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奧地利作曲家申克(Heinrich Schenker,1867-1935)開創(chuàng)的申克分析法是分析西方調性音樂的主要方法之一,這一分析法旨在將音樂抽絲剝繭,并且進行“分級分層”,將潛藏于表層參數之下的關鍵性因素提煉出來。本文以莫扎特的合唱作品Ave verum corpus為研究對象,按照申克分析法中的和聲層級分析理論對該作品進行分析梳理,并將這種層級關系運用到音樂排練過程中。
關鍵詞:申克分析法;調性音樂;莫扎特;合唱
一、申克分析法
申克分析法由出生于加利西亞的奧地利作曲家申克(Heinrich Schenker,1867-1935)開創(chuàng),是19-20世紀之間針對德奧音樂作品產生的一種簡化分析法。[1]這一分析法旨在將音樂抽絲剝繭,并且進行“分級分層”,將潛藏于表層參數之下的關鍵性因素提煉出來。根據申克的觀點,音樂(尤其是德奧調性音樂)可以在和聲上被歸納為主、屬兩個功能,而其它所有的和弦、旋律都可以被解釋成為這兩個功能之間的過渡和裝飾。[2]當音樂理論與表演實踐結合時,不禁令人思考:申克分析法對于音樂表演是否能夠起到輔助性的作用?本文以莫扎特的合唱作品Ave verum corpus為研究對象,按照申克的層級關系對其進行分析梳理,并將這種層級關系運用到了音樂排練過程中。
二、作品背景
莫扎特的Ave verum corpus創(chuàng)作于作曲家人生中的最后一年(1791年),作為一部合唱作品,整部作品只有短短46小節(jié),但由于其自身展現(xiàn)出的極為豐富的張力和內心情感,這部作品成為了上演率極高的合唱作品之一。[3]后人將這部作品編配成多種版本(混聲合唱版、女生合唱版、童聲合唱版,等)廣為傳唱。同時,這部作品也被直接引用于眾多經典影視作品中,可見該作品的受歡迎度和影響力之大。
三、作品分析
如果按照傳統(tǒng)和聲分析方法,我們可以將這部作品的和聲功能標記為細碎的多個羅馬數字:I-I-V56-I-V-I-I-V-V-V/V-VII/VI-VI-V/V…,這樣的說明性方法對于理解作品的和聲并沒有起到太大的幫助。按照申克的觀點來看,“在音級級數中占最基礎地位的就是I和V,這里的I和V指的是在一級和五級上建立的和弦;毋庸置疑,從I到V的和聲動向代表了調性音樂中最基本的和聲進程。其他那些ii、iii、iv、vi級是這個I到V和聲進行的復雜化體現(xiàn),在某些時候對擴大拉伸了音樂的長度,但在這個基礎的和聲骨架之下,這些ii、iii、iv、vi級對I級和V級起到次級的功能(或者說都隸屬于I級和V級這兩個功能的衍生和變化)?!盵4]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去審視Ave verum corpus的第一樂句,可以發(fā)現(xiàn)整個樂句的頭尾都是由D大調I級和弦功能構成,雖然中間出現(xiàn)了ii7和弦以及屬功能和弦,但根據其底音聲部的“鄰音”(小節(jié)4-5)以及女高音和女低音聲部出現(xiàn)的“經過音”進行(3個二分音符),這里的ii7和弦和看似強有力的屬七和弦都屬于“主功能和聲”的裝飾和弦。女高音、女低音聲部中那些四分音符都是在為下一個即將出現(xiàn)的主干音作準備。比如,在第3、4小節(jié)的女高音聲部中,D-F#-A-G#是為了修飾即將到來的G,而這個G本身也只能算是ii7和弦中的一個三音,第4、5小節(jié)中6個四分音符G-B-A-G-G-F#是為了修飾即將到來的主和弦三音F#。將這些紛繁的裝飾性音符去掉后,我們會看到一個精簡的和弦結構:I-ii2-I,前文提到的屬七和弦由于扮演的是一個弱拍裝飾角色,直接就被忽略了。而這個ii2的小七和弦第三轉位,根據申克的理念,也將被作為“中間和弦”,置于次級的位置,因此,這6個小節(jié)可被看作是一個“主功能和聲”或稱為TClass[5]。
到了第7小節(jié),音樂正式進入了申克所提及的屬功能和聲。作為第一樂句的后4小節(jié),和聲中的屬功能占據了重拍,并且在和聲導向上開始強調屬功能的重要性。雖然在第8和第9小節(jié)中主功能還是占據一定的地位,但此時處于強勢地位的終止式屬功能使得4個小節(jié)(小節(jié)7-10)可以被判定為申克分析法中的屬功能和聲層級。更為有趣的是,在隨后的第二樂句(小節(jié)11-18)中,音樂轉入了A大調,也就是D大調的屬調,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出現(xiàn)了重屬、vi級導七和弦等副屬和弦,按照申克的理念,這些副屬和弦都可以被理解為“中間和聲”,是該段作品中屬功能和聲的裝飾。
在整段作品的和聲功能中,最能體現(xiàn)申克的“單一和聲功能擴展”理論的部分要數第三樂句(小節(jié)22-29)。在這個樂句中,除了開頭和結尾均被屬功能和聲限制住之外,整段樂句出現(xiàn)了向F大調和C大調這類遠關系調性離調的狀況。因此,若要用申克的和聲層級概念來理解這個樂句中的和聲,可以將其看作四個主要的和弦:A大三和弦,建立在Bb上的屬二和弦,建立在B上的屬五六和弦,建立在C#上的減七和弦,最后導向至建立在C#上的大六和弦。這其中大量的調外和弦可以被理解為是兩個屬層級功能間的裝飾過渡,并以此體現(xiàn)出了屬功能擴展的現(xiàn)象。而這種擴展的填充材料,則是由申克所說的“中間層級和弦”構成的。
另一方面,如果把這部作品的歌詞、主要和聲功能層級、裝飾性中間和聲層級、以及緊張度擺在一起,會發(fā)現(xiàn)這四個方面的關系所在。按照申克的理論,這部Ave verum corpus的樂句從最簡化的層級上來看,可以分成I-V-V-I-I五個和聲模塊,而從中間性和聲的分布和裝飾功能來看,我們又可以將他們的修飾作用進行分類,通過比對這部作品的歌詞,可以發(fā)現(xiàn)詩句在敘述性的故事描述中體現(xiàn)了一個不平凡的人所經歷的“誕生-歷練-升華”的三個層級。作為一位技藝精湛的作曲家,莫扎特非常熟諳合唱作品中戲劇性場面的塑造手法——將矛盾沖突層級與和聲緊張度層級進行匹配,升華矛盾最為強烈的部分。所以縱觀全曲的主要和聲功能層級走向,不難看出,隨著歌詞內容中的緊張度變化,用來修飾主要層級和聲的“裝飾性中間和聲”在調性選擇上離主調越來越遠。特別是在第三句,也是整首作品的中間高潮處,大量的遠關系離調和弦填充在屬功能的樂句中,造成一種極為不安的聽覺感受,襯托出了歌詞中描述的坎坷艱辛、歷經磨難的人生歷練。此類題材是西方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素材之一,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在同時期其它形式的藝術作品中也層出迭見。[6]
顯然,莫扎特在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并沒有想過任何簡化的分析方法,他完全是追尋著和聲功能的匹配和內心聽覺的感受來選擇筆下的和聲、旋律。曾經有人開過一個玩笑,他認為作曲家是母雞,創(chuàng)作出了鮮美的雞蛋,而表演家則是吃雞蛋的人,那么音樂學家呢?他們既不生產雞蛋,也不吃雞蛋,他們“說”雞蛋。筆者認為這個比喻中還需要加入一句話——音樂學家要通過“說”,告訴表演家如何去“品味”雞蛋。脫離了有邏輯的分析方法,表演者們可能會盲目地演唱或演奏,并非從他們的內心中通過動機擴展的方式繪制作品。申克的分析方法可以讓表演者們通過去偽存真的方式,發(fā)現(xiàn)什么地方是作曲家用盡所有修飾和弦想要著重的音符,哪些和聲音高是“被修飾”關系,哪些地方的音高應當向其它音符去“靠攏”。這里用譜例1舉例,當合唱團糾結于譜例1中第3、第4小節(jié)那些半音、或者上四度下六度的中間層級和聲線條的音準時,建議運用申克的“簡化法則”,把譜例1橢圓圈中的主干和聲提煉出來,確保合唱團員和樂隊在這三個音符上不會有音準的偏差,且在三個音符的傾向關系是正確的之后,再逐步加上那些裝飾性的經過音和鄰音。在譜例1中用箭頭所指的音符都是表演者優(yōu)先要解決且要放在邏輯上重要位置的音符。筆者按照申克的理論進行排練設計后,在處理德奧作品的效率和風格上的確出現(xiàn)了顯著的提升,尤其是樂團與合唱團在音準音色的把控上,都有了明顯的改善。由此證明了,證明了申克分析法在表演領域中可以進行實踐性的運用,為那些對風格處理感到盲目的表演者起到引領作用。
結? 語
自浪漫主義時期以來,申克分析法作為分析西方調性音樂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音樂學術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7]近年來也在中國掀起了研究的熱潮。雖然在“去歐洲中心論”的今天,很多人質疑申克本人所持的“申克分析法是檢驗一切好音樂的唯一標準”這一論調,但這并不影響音樂家及音樂學習者們將申克分析法放入自己的“工具箱”內,在遇到合適分析對象時將其拿出來進行精確的分析。除了本文所述的申克“和聲層級分析理論”之外,申克對于對位、旋律、框架結構、甚至節(jié)奏組合都有著他自己獨到的“看透式”的簡化分析理論,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學習音樂作品時可以借鑒的高效率研究方法,值得諸多音樂表演藝術家們對其進行更深入的學習研究。
參考文獻
[1] 周勤如.音樂深層結構的簡化還原分析——申克分析法評介[J].音樂研究,1987,(02):27-38,83.
[2] Forte, A. & Gilbert, S. E. (1982). Introduction to Schenkerian analysi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3] Burkholder, J. P., Grout, D. J., & Palisca, C. V. (2010).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4] Cadwallader, A. &Gagne, D. (2011). Tonal music: A Schenkerian approach.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5] Cadwallader, A. &Gagne, D. (2011). Tonal music: A Schenkerian approach.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6] 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亞汀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658-679.
[7] 尼古拉斯·庫克.音樂分析指南[M].陳鴻鐸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23-62.
基金項目:
2018年度浙江省社科聯(lián)研究課題《“公平優(yōu)質教育”視野下的音樂認知心理研究——以“戈登音樂學習理論”在微格教室的實踐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N81)
作者簡介:
章藝悅(1985-),女,上海人,博士,浙江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