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有一次打掃衛(wèi)生,路過一個班級,看到一個小女孩拿著掃把認真地掃著地板。掃完后,她開心地指著掃好的地板對老師說:“老師,您看,我把第一組掃好了!”老師看了看第一組,并沒表揚孩子,而是指著面前地板上的紙屑說道:“這里你還沒有掃干凈,你怎么那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呢?”小女孩小聲地說道:“那里我掃了很久都沒掃起來?!崩蠋熥哌^去,蹲下來撕下粘在地板上的紙屑,對著小女孩說道:“這樣,就可以掃起來了!”我注意看著小女孩,她臉上洋溢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失落,可以想象她心中的落差有多大。
“你為什么連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呢?”在成人眼中看似很平常的一句話,卻在一次次地打擊著孩子那顆渴望做好一件事的心。其實,每一位老師都知道,學生不可能一次性就把事情做好。但是,看到孩子沒有把事情做好時,仍然會忍不住批評:“你為什么連這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呢?”如果靜下來思考這句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是孩子做得不完美,而是我們習慣于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讓孩子始終難以達到要求。久而久之,往往會讓師生間產(chǎn)生隔閡。隨著年齡增長,孩子不再愿意在老師面前主動做事,因為老師的要求太高了,他們努力做事也達不到要求,還會受到批評。這或許也是為什么,隨著年級的升高,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愿意主動做事。
我走進教室,拉著小女孩的手走到教室外。小女孩認識我,并沒有表現(xiàn)出排斥。在教室外,我對小女孩說:“你認為你做得好嗎?”
小女孩此時正失落,看我并沒有指責她,而是讓她自己判斷,她低著頭說道:“我沒有把地掃干凈?!?/p>
我對她豎起大拇指:“你才一年級,就能掃得那么干凈,我一年級的時候,還沒你掃得干凈呢?!?/p>
小女孩抬起頭,驚訝地看著我:“真的嗎?”
我肯定地點點頭說:“當然是真的。剛才你說了,你也嘗試掃了那些小紙屑,只是掃不起來而已。”
這時候,小女孩面露笑容,開心地走了。其實,孩子的心很容易滿足,當自己的努力受到肯定,他們是非常開心的。
我找了一個時間,詢問同事:“你覺得你們班那個小女孩掃地掃得怎么樣?”
同事想了想說:“其實她掃得很干凈?!?/p>
我疑惑地問道:“那你為什么還認為她做不好事情呢?”
同事不好意思地說:“因為,我希望她能做得更好。不然,下次他們會驕傲的?!?/p>
我反問道:“那么,他們下一次真的會如你所愿做得更好嗎?”
同事與我一起陷入了沉思,似乎很多學生并沒有因為這一次的“激勵”(其實是否定)而下次做好。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經(jīng)常發(fā)生,其實老師的期待和孩子的感受是錯位的。又比如老師看到孩子蹲著觀察螞蟻,會拉著孩子起來,以免被螞蟻咬到。其實,孩子眼中的螞蟻和成人眼中的螞蟻是不一樣的。如果在學生認真做一件事時,教師不糾結(jié)于事情的結(jié)果,而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審視孩子的努力,便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非常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贏得老師的贊許和肯定。
當老師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時,看似期待孩子找到更快的成長方式,其實常常脫離了孩子相應年齡段的成長特征,導致孩子享受不到學習新事物的喜悅。教師要時刻審視自己的日常行為,詢問自己是否認清孩子已有的水平,讓孩子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在學習一種技能時,能夠永葆進一步學習的熱情,是每一個孩子不斷開闊新視野的動力。
成長中的孩子閱歷有限,更需要我們“把孩子當作孩子”。這樣,我們可以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孩子,平等對待孩子,順應其成長的規(guī)律,讓他們自然地成長,充分發(fā)揮自己這個年齡段各方面的才能,享受成長的權利。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晉江,362200)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wèi)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