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嵐
近日,一則新聞引發(fā)熱議:上海一位爸爸因為孩子不寫作業(yè),氣得在凌晨把孩子丟到火車站“罰娃討飯”。這樣的行為當然需要譴責,但這位爸爸的憤怒情緒卻得到了許多網友的理解和共鳴,這也反映了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面對孩子的“無法無天”時,普遍存在“有心無力”的狀況,這是家庭德育“失能”的表現之一。
為什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普遍存在“有心無力”的感覺呢?也許出于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父母的權威正趨于弱化。過去父母是絕對的權威,當孩子們犯錯的時候,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嚴厲的懲罰是必須且必要的。但如今,家庭教育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親子之間更強調民主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隨著后喻時代的來臨,父母不再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這些都導致了父母的權威趨于弱化,而權威是當孩子犯錯時愿意接受“教育”的必要前提。
其次,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能力的發(fā)展并不同步,其本質是缺乏“愛”的實踐能力。幾十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兒童在家庭、社會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生存處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家庭在情感上對兒童的珍視值得肯定,但也出現了許多唯“兒童”而無“教育”的極端情況:只給予不要求,只說教無規(guī)矩,只贊賞無懲戒,等等。父母教育能力的不平衡發(fā)展,可能會導致以“愛”為名的傷害。
那么,當孩子“無法無天”的時候,父母應該怎么辦呢?基于前面的分析,可以嘗試從以下兩條路徑改善家庭德育的“失能”問題。
首先,父母應當找回自己的德育權威,為自己的德育責任賦能。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現代教育倫理中“權威”的內涵,權威不是洪水猛獸,只有當權威喪失了對兒童的主體性關照,而淪為絕對的“威權”時,才是我們應該杜絕的。另外,民主型的親子互動關系并不意味著父母德育責任的轉讓或退場,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父母在孩子調皮時,基于“愛”的批評指正對兒童的成長而言至關重要。
其次,在“愛”的實踐上,父母需要找到正確且有效的表達方式,批評需有方,懲戒需有理。教育“熊孩子”,可以嘗試三步走。第一步,放下情緒先歸因。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只看到孩子犯錯的行為,還要對行為進行合理歸因。第二步,懲戒需有度。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教育可以有多種表達方式,要綜合考慮孩子的性格、年齡、性別、犯錯的場合等因素。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懲戒都只能是“愛”的表達,而非“愛”的剝奪,底線教育只有在有“適”有“度”的表達中才能得以真正實現。第三步,未雨綢繆立規(guī)矩。懲戒的直接目的在于行為矯正,間接目的在于強化底線意識,根本目的在于教育目標的達成。這些都必須要建立在雙方理解的基礎之上,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確立規(guī)則,讓孩子明白懲罰是規(guī)則被打破的結果。
簡而言之,家庭德育失“能”既需要觀念上的賦能,也需要父母認識到自己的德育責任,相信自己的德育能力;同時也需要父母實踐上的賦能,在教育的過程中有更多的耐心,在方式方法上有更多的智慧。
(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