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十年了,充電難的問題一直都存在。不同階段,問題的性質不同,這些問題需要在跨界協(xié)同發(fā)展中解決。
我認為,有四大趨勢影響充電基礎設施發(fā)展。第一個是動力電池和整車的技術進步,第二個是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和結構,第三個是能源補給技術和模式,第四個是新能源汽車的智能網聯(lián)化。
動力電池和整車的技術進步,決定了新能源汽車對基礎設施的依賴程度。一方面,動力電池技術一直在進步,目前能量已經到了180Wh/kg,未來還會有25%~30%的增長空間。另一方面,整車的能效不斷提高,一度電跑五公里和一度電跑八公里是完全不一樣的,整車輕量化對整車能效提升有15%~25%的潛力可挖掘。
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和結構,決定能源補給場景的分布、保有量和結構的預測。隨著動力電池和動力驅動系統(tǒng)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我樂觀預測2023年左右油車和電車的成本接近。如果這樣的條件成立,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應該會指數(shù)級增長,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將接近2000萬輛。
能源補給技術和模式的問題,決定整個充電或者能源補給的效率和對社會資源占用的問題。充電時間長是新能源汽車普遍的痛點之一,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靠技術進步和模式創(chuàng)新。
一是快充。韓國SKI公司提出10年24萬公里,10分鐘滿足100公里需求等。不過快充有一個非常令人擔心的問題,就是對動力電池安全性和壽命的影響,現(xiàn)在的數(shù)據模型都不支持快充技術。
二是換電。第一,因為換電效率和加油差不多,比占用同等資源的充電站的效率要高,服務相同車輛占用的社會資源要少。第二,因為電池可以均衡充電,充電樁可以密切監(jiān)控,對電池的壽命是有保障的。第三,要靠市場,可以分箱換電,除了運營類車輛,大多數(shù)人每天只開三五十公里左右,沒有必要帶那么多電池。換電有一個非常重大的障礙,如果不能解決換電平臺和電池商標準化的問題,換電模式也不能走得太遠。
新能源汽車的智能網聯(lián)化,對充電網絡的智能化水平有非常大的影響。智能網聯(lián)化水平提高,樁+出行服務+AVP深度互聯(lián),可以更好解決用戶找樁難題,提升用戶充電體驗。構建智能化能源局域網,車與能源深度綁定,深度參與能源網絡的變革,同時運營商有深耕能源領域的機會,“充電+”將會是一個更大的生態(tài)圈。
我對當下形勢的幾點看法:一是解決電力接入成本由國家負擔的問題,我們認為解決方案應該把接電的成本,納入到獎補政策中,而且應該給全國補貼。二是充換電場地納入城市規(guī)劃,特別是老舊小區(qū),沒有私樁條件的小區(qū),在周邊要有用地的規(guī)劃。三是居住地和工作地充電的問題,私家車是新能源汽車消費的主體,最便利的是在居住地和工作地布局充電,地方政府應該全力推動,運營商應該積極跟進。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lián)盟秘書長 ? 許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