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農歷鼠年春節(jié)這個原本應該喜慶熱鬧、萬家團圓的新春佳節(jié),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出現(xiàn),讓全國人民如臨大敵。疫情之下,本應于春節(jié)后開學的春季學期也不得不按下“暫停鍵”。開學可延期,但學生成長不能延期。為了廣大學子可以居家學習,石家莊市第一中學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積極開展線上教學工作。作為高二年級的一名語文老師,作者緊跟學校的腳步,利用網絡平臺,開展了一次線上作文的寫作與講評。
關鍵詞: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作文寫作與講評
歲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打亂了所有人的節(jié)奏,而隨著中小學開學時間的不確定,教育部發(fā)出了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工作的通知。為了響應這一號召,石家莊市第一中學積極尋找應對策略,結合自身特點,秉著“一校一策”的精神,組織老師們開始了線上教學。
一、?線上作文的寫作
特殊的“寒假”里每天上演著不同的教育故事,身為高二年級的一名語文老師,我想從語文教學的角度談一談,疫情給教學帶來的變化。疫情期間線上教學主要改變的是教與學的形式,而大部分教學內容并沒有大的變化。不過,有一種教學內容與社會現(xiàn)實密切相關,變化很大,那就是語文作文寫作,因此,我主要介紹疫情期間作文的線上寫作與講評。
從2011年新課標卷開始,高考作文命題開始大膽涉及時事熱點,體現(xiàn)“中國崛起”這類宏大主題,而且呈現(xiàn)出題目設置在不斷創(chuàng)新,突顯時代特色的特點。因此,在日常的作文寫作訓練中要注意貼近生活,使學生的脈搏與社會發(fā)展同頻共振?;诖?,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次作文訓練:“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一些人嘴里喊著‘武漢加油,但只要一聽到身邊有武漢人,立馬變臉,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出現(xiàn)‘懸賞舉報、驅逐武漢人的鬧劇。假設你是石家莊市民李華,你想寫一封倡議書投稿給《石家莊日報》,針對上述行為,談談你的看法和感悟?!?/p>
為了充分發(fā)揮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這次作文的線上寫作與講評我安排了4個課時。
第一課時“講”:在智學網的口袋課堂平臺,我通過課件對倡議書的寫作特點做了講解與示范。并重點分析了《天地行之有道,妄自貪癡可休矣——關于拒絕捕食野生動物的倡議書》這篇范文,讓學生明確倡議書包含“標題、稱呼、正文、結尾和落款”五個部分,知道了該如何謀篇布局,掌握了倡議書這種特殊文體的文體特征。然后,為了使這次寫作可以順利完成,我做了如下的鋪墊。首先,我利用分享屏幕的功能,在線搜索疫情期間一些相關的新聞和視頻,加深學生對所給材料的理解和認識。其次,在第一課時快要結束時,我提前給出了這次寫作訓練的題目,讓學生充分發(fā)揮線上學習的優(yōu)勢,利用課下時間搜集寫作素材。素材可以提前準備,但是明天進行正式的寫作時不允許翻積累本,不允許上網查資料,必須獨立完成。最后,為了可以正常評閱作文,我將統(tǒng)一的作文紙電子版以PDF的格式發(fā)給了學生,要求學生提前打印,第二天用統(tǒng)一的作文紙書寫。
第二課時“練”:為了更好地監(jiān)督學生線上作文的寫作,我選用的是矚目平臺。上課后,學生登錄矚目會議室打開攝像頭,實現(xiàn)線上獨立寫作,線上云監(jiān)考??紤]到學生需要拍照提交作文,因此,占用了課間,總共給了學生1小時10分鐘的時間。作文的提交,我選用的是輔立碼課平臺。我會提前在輔立碼課教師端布置答題卡任務并且設置了強制交卷。我班共有47人,按時提交的有44人,有一人因網絡卡頓錯過了時間,還有2人沒有完成,這三人在課下通過QQ將作文補交給了我。
二、?線上作文的講評
第三課時“再講”:閱卷完成后,針對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存在問題:
1.?審題不清,主體部分倡議的內容脫離材料。具體表現(xiàn)為分論點的提取脫離材料中規(guī)定的話題。材料中的描述是“一些人嘴里喊著‘武漢加油,但只要一聽到身邊有武漢人,立馬變臉,唯恐避之不及”。任務要求“針對上述行為,談談你的看法和感悟”。材料的核心是部分人對待武漢人的心口不一的態(tài)度和做法,出題人需要的是寫出作者針對這個話題談的看法和感悟。
列舉有問題的分論點,如:(1)敬畏自然,反思總結,杜絕悲情重演。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我們不離不棄。(2)疫情期間做好防御工作,與他人盡量保持距離,戴口罩,勤洗手。(3)若有違規(guī)人員,我們應立即勸阻或向管理人員舉報。(4)遵守醫(yī)護人員要求,聽醫(yī)囑不給國家添亂。(5)恪守職責,做好防護。
合格分論點列舉:(1)我們的心應與武漢人緊緊連在一起;我們的手應與武漢人緊緊挽在一起;不指責、不拋棄,做好自己,與國人共克時艱。(2)加強防護,端正心態(tài),理性看待;心懷感恩。(3)團結一心,共克時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萬眾一心。(4)既要精神支持,也要付諸行動,不做旁觀者,勇伸援手。(5)不制造謠言,不傳播謠言。不制造恐慌,理智面對。(6)警惕疫情,但不歧視疫區(qū)人。幫助武漢人,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升格策略:作文主體要緊緊圍繞“上述行為”談“你的看法和感悟”,與中心無關的內容要加以刪減。
2.?用文體名“倡議書”做題目,或用倡議內容和文種名相加做題目,如《給廣大市民的倡議書》《針對歧視武漢人的倡議書》。(少數(shù))
升格策略:題目還是要表明觀點和立場,若想在題目中體現(xiàn)文體名,最好采用主副標題的形式,將文體名在副標題中體現(xiàn)。推薦標題《走出“鄰避”困境,多點溫暖真情——給廣大市民的倡議書》《摒棄雙重標準,珍視同胞情誼》《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武漢人,是同胞也是同袍》《“抗疫”不能成“恐鄂”》《我們懼怕疫情,但不能患“恐鄂”癥》《嚴防疫情擴散,而非排斥武漢》《戰(zhàn)疫情,而不是變無情》《“武漢人”不應成為我們的“假想敵”》《一千句“加油”,不如一次行動》《隔離病毒,不隔離人心》《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不是武漢》。
3.?作文不符合倡議書的格式要求。例如,稱呼部分有的同學寫的是“親愛的同學們”或者“尊敬的《石家莊日報》編輯部”這些都不符合材料的要求,倡議書的稱呼,可依據(jù)倡議的對象而選用適當?shù)姆Q呼。在材料中,倡議人的身份是市民李華,所以針對的倡議對象應該是廣大市民。
列舉了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后,找出了3篇學生寫的范文,一起分析點評。同時補充了新華社評論員辛識平的《隔離的是疫情,不變的是真情》,長江日報評論員華智超的《隔離就隔離,但不要讓武漢人寒心》,人民網沈彬的《病毒必須隔離,人心不能疏離》,孫小婷的《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和彭飛的《面對疫情,理性和信心也是一劑良藥》。讓學生學習他們充滿理性和力量的表述。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數(shù),這是好習慣。認真的人,文章寫得好的人,大都有這種好習慣?!闭绮苎┣蹖憽都t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泰斯寫《戰(zhàn)爭與和平》曾反復修改過七次之多。海明威則說:“我把《老人與?!返氖指遄x過近二百遍才最后復印。”好的文章是需要反復修改打磨的。因此,作文寫作訓練過程中,升格作文這一環(huán)節(jié)極為重要,不可或缺。
在課程的最后,布置了升格作文的任務。作文升格訓練是提升作文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平時注重作文的修改,能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文化的內涵,體悟所知人物的形象,深層次挖掘出其中的思想意義,提升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同樣的材料同樣的要求,經過講解后升格作文。
三、?線上作文的升格
第四課時“點評”:學生升格作文后,指出其不足和進步之處,并找出3篇有代表性的升格成功的作文一起分析點評。同時找出2篇升格不成功的作文,其實升格不成功的作文同樣非常具有點評的價值,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學生通過自己對自己作文的修改升格,找到了提升的路徑。通過分析他人成功的升格作文,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通過對升格不成功作文的分析,了解了一些應該避開的誤區(qū)。
四、?教學反思
疫情期間線上的教與學改變了我們和學生的已經熟悉的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方式,可以說是逼迫著我們和學生一起走出舒適區(qū),尋找全新的、適應變化的教與學的方式。正像國家號召的“做好本職工作也是對疫情防控的最大貢獻?!崩蠋熃M織教學,學生學到知識,不荒廢學業(yè),這都是師生的本職工作。在線上教學過程中,教師面臨的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無法實時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互動性不足。而線上的作文寫作與講評難度更大,因為在學校時,很多學生就懼怕甚至逃避寫作文。但是如果整個疫情期間都不進行寫作訓練的話,學生寫作水平可能會出現(xiàn)大幅度的下滑,更何況,疫情期間,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做法,正給我們提供了非常鮮活的素材。世事洞明皆學問,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因此,我設計了如上的線上作文的寫作與講評活動。從結果上看,這次線上作文的寫作與講評是比較成功的,通過訓練,學生基本掌握了倡議書的寫作,同時,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有了較為客觀理性的分析。在線上教學時我們可以混用多種教學平臺和教學工具,也可以發(fā)揮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實時的網絡搜索,較為方便的素材準備與積累。相信,我們的線上教學會越來越熟練,越來越完善的。
參考文獻:
[1]盧金花.如何通過作文批閱與講評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J].西部素質教育,2019(20):246.
[2]黃勇,楊德清.“停課不停學”——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思考與實施[A].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chuàng)新學術論壇(重慶會場)論文集[C],2020.
[3]鄧耿.回歸教育的初心:寫作課線上教學兩周的回顧與思考[N].心新清華,2020-03-13.
作者簡介:
王佳歡,河北省石家莊市,石家莊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