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燕
《趙州橋》是統(tǒng)編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借助趙州橋“雄偉”“堅固”“美觀”等特點的具體介紹,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不難看出,“圍繞特點、介紹事物”是本文的語言特質(zhì),也是學生必須了解并嘗試運用的寫作方法。為此,在引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可聚焦趙州橋的特點,引導他們在朗讀中感受,在介紹中內(nèi)化,在遷移中運用,從而讓文本特質(zhì)內(nèi)化為學生的言語能力。
一、暢談名橋,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旅游、影視、書籍中,學生見識過不少的大橋,對橋的美觀外形、巧妙設計已有一定的感受。為此,教學可由橋引出。1.同學們,在我國,有一座世界聞名的跨海大橋,它連接三座現(xiàn)代化的城市。大家知道這座橋的名字嗎?(出示:港珠澳跨海大橋)這座橋給你怎樣的印象?——自由表述,初知特點。2.你們還知道我國的哪些有名的大橋?你喜歡嗎?為什么?——引導列舉,簡單敘述。這樣引導,能讓學生在對橋的列舉和敘述中,把握橋的特點,為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二、初讀課文,感知橋的特點
在歷數(shù)名橋及其特點后,教師可故意神秘地說:“你們知道嗎?有一座橋,雖然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然驕傲地橫跨在河面上,它就是——趙州橋(板書課題)。趙州橋是什么樣子?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至今還安然無恙?請大家?guī)е厦娴膯栴},認真讀讀課文?!薄宰x課文,感知特點。自讀課文后,可以分節(jié)指名朗讀,并重點指導把課文第一、二兩個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讀通順。此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談感受:讀了課文,趙州橋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自由講述,教師適當引導,相機板書“雄偉”“堅固”“美觀”三個重點詞語,并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內(nèi)容,用上這三個詞語。如學生感到困難,可出示例句:1.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趙州橋不但雄偉,而且堅固,還非常美觀。它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2.河北省趙縣洨河上的趙州橋是那么雄偉,那么堅固,那么美觀。它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三、指導朗讀,理解橋的特點
課文第二、三兩個自然段,圍繞趙州橋的特點娓娓道來,語言通俗,條理清晰,聯(lián)系緊密。為此,可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聯(lián)系插圖,在形象與語言的聯(lián)系中感受和理解橋的特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可先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看圖,并以所在教室為例,教師告知學生教室的前后距離,讓“橋長五十多米”“九米多寬”“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中的數(shù)量詞給學生具體感受,從而理解趙州橋的雄偉,并借助朗讀表現(xiàn)其雄偉。對“堅固”一詞的理解,可先讓學生自我朗讀,在課文第一、二兩個自然段的聯(lián)系中去理解、弄清堅固的具體表現(xiàn)和其原因,并能借助朗讀,表達出堅固與設計的因果聯(lián)系。進而,讓學生補充句子:_________________,可見,趙州橋是多么堅固。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它的設計非常巧妙_________________。
課文第三自然段,要引導學生讀出“總起”與“分述”的關系。可師生配合,教師讀總起句,學生讀分述句;接著全班朗讀“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第一小組朗讀“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第二小組朗讀“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第三小組朗讀“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朗讀中,既要充分表達“美觀”,讀出龍的栩栩如生,又要讀出三個“有的”與“美觀”“精美”的呼應。這樣引導,就能讓學生體會趙州橋的美觀,初步感知“總起”與“分述”的自然聯(lián)系。
四、充當角色,促進語言內(nèi)化
學習課文,僅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還不夠,還要注重通過運用和轉換,以促進語言的內(nèi)化。為此,在讀好課文、理解特點后,可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有一批來自外地的游客到趙縣參觀趙州橋,假如你是導游,該怎么向他們介紹這座橋呢?如果你是游客,在導游介紹趙州橋時可能會提哪些問題?為了幫助你們更好地互動,老師提供幾個詞語(出示:世界聞名 雄偉 創(chuàng)舉 美觀)供大家運用。
同桌之間練習,一人做導游,一人做游客。在此基礎上,課件出示趙州橋圖片,教師帶領一批“游客”來到趙州橋旁,請一名導游閃亮登場。(老師充當“一游客”,“導游”課前適當準備)
導游:旅客朋友,我們已經(jīng)到目的地了。
游客:?。窟@就是趙州橋啊,太舊了吧!
導游:是啊,“舊”——這就是它的驕傲!它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并參加建造的,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歷史是不是很悠久啊?
游客:(點點頭)哎呀!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風風雨雨,至今還完好無損,真是少有啊!這大橋有什么特點呢?
導游: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
游客:在古代,這么長、這么寬的橋,確實很雄偉。這橋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
導游:這么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
游客:喲,為啥不造橋墩呢?有橋墩,橋的承重能力不是更大了嗎?
導游:是的,但是那樣的話,來來往往的船只就沒有這樣方便了。
游客:原來如此,考慮得真周到。
導游:還有更周到的呢!你們看,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
游客:這肯定是裝飾用的!
導游:這固然有一定道理!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呢!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fā)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
游客:哎喲,還真是的。在古代,這真的是一個創(chuàng)舉呀!
導游:是啊,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jié)省了石料。
游客:(豎起大拇指)真是一舉兩得!古代勞動人民真是有智慧、有才干啊!
示范引領后,學生對導游與游客間的互動就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對“怎么介紹”“怎樣提問”也就更加心中有數(shù)。此刻,再讓同桌同學進行一次“高水平”的互動。這樣充當角色,轉化語言,對促進內(nèi)容深度理解和語言靈活運用頗為有益。
五、學習遷移,展示橋的特點
抓住特點介紹事物,是本文的語言特質(zhì)。在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和情感有了比較充分的把握后,可引導學生對寫作方法進行探索,并借助針對性練習,以促使語言特質(zhì)向言語能力的轉化。課文第二自然段可這樣引導:作者是怎樣具體寫出趙州橋的雄偉的,請聯(lián)系有關詞句說一說。——聯(lián)系內(nèi)容,清晰寫法。從而讓學生明白:作者運用“列數(shù)字”的方法,使趙州橋的雄偉給人以具體的印象。此后,為學生提供江陰大橋的圖片和資料,(資料:江陰大橋全長3071米,寬33.8米,主跨1385米,橋面中間設有分隔帶,兩邊按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橋下通航凈高為50米,可滿足5萬噸級輪船通航)讓學生觀察圖片,閱讀資料,進而模仿作者表達的方法,說說大橋的“雄偉”。在學生自我練說、同桌交流后,教師出示范例,讓學生讀一讀,再讓他們自己練一練,以保證訓練效果。(范例:江陰大橋非常雄偉。橋長3071米,寬33.8米,橋面中間有分隔帶,兩邊是雙向六車道。橋的兩頭各有一個197米高的索塔,索塔之間用兩根直徑為0.87米的主纜連著。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距離江面50米高的大橋洞,橫跨在1385米寬的江面上,可滿足5萬噸級大型輪船通過)
課文第三自然段的寫作方法,在朗讀中學生已有初步感知。為促使運用,可讓他們再讀課文,邊讀邊思:這段話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學生交流時教師可以點撥:先總寫橋“美觀”,再具體講怎么美觀,這叫“先總后分”。然后引導畫下寫“美觀”的句子,體會三個“有的”與“美觀”的聯(lián)系,具體感受“先總后分”的寫法。接著,出示盧溝橋的圖片,教師簡介盧溝橋的歷史。進而出示橋上的四到五個石獅子的特寫鏡頭,讓學生仔細觀察,看清楚它們的動作、神態(tài),并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而學著自己寫一寫。(為降低難度,可出示下列句子:盧溝橋的獅子真是活靈活現(xiàn)。有的小獅子依偎在媽媽身旁,和媽媽一起目視前方,齜著牙,咧著嘴,開懷大笑,也許看到了好玩的場景,被逗樂了……)出示句子后,讓學生讀句子,教師引導:第一句是中心句,關鍵詞是哪一個呢?(圈畫“活靈活現(xiàn)”)剛才看了多只石獅子,它們都是活靈活現(xiàn),除了老師寫的一只,還有哪幾只石獅子讓你印象深刻呢?——引導交流,簡述特點。請你仿照課文寫法及老師寫獅子的例句,再選擇兩到三只石獅子,接著寫下去。——模仿例子,具體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