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源
新聞是社會生活中傳遞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實用類文體。多年來,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新聞一直獨占一個單元,享有至少半個月的教學時間,師生對新聞的教學也是重視的。然而,回看數(shù)十年來初中語文新聞教學,幾個誤區(qū)便自然呈現(xiàn)了出來,以至于統(tǒng)編教材將新聞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編制成“活動·探究”單元,不少教師并不適應。
誤區(qū)一:重知識,輕價值
新聞教學教什么?有一定教學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的初中語文教師一定會說: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或五個“W”(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因),還有新聞的體裁(消息、通訊、特寫、專訪等)、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等)和特點(真實、準確、及時等)。應該說,比起更多需要感悟、品味的文學類文體而言,新聞體裁的知識內(nèi)容是比較豐富且易于把握的,因此,許多教師都覺得教新聞是有“干貨”的。事實上,先前的教材也是以知識學習編組新聞單元的。
人教社1993年版初中語文教材第三冊(相當于八年級上冊)的第九至十四課,是新聞單元。與其他文選型單元不同,此單元是按照新聞文體編排的,其目錄為:
九 讀報常識
一〇 消息 通訊
一一 評論
一二 副刊文摘
一三 答記者問
一四 積累資料學習辦報
從目錄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是—個學讀報的單元,與當時社會信息交流的實際是吻合的。善于讀報,能讓人更快、更準地了解時事。這個單元的“單元提示”如是說:
報紙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生活的百科全書。為了及時獲得多方面的信息,適應生活、學習和工作的需要,讀報是必不可少的,讀報能力是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單元的教學要求是:了解讀報常識,學習讀報-——瀏覽、略讀和精讀,注意積累資料,學習辦報。
可見,新聞的學習主要是為滿足讀報的需要。而具體的課文則以知識短文為主,選文作為知識的例證。如第一〇課《消息 通訊》,首先是消息和通訊的文體知識介紹,配以一幅《中國青年報》的頭版圖片,后面跟隨兩篇消息《奧運會第一枚金牌為我奪得》《六選手得五枚金牌一枚銀牌》,兩篇通訊《光榮啊,普拉多的槍聲!》《他們的未來不是夢》,其后則是題為《怎樣閱讀消息和通訊》的知識短文,課后配有兩道練習題。這樣的編排將消息與通訊的文體特點和閱讀方法介紹得清清楚楚,學生通過讀課文就可以習得新聞知識了。
但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這樣集中學習靜態(tài)的新聞知識已然不相宜了。當年獲取信息主要靠報紙、廣播和電視,可如今獲取信息的途徑已經(jīng)相當豐富了;當年讀者讀新聞、讀報紙,如今的讀者隨時能發(fā)新聞,做“報紙”(微博、微信朋友圈、個人公眾號等)。因此,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當下,出于培養(yǎng)未來“媒體人”的愿景,新聞單元的教學也不能止于靜態(tài)知識的傳授,而應有更高的站位與更遠的眼光,充分發(fā)揮新聞教學的價值。
誤區(qū)二:重閱讀,輕實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四學段的“課程目標與內(nèi)容”中提到:“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從這一點出發(fā),初中語文教學便將新聞學習主要定位于閱讀,且將其教學目標定為“把握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因為傳統(tǒng)語文教學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大文體觀的影響,與“說明性文章”捆綁在一起的新聞變得無足輕重了。二十一世紀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只在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出現(xiàn)了新聞——《消息兩則》、戰(zhàn)地通訊《蠟燭》(實際教學中被當作普通的敘事文)和報告文學《親愛的爸爸媽媽》。這個單元中還有小說《蘆花蕩》和雨果的《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后面還配有綜合性學習與寫作課《世界何時鑄劍為犁》。在淡化知識的教學思路下,這一單元與其叫作新聞單元,不如叫作戰(zhàn)爭單元,而其單元導語也直指戰(zhàn)爭主題,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指向的是敘事性作品閱讀,完全沒有提及新聞閱讀——
人類歷史上,血與火的戰(zhàn)爭屢屢爆發(fā)。戰(zhàn)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閱讀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可以了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zhàn)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zhàn)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兩個極端,可以看到人類意志力、智能、體能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示。
學習這個單元,要注意把握敘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語言,有自己的體驗和評價;還要努力提高閱讀的質量和速度。
這樣根據(jù)人文主題編排課文,顯然不便于集中學習新聞,編者則將消息的六要素等知識濃縮置于《消息兩則》的課后習題里,讓消息的閱讀多少帶了點“專業(yè)感”。修訂后的教材去掉了綜合性學習,增加了寫作課《學寫消息》,其中不僅重提了消息的六要素,還補充了“倒金字塔”的結構知識,不少教師整合這些知識教學《消息兩則》,新聞閱讀的要求才漸漸顯現(xiàn)出來。
但是,這樣的新聞閱讀教學仍然是以靜態(tài)知識傳授為目標的,而且看重單篇新聞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2016年底,當我市部分教師作為試教者,首次接觸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上冊新聞單元時,幾乎無法接受以任務串聯(lián)的“活動·探究”要求,于是,我們的備課與教學步驟分別是:
第一步:梳理這個單元中學生可以學到的新聞知識,包括采訪、寫作的知識;
第二步:將這些知識根據(jù)課文的特點,分配進每一篇課文;
第三步:依照課文順序,進行單篇教學,完成新聞知識的傳授,并隨機開展相關活動。
盡管這樣的教學已經(jīng)有了活動意識,但與真正讓學生掌握新聞的要義仍有一定距離,仍是教課文,不是教新聞。而隨著統(tǒng)編教材的廣泛使用,不少地區(qū)也推出了自己的教學設計,該單元的教學多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教學形式。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毙侣勛鳛橐环N報道事實、傳遞信息的文體,它的實踐性特點與要求更強。許多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好新聞是“嗅”出來的,是“跑”出來的,是“問”出來的,而不只是“寫”出來的。因此,只是單純地閱讀新聞作品,難以真正把握新聞特質。
統(tǒng)編教材以“任務單”的形式力圖讓學生動態(tài)地學新聞、“練”新聞,其單元導讀如下:
這份任務單明確地指向了學生對新聞的體驗式學習,是立體的、動態(tài)的、過程化的,新聞閱讀只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進行新聞采編的認知基礎。認真完成這份任務單,學生對新聞知識的習得會更好,對新聞文體的體認會更強,而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也會更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
誤區(qū)三:重一般性,輕特殊性
如果說新聞教學不重實踐,不少教師是會有意見的,大家會說:我們不常常讓學生在新聞閱讀中完成諸如加標題、補導語之類的練習嗎?不信,可以從各地中考試卷中看到這樣的題目。
誠然,這樣的試題也是一種實踐,但如果我們稍加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試題并未出現(xiàn)在試卷的閱讀板塊,而是出現(xiàn)在語言積累與運用板塊。也就是說,學生在完成這些試題時所面對的新聞不再是閱讀文本,而只是語用材料,是用以體現(xiàn)概括能力的具體語境,這樣的閱讀與其他語用材料的閱讀并無區(qū)別。
有時,在一些教師的課堂上會看到新聞教學的結構與過程,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背景簡介:渡江戰(zhàn)役的歷史背景。
文體介紹:消息及其六要素等知識。
字詞教學:“業(yè)已”“銳不可當”等。
整體感知:閱讀概括,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結構把握:文章按照什么順序敘事的?列出提綱。
語言品味:說出畫線句子的妙用等。
主題歸納: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道理?
如果沒有“文體介紹”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很難看出這篇課文與一般敘事性作品在教學層面的區(qū)別,就是在“語言品味”這個部分,有時也無法分清新聞語言與其他作品語言的不同。就以上述例子來看,有些教師并未深入思考新聞語言的特點,只是作了表面的解讀。例如下面這個句子:
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
有些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只從“內(nèi)容——寫出了敵人不堪一擊,形式——多用四字短語,簡潔、工整、有力”兩方面分析,與教材旁批里編者所做的引導“這里對西路軍戰(zhàn)況的描述,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主觀態(tài)度”相比,還是有距離的。有些帶有修辭的新聞語言的品味更容易套路化,令人難以窺測出新聞自身的語言要求與魅力。
其實,并非所有的課文都需要語言品味的環(huán)節(jié)。以“獲取信息”為主要目的的新聞閱讀,并不一定要與文學文本一樣,須通過欣賞語句感受其魅力,而新聞的語言與一般的文學作品也有區(qū)別,加上每一篇新聞作品又有其獨特的語言特色,一概而談,難免失去了新聞閱讀的真樂趣。
形成誤區(qū)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還是教師對新聞的了解與理解不足,所擁有的新聞知識基本就是語文教材上的內(nèi)容,而各類培訓也很少將其作為重點。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新聞教學的受重視度不大高,語文教師多半也缺少新聞教學的激情。改變這一現(xiàn)象,還需要從課標到教材再到教師的共同努力,立足當下的新聞生活,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探索有效路徑,盡早走出誤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