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慧敏
提倡探究式學習是小學科學課的基本理念, 而探究式學習的核心就是問題, 所以在課堂中開展有效提問尤為重要。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整個教學內容的開展, 幫助學生形成和發(fā)展自己的問題意識。而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習慣不同于中高年級,本文旨在結合低年級學生特點,探索如何在低年級科學教學中開展有效提問。
為進一步深化科學課程改革,教育部于2017年重新對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完善,最新課程標準明確將小學科學課程的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這不僅彌補了低年段科學教學的缺失,也強調了科學學科的重要性。低年級學生容易對科學知識產(chǎn)生好奇和興趣,在他們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而課堂提問作為老師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的直接方式,影響著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以及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那么針對低年級學生應該如何開展課堂提問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老師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很不發(fā)達,理解能力很弱,這就要求老師的提問不能太難。太難的提問,多數(shù)學生認知水平達不到。如果讓這些學生回答問題,難免會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尷尬局面;如果只讓少數(shù)尖子同學回答,那其他多數(shù)學生就成了陪襯,時間久了,他們就會產(chǎn)生深深的挫敗感,從此喪失對科學的興趣,這顯然違背了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這一基本理念。因此,老師應立足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情況,設計適合學生回答的問題,讓學生能夠“跳一跳,摘個桃”。
在《玩玻璃紙》一課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小獅子”變身的秘密,當學生發(fā)現(xiàn)戴上紅玻璃紙的“眼鏡”看到的現(xiàn)象和不戴“眼鏡”看到的現(xiàn)象不一樣時,如果老師提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變化?”這里暗含著有色玻璃紙能過濾其他顏色的光,但大部分學生基于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無法回答,課堂難免陷入鴉雀無聲的尷尬境地。此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重點圍繞“原來的圖案是什么樣的?透過紅色玻璃紙看,圖案是什么樣的?哪些部分變化了?”進行描述,借此可以發(fā)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至于變化的原因到高年級再做深入探究。
二、老師提出的問題要有趣味性并聯(lián)系日常生活
低年級學生都是不足十歲的孩子,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同時也容易出現(xiàn)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的情況。課堂提問要適應這個特殊的群體,盡量聯(lián)系日常生活,設計有趣味性的、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問題。學生如果在老師的啟發(fā)下,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更能認同科學這門學科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從而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參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在《天氣的影響》一課中,課堂一開始,老師就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旅行嗎?一位家住南京的同學正準備和家人去哈爾濱旅行,你們覺得他們應該準備些什么呢?”聯(lián)系生活中常見問題,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科學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天氣對人們衣食住行的影響,從而引入新課。然后老師接著提問:“農民伯伯選擇什么天氣曬麥子?漁民出海前應該先做什么?運動員滑雪和天氣有什么關系?”通過這種接連提問的方式,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體驗,幫助學生快速聚焦本課主題,了解不同職業(yè)的人都要關注天氣,天氣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
又如,在《透明與不透明》一課結束前,設計問題:“如果你有一間小房間,你會選擇什么材料來制作房門、書柜門、窗簾?”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一次模擬應用,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其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
三、老師應注重提問的多樣化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所以老師在課堂上不能一味只顧提問讓學生回答,雖然這種模式有利于老師掌控課堂,但時間長了,學生會產(chǎn)生只要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就可以的惰性思維,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體意識。因此,課堂的提問應注重多樣化,不僅可以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還可以在老師啟發(fā)下,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然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或相互討論獲得答案。
在《形狀改變了》一課中,先組織學生玩變臉游戲,用多種方法改變橡皮筋、皮球、海綿等小物品的形狀等活動,老師不直接提問,而是引導學生說一說:在活動中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大都會提出“用不用力和物體形狀改變之間存在什么關系?”“用力大小和物體形狀改變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等問題,接著老師提供橡皮筋、鉤碼等器材,讓學生探究拉力和橡皮筋長度變化的關系,在實驗中,引導學生觀察與比較在橡皮筋上不掛鉤碼、掛一個鉤碼和掛兩個鉤碼時拉力對橡皮筋長度的影響,從而發(fā)現(xiàn)橡皮筋長度和拉力大小有關。
科學是嚴謹?shù)模?而思維卻是可以天馬行空的, 如空中飛舞的風箏。老師的提問猶如牽引風箏的線, 讓天馬行空的思維不至于漫無邊際地飄蕩。因此, 我們要認真設計課堂上的每一個問題, 盡可能做到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聯(lián)系學生日常生活、有趣味、多樣化, 從而使科學課堂教學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