,附隋唐宰相表、唐翰林學士表、宦官“四貴”表,以人為綱,備注類別,便于查檢,頗具創(chuàng)意。

二、學界評價與省思

本書出版后,獲得了學界的較大關注。有學者對本書給予了充分肯定,亦有學者對某些方面援以疑思,從而促使學界對中晚唐中樞體制有了更加多維的思考與研究,使得這一議題進一步深化。鑒于黃樸民先生的書評文章多就肯定方面而言,論及不足之處未有展開,故參窺劉后濱先生的書評文章,進以深化對袁書觀點的理解。

劉文認為袁書“決策機構宰相制”的觀點與宰相兼掌行政、決策行政逐漸結合的現(xiàn)狀相牴牾;同時更傾向于雷家驥、孫國棟兩先生觀點,在考察隋唐中樞體制決策與行政關系時更強調行政的主導地位。

筆者以為,隋唐中樞機構的確具有宮府分離的明顯特征,但在中國古代皇帝定于一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皇帝本人始終兼具國家元首和皇族大家長的身分,盡管機構分掌職事,但在實際的事務運作當中,兩種權勢必然又集致皇帝一身,在“令由君出”的古代政治現(xiàn)實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省同外省一樣,都是“法定”機構,兼具外朝性質的中書內省、門下內省象征皇帝權力與權威對國家機制的控制。尤其在論及最高中樞體制時,似“出令決策是核心”更符題旨。

但劉后濱先生的觀點亦極富卓識,其在書評中提出“分層決策體制”這一概念,后在2001年發(fā)文,闡論“中書門下體制下的三省機構與職權”,在學界引起了較大反響。綜合來看,兩位學者觀點分歧的根結在于考察理念有所別異,導致在有關“中樞體制”這一問題上,關注范圍大小不一,關注權力運作方向的側重不同。劉后濱書評舉開元四年山東蝗災,紫微令(中書令)姚崇上奏“不煩出敕”,“容臣出牒處分”,認為“出牒”即表明政府可以以獨立名義發(fā)布號令,“皇帝實際上成為政府的最高負責人”,宰相在不同的中樞層級上可以獨立發(fā)揮作用。查考《舊唐書·姚崇傳》,發(fā)現(xiàn)姚崇的確獨立出牒,但在朝廷非議后,陳情玄宗,獲得皇帝首肯,又再度出牒處置此事。此事雖為地方上報、中央被動反應,但確系大事,又明顯涉及了兩次決策,顯然皇帝御前會議具有不容置疑的最高決策權力,但不知在袁剛先生看來,姚崇第一次出牒是否能作為“中樞體制”的決策來被看待?同時,由于觀察視角不同,更使雙方在認知唐后期中樞體制上側重和觀點頗具差異,袁書認為“直至唐末,中書舍人依然草詔,給事中依然封駁,但卻與宰相謀議脫節(jié),不能參與核心機密”,申明決策權的重要性;劉氏并不否認內廷學士與宦官對皇帝決策的強烈影響,同時認為中書舍人、給事中等官員在“中書門下體制”下成為宰相統(tǒng)屬的對皇權制約監(jiān)督的官職,即在決策與行政的互動當中行政作為一種愈加獨立的力量對決策的影響逐漸增強,強調從中國古代帝國體制演進過程中識認三省制向“中書門下體制”的轉變。

三、個人感獲與參評

總體而言,袁書立意宏遠,考證精密,論述詳盡,將龐雜冗長的隋唐時期中樞演變進程濃縮在22萬字的篇幅當中,其史料比列裁剪與史論分析功力可見一斑。更為重要的是,對其提出的“新三頭”這一重要理念詳細考論與說明,具有重要的開創(chuàng)意義,為此域后續(xù)研究拓展了思路,啟發(fā)了方向,堪為隋唐中樞體制研究極為重要的一部著作,在學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但同時,由于論述問題宏大,涉及范圍較廣,瑕疵之處亦得見閱。今不揣淺陋,略陳管見,就請方家批評指教。

筆者以為,從論述邏輯來看,本書在討論隋唐中樞體制時過于拘囿所謂唐前期三省制的運作程序,存在主觀建構“翰林”“樞密”“中書門下”之間與所謂舊三省機制一一對應的權力運作關系的傾向與操作。以樞密使為例,先且不論是否能將“封駁”“涂歸”兩種權力并等之、門下封駁制度又是否于唐前期廣泛施行,就唐后期樞密使施行其所謂“封駁”權力而言,書中舉樞密使楊復恭、西門季元欲奪宰相權而于堂狀后貼黃事, 認為“貼黃”類唐前期(筆者按,或為唐后期)“涂歸”制,以此表示“新三頭”之樞密使有“封駁權”。按此事已為唐末,同時查檢史籍,亦為個案,并非常例,更未獲制度認可,作者以此論唐后期“新三頭”樞密使代取門下省之“封駁權”,則有以后代前、以偏概全之嫌。淺以為,袁剛先生所論述之宰相、翰林學士、神策中尉和樞密使的新三頭的“新中樞”體制,似更接近一種因應機制。此也正體現(xiàn)出王永興先生在序言當中所指出的,中晚唐政治制度研究“變個性真實史料為在時空上具有普遍性質的通性真實史料”這一任務的艱巨性。

又書中據(jù)李肇《翰林志》指出:“貞元三年,由翰林學士升任宰相的陸贄上疏曰:‘伏詳令式及國朝典故,凡有詔令,合由于中書,如或墨制施行,所司不須承受。蓋所以示王者無私之義,為國家不易之規(guī)?!薄瓣戀椀仍紫喑家门f的令、式條文,也是希望皇帝重申三省體制的法定地位?!泵鞔_表明此時陸贄已為宰相,意在強化以宰相為首的外朝對翰林權力膨脹的不滿與對立,進而指出處于過渡階段的新中樞體制亟待“具有法定地位”。查李肇《翰林志》,此事卻系于貞元三年,然此時陸贄實為翰林學士,其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為貞元八年。雖關于身為翰林學士的陸贄上疏要求恢復三省舊制的目的并不確知,但作者訛用其前后官職恐為不當。

其次,正如劉后濱先生書評所指出的,作者創(chuàng)制

“決策機構宰相制”一詞,認為決策機構為隋唐宰相制度的實質,而決策機構又與“宰相職”緊密結合。在分析唐前期三省運作架構時的確較為通暢。但在政事堂改中書門下后的唐后期政體內,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侍郎)兼最高行政機構中書門下長官必加(同)平章事銜,“宰相職”與行政首腦中書令(侍郎)合一。如書中言“‘中書門下居外奉行,宰相較多地成了執(zhí)行官”,“作為‘新三頭之一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既是外朝行政首腦,卻也和尚書仆射一樣,可以按規(guī)定時間進入禁中紫宸殿和延英殿議政奏對,參預決策?!卑创酥械摹巴獬姓啄X”,只能為兼中書門下長官的中書令(侍郎),而兼同平章事銜即所謂“宰相職”的卻并非中書令(侍郎)一人,故不能在此將二者畫等號。似不應將后期中書令(侍郎)與前期尚書令(仆射)簡單摹比??偟膩碚f,書中在論述“宰相”的定義時,概念較為抽象;在后期涉及“宰相”的敘述中出現(xiàn)前后語義矛盾的現(xiàn)象。按??偙笙壬裕骸爸袊糯紫酂o定制,但是議政權和監(jiān)督百官執(zhí)行的權力為其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恰正匡補了袁書所論偏失,亦從權力層面解釋了“翰林”同“宰相”地位不對等的原因。

最后,由于本書出發(fā)意旨宏遠,將中樞政體的變化同隋唐社會變遷、庶族地主興起的背景相統(tǒng)攝。但平心而論,就筆者所見,作者對于庶族地主及中晚唐社會變遷的實際描述與闡論文字較少,讀者并不很能讀出其與中樞體制演變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無可否認,任何政治體制的變革當都有其經(jīng)濟社會背景,但若只是指出兩方面的變化,而不對其本質聯(lián)系作以解釋,則便有了牽強附會故作宏大之嫌。

另,本書亦存在些許編輯校對的謬失,雖無關宏旨,但也就此一并指出:如目錄第1頁第八章第二節(jié)題目中“翰林章麻”應為“翰林草麻”;第71頁倒2行“決策機構,決策制度,決策人員三者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句主語“決策機構、決策制度、決策人員”之間應用“頓號”而非“逗號”;第127頁13行“裴光庭《東觀奏記》”應為“裴庭裕《東觀奏記》”;第255頁“四貴”表備注“梁守謙,劉光琦為史書所見最早的樞密史”,其中“逗號”也應為“頓號”“樞密史”當為“樞密使”等等。

四、結語

總而論之,盡管本書某些論述方面尚存微瑕,而終歸瑕不掩瑜。其最大貢獻即在于較深刻地繪勒出中晚唐政治中樞架構的面貌,為后繼研究提供了重要導向。而較有意思的是,該書出版后,當時在中晚唐政治史領域并未引起較大的反響,引用亦不見多。而近年來,隨著對中晚唐政治史研究的深入,袁書的參考意義被重新發(fā)掘。盡管成果出版較早,加之近年來“中書門下體制”理念的盛行,對袁著之“新三頭”理念構成了較大的沖擊,但仍然不應低估其對中唐中樞政治形態(tài)的把握(例如樞密使的職能)。在有關延英奏對與翰林草麻制度的揭示更是用力頗深,貢獻巨大。無愧為“這一領域的必讀之作”!

【注釋】

①黃永年先生曾對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觀點進行駁斥,強調不能以偏概全,徑認《通典》及《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皆本于《六典》。(按:此書初版于1989年,晚于袁剛先生博論寫定年份,而實早于袁書出版之時。又袁氏并未對論文作以修改,故亦談不上對黃先生的觀點的回應)

②作者于本書《后記》中指出,并未對博士論文做進一步修改及就原課題進行更深入研究。

③實際上,雷著初稿成于1979年,謝、袁著作成稿于1987年。因此可以說,此三部著作的初稿皆完成于80年代,應當屬于80年代的學術成果。

【參考文獻】

[1]胡戟等.二十世紀唐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孫國棟.唐代三省制之發(fā)展研究[A].唐宋史論叢[C].龍門書店,1980.

[3]孫鉞.從丞相到三省制的變遷[J].史學月刊,1982(2).

[4]張國剛.唐代官制[M].三秦出版社,1987.

[5]王韻.近30年來三省制研究綜述[J].中華文化論壇,2011(5):117-119.

[6]劉后濱.評袁剛著《隋唐中樞體制的發(fā)展演變》[A].唐研究第二卷[C].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7]劉后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下的三省機構與職權——兼論中古國家權力運作方式的轉變[J].歷史研究,2001(2):15-28.

[8]黃樸民.評《隋唐中樞體制的發(fā)展演變》[J].中國史研究,1995(03):165-168.

[9]馮永芳.唐代給事中研究評述[J].黑河學刊,2018(06):101.

[10]李全德.晚唐五代時期中樞體制變化的特點及其淵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06):43.

[11][后晉]劉昫等撰.舊唐書[M].中華書局,1975.

[12]??偙?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3]黃日初.唐代文宗武宗兩朝中樞政局探研[D].暨南大學,2007.

[14]張琛.唐代贈官流變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

[15]李琰.唐代憲宗朝中樞政局演進研究[D].山東大學,2018.

[16]李超.唐憲宗朝宰相群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17]魏臻.翰林學士與晚唐五代中樞政治[D].蘭州大學,2018.

[18]陸揚.9世紀唐朝政治中的宦官領袖——以梁守謙和劉弘規(guī)為例[A].清流文化與唐帝國[C].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19]李錦繡.唐后期的官制:行政模式與行政手段的變革[A].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C].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太和县| 闻喜县| 涟水县| 舞阳县| 大兴区| 景泰县| 新巴尔虎左旗| 虹口区| 股票| 厦门市| 韩城市| 军事| 横峰县| 尚义县| 淮安市| 安丘市| 株洲市| 耒阳市| 竹溪县| 于都县| 松原市| 达尔| 陆河县| 霍林郭勒市| 丹东市| 雷波县| 大石桥市| 曲松县| 上栗县| 镇坪县| 淳安县| 五华县| 双峰县| 密云县| 平舆县| 邢台县| 永吉县| 武强县| 宜川县| 雅安市|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