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占彪
眾所周知,背誦在學習古詩詞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到了高年級后學生已具備較強理解能力,如果再一味要求其不求甚解地背誦,而不引導學生了解詩人所處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而領會詩詞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和深厚情懷的話,其學習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筆者在進行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很注重對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還在學校成立了“我愛古詩詞”社團組織。下面筆者就如何提升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談談自己的認識和做法。
一、要讓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詩詞作品都是用來表現(xiàn)作者和其所處時代的人們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的。因此,我們要深刻領會詩詞的思想內(nèi)容,就必須了解其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否則,就很難理解詩詞的意境、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蘇軾的《題西林壁》為例來說,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蘇軾的真正目的不是要告訴人們一個相對淺顯的道理,其真正要表達的可以從其創(chuàng)作背景找到答案。北宋神宗年間,王安石開啟了變法運動,但蘇軾對變法有諸多不滿,曾先后五次上書神宗抨擊其弊端,他的諫言不但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反遭革新派排擠而被貶出京城。蘇軾是個心胸曠達、有良心、有抱負、有責任心的士大夫,對于變法的得失,他不敢直說但又不得不說,因此就有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句,用以婉轉(zhuǎn)地暗示打壓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顯然,如果把這首七言絕句純粹解讀為哲理詩,是有違作者意圖和良苦用心的。
又如在講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很多同學說它是一首描寫西湖美景的詩,筆者就反問學生們說“作者的意圖僅僅是告訴讀者西湖很美嗎”,一句話就把同學們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解作者寫作背景上。當時林子方擔任直閣秘書,后來被調(diào)至福州任職,作為他的長輩和上級的楊萬里卻認為這不一定是件好事,所以才給他寫了這首詩?!爱吘刮骱轮小敝械摹爱吘埂北砻嫔蠌娬{(diào)的是時間,實際上強調(diào)的是“風光不與四時同”的京城重地,意思是“這里才是最美、最令人羨慕的地方啊”。因此,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林子方的挽留之情,更重要的是想點醒林子方,讓他權衡利弊得失,莫要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引領,學生逐步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主動探究諸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辛棄疾的“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鄭板橋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詩句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不知不覺深入詩詞的深刻意蘊中。
二、要讓學生準確把握字、詞和用典的深層含義
為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詩詞中容易誤解的字詞以及用典的解讀。否則,會影響學生對詩詞完整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接受。
筆者在輔導學生時曾提出一個問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坐”什么意思,很多同學說是“坐著”的意思。筆者提點說,作者看到“紅于二月花”的“霜葉”是非常驚喜的,應該“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才是人之常情,怎么會無動于衷席地而坐呢。顯然,將“坐”翻譯成“坐著”是不符合語境的,也破壞了原詩的品位。又如“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滿天風雨下西樓”等句中的“西樓”就不能理解為具體的樓房,而是“悲苦寂寥”意象的代稱?!按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春風”,既是指自然的春風,更是指“改革”的春風,也可指詩人心中“皇恩浩蕩”的春風。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楚王好細腰”中的“細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中的“西風”;“千門萬戶曈曈日”中的“曈曈”日等,都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理解,我們只有準確理解了字詞的含義,才能保證詩詞的厚重性和原汁原味,這也正是古詩詞雖跨越千年、仍發(fā)人深省的重要原因。
用典在古詩詞中也極為常見,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等都使用了典故,這些形象生動的用典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表現(xiàn)力、說服力和藝術感染力。下面以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例,簡述用典的作用。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人道寄奴曾住”,此句通過對歷史英雄人物孫權和劉裕的詠嘆,表達了作者對主戰(zhàn)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霸尾莶荨币痪浣韫胖S今,提醒主持朝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出兵。“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則通過描寫淪陷區(qū)人民祭祀異族君主的畫面,表達作者對國運的擔憂之情?!傲H老矣,尚能飯否”表達了作者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重用人才的憤慨之情。學生了解了用典,必將對其詩詞鑒賞能力的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要讓學生學會鑒賞詩詞中的意象
意象在詩詞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學會鑒賞意象對提升學生詩詞鑒賞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是寫愁的千古名篇,但該詞除了最后用了一個“愁”字以外,再沒提到一個“愁”字。在教學時,筆者讓學生找出文中用了哪些意象來表達作者的“愁”,同學們紛紛找出了“酒”“風”“雁”“黃花”“梧桐”“細雨”這些表達悲愁的意象。通過這些意象,學生能夠強烈感受到李清照的孤獨、糾結、郁悶和凄涼。古詩詞中還有許多意象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元素和符號,比如明月。中華民族對明月有著特殊的感情,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蘇軾的“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等中的“明月”都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懷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在教學中,筆者又讓學生列舉出古詩詞中還有哪些常見的意象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他們踴躍發(fā)言,紛紛舉出了“梅花”“楊柳”“梧桐”“杜鵑”“寒蟬”“鴻雁”“中秋”“西湖”等意象,這些意象正是學生打開中國文化之門的“鑰匙”。
四、要讓學生領會和學習古人的人文情懷
學古詩詞就是學做人。學習古人的博大情懷對提升學生品格修養(yǎng)、充實精神世界、培養(yǎng)健全人格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筆者和學生一起領略古人的人文情懷,如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膱远ㄐ拍?,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自強不息精神,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至高境界等。在筆者的引導下,不少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他們逐步把自己和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然情懷,于謙“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高潔人格,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情懷,戴叔倫“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犧牲精神,以及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政治抱負等融為一體,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令人欣慰的是,不少學生學以致用,他們還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常常用詩詞名句,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來礪志。
總之,以上這些做法有效提升了學生對詩詞的審美鑒賞能力,激發(fā)了他們學習詩詞的濃厚興趣,愛詩、學詩、讀詩、悟詩、賞詩、用詩在“我愛古詩詞”社團中也蔚然成風,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責編 ?李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