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芳
摘要:認知沖突會造成心理的“緊張感”,從而增強大腦活力,激活思維,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完成知識的學習?!督堑某醪秸J識》一課教學,通過“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變一變”“比一比”等活動串聯(lián)學習內(nèi)容,生成認知沖突來驅(qū)動學習。
關(guān)鍵詞:認知沖突學習活動《角的初步認識》
認知沖突是學生已建立的認知結(jié)構(gòu)與當前面臨的學習情境之間暫時的矛盾與沖突,是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與新知識之間存在某種差距而導致的心理失衡。兒童認知心理學表明,這種“認知失衡”會造成心理的“緊張感”,從而增強大腦活力,激活思維,使兒童在思維的碰撞中完成知識的學習。
角是最基本的幾何圖形之一,也是進一步認識其他幾何圖形的重要基礎。二年級學生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但對角的概念的認識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對此,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筆者通過認知沖突來驅(qū)動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概念的正確認識。
一、“摸一摸”中的沖突:什么是角?
師? 老師的“魔法袋”里有三張卡片,只有一張是三角形,你能把它摸出來嗎?
(教師指名學生摸。學生準確摸出三角形。)
師? 你為什么能準確地摸出來?
生? 三角形有三個角。
師? 角?什么是角?請大家拿出自己的三角尺摸一摸,再說一說。
生? 角有一個尖尖的點。
生? 摸上去有點刺,手有點疼。
師? 你能指一指,并在黑板上表示出來嗎?
(學生指出教尺上的角,并點了一個點來表示,見圖1。)
師? (移開教尺,如圖2,指學生點的點)這是一個角嗎?
生? 不是。
生? 角還有兩條邊。
(教師在學生的點上補畫出兩條邊。)
“摸一摸”能讓學生在觸覺上對角產(chǎn)生一些感性認識,加上牛角、桌角等生活經(jīng)驗的干擾,此時學生頭腦中角的概念只有“尖尖的”感覺。將認為的“尖尖的角”在黑板上用一個點標出來時,學生驚愕地發(fā)現(xiàn):這個尖尖的點不是一個角。學生原來的生活經(jīng)驗與呈現(xiàn)在眼前的畫面產(chǎn)生認知沖突,自然產(chǎn)生疑問:那什么才是角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繼續(xù)思考:原來除了畫“尖尖的點”,還需要畫“直直的邊”,才能將角完整地表示出來。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對“什么是角”的認知由模糊走向清晰。
二、“數(shù)一數(shù)”中的沖突:有幾個角?
師? (出示圖3)數(shù)一數(shù),下面這個圖形中有幾個角?
生? 兩個。
生? 三個,還有一個大的角藏在后面。
(教師課件展示:淡去中間一條線,露出藏在后面的大角,如圖4。)
學生從角的特征辨析角的概念,初步建立表征?!皵?shù)一數(shù)”活動中,有學生認為只有兩個角,有學生認為有三個角,產(chǎn)生單個角與復合角的認知沖突,驅(qū)動學習——到底有幾個角?當有學生指出第三個角時,個別學生還持懷疑態(tài)度,直到教師慢慢淡去中間一條線,剩下一個頂點和兩條邊,使第三個角清晰地展現(xiàn)在面前,所有學生的疑慮才完全消除,原有經(jīng)驗被成功改造: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里有三條邊,每兩條邊都能組成一個角,所以有三個角。
三、“變一變”中的沖突:角的大小與邊長有關(guān)嗎?
(學生借助材料袋中的材料每人制作一個活動角。)
師? (拿出一個活動角,剪短其中的一條邊)角的大小有改變嗎?
生? (齊)沒有。
師? (繼續(xù)剪)角的邊變短了,角的大小有改變嗎?
生? (齊)沒有。
師? (延長角的一條邊)角的大小有改變嗎?
生? (齊)沒有。
師? (繼續(xù)延長)角的邊變長了,角的大小有改變嗎?
生? (齊)沒有。
師?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 角的邊變長或變短,角的大小不變。
師? 那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guān),與什么無關(guān)呢?
生? 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guān),與邊的長短無關(guān)。
學生借助“活動角”對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guān)產(chǎn)生初步的感知,此時教師剪短角的一條邊,這與學生頭腦中原有的模糊經(jīng)驗——邊的長度可能對角的大小有影響;邊越長角越大,邊越短角越小——產(chǎn)生沖突。繼而,在繼續(xù)剪和兩次延長的體驗中明確認識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guān)系。
四、“比一比”中的沖突:兩個角誰大誰?。?/p>
師同桌比一比手上的角,誰大誰小。
生? (展示圖5)我和同桌把岔開的剪刀當成角,把剪刀上的小圓點和一邊對齊,發(fā)現(xiàn)我的剪刀岔開得比他的大。
生? (展示圖6)我們把兩個角這樣對起來,發(fā)現(xiàn)它們一樣大。
師? (剪短左邊的角的兩條邊,見圖7)現(xiàn)在還覺得兩個角一樣大嗎?
生? 不一樣了。
生? 我們小組是用直尺測量出兩條邊之間的距離。
師? (連接角的張口端點,如圖8所示)是這個距離嗎?
生? 是的。
(教師同樣剪短圖8中左邊角的兩條邊,制造認知沖突。)
生? (展示圖9)可以先固定一個點,再測量這個間距:量出一條邊5厘米的地方,做標記,再量出另一條邊5厘米的地方,做標記,測量兩個標記之間的距離;同樣在另一個角兩條邊的5厘米處做標記,量出兩個標記之間的距離,最后比較兩個距離的長度。
師? 同學們用了好幾種方法,真厲害!第一種方法是常見的重疊法,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的本質(zhì)相同:直接測量角兩邊張開的“間距”。這樣的方法有弊端,如果兩個角的邊長度不同,就不能比較。不過最后一位同學做了很好的補充:固定相同長度分別做標記,再比較張開的間距,這樣就能準確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了。
學生通過觀察,初步感知到“角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而忽略了角邊的長度是可變的。教師通過剪短其中一個角的兩條邊,制造認知沖突(本來左大右小,剪短后左小右大),并結(jié)合一位學生的方法(固定相同長度),幫助學生掌握比較角的大小的正確方法。
本節(jié)課教學,筆者提前預設、當堂捕捉認知沖突,驅(qū)動學生學習。通過“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變一變”“比一比”等活動,將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豐富的活動體驗為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增添了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當呈現(xiàn)在眼前的新知與自己原有的認知不一致時,學生自然會心生疑問,如“什么是角?”“有幾個角?”“有關(guān)系嗎?”“誰大誰???”等,強烈的興趣和求知的本能驅(qū)動著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了“角的概念”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