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
沙梅是我國早期的著名音樂家。他先后就讀于北平藝專和上海國立音專,師從蕭友梅博士,專攻西洋作曲技法。他譜寫過不少有影響的音樂作品,還與人合作創(chuàng)辦、主編進步刊物:中國第一本音樂戲劇評論刊物《戲劇與音樂》??箲?zhàn)時期,在中共地下黨領導的“左聯(lián)”旗下,沙梅積極參與、組織、領導如火如荼的上??谷站韧龈柙佭\動。全國解放后,他歷任上海音樂界多個領導崗位。但自幼就癡迷于川劇的沙梅,骨子里心心念念的還是川劇的傳承和發(fā)展及其音樂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其一生的主要精力還是致力于川劇的變革。此舉從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6年始,一直持續(xù)到1993年他病故,時間長達近半個世紀。
2019年,成都川劇院為慶祝建院60周年,決定出版一套川劇紀念文集,其中有沙梅的遺著《川劇傳統(tǒng)音樂的科學剖析》。沙梅已去世25年了,這本30多萬字的川劇理論研究著作,傾注了他的畢生心血。從60年前沙梅著手寫作到如今公開出版,一路上磕磕碰碰,猶如他坎坷的命運。
1960年,北京音樂出版社領導來滬約談沙梅,希望他能撰寫一本有關川劇音樂的專著。作為川劇音樂長期研究者的沙梅欣喜不已。這么多年來,他一直在專注收集、研究、評論川劇及其音樂,因此手頭已有不少現(xiàn)存積累的資料。寫作歷時五年,六易其稿。但就在專著即將定稿時,“文革”來臨了。手稿被抄走,下落不明,讓深陷囹圄的沙梅心痛不已。不料手稿竟神奇般躲過浩劫,撥亂反正后又奇跡般回到沙梅的手中。1979年至1981年,沙梅在親歷了川劇《紅梅贈君家》改革的基礎上,又補充修改了新手稿的內(nèi)容。不久,新稿又重新寄往北京音樂出版社。未料一年后遭退稿。理由很簡單,那時市場經(jīng)濟勃興,純理論研究的“小眾”書稿,已無法保本,更談不上盈利了。手稿就這樣又重新靜靜地躺在沙梅家中的書櫥里10多年,沙梅已不再提及此書的出版了,但他心中的痛楚是不難體會的。
1995年,沙梅去世兩年后,他的家人決定自費出版此書,以告慰老人一生的心愿。新書的編輯、校對、畫五線譜、封面設計都由家人完成。此書屬于沒有正式出版刊號的“私生子”,只印了幾百本,分送給四川的一些川劇院團和國家及各省市的圖書館,還有一些老朋友。
沙梅的妻子季峰在贈書的附信中寫道:“沙梅的遺愿:川劇不能亡。尤其是川劇中的高腔音樂和川劇鑼鼓不能失傳。本書主要供川劇愛好者研究、探索、改革、發(fā)展之?!▌∈且欢ㄓ星巴镜?。”
沙梅本名鄭志,1909年出生于四川廣安協(xié)興鄉(xiāng)的一個貧民家庭,父母早亡,沙梅從小就喜愛川劇,5歲即隨老藝人學唱,7歲成為川劇清唱票友,學會了不少復雜的川劇曲牌,會打過街鑼鼓、金錢板、會唱道琴、圣諭腔及連響調(diào)。鄉(xiāng)人譽之為“九齡童”。天府之國的四川,造就了川劇的繁榮。因為雅俗共賞、貧富皆宜,就連那里的農(nóng)村、小鎮(zhèn)也到處有戲臺。沙梅打小就在戲臺邊蹭戲,精彩的故事人物,跌宕起伏的戲文,令人眼花繚亂的表演,特別是川劇高腔音樂的豐富變化,激昂的幫腔隨著悲喜劇人物的出彩表演,激蕩著他年幼的心。兒時看到那些常演的戲文,他幾乎都爛熟于心,經(jīng)典的劇目更是倒背如流。隨著歲月的累積,這種癡迷更是深入骨髓甚至靈魂,再也不能自拔。他晚年多次對我講起:要不是家人千方百計地竭力阻攔,他早隨那時戲班入梨園行了。
正因為沙梅當年受到川劇如此熏陶和浸潤,從而也深刻影響著他日后出川前往北平、上海求學,乃至以后一生音樂創(chuàng)作的理念和方向。
沙梅雖然學的是西洋作曲技法,但他的內(nèi)心和骨子里,心念的還是川劇。在他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中,無論旋律,還是風格,都充溢著鮮明的民族風情,細細品味總透著些川劇音樂的影子和元素。這從他的代表作《豈有這樣的人我不愛他》中,就可見一斑。
誠然,沙梅學習西洋音樂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革川劇,用西方科學的作曲技法和歌唱方法,來改變川劇中的一些不足,并在此基礎上,闖出一條嶄新的中國民族歌劇發(fā)展之路。這也是沙梅一生的情懷和畢生追求。
川劇作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重要枝蔓,并非常人以為的只有變臉、噴火等一些絕活。其實,其劇目琳瑯滿目;表演流派紛呈又精彩絕倫,而且名家眾多。光演唱的曲牌就有二百多支。但美中不足的是:那時的川劇沒有樂譜和劇本,全靠戲班里的藝人一代代的口授心傳,而且伴奏音樂里是沒有主旋律的,以鑼鼓點子為主……
但川劇并非橫空出世,它是川人根據(jù)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等融入四川當?shù)氐摹盁魬颉钡榷纬傻摹I趁氛J為:既然古人能造就川劇,那今人更應傳承、改革和發(fā)展它,使之更加絢爛璀璨奪目。
沙梅10歲投奔在重慶工作的胞兄,除讀書外,所有時間都泡在劇場及茶樓票友處,學戲、看戲、唱戲。14歲到北平表姐處借讀。課余他唱京戲、拉京胡、學昆曲、吹笛吹簫、練鋼琴。……
1926年,他考入了蔡元培剛創(chuàng)辦的北平國立藝術專門學校,在蕭友梅主持的音樂系學習,與冼星海同窗,主修西洋音樂理論、作曲技法和西洋器樂。那時他作為熱血青年,加入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積極參加劉天華組織的“國樂改進社”的民族器樂和演奏的改革活動。1927年,北洋軍閥政府強行解散北京各高校的音樂系科。蔡元培旋即就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的音樂院校,沙梅和冼星海隨恩師蕭友梅離平來滬籌建上海國立音專,成為該校的第一批學員。在音專學習期間,沙梅還與冼星海一同領導過該校的學潮,以抗爭校方對貧窮學生的不公。冼星海因此被學校除名,無奈去法國勤工儉學。沙梅則記大過一次,留校察看。
沙梅的音樂活動,一開始就是在革命思想指導下進行的,與中國人民的命運緊緊相連。那時他撰寫了大量激進的音樂評論文章,但許多報紙雜志都不敢登載。于是,沙梅萌想自己辦個刊物。有一天,他在上海的大街上偶遇四川老鄉(xiāng)章泯。此時的章泯已是上海灘名導演,由于兩人多年不見,便結伴來到附近的咖啡館小敘。他倆從生活、愛情、工作一直談到藝術,由于兩人都想辦本雜志能隨時發(fā)表自己的藝術觀,因此一拍即合,商定一起籌措資金,搞一本戲劇與音樂合一的雜志,其中音樂類與戲劇類稿件分別由沙梅和章泯各司其職。
經(jīng)過多方努力,沙梅說通了錦江飯店女老板:四川同鄉(xiāng)董竹君,由她出資百元在雜志上登個廣告。因為沙梅和章泯各自都有一些現(xiàn)成積壓的稿件,在找到一家東北人開的印刷廠后,很快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專門登載音樂和戲劇類評論文章的雜志《戲劇與音樂》。
這本近百頁的雜志,刊登了觀點鮮明的音樂和戲劇類稿件各10篇。沙梅在雜志里第一次提出“音樂為大眾服務”的口號。雜志總共印刷了2000本,由沙梅和章泯分送上海的一些書店代銷。但遺憾的是,原本想長辦的《戲劇與音樂》,由于沙梅從事中共地下黨活動被捕入獄而中斷。如今這本彌足珍貴的雜志,只有中央音樂學院的一個研究中國音樂史的機構里,尚有存本。
當年在淮海西路三角花園聶耳銅像的落成典禮上,專程來滬的中國音協(xié)主席呂驥披露了一段聶耳同志從未面世的日記。這篇日記對《戲劇與音樂》中的一篇短文《音樂短論》(沙梅編譯),作了詳細摘記、并評論道,它是站在大眾化立場談話的,“著實,現(xiàn)在我必須用這個來指導一下音樂的正當出路。不然,自己想著有時的思想,居然和社會、時代沖突起來,這是多么危險的啊!”
人民音樂家聶耳的高度評價,使晚年的沙梅備受鼓舞,他再度鼓起前行的風帆。
1932年,沙梅因散發(fā)、存放共產(chǎn)黨的宣傳品,被法租界當局查獲而入獄。三年的牢獄生活并未磨滅他的斗志。在獄中,他除了與難友們一同與反動當局斗爭,同時還翻譯了《和聲學》一書。1935年出獄后,沙梅非但沒有屈從反動派的淫威,反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正在上海風起云涌的全民抗日救亡運動。
在黨的領導下,他和左聯(lián)的呂驥等一批革命音樂家一同組織上海的群眾歌詠運動。起初,他與劉良模一道組織“民眾歌詠會”,這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以演唱革命歌曲為主的進步歌詠團體。它為上海推廣救亡歌曲、培訓音樂骨干、促進群眾歌詠運動的發(fā)展,起到了先鋒和模范作用。著名音樂家麥新和孟波,就是從“民眾歌詠會”走上音樂創(chuàng)作和革命道路的。
“七七事變”后,沙梅只身去武漢參加郭沫若領導的軍委政治部第三廳音樂科的工作,與冼星海、張曙同事。在武漢期間,他和冼星海、劉雪庵、盛家倫、夏之秋等革命音樂家組織“中華全國歌詠抗敵協(xié)會”,又與張曙一同舉辦歌詠培訓班,為抗戰(zhàn)培養(yǎng)了一百多名新的音樂工作者。那時武漢的群眾歌詠是風生水起,群情激昂。歌聲喚醒、激勵無數(shù)國人投身波瀾壯闊的抗日洪流。
第三廳內(nèi)遷重慶后,冼星海去了延安,張曙在抗戰(zhàn)前線犧牲了。于是沙梅肩負起全面主持音樂科的工作,負責戰(zhàn)時音樂的組織工作??箲?zhàn)后期,他先后在四川的國立江安戲劇??茖W校、江津白沙國立女子師范學院任教,為傳授音樂、宣傳抗日,身先垂范。
沙梅對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一直要求:旋律要動聽能反映時代聲音,樂曲內(nèi)容與形式統(tǒng)一,還要個性鮮明,民族風格濃郁??箲?zhàn)的十多年間,是他創(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各種樣式、題材和風格的音樂作品,深受人民群眾喜歡。其中有合唱、獨唱、電影音樂和器樂作品,還有《中國不能亡》《打回東北去》《豈有這樣的人我不愛他》等許多抗日救亡歌曲,作品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同時作為左翼音樂家,沙梅不斷在《立報》《光明》《生活知識》等進步報刊上,發(fā)表《說音樂大眾化》《國難時期作曲家的任務》《說音樂批評》等幾十篇樂評,呼吁、動員音樂家們用音樂和歌聲來投入戰(zhàn)斗。
抗戰(zhàn)勝利后的1946年,沙梅在重慶第一次嘗試改革川劇。上手的劇目《紅梅閣》是川劇四大經(jīng)典之一。故事講述了南宋末年,奸相賈似道與小妾李慧娘、臨安才子裴禹間的人鬼情。
沙梅據(jù)此改編的三幕新歌劇《紅梅記》,是以其中《放裴》一折為重頭戲而展開的。他對原先的劇情進行大幅度的濃縮改編,使之表演更適合歌劇的樣式。音樂,包括所有唱段,基本是新創(chuàng)作的,但保留了川劇的韻味,又融入了現(xiàn)代音樂的魂。由于川劇演員原本都是用本嗓來唱高腔的,聲帶容易疲勞,甚至充血、小節(jié),為此沙梅還專門悉心輔導劇中的主演李文杰、周世祿、彩鳳夫婦科學發(fā)聲和演唱,使他們的音樂表達能剛柔并濟。他還不恥下問,認真向演員討教舞臺上表演和身段的一些問題,以使自己有感同身受的體驗,這對他以后改革川劇是大有益處的。沙梅所在國立劇專的學生和川劇界的一些朋友,也為新歌劇的上演盡心盡力地奔忙著。無奈演出經(jīng)費最終沒有落實,沙梅只能忍痛將自己當年贈與妻子的結婚戒指典當,用作場租和演員的報酬。以后妻子多次追問婚戒的下落,沙梅一直“謊稱”已丟失。此事直到他去世后,家人才從他的日記中得知真相。
新歌劇《紅梅記》如期在重慶得勝大舞臺成功上演,引起圈內(nèi)外褒貶不一的熱議。沙梅也因此為以后新歌劇的創(chuàng)作總結積累了經(jīng)驗和教訓。為了讓更多的群眾能喜歡川劇,聽懂川戲的高腔,尤其是幫腔,不久,他又組織重慶女子師范上演了一出學生版的《紅梅記》。此后,還舉辦了一場音樂會樣式的改進版的《紅梅記》清唱劇。
全國解放前夜,中共中央決定1949年6月在北平召開全國第一次文代會。沙梅作為資深的作曲家,有幸與梅蘭芳、賀綠汀、黃佐臨、趙丹、白楊、黃貽鈞等一批藝術大師一同被選為上海代表,晉京參會。會議期間,毛主席、朱總司令親臨會場看望代表。在聆聽了周恩來副主席作的長達8小時的對形勢和對新中國文藝工作者期望的報告,代表們?nèi)呵檎駣^。
一天, 代表們被安排觀摩延安的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的歌劇《劉胡蘭》。當晚,趙丹一回到住所就邊舞邊唱,學起了《劉胡蘭》中的唱段《數(shù)九寒天下大雪》,贏得滿屋的人哄堂大笑。這時的沙梅再也坐不住了,他想起了熊佛西先生新近寫的一首頌揚勞動人民翻身當家做主的歌詞,醞釀許久的旋律似乎在此時要噴涌而出,這首只有8句歌詞,名為《打起鑼鼓通街唱》的群眾歌曲就這樣誕生了。
沙梅回滬后,又對歌曲反復進行雕琢,然后精心配器,完稿后交唱片廠錄音。在聽了歌曲的小樣后,沙梅總感到新作有些缺憾:旋律配器似乎太洋氣,全曲沒有充分體現(xiàn)勞動人民歡慶喜悅之情。于是沙梅想到了歌名中的鑼鼓,他決定在西洋管弦樂隊中加入大量的鑼鼓效果。雖然沙梅從青年時代起就對我們民族的樂器很感興趣,還收藏了幾面鑼,但鑼因它的厚薄,也是有調(diào)性的,要完整地把鑼聲變成旋律,需要許多面各種調(diào)性的鑼。而當時沙梅任教的上海戲劇學院只有零星的一些鑼鼓,剛進城的部隊文工團也沒有這些樂器。當熊佛西院長得知這一狀況后,在學校經(jīng)費很緊張的情況下,破格批準沙梅購買用于作曲的全部鑼鼓。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里,沙梅和學院總務處處長幾乎跑遍了整個上海市區(qū),還是不能如愿以償。最終無意中在城隍廟附近一條不惹人注意的小路上,才覓全了這些“寶貝”。《打起鑼鼓通街唱》的歡快旋律和激昂歌聲,終于在當年國慶節(jié)的游行隊伍里高奏、唱響。
新中國成立后,沙梅一直在上海擔任音樂界領導,但他始終不忘川劇音樂的變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還在用心創(chuàng)作。據(jù)沙梅的女兒鄭安梅回憶:當時她家就在武康路上的一幢花園洋房里,但在鋼窗蠟地、鋼琴沙發(fā)的洋氣家中,遙遠的巴山蜀水的家鄉(xiāng)“土戲”川劇,卻是她家永遠壓倒一切的主旋律。那時,但凡四川來滬演出的川劇團,沙梅都要在家中熱情地接待,忙前忙后,像過節(jié)一樣熱鬧、隆重??蛷d里賓客滿座、談笑風生。大伙兒無拘無束地評說上演劇目思想內(nèi)涵的提高和升華,議論演員表演的得失。但逢有演出的晚上,鄭安梅總會隨父親鉆到演出后臺,看演員化妝、換戲裝、登臺,從而看遍所有劇目。
而沙梅對每出上演劇目都如數(shù)家珍,他熟悉每個川劇曲調(diào),還會逐個點評演員表演的一招一式。那時,年幼的鄭安梅對名角周慕蓮主演的《情探》并不看好,認為他的扮相平平,但父親沙梅卻高度評價他演的敫桂英,無論舞蹈還是身段,美得很。那白色長袖一身飄逸,輕得像一陣風似地在舞臺上飄蕩。
名丑李文杰來家里,總用《譚記兒》中詼諧的丑角動作唱道“我的尚方寶劍斷了尖尖兒……”引得滿屋笑聲。沙梅認為,川劇中的丑角不俗,是高雅的逗趣。川劇在沙梅家是被捧上天的?!洞蚣t臺》《秋江》《放裴》《刁窗》《斷橋》《萍雪辨蹤》等川劇,都是沙梅常說常新的話題。說起這些,他不僅雙目炯炯有神,還會身不由己地口中打鑼鼓,亮相擺身段,唱念做打信手拈來。
沙梅一輩子在探索中國歌劇的民族化之路。他主張:中國民族歌劇應在中國戲曲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去融合西洋科學的音樂樣式。他認為:川劇音樂體系的豐富內(nèi)涵與西洋音樂有許多共通之處,如果這兩者之間能搭起一座橋梁,那么中國新歌劇的成功是有望的。中國傳統(tǒng)戲劇必須合理吸收西洋音樂科學的表現(xiàn)手法進行改革,中國戲劇能與完美的音樂水乳交融,才能造就真正的中國民族化歌劇。
為了讓川劇音樂能真正成為中國民族新歌劇的一部分,沙梅始終孜孜不倦地全面了解川劇音樂元素。光他收集記錄的高腔曲牌就有200多支。這些曲牌堪比西洋歌劇中的宣敘調(diào)和詠嘆調(diào),他還用高腔中特有的“幫腔”來對比西洋歌劇中的合唱效果。沙梅從復雜的川劇音樂中提煉出音域、節(jié)奏、旋律、轉(zhuǎn)調(diào)及大小調(diào)等西洋音樂的成分,以音樂家的專業(yè)論述來表達這兩者間的關系。
但沙梅也十分清晰地認識到影響川劇發(fā)展的問題。如演員的演唱,基本都是用本嗓和原生態(tài);伴奏的樂隊不用主旋律等等。沙梅認為:川劇演員應該從小就用科學的方法練好嗓音,像演京戲、演外國歌劇一樣,用有美感的聲音唱出來。
1953年,沙梅應邀為北影拍攝的《川劇舞臺集錦》譜寫了片頭音樂。那川劇鑼鼓與交響音樂交相輝映的場面,令人耳目一新。1959年,成都川劇院來滬公演《白蛇傳》,沙梅不僅為其中的《蒲陽驚變》一折重寫音樂,還為此劇能搬上銀幕,與上影導演陳西禾不遺余力。
在十年動亂中,沙梅遭到殘酷迫害。那時全家從原來的花園洋房被掃地出門。當時,沙梅從家中帶走的只是一直收集珍藏的一大摞泛黃的川劇劇本。誠然,這些“戲典”是沙梅維系生命所需的。
20世紀70年代末,文化部舉辦全國匯演。成都川劇院選中了沙梅創(chuàng)編、作曲的《紅梅贈君家》去參演。此次沙梅創(chuàng)編的新川劇,對戲劇與音樂、舞蹈間如何緊密結合,川劇高腔能不能加入西洋樂隊伴奏,幫腔可否有合唱樣式替代,作了重大的探索和改革。
《紅梅贈君家》是根據(jù)傳統(tǒng)川劇四大經(jīng)典之一的《紅梅記》中《幽會》一折改編的。這出戲從劇本改編到唱腔設計,音樂創(chuàng)作直至樂隊編配,無不出自沙梅之手。而且此次的改革是多方面的。新劇充分體現(xiàn)了戲是基礎、曲是靈魂,這一中國戲曲藝術的特點。新劇在保留原作藝術技巧上的長處外,沙梅又從內(nèi)容上推陳出新,剔除了原戲中的封建糟粕,在豐富主角李慧娘形象的同時,更賦予其健康的精神境界。對于劇中人物的刻畫、渲染,劇情的展開、發(fā)展等,沙梅在運用音樂的表現(xiàn)時,可謂嘔心瀝血。由于深諳川劇音樂的元素,沙梅在運用川劇高腔曲牌間的套聯(lián),幫腔與唱腔的交織,舉重若輕、成竹在胸。
新劇的樂隊伴奏也是置于此劇的結構之中的,并未游離于劇情之外。無論是前奏曲,還是人物的上下場音樂間奏,抑或重頭戲“幽會舞曲”,都緊貼劇情需要和進展。無疑,此劇的改革給人眼前一亮。在音樂上也頗有新意。沙梅認為:川劇除了是川劇外,由于它的戲劇表演和音樂與西方戲劇非常接近,因此在其基礎上打造出新興的民族歌舞劇和中國新歌劇是可期的。
為此次匯演,沙梅不顧年老體弱,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多次往返于滬渝,對排練中的每個細節(jié)都不放過。由于演出方樂隊的編制不全,沙梅把已完成的音樂配器推倒重來。沙梅此次出山,事先就聲明分文不取。他把該得的所有酬勞,全部用于新劇的制作。
沙梅新歌劇的亮相,令人振奮。在北京舉辦的座談會上,許多專家學者對此高度評價。對于這些溢美之詞,沙梅并未沾沾自喜。他覺得新劇還有許多不足,有待時日去精雕細作。他希望此劇在舞臺上不斷打磨后,能成為典范,對以后從事民族歌劇創(chuàng)作和川劇改革者能有幫助,可以提供借鑒。
沙梅始終把川劇《杜十娘》與西方歌劇《茶花女》相提并論,因為無論其故事還是人物,兩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多年來,他一直在嘗試把川劇《杜十娘》,改編成新歌劇。
1982年底,沙梅完成了歌劇《杜十娘之死》的劇本和音樂后,想把它搬上舞臺,以檢驗演出效果。此時他動員親朋好友來幫忙。但由于演出的經(jīng)費一直沒有著落,無奈,只能把自己的在“文革”后補發(fā)的工資和家中所有的積蓄一萬余元,全部用作場租費和服裝道具制作費之用。其中參演的演員全都分文不取,像張莉等幾位歌唱家都是從四川自費來滬的。
沙梅此舉,起初遭到妻子及家人的一致反對。因為這些拿出來用于制作的經(jīng)費,是沙梅妻子這么多年勤儉持家,省吃儉用、從牙縫里省下來的。而沙梅這一生,從不過問家中柴米油鹽事。他的家人認為:沙梅寫戲譜音樂可以不要稿酬,但排戲演戲之事應有政府有關部門出資,自家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和義務自掏腰包。但沙梅是個為了藝術可以犧牲一切的人。因為他態(tài)度的堅決和堅持,最終妻子及家人為了他的心愿,也只能妥協(xié)了。首場演出在上海交通大學禮堂舉行,那天的劇場座無虛席,高朋滿座。孟波、瞿維、周小燕、葛朝祉、溫可錚等著名音樂家觀摩后,都給予新劇高度評價,使沙梅備受鼓舞。
可又有誰知道,此劇中的許多戲服,都是由沙梅的妻子季峰親手縫制的。首演完后,戲服就珍藏在家中的箱子里。之后每年,家人總會把戲裝拿出來晾曬,那時的陽臺上紅紅綠綠像彩旗飄蕩。沙梅渴望著有朝一日讓戲服再派上用場,可至今也沒機會用上了。
1993年初,成都歌舞劇院約請沙梅為該院根據(jù)川劇《紅梅閣》新編的四幕歌舞劇《送我一支紅梅花》譜曲。此時的沙梅已84歲高齡,且患有嚴重的白內(nèi)障、雙目幾乎失明,但受約后沙梅喜出望外、一口應允。為了譜寫此劇,沙梅寢食不安。因為視力的原因,他已不能直接在五線紙上創(chuàng)作了。但為了完成任務,妻子季峰和他一同想出一個辦法:用家中的白被單當作五線紙,掛在墻上,然后用深色的布料制作一些可活動的音符來進行創(chuàng)作。季峰根據(jù)沙梅在鋼琴上彈奏出的旋律,在白被單上掛音符,然后再一段段記錄下來,這樣的音樂創(chuàng)作速度比較緩慢……
不料,就在此劇即將完成之際,沙梅突發(fā)腦梗住院。彌留之際,沙梅還在迷迷糊糊、斷續(xù)地哼唱著劇中的一些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