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代芳
【摘要】目的:探討多巴胺在基層醫(yī)院臨床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運用。方法:選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以來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隨機分成常規(guī)劑量組和大劑量組各34例。結果:大劑量組臨床療效高于常規(guī)劑量組(P<0.05);大劑量組心率、收縮壓以及尿量等指標變化情況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劑量組(P<0.05)。結論:感染性休克患者應用大劑量多巴胺治療效果理想,進而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延長,可推廣使用。
【關鍵詞】:多巴胺;感染性休克
多巴胺在臨床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別是在基層醫(yī)院內的患者發(fā)生嚴重感染性休克時,及時給予其適量的多巴胺藥物能盡快促進患者不良癥狀改善[1-2]。本研究探討多巴胺在基層醫(yī)院臨床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運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以來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隨機分成兩組。感染性休克發(fā)生的具體指標:臨床上有明確的感染灶以及有全身炎性反應綜合癥存在等。其中常規(guī)劑量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齡:37~70歲,平均年齡(52.7±2.1)歲;GCS評分:5.6~11.3分,平均評分(16.2±1.3)分。大劑量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37~71歲,平均年齡(52.6±2.2)歲。且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規(guī)劑量組給予1.28~2.13ug·kg·-1min-1多巴胺治療。將20mg多巴胺融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ml內,并給予患者靜脈注射治療,12~20滴/min,若患者體重依據50kg來計算的話,每15滴為1ml,則多巴胺的劑量為1.28~2.13 ug·kg·-1min-1。
大劑量組給予2.67 ug·kg·-1min-1多巴胺治療。將200mg的多巴胺融入30ml5%的葡萄糖溶液內,并以一小時2ml的劑量對患者進行靜脈泵入,其劑量為2.67 ug·kg·-1min-1,若0.5h之后患者血壓改善情況不理想,可以每間隔半個小時增加2ml藥物劑量。
1.3觀察指標
(1)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患者休克等不良癥狀得到有效控制,生命體征已經恢復正常;有效:患者休克等不良癥狀有明顯緩解,且各項生命體征逐漸趨于正常范圍;無效:患者休克等不良癥狀沒有任何好轉,甚至病情加重??傆行?(顯效+有效)/例數×100%[3]。
(2)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各項指標變化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22.0進行分析,所有數據中,(%)類計數數據,行x2檢驗檢測;(±s)類計量數據,行T檢驗檢測;P<0.05時,提示差異顯著。
2結果
大劑量組臨床療效高于常規(guī)劑量組(P<0.05),見表1。
大劑量組心率、收縮壓以及尿量等指標變化情況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劑量組(P<0.05),見表2。
3.討論
感染性休克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致死率,而導致其發(fā)生的關鍵因素在于血壓急速下降。因而,在患者早期治療期間應用血管活性藥物進行治療,對于進一步促進患者血壓水平改善、減少死亡發(fā)生率具有關鍵作用[4]。
研究發(fā)現,大劑量組臨床療效高于常規(guī)劑量組(P<0.05),且大劑量組心率、收縮壓以及尿量等指標變化情況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劑量組(P<0.05),對于進一步增強治療療效、提高預后效果具有關鍵意義。分析原因在于:低劑量時藥物主要作用于多巴胺受體,進而提高患者腎血流量以及腎小球濾過率,有利于促進排尿以及排泄量的增多,但是對于血壓的改善作用并不明顯;而大劑量藥物能對α受體產生的一定的刺激,使患者附近的血管出現明顯收縮,從而加劇患者總外周的阻力,導致患者血壓呈現升高趨勢,而腎血管會出現收縮效果,導致尿量隨之減少[5]。因而大劑量的多巴胺對于促進患者病情以及預后改善具有關鍵意義。
綜上所述,感染性休克患者應用大劑量多巴胺治療效果理想,可有效促進患者血壓水平改善,增強治療療效,進而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延長,可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劉蕾,鄭瑞強,陳齊紅.血管加壓素治療感染性休克的臨床進展[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9,31(4):501-504.
[2]李朔朔,韓國鑫,靳紅義等.應激指標血生長分化因子-15、兒茶酚胺、熱休克蛋白-70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8,27(10):1095-1100.
[3]李迎,劉婷婷,胡盼盼等.多巴胺能藥物對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決策認知功能的影響[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9,23(3):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