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鐵道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連云港 210031)
公共藝術教育主要的培養(yǎng)目標就是通過藝術的感知活動發(fā)現并理解藝術的實際本質,特點及客觀規(guī)律,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和藝術修養(yǎng),確立正確的責任感,義務感、道德感,在實際生活當中可以運用所知的藝術理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成為能力優(yōu)秀、人格健全以及情感豐富的全面型人才。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必須明確并牢牢把握其根本目標。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中著重強調,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簡而言之就是必須培養(yǎng)全面型人才。兩者培養(yǎng)目標一致,都是為了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全面型人才[1]。
中共、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就是為滿足現代社會學生的全面素質發(fā)展,要求依托課堂教學為途徑,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f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和目的性,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其他各門課程也要盡職盡責做好本職工作,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各類課程形成增效作用。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的各階段教育已經進入到普及全面發(fā)展的素質教育階段,公共藝術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應當屬于通識教育,學生個體職業(yè)的發(fā)展確實需要專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而通識教育對陶冶高雅情趣、健全人格、完善道德,使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人生觀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2];同時社會的穩(wěn)定和進步也需要通識教育的普及和引導。因而,當下的現實需求以及未來社會的平穩(wěn)和發(fā)展確實需要兩者的有效銜接。
公共藝術教育通過實踐活動潤物無聲的教化作用于學生的審美感知,提高藝術修養(yǎng),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從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3]。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過內化、外化、反饋三個階段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方面達到所期望的結果,內容主要包括三觀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兩者之間看似關系不大,實則具有極強的“通感”。如觀賞中國古代璀璨奪目的名山大川書畫作品,學生通過審美活動在感官上震撼于博大精深的藝術形式之美,心理上油然產生民族自豪感,由視覺生理感官到引起心理情感的整個過程中,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實現“審美-立美-立德-立人”的全過程。所以公共藝術教育必須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駕齊驅,共同發(fā)展。
高職院校的學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經濟不發(fā)達的農村,很多學生也沒有接觸過系統(tǒng)的藝術教育,藝術知識的匱乏導致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能力低下。通過對一些高職學生進行調查后發(fā)現,許多學生錯誤地認為公共藝術教育不屬于主流教育,對自己以后的職業(yè)生涯也沒有太多實際作用,這無疑會影響公共藝術教育在學生教學中的落實。再加之學生進入校園后,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雖然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也使得各種不良的社會思想廣泛傳播,部分學生在沒有自控能力的前提下,整日成迷于網絡世界,瀏覽非法網站,如果法制觀念淡薄,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4]。更甚者社會上的許多不良問題,如矛盾激化、貧富差距、腐敗現象、道德滑坡、全局觀念淡漠等,很容易傳播到校園內,學生的價值取向容易受到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出現錯位。
當前階段很多高職院校的公共藝術教育者多為兼職教師,還有些教育者雖然是藝術教育的專業(yè)人才,但部分教師認為高職院校的學生藝術修養(yǎng)不高,認為學生無法理解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教學課堂中只給學生了解一些粗淺的零散知識,更甚者整節(jié)課播放視頻而不去細致講解,教學態(tài)度不夠端正。能夠將兩者相結合的教育理念開展于教學中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沒有相應的晉級和鼓勵政策,因而導致教師實施教學活動時態(tài)度不夠積極,教學方式方法落后老套,更不會把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銜接, 使之作用于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存在,在加快素質教育向縱深發(fā)展的當今社會,相當程度上制約了兩者相結合的有效發(fā)展。
按照教育部《意見》(簡稱)的文件精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無論是開始提出的“技術型人才”,再到現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還是要求學生獲得某一特定職業(yè)所需的技能和知識。正是在這種培養(yǎng)目標的影響下,高職院校普遍重視針對特定職業(yè)和崗位來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技能,輕視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時大多高校僅將思想政治教育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及思政輔導員的專職工作,在主觀意識上就沒有重視兩者相結合所帶來的實際意義,導致缺乏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統(tǒng)一的政策、法規(guī),組織機構不健全,沒有統(tǒng)籌、監(jiān)督、指導的機構;最后一點就是無法結合自身高職教育的特色,挖掘高職教育的特點,教育教學工作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思維機械,從而影響了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銜接。
“課程思政”下的公共藝術教育改革重視思想引領與人文關懷并重,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交相輝映,將教育教學過程由單純的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轉化為一個感化、熏陶和養(yǎng)成的過程,這就必須根據不同高職學校的不同具體情況,合理運用自身擁有的教育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理論講授和藝術實踐活動,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展覽、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匯報、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專題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接收到“美育”教育的同時,促進學生在思想認識方面的發(fā)展。在堅持學生多方位發(fā)展的同時,還必須完善教育教學評價體系,首先改革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從單一的知識、技能的評價維度,向思想引領、職業(yè)素養(yǎng)、行業(yè)德育、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等多維度延伸。其次還要構建完善的學生自我評價體系,體系中學生既參與教師教學評價,也參與自我思想道德評價。最后還可以建立深度和廣度并存的全方位考核機制,就必須將思想道德考核參與進來。
人才培養(yǎng)、教育發(fā)展、企業(yè)振興都需要一支專業(yè)能力強、政治素養(yǎng)高的專業(yè)化教師隊伍。首先,公共藝術教師要注重思政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通過諸如“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題培訓,熟悉各種思政指導文件,以老帶新,邀請思政專家講座,組織選派教師參與社會思政活動等多種措施,從而讓教師積極發(fā)掘公共藝術教育活動中所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加強教育科學研究,激勵公共藝術課教師進行有關“課程思政”方面的科研,以科研為引領,以課題為載體,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豐富教師的科研理論知識。最后公共藝術課程教師通過與思政教師之間聯合教研活動,相互間協同教學,探索多樣化教學方法,拓寬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思路,挖掘有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教學資源等途徑,發(fā)揮思政課“領舞”作用。
高職院校需要將思政教育觀念融入公共藝術教育中,需要健全“三個”平臺(教育平臺、實踐平臺、學科競賽平臺),建立MOOC課程體系(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科學進行課程規(guī)劃。不僅如此,更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課程形式注重開放性:不僅將公共藝術教育融入其他各科,更應以與時俱進的理念與態(tài)度實施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比如在選修課程《書法賞析》中加入傳統(tǒng)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漢字風云會》《國學小名士》《詩書中華》的賞析與評論[5]。中華輝煌燦爛的文化,源遠流長,延續(xù)不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生活,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和體驗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誠,整個教學活動可以潛移默化地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6]。
二是課程內容注重“本土性”:結合當下我國對于“文化自信”以及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要求,根據本國特有的的文化、歷史和國情,應當考慮開發(fā)公共藝術教育的“本土性”,即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藝術及當地獨特的地方文化藝術納入課程內容中。如在南京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民間藝術賞析章節(jié)中增加南京地區(qū)特色的秦淮燈彩的講解,“落灰燃蕊盛,垂油濕畫峰,天宮倘若見,燈王寧可逢?!蓖瑫r從各種古詩詞中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美感和內涵?!皟?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和‘魂’,它以思想為橋梁,可以產生巨大而又無形的文化整合力量,為社會主義新道德體系的建構提供資源。
總之,大思政視域下高職公共藝術教育就是讓基礎教師回歸教書育人,就是要挖掘、發(fā)揮各公共藝術教育自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讓立德樹人“潤物無聲”,使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