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丁玲與沈從文結(jié)識于1925年,當(dāng)時沈從文向《京報(bào)》投稿,丁玲的男友胡也頻是該報(bào)的編輯,丁玲聽說沈從文“長得好看”,又是老鄉(xiāng),便跟胡也頻一起去見他。
當(dāng)時三人都住在香山,丁玲與胡也頻不善理財(cái),生活要靠丁母接濟(jì),常為小事爭吵,沈從文便居問說和。
1926年,沈從文寫了《呈小莎》一詩,“你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光明跟隨在你身邊/——男人在你跟前默默無言……”很多人認(rèn)為“小莎”就是丁玲,然而他們的緋聞還不止于此。
丁玲因《莎菲女士的日記》一炮而紅后,鑒于北京文壇日漸蕭條,便與胡也頻、沈從文南下上海,住在一個公寓,被小報(bào)炒作為“三角戀愛”,甚至說他們“大被同眠”。
1929年,三人合辦紅黑出版社,但都沒經(jīng)營能力,且攤子鋪得太大,一上來就要出《紅黑》《人生》兩本月刊,還有七本書,于是分歧逐漸顯露,丁玲曾說:“我是個愛幻想的人,胡也頻是個喜歡實(shí)際行動的人,而沈從文常常動搖,既反對統(tǒng)治者,又希望自己在上流社會有些地位?!?/p>
《紅黑》組稿時,丁玲、胡也頻堅(jiān)持發(fā)表一篇反映童工慘況的文章,但沈從文不同意,認(rèn)為會惹麻煩。他們爭執(zhí)不下,加上當(dāng)時資金出了問題,只好散伙。
后來沈從文在武漢大學(xué)任教,1931年寒假回上海時與丁玲、胡也頻重逢,丁玲勸他加入由魯迅主導(dǎo)的“左聯(lián)”,但他拒絕了。
不久,胡也頻入獄,沈從文四處托人求救,但終究遲了,胡也頻被國民黨殺害,死時穿的還是沈從文給的海虎絨長袍。當(dāng)時丁玲分娩不久,沈從文又找徐志摩幫忙,為她借來1000元的生活費(fèi)。然后他們假扮夫妻,將丁玲的孩子送回老家,沈從文因此丟了工作。
1933年,丁玲被捕,宋慶齡、蔡元培、魯迅等都曾參與營救,沈從文也寫了長達(dá)10萬字的《記丁玲》聲援。但沈從文想與“左聯(lián)”劃清界限,幾次回湘西都沒去探望丁母。曾與丁玲相戀的馮雪峰想保釋她,由“左聯(lián)”籌錢,請沈從文出面,但沈從文堅(jiān)決不肯。
脫離國民黨的軟禁后,丁玲成為第一個投向延安的作家,并憑借《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聲名大噪,而此時沈從文陷入婚姻危機(jī)——他與高青子發(fā)生婚外戀,張兆和一氣之下回了娘家。丁玲好生勸慰他,并給了他200元。
1955年,沈從文對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不滿,再度寫信向丁玲求助。當(dāng)時丁玲正受批判,但還是盡力幫他調(diào)到故宮工作,他卻不肯去。
1979年,丁玲偶然看到沈從文當(dāng)年寫的《記丁玲》,怒不可遏,在書上批道:“混蛋!”1980年,丁玲發(fā)表《也頻與革命》一文,在紀(jì)念胡也頻的同時怒斥沈從文“無知、無情”,是“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斤斤計(jì)較個人得失的市儈”。沈從文未作回應(yīng),但在給好友的信中嘆道:真像過去魯迅所說“冷不防從背后殺來一刀”,狠得可怕。
丁玲為何如此憤怒?歷盡苦難的她對人事滄桑已相當(dāng)豁達(dá),但對革命情有獨(dú)鐘,無法忍受任何人居高臨下地批判、嘲諷革命,這或許是她無法接受《記丁玲》的根本原因。但需要指出的是,她看的港版《記丁玲》被刪去大量寫實(shí)部分,所以帶有更強(qiáng)的主觀性,并不完全是沈從文的本意。
對于丁玲的指責(zé),沈從文耿耿于懷,后來丁玲曾托人請他一起吃飯,他卻躲開了,說:“我怎能跟罵過我的人同桌吃飯呢?”
1986年,丁玲辭世,兩年后,沈從文也乘鶴而去,這對故友兼宿敵的恩怨至死也沒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