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文化與英美國家的文化有所不同,所以在進行英美文學的翻譯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差池。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要將英美文學表面的意思翻譯出來,而且還要結合當時的文化背景,站在當時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作品,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描述出來。因此在進行文化翻譯時必須要基于文化差異進行翻譯。下面本文將介紹中華文化與英美國家文化的不同以及基于文化差異翻譯英美文學的措施。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美文學;翻譯
作者簡介:賈逢春(1981-),河南省鄭州市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8--02
引言: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橋梁,而不同國家的語言卻有所不同,在各國交往中難免會遇到交流障礙,這樣極其不利于各國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尤其在進行英美文學翻譯的過程中,由于翻譯者對英美文化不夠了解,不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進而不能準確把握作者的中心思想,更不能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使英美文學翻譯的質量大打折扣。因此,翻譯者應了解文學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當時寫下文學作品的文化背景,盡自己最大努力將英美文學作品完美的翻譯出來。
一、中華文化與英美國家的文化差異
1.推崇個人至上與團體合作的價值觀的差異
英美國家比較推崇個人至上的觀點,因此在大多數(shù)的英美文學作品中多體現(xiàn)了以個人為中心點的思想,個人利益高于一切。相比之下,我們國家比較推崇團體和合作精神,認為集體利益高于一切。所以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比較突出主角靠一己之力來獲得成功,而中華文化則比較注重主角在各種力量的幫助下獲得成功的故事。此外,在中國人眼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思想一直是中華文化的基本意識形態(tài),而這種更加顧全大局,必要時能夠勇于犧牲自我的精神實質上與英美國家所奉行的自由和平等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即中華文化多體現(xiàn)于群體文化,英美文化多體現(xiàn)于個人文化。
2.非語言習慣的差異
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交際禮儀是很重要的,自己的言談舉止都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而中華文化與英美文化的交際禮儀也略有不同,英美國家在會見客人時喜歡擁抱并親吻對方的手背以及臉頰,在對方講話時要時刻注視對方的眼睛,而在我們國家如果對初次見面的客人如果有這一表現(xiàn),則體現(xiàn)了自己的不端莊,是對對方的不禮貌,我們在面見重要客人時喜歡與人握手。此外,中華文化多具有含蓄、婉轉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在人們表達喜悅情感時,中國人并不會像英美國家人民一樣以激烈的擁抱來表達自身的感情,這一點從中西方文化對待性的態(tài)度也不難看出。
3.思維方式的差異
不同國家的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會有所不同,在我們國家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實踐來證明,任何事情都需要靠自己來實踐,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好壞之分,需要辯證地看待這件事情,而英美國家則比較注重個人的主觀感受,比較注重邏輯思維。其中,包括古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在內的諸多思想觀點均證明了我國在對待問題時的嚴謹態(tài)度,即每一項事物均無好壞之分,均需要人們以十分辯證的態(tài)度來全方面進行分析。
4.風俗習慣的差異
在各國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主體的不同會導致文化風俗的差異。比如,在英美國家,會認為白色是純潔圣潔的象征,所以在結婚時多采用白色的裝飾和服裝,認為紅色代表著鮮血,代表著戰(zhàn)爭,認為是不好的象征。而在我們國家則認為紅色是喜慶的象征,在結婚時多采用紅色的服裝,認為白色是不好的象征,所以多在辦喪事時使用。
在翻譯的過程中,以上中華文化與英美文化的差異我們都應該多加注意,并沒有誰好誰壞之分,每種文化都有其發(fā)展的道理,我們要尊重文化帶來的差異。
二、英美文學作品的思想基礎
英美國家的思想發(fā)展是在古羅馬、古希臘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很多英美作家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會提及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人物,所以在進行英美文學翻譯時,要了解古羅馬、古希臘的歷史,不僅要了解古羅馬、古希臘時期的重要人物還需要了解古羅馬、古希臘時期的要大事件。英美國家大多信奉基督教,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也會經(jīng)常看到對基督教的描述,所以我們在翻譯時要去了解基督教的主要思想。只有在這兩大思想基礎下才能更好地翻譯英美文學作品。一方面,針對基督教思想,《圣經(jīng)》是英美國家人民始終奉行的道德行為準則和法律標準,其中,《圣經(jīng)》內容廣泛,且包含小說、歷史、詩歌等多種體裁,因此在就英美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翻譯者不僅需充分了解《圣經(jīng)》的基本內容,還應對《圣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故事以及其背后的宗教思想有一定理解,例如,針對彌爾頓的《三部曲》,其便是取自《圣經(jīng)》中的故事;另一方面,針對古希臘羅馬文化,包括莎士比亞、哈代、霍桑在內的知名詩人、小說家及戲劇家均借鑒了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內容來進行創(chuàng)作,因此,翻譯者在翻譯英美文學作品時,既不能對作品背后的神話故事有了解偏差,又要充分掌握一些神話用語的基本含義,例如,針對“Shyness is her Achilles heel”,其便與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一個英雄人物有關,因此一般可將其翻譯為“致命弱點是害羞”。
三、如何在文化差異下進行英美文學的翻譯
1.需要理解英美文學作家寫作時的感受
完全的感同身受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們在進行英美文學翻譯時要盡可能的貼近作者所想的、所要表達的。最大程度的還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夠有深切的體會。不一定要停留在英文的表面含義中,要深層的挖掘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More hands produce a stronger flame.從字面上理解是許多人的手造成了旺盛的火焰,這可能讓人不太理解,我們要往更深層的方面去想,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進而可以翻譯成我們國人容易理解的翻譯:眾人拾柴火焰高;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這句話也是一樣,從字面上看就是經(jīng)歷是智慧的母親,再深層想就可以得出:實踐出真知。所以在進行英美文學翻譯時不要停留在表面意思,學會站在英美文學作者的角度去翻譯作品,去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2.將難以理解的地方加以標注
無論是哪一個年代、哪一個國度都有我們不曾了解過的歷史,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事件或人物要加以標注,就好比在我們中學時期學習文言文,課文下面會把和現(xiàn)在理解不同的字或詞標注在下面,便于同學理解。而且讀者由于文化水平具有差異,所以要提前調查閱讀此類書籍的范圍,了解他們的文化水平,選擇適度的翻譯方式,所以在進行英美文學翻譯時可以講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標注在下面,這樣讀者可以根據(jù)注釋和翻譯更好的理解文學作品,更好地體會英美文學作家所要表達的情感。例如:海明威的文學作品《太陽照常升起》描述了一群對生活迷茫的人,在生活中尋找刺激的精神狀態(tài),可能我們難以理解為什么書中的人會這么做,這時,就可以在文章的開篇介紹一下海明威寫作的文化背景是怎么樣的,男主戰(zhàn)爭中遭受意外,導致自己在功能上缺失,然而美國也正在處于資本上升階段,吃玩享樂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出現(xiàn)了消費主義,可能結合當時的大背景更容易讓人理解。
3.把握好翻譯的“度”
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好“度”,雖然上述提到翻譯的過程中不要只理解英美文學作品的表面意思,更要理解文學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但是我們不要忘了,翻譯是對其他文字轉換成自己文字的一種文化交流方式,要盡可能地在保留原作者文字的同時讓讀者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掌握好字面意思和深層含義之間的平衡點,更好的翻譯英美文學作品。對于英美文學翻譯者來說,如何找好表層含義與深層含義的平衡點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只有更好地把握這個平衡點,才能使自己的翻譯作品脫穎而出。此外,在具體翻譯過程中,異化和歸化始終不失為非常有效的翻譯手法,其中,異化和歸化既不是對立的雙面,又能夠在互相補充的過程中使直譯、音譯、注釋等翻譯手段應用的更加有效。例如,針對《德伯家的苔絲》,張谷若先生以讀者為出發(fā)點,在通篇直譯的基礎上借助腳注的方式來解釋了英國人民的風俗習慣,這使得讀者既能夠充分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夠在異化手法的支持下理解英國人民的文化思想,最終便達到了文化翻譯與內容翻譯互相融合的效果。
4.更多的了解英文單詞的英文解釋
從小到大我們就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一種習慣,背英語單詞時一個英文一個中文對應著記憶,然而這種記憶單詞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只是短暫的存在于腦海中,過了一兩天就已經(jīng)忘得干干凈凈。向專門學習英語專業(yè)的同學了解,你就會知道這種記憶方法是非常不正確的。例如:weather這個單詞,在我們印象當中,中文意思為“天氣”, A man arrives in heaven and is being shown around by St. Peter. He sees wonderful accommodations, beautiful gardens, sunny weather, and so on.在這句話翻譯成中文為,“一個人到了天堂,由圣彼得帶著他參觀。他看到了豪華的住宅、美麗的花園、晴朗的天氣等等?!比欢诹硗庖粋€句子當中,“This added-worker effect could support the safety net offered by unemployment insurance or disability insurance to help families weather(v.) bad times.”在這個里面weather就不再是“天氣”的意思,英文解釋中有這么一句話:“towards the side exposed to wind”翻譯成中文意思為:朝向風吹的一面,意思就是逆風而上,形容很艱難,所以在這句話中weather翻譯為困難時期或艱難時刻。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與英美文化具有很大的不同,這不僅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而且還影響了我國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東西方文化需要交流、需要滲透,我們要更好地學習英美國家的文化,這樣我國才能夠更好地翻譯出好作品,每一次的成功翻譯都是一次文化交流,讓我們國家讀者讀到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學習其中優(yōu)秀的寫作方式,從而激發(fā)寫作靈感,讓世界文化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馬軍校.基于文化差異視角下英美文學的翻譯研究[J].中外企業(yè)家,2020(05):253.
[2]馬軍校.基于文化差異視角下英美文學的翻譯研究[J].中外企業(yè)家,2020(05):253.
[3]楊秋雨欣.跨文化視域下英美文學翻譯的難點與有效策略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02):170-171.
[4]劉佳.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翻譯的影響研究[J].智庫時代,2019(47):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