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琪涵
【摘 要】縱觀歷史的長河、朝代的變更,古今中外的大部分詩人、作曲家、思想家等,都被月亮變化莫測的神秘、明亮高潔的氣質、純潔美好的象征而吸引著。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看月亮: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著不同的經歷、思緒,發(fā)出不同的感慨、結論,這些共同匯聚成了月亮之“美”。本文主要以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與德彪西《月光曲》為例,以比較的方式淺析兩部作品如何體現(xiàn)月亮的寧靜之“美”。
【關鍵詞】月光曲;貝多芬;德彪西;對比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061-02
有不少才華橫溢的音樂家為世界音樂寶庫增添了絢麗的光彩,在不同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優(yōu)秀作品甚至成為時代的象征。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與德彪西的《月光曲》都是世界佳作,雖然曲名相近,但是審美感受、時代背景、生活經歷的不同,注定了兩部作品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魅力。
一、從立美主題中做對比
立美主體的心理結構,與特定時代、民族群體審美心理結構有較直接的聯(lián)系[1]。在貝多芬與德彪西所存在的時代,他們的審美意識必然受到所屬時代的社會狀態(tài)、結構、經濟發(fā)展狀況、思想意識、文化潮流的影響。
貝多芬是浪漫主義的音樂創(chuàng)始人,他的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月光奏鳴曲》就是在維也納時期 (1793-1802年)所創(chuàng)作,此時的他了解到法國大革命的狀況,接觸到法國革命時期的音樂,貝多芬受到了法國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等人文主義思想影響,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思想發(fā)生了改變,他大量的重要作品都反映了當時的樂觀主義和強烈的革命激情,他拋開早期奏鳴曲中老舊的古板的規(guī)矩,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內容的深刻性,他崇尚自由、痛恨封建壓迫,這種思想也逐漸滲透在《月光奏鳴曲》中。
德彪西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創(chuàng)始者。十九世紀末正值歐洲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度的大變革時代,浪漫主義藝術在此時已經發(fā)展得相當成熟,同時西方的美術中心在法國,有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受官方學院派的影響,渴望用最美的一瞬間的印象來作畫,隨著油畫《印象——日出》的出現(xiàn),被定義為“印象主義”。這時的藝術家們想在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創(chuàng)作基礎上做出革新,其中包括德彪西,他受特定時代、民族群體審美心理結構的影響,大膽突破傳統(tǒng)音樂的框架,受以莫奈為代表的法國印象主義畫派的影響,同時又得到馬拉梅為代表的象征主義詩歌的啟發(fā)和熏陶,注重描繪瞬間印象,向“印象主義”靠攏,《月光曲》就是很好地抓住瞬間印象通過音樂描繪的例子。
相同的是貝多芬和德彪西的審美意識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受特定時代、民族群體審美心理結構的影響。不同的是他們生活在兩個不同時代的總體審美意識下,對他們的立美主體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從參照點中做對比
1801年貝多芬創(chuàng)作出《月光奏鳴曲》,這首作品是他送給自己傾心的朱莉·圭奇賈迪伯爵夫人的,這段感情以失敗告終。他把自己在愛情中的美好向往以及愛情失敗后的痛苦在音樂中宣泄出來,而并非真正地描繪月光。后來題目“月光”是來源于路德維?!とR爾斯塔,在他覺得第一樂章是描繪費爾伐里斯吉特湖上的月色美景。
德彪西的《月光》選自《貝加莫組曲》中的第三首,在德彪西追求革新自由的風格中,吸收了當時印象主義繪畫派的技巧,并將這種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月光》就是德彪西早期印象主義的最典型的代表作品,通過音樂描繪在寧靜的夜里,月亮掛在高高的月空與群星相伴,微風輕拂樹葉微搖的唯美畫面。
通過對比可看出兩部作品雖然都由“月光”來定名,在內容中也都有對月亮高掛空中之美的描寫,但是真正的參照點[2]是不同的,貝多芬用凄美的月光來代替自己失敗的愛情故事,而德彪西則真正描寫月光夢幻朦朧的美感。
三、對比《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與《月光曲》的個體審美意識
貝多芬作為古典樂派的音樂代表人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大部分作品都與當時社會存在的實際現(xiàn)象有關,因為受專制制度的影響,貝多芬想要在作品中展現(xiàn)自己對革新的向往,所以希望聽眾在他的音樂中聽到他內心的想法。聽貝多芬的音樂就像在讀貝多芬所寫的文章一樣,他把自己的內心變化賦予在文章中,文章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往往都會用不同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技巧體現(xiàn)出來。以《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為例,#c小調單三部曲式結構,整體速度為慢板,第一樂章充滿了痛苦、悲傷的基調,通過前文所述可以通過讀文章的方式來體會貝多芬筆下的月光之美。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由慢速、很弱的三連音為故事的發(fā)展奠定了較為悲慘的感情基調,同時用比較均勻的音樂把“讀者”帶入舒緩安靜的氛圍內,在緩緩升起的明月下,貝多芬與德國伯爵的女兒朱麗葉·圭恰爾迪相愛了,由于此時的貝多芬已經患有耳疾,朱麗葉·圭恰爾迪的出現(xiàn)好似寧靜的月光照進了貝多芬絕望的心中,使他重燃對生活的信心。第二主題中三連音開始轉入了高音區(qū),可以說這是第一樂章的高潮部分,三連音低音區(qū)與高音區(qū)相互交錯表現(xiàn)出貝多芬內心的躁動,他與朱麗葉·圭恰爾迪的美好愛情使貝多芬燃起了對生活的熱愛,此時的月亮正是最為皎潔之時,雖然偶爾有云彩經過,但也擋不住它潔白的光芒。第三樂章中音樂變得舒緩起來,表達了貝多芬淡淡的悲傷,他們的愛情故事以朱麗葉·圭恰爾迪另嫁他人為結局,悲劇故事結束了,月亮也逐漸消失在空中,暗示貝多芬也重新回到了被耳疾折磨的絕望生活中。
《月光》是德彪西于1890年-1905年間所寫的《貝加莫組曲》的第三首,是“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作,用輕薄的筆觸、清淡樸素的音調,描繪出一幅輕紗薄霧、月色朦朧的迷人景色,欣賞德彪西的作品就如同在欣賞一幅繪聲繪色的畫卷?!对鹿狻凡捎脧腿壳浇Y構,第一部分使用了大量的弱音記號,營造了夜色朦朧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云層若隱若現(xiàn)地圍繞在月亮周圍,月光透過輕薄的云層灑在水面上,讓聽眾產生夢幻的感覺。第二部分,大量琶音的使用,摻雜著獨立分解的和弦、泛音,內容開始豐富起來,像一陣微風吹過云霧散開,空中的星星調皮地眨眼睛,讓聽眾清楚地“看見”美輪美奐的星月交織的景色。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主題再現(xiàn),在這一部分里,激動的情緒開始轉變,表現(xiàn)出了一種月亮穿越了云層掛在夜空的最高處,是月亮最明亮、最迷人的時刻,這一部分雖然是主題再現(xiàn),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樂曲的進行,作者開始添加一些臨時變音記號,正是利用不同音色的描繪,給聽眾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音響效果。最后結束在琶音上,就像天空漸漸泛白,柔和的音色給聽眾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兩部作品之所以成為時代佳作,是因為我們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也聽到了兩位作曲家的心聲,更多的是立美意識的認同,兩位不同風格、不同樂派的時代作曲家,通過創(chuàng)造自身價值來豐富音樂之美,是世界音樂史上不可多得的音樂大師。
參考文獻:
[1]修海林.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04,364頁.
[2]修海林.音樂美學通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04,3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