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王海軍
[摘要] 《守株待兔》是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單元主題是“寓言故事”,本文是首篇課文,在單元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圍繞單元主題和目標任務,從設計理念、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方面,以形式多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與文本多重對話,從而有效落實了目標語文要素“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通過五個板塊深入細致地將教學思路展示出來,并在一些重要環(huán)節(jié)處,加入九處精要點評,力圖從理論角度對于教學設計的意圖加以解讀和說明。
[關鍵詞]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學設計及評析
《守株待兔》是統(tǒng)編教材中小學生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設計時要注意將其當“引子”來教,讓學生在感受文言文節(jié)律與韻味的基礎上,學習將人物形象與其所蘊含的道理融合一起進行思考,從而獲取閱讀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同時,激發(fā)學生閱讀寓言故事的興趣,并將學生引向課后閱讀鏈接,擴大閱讀半徑,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學情分析】
1.學生通過三年級上冊《司馬光》的學習,再加上已經接觸了相當數量的古詩以及古代的名人名言,對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和詞義與現代語言的異同有所了解,這是教學的有利條件。
2.在第一學段,學生學習了《烏鴉喝水》等數篇寓言故事,尤其是二年級下冊課文《寓言二則》,更直接地讓學生認識了解了“寓言”這種文體,這同樣是可以利用的教學條件。
【教學目標】
1.能讀準字音,讀好句子“因釋其耒而守株”,讀出韻味,背誦課文。
2.能借助注釋,結合插圖,讀懂課文,說出故事蘊含的道理。
3.能由此及彼,引發(fā)閱讀熱情,讀“閱讀鏈接”,讀《中國古代寓言選》,與同學交流讀懂的寓意。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文從字順
1.學生輕聲讀課文,教師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請一位學生示范朗讀,其他同學要學會傾聽,幫助糾正讀錯處。
3.小組交流,評價字音。
4.學生齊聲朗讀。
[點評]第1次“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老師檢查初讀情況,其他學生傾聽評價讀音,糾正讀錯的字。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在于幫助他們掃清文字障礙,要求其在短時間讀得正確、流利。
5.同學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們還要學會斷句,讀出古文的味道來。文言文就是這樣呈現的,現在請嘗試著斷句,再來讀課文吧。
6.自己先試著讀一讀、畫一畫。
7.學生例讀、老師范讀、男女競讀、齊讀。重點指導“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8.多媒體音樂伴奏,師生合作讀,體驗文言文的節(jié)奏與意韻。
9.對陣接讀。(教師提醒帶著節(jié)奏讀)
預設:
師:宋人/有耕者。
生:田中/有株。
師:兔走/觸株,
生:折頸/而死。
師:因/釋其耒/而守株,
生:冀/復得兔。
師:兔/不可復得,
生:而/身為/宋國笑。
如此對陣,同桌交換接讀,男女生接讀。
[點評]第2次“讀”主要讓學生學會斷句,讀出節(jié)奏。通過教師的范讀,示范正音以及詞句間的停頓,幫助學生熟悉古文的語感,讓學生感覺自己可以從容面對,感覺舒服,從而愿意去親近古文。多種多樣的讀書方式也讓學生充分體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意韻,讓他們在讀的天地里漸漸觸摸到古文的特點。
10.仿古朗讀。
古人寫文章是一列一列豎著從右向左寫,古人讀文章也是一列一列豎著從右向左讀。咱們現在就面對古文版《守株待兔》,學著古人模樣,搖頭晃腦放聲讀起來。(出示卷軸版《守株待兔》)
[點評]第3次“讀”主要讓學生讀出韻味,讀出古文的味道。這是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他們剛讀出古文的一點味道來,一定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這個時候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既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考查他們是否體會到語言的精妙,感受到文言文的特點:語言凝練,短小精悍。
二、活用方法,疏通文意
1.學習文言文,不僅要讀通讀順,還要讀懂。在上學期《司馬光》這則文言文的學習中,你們學會了哪些好方法來讀懂課文呢?(借助注釋、查閱資料、依據插圖、聯想畫面、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已積累的經驗等)請輕聲讀課文,試著用這些方法再讀課文,想想讀懂了哪些詞句的意思。
2.交流匯報。
句式:我讀懂了______(詞或句),它的意思是______。
(預設:出示“耒”字圖片:上面有把手,下面有犁頭,表示翻土用的農具,現在已經演化成漢字的一個部首。凡是以它做偏旁,都一定與耕作或古代的用具有關系。今天學習的哪一個字也是“耒”字做偏旁?指導書寫生字“耕”。)
3.誰能完整地把故事的主要內容說一說?
[點評]第4次“讀”是借助注釋,疏通文言文之含義。這一過程其實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寓言故事的內容,自主體驗理解文本的內涵,充分與文本對話,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理解、思維、表達、判斷能力。
三、多重對話,領悟寓意
1.與“宋國人”對話:假如你是宋國人,你為什么笑話種田人?
2.與“農夫”對話:假如你生活在古代,見到種田人,你會對他說什么?
3.假如老師現在就是這位種田人,我不再耕種,天天坐在樹樁旁等兔子撞死在樹樁上。你們是我的鄰居、朋友、親人,走過我身邊,你會怎么說?
4.師:“我都等了一個星期了,說不定明天就能碰上兔子了呢!”假如我這樣執(zhí)迷不悟,誰能用道理來勸勸我,讓我心服口服?
[點評]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師巧妙地把學生帶入故事情境,和宋國人充分對話,并讓學生想象畫面,扮演文本角色,說一說,演一演,與種田人充分對話,用勸說的方式,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現身說法,更具場面感,巧妙地讓學生理解故事的寓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5.與身邊人對話:寓言就是生活的一面鏡子。學了這則寓言故事,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
6.小結:寓言果然是“小故事,大道理?!?/p>
[點評]學寓言,不是公式化地記住寓意,而是要活用“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此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類似種田人的做法,與身邊的人充分對話,讓學生意猶未盡、深受啟迪。這樣,既和生活聯結,加深對寓言在生活中運用場合的理解,又訓練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思辨能力,更有助于培養(yǎng)表達能力。
四、補白強記,積累語言
讀懂了內容,明白了道理,課文會背了嗎?試著根據提示背一背吧。
宋______。田中______。兔走觸株,______。因______,冀______。兔______,而______。
五、閱讀鏈接,課外拓展
1.著名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里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痹凇妒刂甏谩分校@個小小的魔袋藏在哪兒呢?它就藏在這里面。(出示《中國古代寓言選》中《韓非子》目錄,簡介韓非子生平)這是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散文家韓非所編著的。
2.教師寄語:課后讀一讀本課《閱讀鏈接》“南轅北轍”的故事,讀一讀《中國古代寓言選》這本經典書籍,讀一讀更多廣為流傳的寓言故事,你會發(fā)現更多的樂趣,就讓我們將寓言閱讀進行到底吧!
【教學評析】
1.以讀為本,感受文言魅力
本課是部編教材中小學生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為了體現文體特點,讓學生充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教師打破了傳統(tǒng)的瑣碎分析講解,采用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的形式,讓“讀”字串聯課堂,并設計了五個形式多樣的讀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讀為主,回歸本然。5次讀書設計,學生經歷了讀得正確流利、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懂內容、讀出人物形象的不同階段,使得教學設計更有層次感,提升了閱讀效果。如此,每次的讀書不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推進。
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是由一條“人物”主線緊緊地牽引起來的。教師抓住種田人愚蠢的形象,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讀中理解、讀中想象、讀中感悟,代入文本角色,品味精練語言。課堂上,學生的真情實感自然地流淌著,思維品質也得到升華,如此,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
2.多重對話,領悟寓言道理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何明白故事的寓意呢?教師并不是枯燥地說教,而是落實課程標準中“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精神,在學生讀懂故事內容、走近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展開“說”的實踐:(1)聯系人物,與文中的角色“宋國人”對話;(2)想象畫面,扮演文中角色;(3)聯系生活實際,與身邊的人對話,說說類似種田人的做法;(4)聯系課文出處,與“文中作者”對話,激發(fā)學生課后探究的興趣。三次“說”看似簡單,實則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從古到今,從課文走向生活,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巧妙地讓學生理解故事的寓意,讓寓言蘊含的道理潤物無聲地流入學生的心田。
3.拓展延伸,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引導學生學完課文后,教師進一步介紹《守株待兔》的出處及作者,激發(fā)學生課后繼續(xù)探究的興趣。同時,安排學生自讀閱讀鏈接部分“南轅北轍”的故事,向他們推薦書籍,以積累豐富的寓言故事。統(tǒng)編教材總編溫儒敏教授指出:教師使用新教材要把“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者結合起來。本篇課文教學重在教給學習寓言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有統(tǒng)整意識,在學生真正習得寓言學習方法之后,還應在“閱讀鏈接”和“課外閱讀”中加以訓練和鞏固,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寓言”真正落地生根。
總之,本課教師的教學設計,進一步深化了文言寓言故事的教學策略。在統(tǒng)編新教材實施的初期階段,對于小學中年段的閱讀教學來說,可謂是一次極有價值的探索與實踐。
陳曉云 ? 湖北省棗陽市第二實驗小學,一級教師。襄陽市隆中名師。
王海軍 ? 湖北省襄陽市恒大名都小學,高級教師。湖北省特級教師,湖北省青年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