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巍,周艷麗,張榮峰,關 紅,李 娜,王東東,李 軼
(1. 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11;2. 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23;3. 中國人民解放軍210 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11;4. 大連市兒童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011)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持續(xù)性心律失常,病死率、致殘率高,可使腦卒中發(fā)生率增加5 倍,心衰發(fā)生率增加2 倍,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有研究顯示,我國房顫發(fā)病率為0.77%,且隨著年齡增長而逐年上升,房顫與焦慮、抑郁常同時存在,兩者互為因果,相互影響[2-3]。 患者房顫發(fā)作時,其焦慮、抑郁程度明顯加重,且與房顫嚴重程度呈正相關[4],合并焦慮、抑郁的房顫患者死亡率明顯增加[5]。 因此,及時識別房顫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調查房顫患者焦慮、抑郁狀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后續(xù)開展心理護理干預提供借鑒參考。
1.1 對象采用方便抽樣法, 選取2018年11月15—22日在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0 醫(yī)院、大連市中心醫(yī)院、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6 所三級甲等醫(yī)院就診的房顫患者120 例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符合2016年歐洲心臟病學會發(fā)布的房顫診斷標準[6];②年齡>18 周歲;③病情穩(wěn)定;④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語言、認知功能障礙;②既往有精神病史;③正在行激素替代治療或服用精神類藥物。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由研究者自行編制,主要包括患者病程、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居住地、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等。
1.2.1.2 患者焦慮、 抑郁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 SAS 和SDS 由美國杜克大學醫(yī)學院華裔教授Zung編制,量表均為20個條目,采用1~4 級評分,量表總得分×1.25 為標準分[7]。 標準分界值為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抑郁,60~69分為中度焦慮、抑郁,≥70分為重度焦慮、抑郁。
1.2.2 調查方法研究者在取得6 所醫(yī)院護理部主任同意后分別選取2名護理骨干組成調查小組, 調查前由研究者組織統(tǒng)一培訓, 調查時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向研究對象解釋調查目的、方法和內容。 調查資料當場收回,由調查員核對、 檢查有無遺漏項。 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44 份,回收有效問卷120 份,有效回收率為83.33%。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以P<0.05 視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房顫患者焦慮、抑郁狀況調查的120 例房顫患者焦慮評分為(53.56±6.14)分,抑郁評分為(59.41±5.94)分。 無焦慮85 例 (70.83%), 輕度焦慮26 例(21.67%), 中度焦慮7 例 (5.83%), 重度焦慮2 例(1.67%), 焦 慮 發(fā) 生 率 為29.17%。 無 抑 郁54 例(45.00%),輕度抑郁53 例(44.17%),中度抑郁10 例(8.33%), 重度抑郁3 例 (2.50%), 抑郁發(fā)生率為55.00%。
2.2 房顫患者焦慮、抑郁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表1 房顫患者焦慮、抑郁的單因素分析 (n=120)
2.3 房顫患者焦慮、抑郁的多因素分析分別以有無焦慮、抑郁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如下,房顫患者焦慮、抑郁情況:有焦慮/抑郁=1,無焦慮/抑郁=0;年齡:<60歲=1,≥60歲=0;職業(yè):干部/職員/工人=1,農民/個體/其他=0;居住地:農村=1,城鎮(zhèn)=0;主要經濟來源:工資/退休金=1,其他=0;居住狀況:與親屬同住=1,獨居=0。 具體結果見表2、表3。
表2 房顫患者焦慮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表3 房顫患者抑郁的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3.1 房顫患者焦慮、抑郁狀況本研究調查的120 例房顫患者中, 焦慮、 抑郁發(fā)生率分別為29.17%、55.00%,處于較高水平,與國外學者[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因此,醫(yī)護人員應高度關注房顫患者心理狀況,及時識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促進患者康復。
3.2 房顫患者焦慮、 抑郁的影響因素分析表2 顯示,年齡、居住地、主要經濟來源是導致房顫患者焦慮的主要因素(P<0.05)。 這可能與高齡患者常合并多種其他慢性疾病,患者長期受多種疾病的困擾;居住在農村的患者, 對陌生環(huán)境不熟悉; 經濟來源不穩(wěn)定的患者,擔心會給家庭造成巨大經濟負擔有關。 表3 顯示,職業(yè)、居住狀況是導致房顫患者抑郁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 職業(yè)為農民/個體戶等的患者主要從事體力勞動,擔心房顫會導致其勞動能力喪失,工作受到影響;獨居患者缺乏親屬關心和家庭支持, 擔心疾病再次發(fā)作不能被及時發(fā)現,容易發(fā)生不可逆損傷等,進而導致患者容易產生抑郁情緒。醫(yī)護人員在治療疾病的同時,要密切關注具有以上特點的患者,及時發(fā)現其焦慮、抑郁情緒,并給予心理疏導。此外,Hansen 等[9]研究指出,家庭的支持和關愛可有效降低房顫患者焦慮和抑郁。因此,可以充分調動家屬對患者的支持。
本次調查時間較短,且樣本量較少,納入的自變量僅涉及患者人口社會學資料,房顫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分析不夠全面。 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增加樣本量, 納入患者疾病相關因素, 全面探討房顫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因素,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護理干預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