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飛
(云南省普洱市林業(yè)和草原局,云南 普洱 665000)
紅椿(Toonacliata)屬楝科(Meliaceae)香椿屬(Toona)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又名紅楝子[1]。是我國熱帶亞熱帶珍貴速生用材樹種[2],紅椿的天然分布從印度經緬甸、老撾、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至澳大利亞[3]。國內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和云南等省區(qū)[4]。紅椿以其“中國桃花心木”之稱享譽海內外[5]。由于紅椿經濟價值高,歷代人們的肆意采伐利用、過度開發(fā)和消耗以及自然環(huán)境破壞和天然更新緩慢等原因,導致其數量日益減少,生存范圍狹窄,分布零星,難見片林,屬于瀕危樹種被列入《中國主要栽培珍貴樹種參考名錄》,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瀕危野生植物[6]。本文主要通過對山地雨林樣地中紅椿自然更新能力調查,旨在初步掌握紅椿在此區(qū)域的自然更新狀況。
研究區(qū)太陽河自然保護區(qū)位于云南省南部的北回歸線以南,是北熱帶至南亞熱帶的過渡帶,屬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海撥 1 360~1 467 m。具氣溫高、降水多的特點,年均溫17.7℃,最冷月均溫11.4℃,最熱月均溫21.7℃,極端最高溫超過35℃,絕對最低溫-3.4℃,降水豐富,年均降水量約 1 500 mm,降水多集中在5—10月,約占總降水量的87%,日照時間約 2 200 h,太陽總輻射量 130 000卡/cm2。
在研究區(qū)具有代表性的山地雨林內選擇1株紅椿目標樹,以這株目標樹為中心,以5 m為半徑設置樣地,共設置5個樣地開展樣地調查。調查樣地內喬木樹種品種、數量。
將觀測到的數據輸入到Excel中,統(tǒng)計喬木樹種的品種、數量,確定其科、屬、種及其拉丁名。
5個樣地內的大喬木、小喬木和幼林喬木的分布情況如下:
樣地1:海撥 1 362~1 371 m;溝谷坡位;西南坡向;土壤類型為赤紅壤;落葉層厚度為0.5 cm。樣地中心目標樹樹高23 m,胸徑52 cm,冠幅13 m,枝下高11 m。
樣地1內紅花木犀欖的占比較大,占整個樣地喬木樹種的33.3%,其次是臀果木和滇青崗,占比為25%,四籽柳和紅椿占比均為8.3%(表1)。
樣地2:海撥 1 360~1 363 m;西北坡向,平地坡位;土壤類型為赤紅壤;落葉層厚度0.4 cm。樣地中心目標樹樹高22 m,胸徑36 cm,冠幅11 m,枝下高12 m。
表1 樣地1喬木樹種分布
樣地2內光葉石楠占比較大,為23.1%,其次是木荷和滇青崗,均為15.4%,余下的重陽木、野柿、真合歡、厚皮香、烏藥、黃檀和紅椿占比等均為7.7%(表2)。
表2 樣地2喬木樹種分布
樣地3:海撥 1 451~1 467 m;坡向北向;中上坡位;土壤類型為紅壤;落葉層厚度0.5 cm。樣地中心目標樹樹高17 m,胸徑36 cm,冠幅10 m,枝下高3.5 m。
樣地3內木荷占比最大,為41.4%,其次是網脈山胡椒,占比為20.7%,再次是華南吳萸和白檀,占比均為10.3%,以下依次是崗柃6.9%,南亞泡花樹、紅椿和厚皮香均為3.4%(表3)。
表3 樣地3喬木樹種分布
樣地4:海拔 1 367~1 375 m;西南坡向;溝谷坡位;土壤類型為赤紅壤;落葉層厚度0.5 cm。樣地中心目標樹樹高22 m,胸徑36 cm,冠幅12 m,枝下高15 m。
樣地4內只有4株喬木樹,其中高盆櫻花占比為50%,野桐和紅椿分別占25%(表4)。
表4 樣地4喬木樹種分布
樣地5:海撥 1 376~1 380 m;中下坡位;西南坡向;土壤為紅壤;落葉層厚度0.1 cm。樣地內除選出的一株紅椿目標樹外無其它喬木樹。
樣地5除選出的紅椿目標樹外無其它喬木樹種,只有灌木、草本和藤本。
5個樣地調查結果:紅椿屬于自然更新較困難的樹種。5個樣地內除選定的目標紅椿樹外,無1株自然更新的紅椿幼樹。
選擇一株紅椿作為中心目標樹,以5 m為半徑的樣地內無自然更新幼樹。說明紅椿在此區(qū)域內自然更新較困難。瀕危物種必有自身的生理特點和對環(huán)境條件選擇的適應性,紅椿獨特的生理特點正是環(huán)境選擇的結果。紅椿屬于強陽性樹種,在適合的環(huán)境中生長迅速,樹干通直,材質堅韌,紋理美觀,是中國南方主要的珍貴用材樹種。紅椿在此區(qū)域內自然更新較難,建議采用人工繁殖。針對此區(qū)域內紅椿自然更新難的原因有待于進一步開展相關的調查和研究。
此次調查研究的樣地面積較小,樣地選擇和調查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說明此區(qū)域樣地小面積內的紅椿自然更新情況,此次調查數據只能作為研究區(qū)域內紅椿自然更新的參考,為獲取更為全面完整的數據,有待于進一步開展更大面積、更多樣地重復的調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