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貴祥,李沂韋,孫治宇,任寶平,冷志成,黎大勇
1.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四川 九寨溝 623400;2.普洱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3.西華師范大學,西南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四川 南充 637009;4.四川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5.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生態(tài)與保護生物學院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01
川金絲猴是世界上現存葉猴類中分布最北界的一類物種,它們的社群由50~400 只個體組成。最初的報道表明,川金絲猴群內包含多個類似一雄多雌(One male units)集團的小社會單元,因此有學者很早就猜測川金絲猴的社群也是建立在OMUs基礎之上的一雄多雌制重層社會群體,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未得到確認。最近的研究表明,川金絲猴的社群是由多個OMU 和一個以上的AMU 聚集而成的多水平社會結構,社群由多達10~20 個OMU組成,這些OMU 分別組成數個分隊(Band)[4]。川金絲猴的OMU 內也是嚴格的只有1 只成年雄性存在,有2~8 只成年雌性與它們的后代,但不同的種群OMU 的大小存在變化。雌性川金絲猴的性成熟期早于雄性,雌性約4~5 歲,雄猴到7 歲左右性成熟。川金絲猴全年均有交配行為,但8~10 月為交配季節(jié),孕期6~7 個月左右,多于2~5 月產仔[5]。
川金絲猴主要分布于四川、陜西、甘肅、湖北等地,有學者認為因地理隔離該物種已有亞種分化,分為四川亞種、秦嶺亞種和湖北亞種,總數量約為10 000-15 000 只[1,6]。四川境內的川金絲猴主要分布于岷山山系、邛崍山系和涼山山系,其中岷山山系和邛崍山系分布數量較多[7]。近年來幾乎沒有涼山地區(qū)川金絲猴分布的相關報道。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護區(qū)是1963 年經原四川省人民委員會以“川農字第0191 號文”批準建立的以“川金絲猴為主的野生動物及森林生態(tài)類型的自然保護區(qū)”,是四川省建立最早最大的保護區(qū)之一[6]。2017 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是目前所知的川金絲猴種群最大、密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保護區(qū)[3]。進入21 世紀以來,尚無對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川金絲猴的種群分布和數量狀況的綜合性調查。因此,對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川金絲猴開展綜合性的種群專項調查十分必要,結合調查結果能夠為保護區(qū)內川金絲猴種群及其棲息地的有效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岷山山系北段——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高山峽谷地帶。保護區(qū)介于東經104°01′~104°12′、北緯33°10′~33°22′之間,最高海拔4 453m,最低海拔1 240m,相對高差懸殊3 213m,南北長約18.8km,東西寬約15.5km,總面積16 204.3hm2。其中林地14 457.7hm2,占總面積的89.2%(圖1)。
保護區(qū)年均氣溫12.7℃,1 月平均氣溫1.8℃,7月平均氣溫22.4℃,年平均降水量為551.6~769.2mm,隨海拔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5~10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2%~88%[3]。
保護區(qū)植被主要分為以下4 種類型:(1)常綠闊葉林,位于海拔1 500~2 000m 的山坡下部,是四川山地植被中常見的類型。(2)落葉闊葉林,位于海拔1 800m 以下,主要是闊葉樹被砍伐或間伐所形成的次生群落。(3)針闊葉混交林,位于海拔2 000~2 700m,以針葉樹種鐵杉和樺木多種能形成一定優(yōu)勢的闊葉樹種共同組成。(4)高山針葉林,位于海拔2 800~3 800 m 之間,是保護區(qū)植被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有松科的松屬鐵杉屬落葉松屬圓柏屬( )等植物[3]。
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數量較多,不同年齡/性別個體特征明顯:(1)成年雄猴:個體較大且強壯,背部毛發(fā)和頸部針毛均較長,面部寬大,嘴角有嘴角瘤;成年雌性:個體較成年雄性小,面部較窄,背毛沒有成年雄性長,頸毛短,乳頭明顯,沒有或嘴角瘤較小。(2)青少年猴:個體較成年個體小,毛色較為暗淡(呈現灰白或黃色),因第二性征不明顯,很難在野外分清雌雄。(3)嬰幼猴:個體較小,出生后毛色呈現灰黑色,逐漸變?yōu)榛野咨?,大多數時間在母親懷抱或左右活動,野外性別不容易區(qū)分[8]。
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種群專項調查主要開展了兩個方面的工作:川金絲猴分布與種群數量調查,主要采用訪問調查結合川金絲猴采用集群地計數法,同時兼顧固定樣線調查法。(1)訪問調查。走訪當地社區(qū)的村民、保護區(qū)工作人員和護林員,詢問白河自然保護區(qū)猴群分布、活動范圍、數量等情況,并做好記錄。結合保護區(qū)多年的巡護記錄,在等高線地圖上對每個猴群的大致分布區(qū)進行標示,作為開展本次野外工作的本底圖。(2)固定樣線調查法??紤]到川金絲猴可能存在的季節(jié)性分群與合群現象。為了準確的弄清保護區(qū)內的川金絲猴種群狀況,集中開展2 次川金絲猴的野外調查。一次安排在金絲猴食物相對豐富的2014 年6 月~7 月;另一次安排在食物匱乏的2014 年11 月~2015 年2月,野外有效調查時間達到65d,實際調查面積約11 000hm2。在兼顧川金絲猴活動規(guī)律的基礎上,設計固定調查樣線12 條,每條樣線約4~5km,樣線累計約長60km。調查過程中,注意觀察樣線兩側川金絲猴的實體、糞便、腳印、食物殘留和其他活動痕跡。發(fā)現情況,用GPS 定位,并填寫川金絲猴棲息地記錄表和調查樣線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記錄調查金絲猴群的數量和種群結構。對于不能識別的川金絲猴毛發(fā)等,用數碼相機照相,并將其帶回,以便做進一步鑒定。猴群調查采用Long 等(1994)在滇金絲猴調查中使用的方法,即:通過猴群活動痕跡(如糞便、食物殘留、折斷的大樹枝)來判斷猴群有無[9]。發(fā)現猴群時,對不同年齡性別組個體進行詳細計數、最后在等高線地形圖上進行標記,為減小偏差,采用總體計數方法中在排除重復計數因素后獲取最小數值的原則進行計數。由于金絲猴的社會結構主要是一雄多雌的社會單元(one-male, multifemale units, OMUs),多個社會單元一起活動形成大群體(Band),如果不能夠直接計數,則接近猴群,通過計數猴群中的成年雄猴來判斷猴群的數量[4]。
調查發(fā)現,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分布著4 個川金絲猴的自然種群。它們主要分布在下坪地、杜家坪、油坊溝、青巖溝、燕子埡溝、童家山群等區(qū)域(圖2)。不同猴群的活動區(qū)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交替現象。其中杜家坪區(qū)域的猴群活動范圍最大,燕子溝區(qū)域猴群的活動范圍最小,下坪地猴群由于經常遭遇人類,比較容易進行跟蹤觀察。四個猴群80%以上的活動區(qū)域都位于保護區(qū)內,種群均能得到較為有效的保護。
保護區(qū)內4 個川金絲猴自然種群,根據其主要活動區(qū)域分別命名為下坪地群、杜家坪群、燕子埡群、童家山群,個體數量分別為330~400 只、470~490只、220~270 只、390~440 只,總數約為1 470~1 600只,占四川省川金絲猴總數的10%(表1)。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種群密度特別大,達到0.1 只/hm2。猴群活動區(qū)域的平均海拔為2 505.7m,活動范圍內主要生境類型包括:高山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和常綠闊葉林。
表1 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的種群數量及主要生境類型
調查發(fā)現,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的川金絲猴群表現出了明顯的季節(jié)性“分離-聚合”現象。食物資源匱乏的冬季,下坪地猴群會分為下坪地、馬家山兩個猴群;杜家坪群分為芝麻溝、油房溝兩個猴群;童家山群分成童家山、二道橋兩個猴群。由于,燕子埡群數量相對較少,暫時未發(fā)現“分離-聚合”行為(圖3)。野外觀察發(fā)現,冬去春來分離的猴群又會聚合在一起形成大群。
季節(jié)性分離的猴群,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活動區(qū)域,猴群各自活動的平均海拔從2 193m 到2 804m不等(表2)。不同猴群活動區(qū)域僅存在極少部分的重疊現象,最大程度的確保了安全渡過食物短缺的嚴寒冬季。
表2 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分群時的分布
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的川金絲猴群在社群結構方面也分為兩個層次。群內最基本的單元為一雄多雌家庭單元(OMU)和全雄單元(AMU)。OMU通常由一只成年公猴、幾只成年母猴和一些亞成體及幼猴組成;AMU 則由一些成年雄性、一些亞成年雄性和少數少年雄性個體組成。多個一雄多雌家庭單元和全雄單元組成一個大的自然種群在一起活動。有時,也能看到一只單獨的大公猴離猴群很遠活動。調查發(fā)現,下坪地川金絲猴群由35~40 個OMU 和一個數量約為60 只的AMU 組成。川金絲猴的OMU 內只有1 只成年雄性存在,川金絲猴OMU 的大小存在變化明顯。調查發(fā)現,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最小的OMU 僅有3 只個體,最大的OMU 個體數量多達17 只。
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種群密度特別大,是川金絲猴的理想分布區(qū)。保護區(qū)自建立以來的一系列措施,促使對區(qū)域的保護力度加大,植被得到一定恢復,棲息地的環(huán)境質量有所提升,非常適合川金絲猴的生存[6]。保護區(qū)內川金絲猴群的重疊家域、分離-聚合行為,降低了社群內部和社群之間的競爭,增加了猴群之間的基因交流,使得保護區(qū)猴群保持了較高的遺傳多樣性,有利于猴群的長期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3,10]。通過對個體外部形態(tài)(體型、毛色等)的仔細觀察初步判定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與秦嶺川金絲猴存有差異[7]。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的成年雄性個體略顯壯大,背部毛發(fā)有明顯彎曲;成年雌性毛色的金黃色沒有那么鮮艷,略顯灰黑色;青少年個體的毛色更顯白色(黎大勇,個人觀察)。這些差異或許正是不同亞種分化的外在表現特征,但至于它們的種群結構、社會行為及不同棲息環(huán)境的應答機制等方面差異尚需做進一步的對比研究[7]。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活動的主要海拔帶多為針闊混交林分布,這種生境類型在保護區(qū)內占有較大的面積,這也是白河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種群密度大的一個重要原因[3,10,11]。
“分離-聚合”行為是葉猴類較為普遍的一種現象[13,14]?!胺蛛x-聚合”的時間和地點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群居靈長類動物的社群大小受食物資源狀況、氣候條件、地形因素以及人為干擾等影響,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分離-聚合”行為。Ren 等(2012)報道,云南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qū)滇金絲猴群的“分離-聚合”行為明顯受食物資源時空變化的影響[13]。冬季食物資源匱乏時,雖然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的高山針葉林中數量眾多的地衣(長松蘿、短松蘿等)起到了很好的食物彌補作用,但是由于高質量食物的短缺仍然導致了猴群出現分群的行為[3]。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臥龍自然保護區(qū)的川金絲猴貴州梵凈山的黔金絲猴也有類似的“分散-聚合”現象[1,14]。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群內包含多個類似一雄多雌單元(One Male Units,OMUs)的小社會,并形成建立在一雄多雌單元基礎之上的重層社會群體,多個一雄多雌單元和一個全雄單元(All Male Unit,AMU)聚集而成的多層次的社會結構[15]。這些一雄多雌單元分別組成數個分隊(Band),并且分隊之間存在季節(jié)性的分離與聚合行為[13]。
加大對《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辦法》和《自然保護區(qū)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學習力度,特別是對保護區(qū)周邊社區(qū)公民的宣傳,不斷提高社區(qū)公民的保護意識。嚴厲打擊非法進入保護區(qū)進行偷獵活動等犯罪行為,并作為重點專項進行打擊治理。對采藥、放牧等活動進行規(guī)范和管理。
對川金絲猴進行長期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是科學有效保護管理的迫切需要。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川金絲猴的生態(tài)學、行為學、保護生物學等科學研究工作,不斷推進保護區(qū)川金絲猴的保護工作。
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岷江斷裂和雪山——青川斷裂交匯地帶,地震活動頻繁[16]。受地形、地質、水源、氣象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保護區(qū)內泥石流災害時有發(fā)生。為了防治自然災害對動植物生境的破壞,應會同國土資源部門對區(qū)內的隱患點進行排查,會同水利部門對洪澇、泥石流等易發(fā)點進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