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進,邢曉鳴,孟華兵,蔡根林,王儀春,潘欣葆,唐啟義,祝增榮,4*
(1.湖州市植物保護檢疫站,浙江 湖州 313000; 2.湖州市吳興區(qū)農林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3.浙江大學 農業(yè)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4.浙江大學湖州市現(xiàn)代農業(yè)產學研聯(lián)盟,浙江 杭州 310058)
小麥赤霉病主要是由禾谷鐮孢菌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病害,嚴重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1-2]。近年來,我國年均發(fā)病面積超過533.33萬hm2[3-4],主要發(fā)生于小麥揚花期多雨的江淮流域、西南冬麥區(qū)及東北春麥區(qū)。小麥感染赤霉病后通常表現(xiàn)出根腐、苗枯、莖腐、稈腐和穗腐,除此以外,麥穗和籽粒被病菌侵染后還會產生真菌毒素,嚴重危害人畜安全[5]。然而,由于小麥抗赤霉病資源仍相對匱乏,嚴重制約了抗赤霉病小麥品種的培育[6],尚無良好的其他生物防治措施[5],以多菌靈為主的苯并咪唑類殺菌劑仍是我國預防和應急性治療小麥赤霉病的關鍵措施,也導致小麥赤霉病原菌對多菌靈的抗性逐年上升[7]。
近年來,小麥赤霉病在浙北地區(qū)大發(fā)生頻率較高,該病害的重發(fā)條件往往同連續(xù)陰雨密切相關,需要搶晴天進行化學防治[8],所以防控的時間窗口很窄,人工防治速度慢勢必影響小麥赤霉病的防控效果。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業(yè)人工成本逐年呈上升趨勢。植保無人機施藥效率高,可滿足小麥赤霉病防控效率要求高的需求,但針對無人機是否適合防控小麥赤霉病、無人機相比傳統(tǒng)施藥方式的防控效果是否有差異及使用助劑是否可提高防控效果等相關研究還較少。而且,多年來一直施用多菌靈進行防控,造成小麥赤霉病菌對多菌靈抗性很高[7]。因此,為大田防控小麥赤霉病提供防治備用藥劑、提高赤霉病防控效果,篩選效果較好的藥劑刻不容緩。為探明不同施藥方式和不同助劑在防控小麥赤霉病效果,本試驗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八里店尹家圩村省級糧食功能區(qū)開展相關研究,以期為浙北地區(qū)小麥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參考。
供試小麥品種為揚麥20。
供試農藥。按667 m2劑量,40%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30 mL (青島海利爾農資有限公司),400 g·L-1戊唑·咪鮮胺水乳劑25 mL(安道麥馬克西姆有限公司),15%丙唑·戊唑醇懸浮劑90 mL (貴州道元生物技術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 mL (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500 g·L-1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 mL (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以清水為對照。
供試助劑。懷農特(WETCIT,有效成分為d-檸檬烯5%可溶液劑,浙江金泰公司),滿牛(Very Cow,主要成分為混合冷榨橙油,Louis Dreyfus Commodities Agroindustrial.S.A生產,青島日晟源作物營養(yǎng)有限公司提供),以不添加助劑為對照。
試驗使用的植保飛防噴藥器械是大疆T16型植保無人機,擔架式噴霧器為富士特FST-1000-1高壓動力推車式噴霧器,人工噴霧器是工農-16型背負手壓噴霧器。
4月15日當小麥處于揚花期時用藥1次。667 m2用水量,人工噴霧和擔架式噴霧器是30 L,飛防是10 L,均勻細噴霧。
本試驗采用正交試驗法L18(6×36)混合水平表來安排試驗,共18個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人工噴霧處理面積在133 m2以上,擔架式噴霧器小區(qū)面積在667 m2以上,植保無人機飛防每處理的面積在6 670 m2以上。
為調查方便,在小麥黃熟前即施藥14 d后(4月29日)進行調查,每處理隨機進行5點取樣。用一個面積為0.33 m×0.33 m正方形鐵絲框隨機套取0.11 m2的小麥,調查小麥總穗數(shù)、赤霉病的發(fā)病情況并分級,按小麥病穗率和病情指數(shù)計算防效。
小麥赤霉病以小麥穗部發(fā)病情況劃分病情嚴重度,共分5級[9]。0級:無??;1級:麥穗1/4以下小穗有紅色霉層;2級:麥穗1/4~1/2小穗有紅色霉層;3級:麥穗1/2~3/4小穗有紅色霉層;4級:麥穗3/4以上小穗有紅色霉層。
采用DPS進行正交設計及其相應的方差分析,采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10]。
由表1可知,農藥、助劑和噴藥方式正交設計組合下,使用無人機飛防的病穗率和病指最低。其中,戊唑·咪鮮胺和甲基硫菌靈添加助劑懷農特并使用無人機飛防的防效最好,其次為添加助劑滿牛并使用無人機飛防的丙唑·戊唑醇和氰烯菌酯。
表1 農藥、助劑和噴藥方式正交設計組合下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數(shù)
由表2可知,對不同助劑作用下的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表明,與不添加助劑相比,分別單獨添加助劑懷農特和滿牛后各處理的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均顯著降低,表明添加助劑有助于顯著增強各農藥對該小麥赤霉病的控制作用。
表2 不同助劑對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的影響
如表3所示,不同噴藥方式對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病并無顯著差異,但植保無人機施藥方式下的小麥赤霉病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數(shù)最低,人工噴霧的病穗率和病情指數(shù)最高。
表3 不同噴藥方式對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的影響
表4顯示,不同農藥對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的影響差異均不顯著。表明在小麥赤霉病大發(fā)生年,無論施用何種農藥,僅防治1次的效果差異不大。
表4 不同藥劑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的影響
施藥后至小麥收獲期間小麥的生長、灌漿等均無不良反應。
試驗結果表明,相比不添加助劑,各處理在添加助劑后的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均顯著降低,即各農藥在添加助劑后對小麥赤霉病的控制作用顯著增強;植保無人機飛防的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均低于擔架式噴霧和人工背負式噴霧等方式,即飛防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人工方式;在同等條件下,農藥添加助劑并使用無人機的防控組合方式下的小麥赤霉病發(fā)病率和病情指數(shù)最低,即農藥添加助劑使用無人機施藥組合的防控效果最好,這為大面積推廣無人機防控赤霉病提供了支撐。該試驗各處理均是在小麥揚花初期防治1次,由于對照發(fā)病率不高,導致各農藥的效果不明顯,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各農藥的防治效果。試驗表明,在小麥赤霉病大發(fā)生年,無論施用何種農藥,僅防治1次的效果差異不大,因此,防治2次是非常必要的。
小麥赤霉病發(fā)病部位主要在穗部,無人機防控可解決病蟲害防控過程中人工噴藥的效率低下、作業(yè)成本高等弊端,實現(xiàn)施藥精準化和高效化。本試驗結果驗證了無人機適合防控小麥赤霉病的可行性;添加助劑提高藥液霧化效果,可提高植保無人機防控小麥赤霉病的效果。本試驗由于對照區(qū)發(fā)病率不高,且僅在小麥揚花期防控1次,各農藥的防控效果沒有差異。因此,何種殺菌劑更好、劑量更佳等有必要進一步試驗研究。
湖州地區(qū)常年很少有小麥銹病發(fā)生,浙江北部冬小麥種植區(qū)域尚未有小麥條銹病發(fā)生的文獻記載。但在試驗調查中發(fā)現(xiàn),試驗田的小麥出現(xiàn)條銹病,主要發(fā)生在對照、氰烯菌酯和甲基硫菌靈處理的田塊。因此,本研究將小麥條銹病發(fā)生區(qū)域擴大至長江中下游的浙江北部小麥種植區(qū)域。以后在小麥生育期遇氣候合適條件下,有必要堅持開展小麥條銹病的監(jiān)測。如果小麥銹病發(fā)病條件很充分,防控小麥赤霉病時須增加預防小麥條銹病的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