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晶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fā)展,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逐漸被教育者重視,并成為改革的重點;隨著新時期育人目標的落實,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然而“學生主體地位的實施”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呈現(xiàn)一種虛假的繁榮:學生在教師完全放手下進行討論交流、自我學習等,學生成為課堂中虛假的“主體”;教師的存在感極弱,教師變成無效的“主導”。這樣的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來的是學生動靜轉(zhuǎn)換雜亂無章、傾聽不知其意;合作熱鬧而無實效、交流沒有真正的思考……如何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教師成為真正的主導是我們亟待考慮的問題。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與試驗,提出了一套使群體教育個體化的教育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基本過程是:一是學生根據(jù)確定的教學目標去整理必需的準備知識;二是實施最優(yōu)化的群體教學;三是根據(jù)教學目標編擬并進行形成性練習評價,對一、二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加以診斷,并給予矯正與指導;四是在矯正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形成性鞏固提高練習。荷蘭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diào):學習唯一正確的方法就是實行“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或創(chuàng)造出來。而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工作,并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角色,充分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
在這些理論的支撐下,哈爾濱市育紅小學“自探·合探·運用”教學模式的提出很好地平衡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即通過“激疑自探——解疑共探——拓展運用”的模式,完成課堂教學?!凹ひ勺蕴健杯h(huán)節(jié)是學生通過自我探究的形式,以問題為牽引并借助“自主學習單”,完成初步的學習內(nèi)容;“解疑共探”環(huán)節(jié)的主要形式是合作探究,這種合作探究包括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對話提升等方式,共探的內(nèi)容包括教學目標的落實、重難點的突破、學習方法策略的歸納等;“拓展運用”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課后練習,在運用所學解決問題中鞏固新知,注重聯(lián)系生活,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傊白蕴健ず咸健み\用”課堂教學模式的本質(zhì)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導。
一、激疑自探,精心設計自我探究內(nèi)容
自我探究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這種探究不是盲目的自探,它應是學生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我探究。學生的自我探究結果決定著后續(xù)學習的效果,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我們后面的“合探交流”做準備。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自我探究”的抓手——自主學習單。學習單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的學習材料,其設計要抓住教學的重難點,問題要有可操作性、思考性、層次性,既能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要求,又能讓學生的能力、思維得到訓練和培養(yǎng)。以小學語文第九冊《竊讀記》一課為例,我校教師設計了這樣的自主學習單:
“自探”視班級情況可以在課上,也可以在課前。在課上教師要學會安靜不干擾學生,同時要關注學困生的“自探”效果,多提醒多鼓勵。教師一定舍得時間給學生“自探”,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保證后續(xù)“合探交流”的效果。課前一定要做到要求明確,并得到家長的支持,在學生養(yǎng)成習慣之前需要家長督促學生認真完成題單上的內(nèi)容。
二、解疑共探,精心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環(huán)境
學生“自探”結束后,就進入了“共探”這個環(huán)節(jié)。這是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解決疑難問題,注重引導、提升、歸納總結。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突出傾聽交流以及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自學情況中不懂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集體研討。首先,由教師把自學過程中沒有解決好的問題進行合并整理,形成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個數(shù)不要超過三個,一般以一至兩個為宜。教師在進行這一環(huán)節(jié)時一定要在備課時進行充分的預設,學生會有哪些問題,哪些學生能理解,哪些不能理解,教師如何引導提升,都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同時還要時刻關注學生的現(xiàn)場生成。
仍以《竊讀記》這一課為例,我校教師在“解疑共探”環(huán)節(jié),針對學生不同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后,形成兩個問題:
1.作者在書店讀書時都有哪些感受?聯(lián)系上下文,好好想想,說出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的意思。
圍繞這兩個問題,教師組織全班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先形成小組進行合作探究討論,再全班解疑。針對每一個問題,全班學生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舉例說明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辯論;學生的質(zhì)疑,以學生解疑為主。在此期間,教師要成為優(yōu)秀的“二傳手”,讓教室成為知識的“流動場”。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或與學生共同研究,或在關鍵處點撥思路、引導學生在交流碰撞中提升,從而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問。
在“合作探究”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始終是主體,他們在對話交流中完成共探,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師在其中的作用是組織調(diào)控、點撥引導、提示拓展、隨機評價。
三、拓展運用,精心設計生活化練習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薄罢Z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所以練習設計要與生活相聯(lián)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現(xiàn)應用性。
針對語文課,練習可以分為課內(nèi)練習、課外練習兩種。課內(nèi)練習,多數(shù)穿插在“共探”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靈活運用課內(nèi)練習這一教學手段,把握時機、體現(xiàn)針對性。比如《竊讀記》中的重點句子:“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體現(xiàn)了作者在書店讀書的迫不及待。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句子,理解含義后,可以相機出現(xiàn)“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 ? ? ? ? ? ,貪婪地讀著。我很 ? ? ? ? ? ?,也很 ? ? ? ? ? ?—— 這種竊讀的滋味!”讓學生換種說法。這樣的練習既可體會作者的竊讀的心情,又進行了語言訓練,一舉兩得。
語文是工具學科,其學習絕不僅僅在課堂,因此課后練習還應該適當向課外延伸,向?qū)W生的生活空間拓展,使語文成為學生與世界溝通交流的有效工具,體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比如,在《竊讀記》課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小練筆:
1.假如你是老板,面對一個酷愛讀書又買不起書的小女孩,你會怎樣做?展開想象,完成填空:
(1)一本書觸著我的胳膊,輕輕地送到我面前:“請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沒有賣?!钡陠T在心中默默對小女孩說:“ ? ? ? ? ? ? ? ?”。
(2)我接過書害羞得不知應當如何表示對他的感激,他卻若無其事地走開了。我想對他說:“ ? ? ? ? ? ? ? ? ”。
2.把讀過的好書推薦給同學,說清楚推薦的理由。這樣的設計讓練習緊緊圍繞課堂所學,生活所用,體現(xiàn)了工具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
“自探·合探·運用”是哈爾濱市育紅小學近年來在課堂教學中探討、摸索出的一種教學模式,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學生以自我探究為基礎,通過對話交流完成合作共探,最終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學習的主體,深度參與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這種模式的課堂中,學生的身份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和引領者。
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教育人的不斷努力創(chuàng)新,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也與時俱進,不斷變化進步。課堂教學改革我們且思且行,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