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亞帥 朱惠龍
北朝由于長期被少數(shù)民族政權統(tǒng)治,又戰(zhàn)亂不斷,對漢文化的傳承可想而知。其間雖然經歷了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但整體來看,漢文化的發(fā)展仍然乏善可陳。與此同時,人們對漢字的傳承和使用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與不足。北朝后期文字錯訛、混用等情況十分嚴重,很多漢字都缺乏標準和規(guī)范,別字、俗字泛濫,很多文字向壁虛造,不符合構形理據,人們所書字跡往往拙陋不堪。這些狀況可從北朝后期顏之推的書論中窺得大概:“北朝喪亂之余,書跡鄙陋,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于江南。”[1]相似的論述在北魏時期江式的書論中也可見到:“ 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真。俗學鄙習,復加虛巧,談辯之士,又以竟說,炫惑于時,難以厘改?!盵2]此種風氣在當時的民間可謂更甚。從鞏義石窟寺北朝后期造像題記文字遺跡來看,以上論述較為可信。這些造像題記刻寫草率、異體眾多、字形隨意簡化。下面分類列舉。
1.區(qū):《說文解字·匸部》(以下簡稱《說文》):“區(qū),踦區(qū),藏匿也。從品在匸中。品,眾也。”本義是隱藏,引申指區(qū)域、地區(qū),后來用作佛像的量詞,表示一尊、一座。作為量詞在造像記中使用頻率很高,屢見“造像一區(qū)”的記載。雖然常用,但其寫法并不固定,有寫作“區(qū)”的,如:《魏顯明造像記》、《左宣等三人造像記》、《比丘□□造像記》、《秋進和造像記》、《比丘惠育造像記》。作為石刻造像單位,有增加表意構件“土”的,如:《沙彌道榮造像記》、《比丘道成為亡父母造像記》、《比丘法訓造像記》;還有將構件“品”省略為一個“口”的,如:《梁弼造像記》,這與叵測之“叵”構成同形字。
2.聰:《說文·耳部》:“聰,察也,從耳,怱聲。”《說文解字系傳》和《說文解字注》均指出當是“悤”聲,大徐本之所以作“怱”是由于“怱”和“悤”音近,可以通用。裘錫圭先生指出“囪”“悤”“聰”同音,蓋由一語分化?!皣琛敝阜课菖c外界相通之孔,“悤”和“聰”本來大概指心和耳的孔竅,引申指心和耳的通徹;也有可能一開始就是指心和耳的通徹,但由于通徹的意思比較虛,“悤”字初文的字形只能通過強調心有孔竅來表意。[3]漢隸之后的“悤”旁往往寫作“忩”,是由于“公”和“囪”韻部相同,筆畫又較為簡省,往往借公為囪,但是二者聲母不近,“忩”長期以來被視為俗體?!奥斆髦腔邸笔浅R姷钠碓赣谜Z,在鞏義造像記中“聰”字既可以寫作“聡”,也可以省去意符“耳”寫作“忩”。寫作“聡”的如《□國子造像記》、《左宣等三人造像記》;寫作“忩”的如《惠鳳造像記》、《沙彌道榮造像記》。
魏顯明造像記
比丘道邕造像記
3.亡:《說文·亡部》:“亡,逃也。從入從 。凡亡之屬皆從亡。”從古文來看許說有誤。商代族氏銘文中的“亡”字作(亡終觚《殷周金文集成》7023,以下簡稱《集成》),甲骨文作(《甲骨文合集》369,以下簡稱《合集》)。族氏銘文的“亡”字更為象形,從刀,在刀刃處施加圓形以示鋒芒所在,是“芒”的本字,由于音同,假借為逃亡、死亡之“亡”。甲骨文由雙鉤圖畫變?yōu)閱喂P線條,構形上一脈相承。西周金文作(毛公鼎《集成》2841)、睡虎地秦簡作(《法律答問》簡5),至漢隸則寫作(《曹全碑》)。造像記往往將上邊的點刻寫為橫畫,例如:《比丘道邕造像記》、《秋進和造像記》、《魏顯明造像記》、《惠慶造像記》。此外,還有將死亡的“亡”寫作“忘”的,如:《沙彌道榮造像記》、《比丘道成為亡父母造像記》?!墩f文·心部》:“忘,不識也。從心從亡,亡亦聲?!辈蛔R,不記得也。“忘”是表示忘記之義的專字。刻手有正體而不用,采用了音近但字形更為繁復的“忘”字,應該屬于別字。同時,在《魏文造像記》既見“上”字也見“亡”字,分別刻寫為和,除“亡”字右上角多出一點外別無二致,極易混淆。
1.切:《說文·刀部》:“切,刌也。從刀,七聲?!痹陟柫x造像記中“切”字所從的聲符“七”訛變?yōu)椤跋隆保夥暗丁庇杏炞優(yōu)椤叭小闭?,如:《比丘法訓造像記》、《沙彌道榮造像記》。
2.喜:《說文·喜部》:“喜,樂也。從壴從口。凡喜之屬皆從喜?!奔坠俏摹跋病弊肿鳎ā逗霞?1207),在“壴”基礎上添加“口”形而來。“壴”乃“鼓”之象形初文,加上攴或殳旁,會以槌擊鼓之意,如:(《合集》20075)、(《合集》6945)。季旭昇先生指出古人以為最讓人喜樂的東西是“壴”,于是要造“喜”字的時候就用一個壴字,然后加上指示符號“口”,表示這個字要的只是“壴”的抽象意義—樂。[4]在造像記中,由于字形內部構件的相互影響發(fā)生類化,“壴”下部的鼓架之形“ ”和最下邊的口一起訛變?yōu)椤凹?,與上部“吉”形保持一致,如:《天保八年造像記》。
李奴造像記
惠慶造像記
比丘法訓造像記
4.明:《說文·朙部》:“明,照也。從月從囧。凡朙之屬皆從朙。”古文字階段的“明”皆有從囧者,如:甲骨文(《合集》11708)、金文(明公簋《集成》4029)以及秦篆(《泰山刻石》),從月從囧,表示窗前有月光射入,以會明意。同時,《說文·囧部》“囧”字下引賈侍中說“讀與明同”,則說明“囧”兼有示音功能。在殷商甲骨以及戰(zhàn)國文字中可以見到從“日”之“明”,不少學者認為是以日月會明朗之意。隸楷階段的“明”字也有從“目”者,《比丘明藏造像記》即從目,由東魏武定二年(544)《叔孫固墓志》“明”字作“”形來看,“目”應該是由“囧”訛變而來。
5.界:《說文·田部》“界”字下云:“境也,從田,介聲?!薄澳小弊窒略疲骸罢煞蛞?,從田從力?!苯楹土Χ謪^(qū)別甚明,但是,鞏義造像記中“界”和“男”有訛混的情況,如:《惠慶造像記》“界”字作形,辭例為“普及法界眾生速成佛道”,可以肯定是界字無疑,但是《梁弼造像記》“男”字作,和前面提到的“界”字頗為相似。其實,界字下部所從的“介”應有捺筆,字形作,《惠慶造像記》“界”字將捺筆訛寫為撇,從而造成與“男”字的混同。
在鞏義石窟北齊造像記中還可見到省寫筆畫導致構件訛混的例子。如從彳的字往往寫作從亻:《比丘法訓造像記》“從”字作,隸定為“ ”;《比丘惠育造像記》“得”字作,隸定為“ ”;《梁弼造像記》“德”字作,隸定為“ ”;《梁弼造像記》“徐”字作,隸定為“ ”。此外,《比丘法訓造像記》“除”字作,所從的阜形,省寫為 ,和“亻”十分相似,從而導致整個字和容易相混。
除了筆畫省簡造成訛混外,還有筆勢的細微差別導致字形相混的。例如:《魏顯明造像記》“女”字作形,辭例為“為亡女圈造觀世像一區(qū)”,從辭例來看當是“女”字無疑,但是單從字形看和“文”字較為接近;《魏文 造像記》“文”字作。這兩個字除了“女”字首筆取縱勢、“文”字取橫勢之外差別不大,如果不是參考文例很難將看作“女”字。
1.嘉:《說文·壴部》:“嘉,美也,從壴,加聲?!薄短毂0四暝煜裼洝穼懽?,隸定作“ ”,聲符“加”所從的兩個部件左右互換。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刀筆之誤,也可能是刻寫者并未意識到“加”在整個字中的示音功能。
2.苦:《說文·艸部》:“苦,大苦,苓也。從艸,古聲。”《詩·唐風·采苓》:“采苦采苦,首陽之下。”毛傳:“苦,苦菜也?!笨梢姟翱唷笔且粋€從艸,古聲的形聲字,本義指苦菜,引申指勞苦?!侗惹鸱ㄓ栐煜裼洝分小翱唷弊謱懽?;《李奴造像記》作。這兩個字形將聲符“古”分離,把“艸”置于“古”字中間,部件分離和變動致使造字理據喪失。
1.愿:典籍中多以“願”來表示心愿、愿望之義,簡化字之后“愿”字代替了“願”字?!墩f文·頁部》:“大頭也,從頁,原聲?!倍巫⒃唬骸按箢^也,本義如此,故從頁。今則本義廢矣?!庇衷唬骸啊夺屧b》曰:‘願,思也?!斗窖浴吩唬骸?,欲思也?!囤L》鄭箋曰:‘願,念也。’皆與今語合。”段氏指出“願”在傳世典籍中多用作“愿”。北魏永平四年(511)《萬福榮造像記》“願”字作,是該字的正體。在鞏義造像記中該字往往被寫作“ ”或者“ ”,例如,《秋進和造像記》,《魏顯明造像記》和;《比丘法訓造像記》;《崔賓先造像記》“願”字出現(xiàn)四次,其中三次作,一次作。從二者的使用情況來看并無規(guī)律可循,刻工為求簡便隨意刻寫。毛遠明先生指出,“ ”為“願”的字內構件類化字,“ ”之構件“匕”代替“頁”,構字理據丟失,成為記號字。[5]毛說可信。
4.國:在鞏義北齊造像記中寫作“ ”,從王從囗,張涌泉先生認為是會意俗字,并指出該字六朝已見,以天保八年(557)《宋敬業(yè)造像記》中所見“ ”字為例。[6]鞏義石窟《□國子造像記》為天保二年(551)所刻,“國”字作形,同時還有天保八年(557)《梁弼造像記》中“國”字亦作如是之形。由此可見,俗體“ ”字在北齊使用較為廣泛。
造像題記中有很多連筆刻寫的情況,應該是手寫字體的真實反映。這些字雖然筆畫黏連,但是線條圓潤,橫筆上挑,還是保留了一些隸書韻味,例如:“正”字《崔賓先造像記》作形,“比”字《比丘法訓造像記》作形,“師”《比丘道邕造像記》作形,“慶”《沙彌道榮造像記》作形。
由上述分類列舉的例字來看,鞏義石窟北朝后期造像記書刻用字具有異體眾多、字形訛混、過度簡化、書寫隨意等特點。究其原因,當與漢字本身的發(fā)展演變有一定關系。北朝后期楷書仍處于變化階段,構形尚不穩(wěn)定。但是從書寫草率、構件訛混、隨意拆解字形來看,書刻者文化學養(yǎng)的缺失應該是更為主要的原因。北朝時期,漢文化可謂在反漢化勢力的打壓下艱難發(fā)展。尤其是經歷了北魏末年的“六鎮(zhèn)之亂”與“河陰之變”以后,多年的漢化成果更是受到重創(chuàng)。漢字的傳承與使用情況也可想而知。由于文化的缺失,人們對漢字本源缺乏正確的認識,以至在使用之時出現(xiàn)訛混甚至臆造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在北朝后期的民間可謂更甚,有些字形的構造理據已經被篡改得蕩然無存。正如江式所云:“如斯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書、史籀《大篆》、許氏《說文》、石經《三字》也?!盵7]從用字的標準性及書刻的技藝性來看,鞏義石窟北朝后期這些造像題記應多出自平民工匠之手,所反映的書風當是不加修飾的“民間書風”。
(本文為了闡釋清晰用了部分繁體字、異體字)
注釋:
[1]顏之推.論書[G]//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29.
[2]江式.論書表[G]//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66.
[3]裘錫圭.說字小記·說“悤”“聰”[G]//裘錫圭學術文集:卷三.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415-416.
[4]季旭昇.說文新證[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398.
[5]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4:1150.
[6]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53.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0:332-333.
[7]江式.論書表[G]//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66.