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輯
隱現(xiàn)于波濤彼端的“海上仙山”令人神往,吸引著古今游人前來尋訪。煙臺除了有蓬萊之外,還存有另一座“仙山”一廟島群島。
根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曾到蓬萊北望海中仙山,根據(jù)地理位置判斷,他所望到的“仙山”可能是廟島群島。廟島群島由32個大小島嶼南北串連而成,島上山峰林立,礁石密布,景色滿足了人們對于仙境的向往,難怪蘇東坡會大發(fā)贊嘆“真神仙所宅也”
群島上的島嶼,各有各的神奇,大、小竹山島以竹得名;萬鳥島是鳥的王國;小黑山島上繁衍生息著巨毒蝮蛇一萬多條……但其中有一個小島,頗具人文色彩,那就是廟島。
廟島之名的由來,與被譽為“北方第一海神宅院”的媽祖廟息息相關(guān)。這座媽祖廟被當(dāng)?shù)氐臐O民祖祖輩輩敬稱為“海神娘娘廟”,明崇禎以后,也被稱為“顯應(yīng)宮”。
海神娘娘廟初為佛院,僅有茅屋三間。隨著元代海運事業(yè)日漸繁榮,往來的福建漕夫篤信媽祖,于是在島上立媽祖祠以事供養(yǎng)。元六年前后,閩浙船民出資在原地增修屋宇殿堂,改佛院為專門奉祀海神媽祖的道場,建成了北方沿海地區(qū)的第一座媽祖廟。明代,海神娘娘廟香火與聲名日益隆盛,已成為北方沿海地區(qū)的媽祖信仰與媽祖文化的傳播中心,其影響不僅遍布黃渤海沿岸的??谂c內(nèi)河,更遠(yuǎn)播于朝鮮和日本,以至于廟島的古稱——沙門島也被“海神娘娘廟島”所取代。明崇禎時期,海神娘娘廟被立為官廟,得以擴建,崇禎皇帝御賜題有“顯應(yīng)宮”的匾額。清代歷經(jīng)康熙、乾隆、道光的累世增修擴建,廟島上更是形成了以顯應(yīng)宮主體建筑為中心,以龍王廟、玉皇廟等八大廟宇為輔翼的一組古廟群。
顯應(yīng)宮前殿內(nèi)塑有“嘉佐”、“嘉佑”兩尊巨大站班,殿之正中豎一一高約1.5米,重約1噸的雙齒鐵錨,鐵錨上斑斑銹痕,足以見其年代久遠(yuǎn)。大殿是全廟最大的建筑,為硬山式結(jié)構(gòu)。大殿內(nèi),天后神像居中為暖閣內(nèi)龍墩上,暖閣里4尊侍女,暖閣外4尊妃女,殿兩側(cè)有14尊站班。另外,殿內(nèi)還有碑、碣、匾200余塊和歷代船只模型300余件。后宮是全廟最北的建筑,建筑風(fēng)格為具有明代特點的歇山式。宮內(nèi)正位神臺有銅鑄鍍金天后圣母像及2米高的九華青銅穿衣鏡,后宮的東屋為天后圣母的寢室,寢室里除床帳、被枕等陳設(shè)外,還存放著圣母的各種衣物等。
媽祖文化傳承千年,有“南有湄洲,北有長島”之說,山東長島顯應(yīng)宮與福建湄州島媽祖廟并稱媽祖“南北祖庭”,廟島顯應(yīng)宮更是享有“天妃北庭”“北海神鄉(xiāng)”之譽。
廟島沿海一帶,是闖海人所崇拜和向往的地方,不僅因為這里是“仙家”棲息之地,鳥語花香,悠悠海水碧波蕩漾,更因為媽祖文化名聲在外,縷縷“仙氣”令人心神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