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貴
(柳州市人民醫(yī)院,廣西柳州,545006)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且隨著我國生活方式及生活節(jié)奏的變化,其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呈顯著的升高趨勢[1-2]。本病臨床以胸悶、胸痛及心悸為主要臨床癥狀,患者病發(fā)后不僅可是生活質量嚴重的下降,同時也生命安全也可受到嚴重的威脅[3-4]。近年來臨床觀察顯示,冠心病病發(fā)后可導致患者的心率變異性發(fā)生顯著的改變,而影響患者的預后。隨著醫(yī)學水平的進步,臨床上出現了許多種治療冠心病的藥物,但其治療效果各有不同,西藥多為化學合成,長期使用會產生較多不良反應,因此從中藥尋找更為安全、有效的藥物成為治療冠心病的重要途徑。我院為可更為有效的改善低心率變異性冠心病的臨床預后,治療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將吳茱萸穴位貼敷應用于其中,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 100 例于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6 月間就診于我院的,符合本研究入選及排除標準的低心率變異性冠心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觀察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兩組,每組50 例。以接受包括美托洛爾在內的常規(guī)治療者為對照組,以接受聯(lián)合吳茱萸穴位貼敷及包括美托洛爾在內的常規(guī)治療者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55-73 歲,平均(64.36±6.16)歲;冠心病類型:穩(wěn)定型心絞痛18 例,不穩(wěn)定心絞痛32 例;病程3-13 年,平均(8.12±2.05)年。觀察組,男25 例,女25 例;年齡56-72歲,平均(63.96±5.96)歲;冠心病類型:穩(wěn)定型心絞痛20例,不穩(wěn)定心絞痛30 例;病程3-12 年,平均(8.05±2.01)年。兩組間基礎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入選標準:1、冠心病診斷均需符合《內科學》(第六版)中的臨床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yī)內科學》(第1 版)中胸部的臨床診斷標準。3、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其他器官疾病者。2、無法接受貼敷治療者。3、治療期間增加其他室性心律失常藥物治療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入組后接受包括美托洛爾在內的常規(guī)治療,治療方案中包括阿司匹林(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J20080078)100mg 日一次口服,美托洛爾(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H3205391)12.5 mg 日二次口服,辛伐他汀20mg(江蘇黃河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生產批號H20067793)日一次睡前口服,同時給予左卡尼?。ㄥ\州九泰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H20041552)2.0+0.9%氯化鈉注射液(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32025237)250ml 日一次靜點,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11021022)20mg+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 日一次避光靜點治療。觀察組接受聯(lián)合吳茱萸穴位貼敷及包括美托洛爾在內的常規(guī)治療,美托洛爾在內的常規(guī)治療方案同對照組,而吳茱萸穴位貼敷則按照患者中醫(yī)辨證分型選穴貼敷治療,每日一次,每次12h。吳茱萸穴位貼敷選穴:主穴:雙側神門、內關、心俞;對于證屬心陽不振者,加用關元、足三里;對于證屬心虛膽怯者,加用百會、膽俞;對于證屬心脾兩虛者,加用脾俞、足三里:對于陰虛火旺者,加用勞宮、太溪;對于證屬心血瘀阻,加用曲澤、膈俞。
1.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均于入組時及接受治療2 周后分別進行24h 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分別對患者心率變異性的時域和頻域各項指標進行統(tǒng)計,并對比兩組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的時域和頻域的各項指標。心率變異性的時域指標包括SDNN、SDANN、RMSSD 及PNN50 四項指標。心率變異性的頻域指標包括VLF、LF及HF 三項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并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同時應用t 檢驗及卡方檢驗對計量數據及計數數據進行分析。所得統(tǒng)計學結果中,以P<0.05 時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時域變化分析 入組時兩組間SDNN、SDANN、RMSSD 及PNN50 比較,差異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完成2 周治療后,兩組SDNN、SDANN、RMSSD及PNN50 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時域變化分析
2.2 兩組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頻域變化分析 入組時兩組間VLF、LF 及HF 比較,差異未見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完成2 周治療后,兩組VLF、LF 及HF 均明顯升高,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率變異性頻域變化分析(Hz)
3.1 心率變異率對冠心病的影響分析 心率變異性屬無創(chuàng)性指標,其可有效的反應出自主神經對心臟和血管調節(jié)情況。目前臨床觀察顯示,冠心病患者因心肌長期處于缺血缺氧狀態(tài),使得心肌調節(jié)神經發(fā)生顯著的異常,無法及時的反應出心率增快或減慢的變化情況,從未導致心率變異性出現顯著的降低[5-6]。因此通過分析動態(tài)心電圖中心率變異的時域及頻域,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估計均具有著顯著的診斷及預測價值。而目前等通過觀察患者的臨床資料發(fā)現,冠心病患者出現低心率變異性可使得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升高,預后相對較差,因此有效的改善低心率變異性冠心病患者的低心率變異性,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7-8]。
3.2 心率變異性的中醫(yī)學研究分析 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并未對“心率變異性異常”作為單獨論述,但可根據此類疾病的臨床癥狀,將其歸為“心悸”等疾病的范疇,并根據“心悸”進行辨證論治。馬濤等通過觀察88 例不穩(wěn)定心絞痛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結果發(fā)現,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將銀丹心腦通軟膠囊應用于其中,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心率變異性,降低心血管事件發(fā)生[9]。胡鵬飛等通過觀察82 例合并心率變異性異常的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治療資料,結果顯示中成藥穩(wěn)心顆??娠@著的改善患者患者的心率變異性[10]。同時,李兆鑫等在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過程中,將中醫(yī)針灸應用于其中,結果發(fā)現,在應用了針灸治療后,不僅患者的心律失常可達到顯著的改善,同時患者的心率變異性也可達到顯著的改善[11]。通過近年來的大量臨床研究可見,中醫(yī)藥療法在心率變異性異常的治療中有較為理想的效果,因此我院近年來在低心率變異性冠心病患者的臨床工作中,將中藥吳茱萸穴位貼敷應用于其中。
3.3 吳茱萸藥用價值分析 吳茱萸主要的藥用化學成分包括吳茱萸堿(evodiamine)、吳茱萸次堿(rutaecarpine)、羥基吳茱萸堿(hydroxy-evodiamine)、 檸檬內酯(limonin)、辛弗林(synephrine)、吳茱萸烯(evodente)等,其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歸于肝、脾、胃、腎經。根據中醫(yī)典籍的記載,吳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之功效。能夠用于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痛經,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現階段,吳茱萸的藥用價值得到充分挖掘,在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疾病的中藥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其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有相關研究表明:吳茱萸醇-水提取物0.03~0.24g/kg 給麻醉貓靜注產生依賴性升壓效應和提高膈膜的收縮力, 但四乙胺不能拮抗。給清醒大鼠腹腔注射亦引起升壓,兩側腎切除、酚妥拉明或心得安都顯著降低其升壓作用。實驗表明: 吳茱萸煎劑、沖劑和蒸餾液, 靜注和灌胃均有顯著降壓作用, 且有劑量依賴性, 降壓持續(xù)時間較長,一般長達3 小時以上,降壓時不明顯影響心率, 但肌肉注射則降壓作用甚弱, 對實驗性腎性高血壓犬及正常兔亦有降壓作用。甘草煎劑可使吳茱萸的降壓作用喪失。吳茱萸對神經節(jié)無阻斷作用, 但能對抗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腦垂體后葉素引起的升壓反應。也有報告認為, 吳茱萸醇水提物對心血管的作用是通過興奮α-受體和β-受體產生的。
3.4 吳茱萸穴位貼敷法概述 穴位貼敷療法是中醫(yī)傳統(tǒng)的外治之法,以中醫(yī)整體觀念為指導理念,遵循內病外治、傷病下肢的治療原則,將藥物研磨為粉末,加入液體調和成糊狀或稠汁,敷于相應的學位達到治療的目的。穴位貼敷法充分的顯示了傳統(tǒng)中醫(yī)簡便、低廉的特點。隨著大量西藥服用后造成的不良反應和耐藥性,以及放化療后帶給患者殺傷性的傷害,穴位敷貼法以其安全、簡便的特性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吳茱萸性辛熱,具有止痛驅寒、溫和止瀉、疏肝通氣的效果,在外治法中應用甚廣,對因肝陽上亢、陰虛火旺、心脾積熱、緋聞蘊熱引起的疾病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外治法講究藥穴相配,不同的藥物敷治的穴位也各有不同,吳茱萸配太沖穴、涌泉穴、神闕穴可治療高血壓,在治療高血壓的臨床方法中,將吳茱萸研末,每次取0.6~1 兩,用醋調敷兩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 小時后血壓即開始下降,自覺癥狀減輕。輕癥敷1 次,重的敷2~3 次即顯示降壓效果。配內關、心俞可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配天突、定俞、肺俞可治療咳嗽;配涌泉穴、神闕穴可治療口腔潰瘍。另外,對于一些較難治愈的疾病如頑固性高血壓、化療后產生的呃逆及嘔吐、頑固性失眠等,可將其作為輔助治療方法,吳茱萸穴位敷貼法運用了傳統(tǒng)中醫(yī)的外治法,提高患者用藥安全性。有相關研究報道,用吳茱萸治療消化不良,取吳萸粉2.5~3 克,用食醋5~6 毫升調成糊狀,加溫至40℃左右,攤于2 層方紗布上(約0.5 厘米厚),將4 周折起;貼于臍部,用膠布固定,12 小時更換1 次,經治20 例,痊愈18 例,好轉1 例,無效1 例。初步觀察,本法有調節(jié)胃腸功能、溫里去寒、止痛及幫助消化等作用。對胃腸功能紊亂所致的腹瀉效果較好,對細菌感染所致的腹瀉配合應用抗菌素可產生協(xié)同作用。
3.5 吳茱萸穴位貼敷治療低心率變異性冠心病的療效分析
近年來臨床研究顯示[12-16],吳茱萸次堿為吳茱萸中的藥物有效成分,其不僅可通過開啟鈣通道,達到降低患者血壓及松弛患者血管的作用,改善患者冠狀動脈供血的效果;同時也可通過抑制磷酸酶C 活性,而達到抗血小板聚集及抗栓的作用[17-20]。心俞位于膀胱經,對驚悸、心煩、健康、心痛等心臟類疾病有顯著治療效果;內關為本經絡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對因胃、心、心包絡相關疾病以及氣機阻滯、情志失和引起的疾病腑臟疾病有良好治療效果。黎明,張玉霞,劉靜慧等人[21]將100 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0 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倍他樂克進行治療,觀察組在其基礎上進使用吳茱萸穴位敷貼法輔助治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認為在西醫(yī)治療的機床上進行吳茱萸穴位敷貼可以使治療效果疊加,提高治療有效率 。我院近年來在低心率變異性冠心病,以中醫(yī)學理論為基礎,并結合吳茱萸的現代藥理學研究基礎,將中醫(yī)吳茱萸制作成穴貼,并進行臨床應用,結果顯示:雖然入組時兩組SDNN、SDANN、RMSSD、PNN50、VLF、LF 及HF比較未見統(tǒng)計學差異,而在完成2 周治療后,兩組SDNN、SDANN、RMSSD、PNN50、VLF、LF 及HF 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吳茱萸穴位貼敷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率變異性。而本研究中,吳茱萸是以穴貼為治療媒介,以中醫(yī)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辨證論治及分經論治為治療原則,首先選取雙側神門、內關、心俞為主穴,并結合患者的辨證分型,將不同的穴位進行貼敷治療,不僅可通過經絡刺激,達到活血化瘀、行氣導滯的作用,同時也可以促進藥物通過經絡達到心臟。因此可達到更為有效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吳茱萸穴位貼敷可顯著的改善低心率變異性冠心病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因此在對于存在低心率變異性的冠心病患者,可將吳茱萸穴位貼敷進行推廣應用。但是因本研究病例選取中未將高心率變異性的冠心病患者納入,故尚無法對吳茱萸穴位貼敷對于高心率變異性冠心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尚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