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凝固化是認知語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語言學習者通過重復加工語言輸出,使其在語言使用者心里作為一個整體單位固化下來。本文從語言學習的角度出發(fā),通過闡述語言凝固化的內涵及其相關語言學研究來簡要分析凝固化對母語和二語學習分別有哪些影響。了解語言凝固化的特點有助于促進兒童語言習得以及幫助二語學習者提高學習效果。
【關鍵詞】 凝固化;頻率;單位;語言學習
【中圖分類號】 H3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0)03-0091-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一、語言凝固化及其相關語言學研究
(一)語言凝固化的內涵
“凝固化”這個術語有著悠長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de Saussure, 1916: 122-127)1987年,作為認知語言學開創(chuàng)元勛之一的Langacker將凝固化這個概念引入了語言學研究中。在語言學中,凝固化是指語言使用者大腦中現(xiàn)存的重復使用的語言知識,在語言使用者重復頻繁地使用這些語言知識之后,它們會逐漸固化成一個可以自動產出的完整的語言單位。作為一個理論結構,凝固化是心理表征的虛擬部分,并且與頻率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也可以將凝固化理解為增強各種類型知識的過程,頻繁使用的結構或者知識將會更加固化。例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這句話很明顯在非語言學家的大腦中不是固化的,人們從未遇到這種詞匯形式,而“I don't think so”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是一個程度很深的固化單位。Langacker(2008:16)還描述了凝固化和自動化之間的關系:“自動化,是學習系鞋帶或者背誦字母表中可察的一個過程:通過重復的過程,一個復雜的結構在實現(xiàn)真正自主激發(fā)以及無意識監(jiān)控的程度上可以被完全掌握。在認知語法中,一個結構通過逐步的鞏固,最終固化成為一個整體單位?!币虼耍P于語言凝固化包括兩個關鍵點:1.語言結構的頻繁使用會增加表征的強度;2.相對于那些罕見的語言結構來說,頻繁使用的語言結構凝固化程度更高,更易作為一個完整的單位自主激發(fā)。綜上所述,凝固化的特點包括:頻繁使用、擁有詞塊或單位地位、強烈的表征強度、自動且完整的加工過程、非常流暢的內容及順序構成。
(二)國內外相關的凝固化語言學研究
首先,Langacker(1987)在他的《認知語法基礎》中提出了固化是認知能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Langacker這一理論基礎上,Tomasello(2003)和Goldberg(2006)認為凝固化概念成為語言習得基礎理論的核心部分。盡管母語和二語凝固化的實驗證據(jù)正在穩(wěn)定地增加,這一現(xiàn)象的許多特點仍然留待我們去開發(fā)和探索(Theakston,2004)。Catherine L.Harris(1998)在他的關于凝固化的心理語言學研究中提出,在語言學中,我們使用“凝固化”這個術語,用來指由于重復接觸有意義的刺激而形成的程序化的假設心理加工過程和重復性的學習。作者還提出成語或者習語的一部分可以激發(fā)出其整個部分,例如“great mind think alike”中任何一個詞都可能激發(fā)其部分或者整個部分,“compare apples”可以激發(fā)“oranges”。之后的時間里,Harris一直潛心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凝固化,在2012年,Harris(2012)通過感知辨認、熟悉度以及語料庫中數(shù)據(jù)頻率來測量心理凝固化。文中他指出影響凝固化和心理表征的因素除了語料庫頻率、語義連貫性、語法構成之外,情感共鳴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例如“child abuse”和“caring words”比客觀上使用更頻繁的詞組“rather than”更容易固化。之后Ben Ambridge, Julian M.Pine(2012)也研究了凝固化對兒童與格論元結構過度概括錯誤的影響。Hans-Jorg Schmid(2010)在他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語境頻率會實例化我們認知系統(tǒng)中的凝固化,即將我們認知系統(tǒng)中的正在固化的語言成為真正的實例,即真正固化下來。
二、凝固化對語言學習的影響
(一)凝固化與一語學習
關于兒童的語言習得一直是語言學家們關注的問題,之后很多學者開始把凝固化與兒童的語言習得聯(lián)系在一起,開始探索凝固化會對兒童語言產生什么影響。在三歲到七歲之間的兒童被觀察到會產生動詞論元結構過度概括的錯誤(e.g.,Dont giggle me;Pinker,1989),Anna L. Theakston(2004)研究了凝固化對兒童和成年人語法判斷任務表現(xiàn)的影響,探索凝固化會對限制兒童動詞論元結構過度概括錯誤產生什么影響。
作者通過向五歲、八歲的兒童以及成年人呈現(xiàn)包含高頻動詞和低頻動詞(符合語義類別的)論元結構錯誤的例子,讓被試者判斷這些句子是不是符合語法的。根據(jù)凝固化與輸入的分布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Braine&Brooks,1995),作者推測兒童產生動詞過度概括的錯誤與其輸入的頻率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兒童聽到特殊的動詞使用在特殊的結構中這一輸入越頻繁,他們將動詞應用在一個新結構(沒有被模仿的)輸入中過度概括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時詞的熟悉度也對過度概括錯誤有著重要的影響。實驗通過讓兒童對24個句子(分別是六個包含高頻、低頻動詞論元結構錯誤的句子和符合語法以及不符合語法的句子)進行判斷(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讓兒童進行判斷句子是否合理)。實驗結果顯示五歲和八歲的兒童接受包含低頻動詞的句子比包含高頻動詞句子的可能性更大,大量的兒童將包含低頻動詞句子判斷為符合語法的(提示:所有測試的包含高頻和低頻動詞的句子都是不合語法的)。結果表明兒童更傾向于接受包含低頻動詞的不合語法的句子,在非語法論元結構中,兒童的語法判斷是受到動詞頻率影響的。實驗二是讓成年人對二十四個包含動詞論元結構錯誤的句子進行判斷(分別是十二個包含高頻動詞和十二個低頻動詞的句子)(eg.,Dont laugh/giggle at me)。最后這兩個實驗結果都表明:兒童和成年人對于包含論元結構錯誤的句子的判斷受到動詞頻率的影響;成年人和兒童都更容易接受低頻動詞論元結構錯誤的句子,因此,凝固化對兒童和成年人句子判斷是有影響的。
由此可以總結:兒童首先從他們的認知輸入中習得了高頻率的詞或者結構,然后他們注意到所學詞匯形式及其功能的相似性,這種詞匯形式和功能的重疊性會導致之后兒童學習抽象語言結構時由于認知固化而產生一些錯誤。但是,不斷重復地接觸成人的常規(guī)輸入會增強兒童對于可接受的、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詞匯表征,從而避免錯誤。
(二)凝固化與二語學習
Paula Chesley(2011)在語言學、認知和社會約束對詞匯固化的影響一文中指出,詞匯固化是一種固有的概率現(xiàn)象;作者發(fā)現(xiàn)一些語言學特點如:詞語意義的范圍和外來語言會影響詞匯固化,一些語境因素如頻繁性(frequency)、散布性(dispersion)、和外來語言的文化背景也對詞匯固化有重要影響。作者通過眼動實驗(eye-tracking)、詞匯判斷任務(lexical decision)和自由回憶任務(free recall tasks)、發(fā)現(xiàn)語言學和語境信息對新詞的記憶能力有很大影響,說話者更可能記住在特殊語境中使用的詞以及更可能記住特定的詞型(certain word types)。
隨后Kevin Diependaele,Kristin Lemhofer,Marc Brysbaert(2013)又作了關于詞頻效應對母語和二語詞匯識別的影響的詞匯固化報告。與之前研究有所不同的是,這篇論文選取的被試是英語單語者和三種雙語者(荷蘭語-英語、法語-英語和德語-英語)。作者在文中也指出,詞匯記憶表征在二語中比母語中更弱,因為二語加工需要更多的精力。通過詞匯識別實驗,作者發(fā)現(xiàn)單詞的加工過程越細致,其固化程度越強,被激發(fā)得也就越快,受到來自相似的詞項干擾就越少,同時也會導致高低頻詞間更小的加工差異,即二語加工中的詞頻效應比母語中更強。
通過以上實證研究可以最終得出二語學習與凝固化相關的結果是:1.越容易被個體說話者回憶起的詞越可能實現(xiàn)很大程度的詞匯固化;2.新詞出現(xiàn)的語境次數(shù)越多,越容易被固化,一個新詞所使用的說話者的人數(shù)與其固化程度有著積極的聯(lián)系;3.一個之前沒見過的詞在成為說話者表達詞匯的一部分時,更可能會成為說話者理解詞匯的一部分(表達詞匯是理解詞匯的子集),說話者的表達詞匯則是言語社區(qū)詞匯固化的先決條件。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如果二語學習者想要實現(xiàn)第二語言的凝固化,要增加這門語言的使用頻率,增加其輸出,使其固化成為大腦中的一個可以被整體激發(fā)并且自動加工的單位,并且二語學習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這樣才可以增加對輸出的關注度,從而加強第二語言的固化地位。
三、凝固化與語言學習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目前,國內對于凝固化的語言學習研究很少,尤其是二語學習的凝固化研究幾乎沒有,還留有很大的探索空間。Alice Blumenthal-Drame(2012) 作了基于使用理論的凝固化研究,他通過不同的實驗來驗證:從格式塔學說(Gestalt psychology)、浮現(xiàn)理論(emergentist philosophy)、心理語言學啟動研究(psycholinguistic priming research)和參數(shù)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分析(parametric fMRI analysis)。作者介紹了凝固化對語言習得、語言發(fā)展史、語言變化以及其他相關理論框架的影響,接著又從基于使用概括的認知現(xiàn)實主義角度,特別關注了符號頻率和凝固化之間的關系;他指出凝固化是一種語言模塊,即作為一個整體儲存在說話者腦中,被說話者激發(fā)的一種自動的程序化的語言模塊。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根據(jù)格式塔學說、浮現(xiàn)理論、心理語言學啟動范式尤其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實驗將凝固化操作化,也就是使凝固化這個概念可以應用于理論操作之中。
四、結語
綜上所述,凝固化是認知語言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通過頻率效應增強語言學習者對于詞匯、語言結構等的固化程度,從而讓其獲得單位地位,輕易地被語言學習者自動完整地激發(fā)出來,節(jié)省語言輸出時間,同時可以讓學習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大或者更復雜的語言單位以及交際內容上,促進學習者的語言溝通能力;在母語和二語學習過程中,如果我們可以合理利用語言固化的特點與影響,注意語言關鍵期,就有可能幫助兒童更精確地習得母語以及使二語學習者更好更快地學習第二語言。同時,未來我們還可以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去整合心理語言和神經語言固化方面的特點,研究凝固化對于二語學習者句法加工的影響,也可以從凝固化角度探究當下網絡熱詞結構,分析構式語法中的凝固化。
【參考文獻】
[1]de Saussure, F.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Paris, France: Payot,1916.
[2]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one)[M]. Stanford, C 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3]Caldwell-Harris, Catherine L. Psycholinguistic studies of entrenchment [J]. In J. Koenig(Ed.), Conceptual Structures, Language and Discourse, 1998(2).
[4]Langacker, R.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5]Tomasello, M. Constructing a language: 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s in langu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7]Anna L. Theakston. The role of entrenchment in childrens and adults performance on grammaticality judgment tasks [J]. Science Development,2004(19):15-34.
[8]Caldwell-Harris, Catherine L., Jonathan Berant, Edelman Shimon. Entrenchment of phrases with 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 familiarity ratings, and corpus frequency statistics[J]. In 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Processing, S.T. Gries and D. Divjak(eds.), 2012(2):165-194.
[9]Ambridge, Ben& Julian M. Pine. The roles of verb semantics, entrenchment, and morphophonology in the retreat from dative argument-structure overgeneralization errors [J]. Language,2012, 88(1):45-81.
[10]Schmid, Hans-Jorg. Does frequency in text instantiate entrenchment in the cognitive system?[J]. In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Cognitive Semantics: Corpus-driven Approaches, Dylan Glynn and Kerstin Fisher(eds.), 2010(10):101-134.
[11]Pinker, S. Learnability and cognition: The acquisition of verb-agrument structure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2]Braine, M., & Brooks, P. Verb argument struc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voiding an overgeneral grammar [J]. In M. Tomasello & W. Merriman(Eds.), Beyond names for things: Young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verbs. Hilladale, NJ: Erlbaum, 1995(1).
[13]Paula Chesley. Linguistic,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traints on lexical entrenchment[J]. Dissertations & Theses: Gradworks, 2011(8):152.
[14]M. Brysbaert,K. Diependaele and K.Lemh?fer. The Word Frequency Effect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Word Recognition: A Lexical Entrenchment Accou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13,66(5):843-863.
收稿日期:2020-01-29
作者簡介:宋丹(1991—),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