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鳳 艾婉萍 于海霞 何冬梅
【摘 要】目的:通過對部隊新兵科學訓練的有效管理,確保達到科學訓練,維護部隊新兵身心健康,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提升部隊衛(wèi)勤保障能力。方法:總結出4條確實管用的方法路徑:(1)立足從把握規(guī)律加強服務入手(2)立足從履職盡責求實務實入手(3)立足從相信科學密切配合入手(4)立足從優(yōu)質服務質量至上入手。結果:提高了官兵對訓練傷的防護意識,減少了訓練傷的發(fā)生。結論:總結出的工作經驗,對完善部隊官兵傷病問題的保障、提高優(yōu)質服務水平、促進工作有效落實,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隨著部隊練兵備戰(zhàn)不斷走向深度廣度,如何實現(xiàn)訓練強度加大與訓練傷減少的目標,因此提高官兵對訓練傷的防護,提升戰(zhàn)斗力,是部隊與保障醫(yī)院的共同目標。2014-2018年在我院骨科因訓練傷就診住院人數(shù)1055人次,其中發(fā)生在四肢骨骼有297例,占比28%,關節(jié)252例,占比23.89%,僅因骨骼、關節(jié)、韌帶肌腱、軟組織損傷的官兵占比就達81.6%,官兵在日常體能訓練中對于訓練傷的重視及預防問題不容忽視。
新兵入伍后,由于生活、工作環(huán)境;體能訓練、進食習慣改變及生活規(guī)律的改變導致新兵生理心理負荷增加;睡眠變化等引起神經內分泌變。為搞好訓練,降低訓練傷發(fā)生,專家組每月進行健康知識和訓練傷防護講座、巡診。加強戰(zhàn)士的自我保護訓練、適應性訓練以及身體靈活性訓練以使機體協(xié)調一致避免參訓人員帶傷帶病參加訓練,科學合理使用防護器具。
一 為什么會出現(xiàn)訓練傷
1.1 訓練傷發(fā)生的原因:訓練前后未熱身、訓練時思想麻痹、勞逸結合不充、疲勞訓練、個體的年齡、體質、營養(yǎng)狀況以及心理因素等[2]。
1.2 訓練傷分類:骨與關節(jié)損傷、軟組織損傷、臟器及其它發(fā)病情況,包括心理疾患等。
1.3 訓練過程中容易損傷的部位:肩部、腰部、髖部、踝部、膝部。
二 指導訓練傷預防的具體做法:
1 科學安排軍事訓練
1.1 科學合理地安排軍事訓練是預防訓練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訓練中常見的膝關節(jié)痛、小腿內側痛、下肢應力性骨折等,往往發(fā)生于訓練高峰期或新兵訓練后2-4周,這主要是因長時間重復單一動作引起負荷過重,造成不同程度的急慢性損傷。
1.2 為防止訓練傷的發(fā)生,要根據(jù)訓練課目。如在隊列訓練1~2小時后,適當穿插安排投彈、射擊瞄準等技術訓練或單雙杠等一般訓練,以避免因長時間重復單一。
2 預防軍事訓練疲勞
2.1 軍事訓練疲勞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與主觀感覺不同有關系,例如:在激烈戰(zhàn)斗或訓練的緊要關頭,人們可能幾天幾夜不睡覺而無疲勞感,而一旦戰(zhàn)斗結束就感到非常疲倦。長時間輕度工作疲勞主要是中樞性的腦力疲勞,長時間中度疲勞主要為體力疲勞,其產生與機體消耗過多,補充減少有關。
2.2 訓練過程
2.2.1 充分熱身(一般性熱身如慢跑、特定肌群熱身)提高交感神經的興奮,降低肌肉的粘滯性,促進關節(jié)囊滑液的分泌。
訓練原則:希望肌肉溫度達到39.5度,大約是出汗、各關節(jié)順暢活動的狀態(tài),由緩漸強的類似型態(tài)活動,時間約進行10~20分鐘,包含運動肌群的動態(tài)伸展,有效時間30分鐘內,別過早熱身。
2.2.2 做好防護:按訓練要求、動作標準規(guī)范集中動注意力,注意呼吸節(jié)奏
訓練原則:疼痛期間可減少訓練強度、次數(shù),使用護具固定不穩(wěn)定關節(jié)及疼痛部位。
2.2.3 拉伸放松:增加回心血量,減少不必要的身體損傷,使身體慢慢恢復到運動前水平。
訓練原則:拉伸前先熱身,和緩的進行拉伸,拉伸至感到張力,但不疼痛,包括大肌肉群與小肌肉群,每個部位伸展15-30秒,3-5組/個
3 預防過度疲勞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全面訓練。要使戰(zhàn)士在掌握跑、跳、刺殺、射擊、投擲等項技能的同時,身體素質(力量、速度、耐力、靈活性、柔韌性)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和增強。二是循序漸進。在訓練過程中,要從簡單到復雜,由個別到組合,由易到難,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每次訓練之后使人產生一定程度的疲勞感覺,但休息后體力能夠很快恢復。三是勞逸結合。
4 加強衛(wèi)生監(jiān)督
為搞好訓練工作、提高訓練質量,部隊衛(wèi)生人員應經常進行衛(wèi)生監(jiān)督。主要任務:一是從防治訓練傷出發(fā),了解軍事訓練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監(jiān)督各類訓練傷的預防工作,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存在的問題。
5 指導訓練前后如何科學喝水
5.1 部隊軍事訓練,尤其是體能訓練后,個個汗水淋后再飲水。喝水前,先用水漱一下口,讓口腔和喉嚨變濕潤,這時補充水分最重要。其次,訓練前后和訓練中,切忌立刻補充大量的水,否則不僅會給腸胃帶來不適感,還會降低血液中鹽的含量,易導致肌肉抽搐、頭疼嘔吐等癥狀、運動前喝水要把握飲水時機,一般在運動前1至2小時補充。若運動時間長、流汗多,應選擇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水量約300毫升,這樣可以減緩體溫升高,提高體內水。
5.2 部隊營養(yǎng)食堂可以準備加入鹽和糖的綠豆湯,以維持官兵體內的水分的貯備,減輕運動時的缺水程度。同時可以在水中加入少許糖,以增加機體能量。運動中喝水要注意少量多次。運動時身體會排出大量的汗水,如果不及時補充丟失的水分,很容易引起脫水。脫水會使人體的生理機能和運動能力下降,嚴重脫水可能導致體溫過高、昏厥等癥狀。如果運動的時間長,需要每隔15至20分鐘補充110至170毫升的水,保證自己不感到口渴即可。
三 體會:
總之,作戰(zhàn)訓練應找到訓練科學性與保障戰(zhàn)斗力之間的平衡點。正確有效的動作模式對軍事訓練成績表現(xiàn)至關重要,動作決定骨骼、肌肉力量、骨筋膜運動鏈條傳遞的有效性。針對官兵不易掌握和容易發(fā)生損傷的訓練項目,訓練時指定專人負責安全保護,擔任訓練保護的人員應熟悉各科目訓練的致傷環(huán)節(jié)熟悉掌握各種保護動作并有高度的責任心集中注意力對參訓者可能失誤的動作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失誤者能及時準確地實施有效保護。
參考文獻
付茂柱.新兵基礎訓練中下肢應力性骨折的防治對策探討[J].海軍醫(yī)學,2013,28(3):237-238.
陳東風,黃建強,鄭小飛,等.軍事訓練中應力性骨折76例分析[J].中國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4,3(4):270-272.
劉大雄.應力性骨折[J].人民軍醫(yī),2015,47(11):665-666.
馬黎明.應力性骨折的影像學診斷進展[J].人民軍醫(yī),2014,49(7):373-374.
孫百勝,劉祿明,都基權,等.軍訓脛骨應力性骨折X線與CT診斷研究[J].武警醫(yī)學,2013,14(5):272-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