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他們是自封的道德大法官,口含天憲、顯得大義凜然,顯得十分勇敢,但又把自己置于絕對安全的位置,不承擔任何風險與成本
陳凱歌電影《搜索》講述過的故事:在一次體檢后,公司白領(lǐng)葉藍秋被查出患上淋巴癌晚期。之后她因為一起公交車不讓座的事件,遭電視臺節(jié)目曝光,成為全城熱議的對象。本來照道理講,讓座只是情分,不是本分。此后,一通匿名電話又讓葉藍秋背負了“小三”之名。要自證清白很難,也很難找到暗中放箭的人……后葉藍秋選擇自殺。
有時候,生活比電影還要精彩。張玉環(huán)案中的一對苦命人成了某些人眼中的最佳“靶子”,因為攻擊者收放自如、絕對安全。一些看上去一臉正義感的網(wǎng)絡(luò)“批評家”指責張玉環(huán)前妻宋小女“表演過度”,推測她欲從張玉環(huán)即將得到的國家賠償款中分一杯羹,即使宋小女公開表示不會要一分錢也未停嘴……這樣的猜測與毒箭最為陰險,最著名的就是那個自稱導演的“陳劍”,但因為自己表演過度,自己反而被輿論掀翻了,也算是一種隱秘的正義了。
這些以戲謔、審判焦點事件當事人為“業(yè)”的人長期存在著。他們的行事風格是,專找看上去比自己弱的人、無權(quán)無勢、無法為自己申辯的人“下嘴”,“下嘴”的姿勢還特別優(yōu)美,他們往往自稱站在“大義”的制高點上,對當事人用放大鏡看、用顯微鏡看,然后用夸張的語調(diào)大叫,你看,這個當事人這里不完美、那里有缺點,動機看起來很可疑,反轉(zhuǎn)了、反轉(zhuǎn)了。
他們是自封的道德大法官,口含天憲、顯得大義凜然,顯得十分勇敢,但又把自己置于絕對安全的位置,不承擔任何風險與成本。他們有的是病態(tài)的表演型人格,有的只為追逐嘩嘩嘩的流量。他們以道德為自己的外衣,但他們本身沒有任何道德或倫理,整個靈魂顯得非常丑陋與猥瑣。
有意思的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并不是匿名的,往往還喜歡擺出一副實名開罵、勇者無懼的架勢。表明身份,表明來頭,表明與此事無關(guān)——表明身份和來頭是為了更加出名、便于收割,例如蹭熱度、掙流量;表明與此事無關(guān),是突出“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公正性,取悅特定人群,樹立光輝形象。
正如前面所說,他們尤其喜歡打著“大義”的大旗,用放大鏡、顯微鏡掃描謾罵對象的所謂“人性污點”,將其貶到極致。那些理論、邏輯與“敘述”,仿佛煞有介事,但經(jīng)不住仔細推敲。他們知道自己的言行作為很安全,那些當事人完全拿他們沒有辦法。而一旦“批評語境”不安全,他們就會聰明地保持沉默。所以,他們給出的表面敘事是“當事人不道德”,他們在伸張正義,但真實的邏輯是“當事人是弱勢”,無從反擊他們。
這正是應(yīng)了一段話:他們只有在安全的時候才是勇敢的、在免費的時候才是慷慨的、在淺薄的時候才是動情的、在愚蠢的時候才是真誠的。
說到底,一些所謂的敢言者與變色龍無異,其展開的“批評”就是一場猥瑣的話語霸凌,欺負的就是老實人,不能進行言語反擊的人。
道貌岸然的“批評家”們之所以可以立于不敗之地,就在于他們握有下賤的絕招:欺軟怕硬,只凌辱他們能凌辱的,遇到渾身長刺的、身上有警戒色的,他們會知趣地繞開。他們很有策略與技巧,在絕對安全時會現(xiàn)身、會實名,投出明槍;在不能確保絕對安全時,會匿名,射出暗箭。他們善于煽情,善于調(diào)動圍觀者的情緒,掀起輿論巨浪。
在公司里受寵的葉藍秋自然不乏強者的風采,可是在輿情事件中,在風暴中,她只是一片弱小的葉子,她難以抵擋道義大棒、小三之帽;宋小女可以為了幫張玉環(huán)洗冤而多年不斷申訴,大聲說不,但在足有“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之力的網(wǎng)絡(luò)聲浪面前,她一樣會感到委屈和無力。在這些“批評家”眼里,這些焦點事件的當事人只是一枚枚軟柿子,可以隨便踩。踩完了,他們也就去尋找新的軟柿子了。
這些“批評家”們制造的觀點多是不值一駁的無稽之談,但他們帶出的聲浪卻是令人驚悚的。因為這樣的聲浪可以傷人,甚至可以殺人。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直播器的時代,“評論”事件當事人無疑具有正當性、必要性。“弱者”身份并不是免于批評過錯的理由。但在一個正派社會里,正派“評論”規(guī)則始終強調(diào)的底線是:尊重事實,保持同理心,絕不胡說八道,絕不恃強凌弱。對這樣的“批評家”,任何一個正派的人都應(yīng)該站出來,對他們大聲說不。
(作者系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