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chuàng)新思維一般指具有新穎性、獨特性的有價值的思維,它是在不斷“發(fā)散—集中—發(fā)散—集中”的過程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點,更是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從“激發(fā)興趣,引燃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訓練思維,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的生成”“捕捉靈感,催化創(chuàng)新思維的迸發(fā)”三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關鍵詞:化學教學;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14-0034-02
引 言
創(chuàng)新思維一般是指具有新穎性、獨特性的有價值的思維[1]。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點,更是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要求。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更符合社會的要求,這有利于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
一、激發(fā)興趣,引燃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從某種意義上說,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一種重要且有效的動力。興趣能激勵學生對問題樂于研究、樂于思考、樂于探索,并讓學生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物理學家玻恩在回憶中指出,樂趣是人們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的主要動機,這種樂趣就在于洞察自然界的奧秘、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秘訣[2]。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是他們在生活、學習等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比如,化學世界的絢麗多彩與千姿百態(tài)、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化學知識應用的普遍性、化學實驗的實驗性與極強的趣味性、教師教學智慧的靈活使用等,都能激發(fā)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和熱情,從而使他們燃起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二、訓練思維,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的生成
集中思維是指把各種已有信息朝同一方向聚合起來得出正確答案的思維過程。發(fā)散思維是指朝各種不同方向探索多個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在不斷“發(fā)散—集中—發(fā)散—集中”的過程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對于創(chuàng)新思維來說,集中思維與發(fā)散思維相輔相成,但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更為重要。
1.因勢利導,訓練集中思維
有些題目考查的知識點看似不同,卻有著相似的解題原理或方法。我們可以將其進行歸納、總結成一類,以達到解一題而通一類的效果。例如,學習氯氣知識后,有這樣一道例題:溴化碘的化學性質類似于氯氣單質,它與水的反應為:IBr+H2O=HBr+HIO。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1)IBr是離子化合物;(2)IBr通常做氧化劑;(3)它與NaOH反應生成NaI、NaBrO和H2O;(4)該反應中,IBr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學生一看到IBr就感到茫然無措,這時,筆者啟發(fā)學生抓住題干信息,聯(lián)系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去分析、歸納、總結,學生便能夠得出正確答案。又如,近年來常見的信息遷移題,要求學生運用集中思維,對化學知識進行延伸或拓展,迅速進入新情境、新知識,以取得觸類旁通的效果。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掌握了一定的思維方法,逐漸形成集中思維的能力。
2.舉一反三,訓練發(fā)散思維
教學中,許多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及技巧、技能的掌握和應用,都離不開例題的選擇與分析這一基本過程。為拓展思路、增加思維機遇,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教學中筆者十分重視通過典型例題的講解,結合比較、分析、概括、綜合、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來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1)一題多問,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筆者認為:化學習題教學中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問題進行多向發(fā)問,可以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特別是對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復習二氧化氮的性質時,筆者準備了一道例題:下列能用于區(qū)別二氧化氮和溴蒸氣的是( ? )。A.AgNO3 溶液;B.藍色石蕊試紙;C.KOH溶液;D.淀粉碘化鉀試紙。一開始,多數(shù)學生選擇了D,這是因為他們忽略了二氧化氮也有氧化性。經引導,學生明白這兩種物質都是紅棕色,都是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它們溶于水后都呈酸性,都能與堿反應,且都有氧化性;而溴與水反應會生成溴離子,溴離子與AgNO3 溶液中的銀離子反應會生成淡黃色沉淀,所以可用AgNO3 溶液來區(qū)別。緊接著,筆者讓學生繼續(xù)思考是否有其他可行方法。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一下說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第一,分別注入少量水,振蕩,氣體、溶液均呈無色的是二氧化氮;有少量紅棕色氣體、溶液顯橙色的是溴蒸氣。第二,分別注入少量汽油,振蕩,溶液變成橙色的是溴蒸氣;氣體不溶解的是二氧化氮。第三,分別插入蘸有濃氨水的玻棒,能產生白煙的是二氧化氮;無白煙的是溴蒸氣。
(2)一題多變,訓練思維的變通性
在典例分析與練習中,筆者經常指導學生進行變式訓練,引導他們全面、準確地理解并掌握知識,提高他們在新情境中的變通能力,從而順利地完成知識的靈活遷移。例如,在講到烴的有關計算時,筆者列舉了一道選擇題:以下各組混合烴,無論它們以何種比例混合,只要總質量一定,它們完全燃燒后生成的CO2的量為一常數(shù)的是( ? )。A.乙烯與甲烷;B.乙烯與乙烷;C.乙烯與環(huán)丙烷;D.乙炔與苯。筆者首先讓學生抓住題目中“產生的CO2 的量為一常數(shù)”這一條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共同得出:只要混合物中各物質的含碳量相同就能滿足題目要求的這一結論。然后,筆者讓學生自己更改題目,要求只改動題目中的一個條件。經過思考、討論,有的學生將“總質量一定”改為“總物質的量一定”;有的學生將“CO2”改為“H2O”; 有的學生將“產生的CO2 的量”改為“消耗O2的量”……
(3)一點多挖,訓練思維的發(fā)散性
教學中,學生時常會對某一個知識點(重點、難點或疑點)感到難以理解、把握不透。這時,筆者抓住這個“點”,以這個點為中心進行挖掘,有計劃、有步驟地設置一層層的問題,讓他們去討論、爭論。例如,在講解“噴泉實驗”時,為使學生掌握該實驗的本質,筆者循序漸進地設置了一些問題。第一,書本上NH3的噴泉實驗裝置是如何引發(fā)噴泉的?這一問題考查的是課堂上講過的知識,學生很快便答出來了。第二,剛才的裝置,如不用滴管,也能產生一樣的效果嗎? 如果可以的話,又是怎么產生的?經思考、討論,有學生回答:用冰捂住燒瓶外壁。筆者隨即肯定了這位學生。這時,有學生馬上站起來說:“把燒瓶放入冰箱中?!痹捯魟偮?,又有學生說:“剛才兩位同學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都是降低燒瓶中氣體壓強的方法?!苯酉聛恚P者繼續(xù)引導學生尋找其他方法。學生的思維活動又進入高潮。有學生想出了第三種方法 :增大燒杯水面上的氣壓,把水壓入燒瓶。掌聲過后,筆者又問是否還有新方法。這時,教室里沒有任何聲音,看來學生已找不到新的方法了。于是筆者繼續(xù)提問:形成噴泉必須滿足怎樣的條件?(容器的內、外必須產生一個較大的壓強差)此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剛才大家想出的方法是降低燒瓶中氣體的壓強,那么能否換個角度想一想,是否可以增大燒瓶內氣體的壓強?!边@時,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起來,一下子說出了許多將燒瓶升溫的方法。筆者進一步追問:“除了 NH3,還有哪些氣體也能進行噴泉實驗?隨著氣體的改變,燒杯中的液體將如何變動?”
這樣的教學既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又能深化開拓學生思路,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
三、捕捉靈感,催化創(chuàng)新思維的迸發(fā)
靈感是創(chuàng)造的誘因,也是創(chuàng)新的關鍵。課堂上,學生經常會出現(xiàn)靈感,一句輕聲的插話、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疑惑的皺眉、一個期待的眼神等都會使學生閃現(xiàn)出靈感。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地捕捉學生的靈感,鼓勵學生積極、大膽地創(chuàng)新。
1.艱巨的勞動——產生靈感的基礎
靈感往往是人們在勤奮思考、艱苦勞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戰(zhàn)爭與和平》經歷了艱巨的腦力勞動,他“思考了上百萬種可能的結合,以便從中選取百分之一”;化學課本中提到的“侯氏制堿法”,雖只有短短5個字,卻蘊含了一位科學家數(shù)十年的艱辛;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不知歷經了多少次失敗,才從青蒿中成功提取青蒿素……
2.強烈的愿望——產生靈感的前提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研究苯分子結構時,“一夢成功”的例子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對知識強烈渴求的決心與愿望,沒有長時間的苦苦思索,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和矢志不渝的探索、研究、分析、推理,那么“蛇形環(huán)”不會在他的夢幻中跳動,“一夢成功”也只能是天方夜譚。
3.積極的思索——產生靈感的關鍵
創(chuàng)新思維是積極和勤奮思考的厚積薄發(fā)的境界。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細心觀察,豐富學生的想象;精心設疑,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科學訓練,鍛煉學生的思維;多元評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風趣幽默,吸引學生注意。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對問題積極進行思考,才有可能使學生透徹理解原本百思不解的問題。
4.定式的突破——產生靈感的捷徑
思維定式是一把雙刃劍,它有利于常規(guī)思考,但不利于創(chuàng)新思考。教學中,學生如果受到思維定式的干擾,可以中斷解決問題的嘗試,進行批判思維、反省思維,改變觀點與看法;或者把問題擱置一段時間,先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幾天或幾周后,可能會遺忘舊的思路而產生新的思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解決思路及原因,如果不能讓學生有所突破,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進一步引導,直至突破定式。
結 語
創(chuàng)新思維人皆有之,人與人在此方面的差異只是在程度上略有高低,但這可以通過培養(yǎng)得到開發(fā)和提高。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特別注意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運用靈活、適宜的教學方法,善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及時鼓勵有創(chuàng)新表現(xiàn)的學生,充分挖掘學生創(chuàng)新的潛能,才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提高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黃凌云.論中專物理教學中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J].黑河學刊,2010(06):121-122.
厚宇德.哥廷根物理學派及其成功要素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27(11):98-104.
作者簡介:沈利妹(1967.5—),女,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