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娣琴
(甘肅畜牧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武威733006)
豬瘟是由黃病毒科豬瘟病毒屬的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和致死性,是危害養(yǎng)豬業(yè)最為嚴重的傳染病之一,且在臨床上經(jīng)常與其他病毒病或細菌病混合感染,加大了臨床診斷和防控措施的難度[1]。筆者在豬傳染病臨床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發(fā)現(xiàn)近年來當?shù)匕l(fā)生豬瘟病毒和豬肺炎支原體混合感染的病例有所增加,據(jù)此將病例的診斷和防控措施報告如下。
2019年6 月某豬場 40 日齡的仔豬陸續(xù)發(fā)病,共死亡20 頭,發(fā)病率高達50%。病豬表現(xiàn)體溫升高,病程為5~7 天,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喜飲,耳、腹下、四肢、背部等皮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點。后期部位病豬消瘦、咳嗽和氣喘,并伴有腹瀉,行走搖擺不定,站立不穩(wěn),最后衰竭死亡,死亡率在30%以上。
對病死豬進行尸體剖檢,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病例脾臟邊緣具有出血性梗死灶(見圖1),腎臟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見圖2),縱切面見腎乳頭出血,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見圖3),切面呈大理石樣花紋。盲腸黏膜、回盲瓣口黏膜形成中央凹陷的褐色或黑色潰瘍灶(見圖4、5)。部分病例可見肺臟出血和“肉樣變”(見圖6)。
根據(jù)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初步診斷豬群感染豬瘟病毒和豬肺炎支原體,進一步采集病料做實驗室確診。
3.1 豬肺炎支原體的分離鑒定
無菌采集病豬的肺臟或氣管分泌物,病料研磨除菌后接種于含豬血清的培養(yǎng)基中,在5%CO2培養(yǎng)箱中37℃培養(yǎng)9d 后,可見邊緣整齊、表面粗糙的針尖大露滴狀菌落。
3.2 豬瘟ELISA 判定
隨機采集本豬場100 頭份豬血液分離血清,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豬瘟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結果表明豬血清中含有抗豬瘟病毒的特異性抗體,感染率高達60%。
豬瘟病毒和豬肺炎支原體混合感染病情復雜,采取如下綜合性防制措施后取得了較好療效。
4.1 消除傳染源 病死豬尸體深埋或高溫銷毀;病豬肌肉注射豬瘟免疫血清(0.1~0.15ml/kg),結合使用支原體敏感藥物如壯觀霉素、卡那霉素或泰樂菌素。癥狀較重的還可投服桔梗、冬花或甘草等止咳平喘的中草藥湯。因康復豬長期攜帶豬肺炎支原體,所以應隔離育肥后屠宰,不能和其它健康豬群混飼,以免疫情擴大。
4.2 切斷傳播途徑 運動場、豬舍、用具及排泄物全部用2%氫氧化鈉噴灑或浸泡消毒,以達到切斷傳播途徑的目的。
4.3 提高豬群抗病力 受威脅的健康豬群除及時與病豬隔離飼養(yǎng)外,應緊急接種豬瘟兔化弱毒苗以刺激機體產(chǎn)生特異性免疫力。飼料或飲水中拌入抗菌藥,預防細菌或支原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