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蕙利
在極需一絲冰涼來舒緩灼熱的夏日,各色冷飲又開始受到青睞,酸梅湯便是其中較為得寵的一例。大熱天外出歸來,喝上一碗,那種酸酸甜甜、齒頰生涼、沁人心脾的快感,將人百無聊賴的味蕾全部撩動了起來。
對于我來說,一個缺少了酸梅湯的夏天,顯然是不完整的。記得小時候每至暑假,外婆就會用一種叫酸梅晶的粉劑,沖成酸梅湯給我喝。由于當(dāng)時家里沒有冰箱,還需拎著熱水瓶到冷飲店去購冰水。回家后,拿一只大搪瓷杯,舀兩勺酸梅晶,加點白糖,用冰水一沖,再撒上些隔年曬干儲存好的桂花,就成了冰鎮(zhèn)桂花酸梅湯。
盡管這種方式?jīng)_泡成的酸梅湯,因缺少了熬制的環(huán)節(jié),只有很單薄的酸甜,很少有綿細的回味,但仍能讓幼時的我,“咕咚咕咚”喝下后,砸吧著舌根的同時,將燥熱一掃而空。
喝上真正的酸梅湯,還是在讀小學(xué)的時候。當(dāng)年的學(xué)校旁有一家售酸梅湯的小店,店主是個老伯。那時每每考得好成績,手頭有了家里獎勵的零花錢,便跑去他店里買酸梅湯喝。
老伯從包了棉胎的保溫桶里,倒出釅釅的一大杯酸梅湯來,單用手捧著已感清涼。冰冰爽爽地下肚,酸甜可口、幽香四溢之余,一股沁人心脾的冰爽頓時擴散到全身。那一瞬間,縱是站在曬得熱辣辣的街上,仍然頗感清新。
說起酸梅湯的歷史,可謂悠久。早在《禮記》里便有“漿水酶濫”的說法,鄭玄注釋道,酶是一種梅漿,來自烏梅,這可能是用烏梅做飲料的最早記載。到了清代,宮廷御茶坊為了緩解王公貴族大量食肉時的油膩,研制出了風(fēng)靡清宮的酸梅湯,后流傳到民間。
直到今日,一些上了歲數(shù)的老人,只要一談及酸梅湯,就會提到北京的老字號“信遠齋”和“九龍齋”。梁實秋在客居寶島數(shù)十年后,仍對信遠齋的酸梅湯念念不忘,他在一篇文章里寫道:“他(信遠齋)的酸梅湯的成功秘訣,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濃而釅。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里如品純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p>
地道的酸梅湯,從原料開始,就透露著不一般。生津止渴的烏梅、理氣健脾的陳皮加上消食開胃的山楂,那只是“標(biāo)配”,還可加上薄荷、桂花、生姜、甘草、洛神花等原料,做成諸多口味。
俗話說“萬變不離其宗”,酸梅湯的“宗”全在烏梅上。但這種烏梅,可不是超市包裝食品檔里賣的即食食品,而是青梅經(jīng)果木煙熏炙烤后,變成的烏黝黝的柴熏烏梅,用來煮酸梅湯極好?!侗静菥V目》里有記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p>
作為一種傳承已久的“國飲”,酸梅湯還屬于藥食同源的制品。中醫(yī)認為,酸梅湯有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等功效。較之那些經(jīng)過刻意制造、添加了各種化學(xué)成分的碳酸飲料要健康多了。
如果有人問我,用什么樣的記憶來將夏日的味道收藏最好?答案就是這碗穿越了千百年、有著亙古記憶的酸梅湯了。而我所能想到的美妙夏日,無外乎端一碗酸梅湯坐在陽臺上,一邊吹著夜晚的小風(fēng),一邊用瓷勺輕輕攪動。伴著那清脆悅耳的叮當(dāng)聲,從烏黑汁液里浮上來的,除了酸酸甜甜的清涼之外,更有一份溫婉平和、蘊藉豐厚的中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